导图社区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这是一篇关于初中化学辅导思维导图,参考老师课程讲解的笔记;在期末复习的时候非常好用~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绪论思维导图,职业卫生学以前称劳动卫生学,曾是一门独立的预防医学分支学科,是以职业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和研究不良劳动条件,为保护职业从事者健康、提高作业能力、改善劳动条件所应采取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相对数指标及意义,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包含、率、构成比、相对比、相对危险度 相对数之比、比数比、率的标准化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无人机职业教育五大体系“证证融通”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简图)
游泳救生员(游泳池救生)(第2版)
中国孕妇泰国坠崖案
冠军读书笔记1-《了不起的盖茨比》
冠军读书笔记2-《为爱朗读》
共情式沟通 2023.6.28 详细版
创意工具scamper(奔驰法)
只管去做 2023.6.28
只管去做 2023.6.28 详细版
环境卫生学 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
绪论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定义
是研究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和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
对象:人类及周围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
⚠️环境介质(environment media):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液、固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空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原理
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物理性
⚠️小气候(microclimate)
生活环境中空气中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
波长
紫外线
适量:杀菌、抗佝偻病、增强免疫力
过量:有害
可视线
红外线
生物学效应:制热
强烈可灼伤
电磁辐射
由微波
对神经、心血管、生殖有影响
广播通讯
电离辐射
地区放射性本底
人为活动排放放射性废弃物
化学性
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
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烷基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次污染物 (primary pollutant)
从污染物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
生物性
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生物性变应原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天然形成的为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或不利的因素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人类在改造自认环境和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物质生活条件,但也对原生环境施加了一定的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原生环境中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例如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特异性疾病。
环境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
主要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效应气体如二氧化碳等所致。
⚠️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
⚠️酸雨(acid rain)
⚠️生物多样性锐减(reduction of biodiversity)
⚠️环境卫生学研究内容
环境与健康的基础伦理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完成了人类23对染色体约60亿个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测定,不断发现 人类基因组中所包含的约3万个基因中与人的重要生命功能和重要疾病相关基因。
⚠️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 response gene):在人类基因组中,某些基因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会产生特定的反应。
⚠️环境基因组计划(environment genome project,EGP):的主要目的是推进有重要功能的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研究,确定其引起环境暴露致病危险性差异的遗传因素,并已开展和推动环境-基因相互作用对疾病发生影响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为最终目的。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
⚠️胎源性成人病(fetal origin of adult disease):胚胎发育窗口期暴露环境有害因素与成年期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发展简史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
《管子》《吕氏春秋》淘井饮用洁净水
《左传》城市规划布局、选址
希波克拉底《论空气水和地点》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疾病防治
建设自来水厂
《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
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研究
与人群健康相结合的研究
对人群宏观调查与实验室微观研究相结合
运用和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污染物的远期危害和机制研究,并探索多种环境因素联合作用
环境暴露:测量个体实际暴露
环境与健康工作: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温特与单纯学术研究并重、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并重,逐步迈入法治化轨道
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
环境与健康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环境监测工作卓有成效
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暴露组学(exposomics):从妊娠(受精卵)开始贯穿于人一生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暴露全过程,采用全暴露组关联研究(expos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EWAS)方法,检测所有可能的暴露标志通过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最显著的暴露标志,再重复验证,确定有效的生物标志,进而利用此等生物标志来阐明暴露-效应关系、作用机制等。
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认真落实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要求,保护民众健康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