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考研思维导图,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编辑于2023-07-16 20:16:59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神经系统与脑的进化
起源
人脑
100亿神经细胞
1000亿胶质细胞
每个细胞之间有1万个以上联系
进化和脑的产生
腔肠动物已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发头现象
头部神经节的发达
管状神经系统的出现为脑的形成了准备条件
爬行动物开始出现了大脑皮层
高等脊椎动物
脑相对大小的变化
脑指数⭐️
皮层相对容积和面积的变化
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脑
高等脊椎动物是指哺乳动物
人类文化与脑进化的关系
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基本作用是接收和传送信息
构成
胞体
整合信息
树突
短,接收信息,一般有多条
轴突
长,传送信息,一般有单条
分类
突起数目
单极细胞
双极细胞
多极细胞
功能
内导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收集和传导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
外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腺体,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
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脑进行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
胶质细胞
作用
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在发育后期,为成熟的神经元提供了支架,并在脑细胞受到损伤时,帮助其恢复
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即髓鞘
髓鞘有绝缘的作用,能防止神经冲动从一根轴突扩散到另一根轴突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行为分化的条件,也是神经元成熟的标志
为神经元输送营养,消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冲动
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
静息电位
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的电位变化
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
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发生变化,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电位变化过程为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传导方式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全或无法则
神经元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在突触间进行传递,借助神经递质完成,这种以神经递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突触
含义
神经元与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分
构成
突触前成分
包含许多突触小泡,它是神经递质的储存场所
突触间隙
突触后成分
分类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接触方式
轴突和胞体
轴突和轴突
轴突和树突
神经回路
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反射弧是一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感觉运动神经,随意
脑神经:共12对
嗅神经、视神经、眼动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脊神经:共31对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自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体内系统,非随意
交感神经:应付紧急情况
副交感神经: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保持安静
功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与情绪更为密切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中枢神经的低级部位,是脑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桥梁,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膝盖反射、肘反射、跟腱反射,功能为脑神经传入与传出的中转站和简单反射控制中心
脑
脑干(延髓)
构成
延脑
桥脑: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必进之地,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
被称为生命中枢,与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
网状结构或网状系统:由白质和灰质交织混杂的结构
上行网状结构:控制机体的觉醒和意识状态,与保持大脑皮层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
下行网状结构: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即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
与认知过程更为密切
间脑
丘脑:除嗅觉外,所有来自外感官的输入信息都要经过丘脑再导向大脑皮层,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丘脑也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控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城代谢、调节体温有意义,并与各种生理性动机和情绪有关
小脑
与大脑皮质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运动,调节身体的姿势与平衡
边缘系统
构成
扣带回、杏仁核、丘脑、下丘脑
海马
在外显记忆或长时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用电刺激海马,会产生类似回忆或做梦的体验,受损之后不会妨碍意识觉知外的内隐记忆
参与内在活动的调节并与情绪、学习、记忆以及本能活动等密切相关;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边缘系统中有“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
大脑结构、分区及机能
结构
左、右半球
三条大的沟裂
中央沟:额叶和顶叶的分界
外侧裂:额叶和颞叶的分界
顶枕裂:顶叶和枕叶的分界
四叶
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皮层分区及机能
大脑皮层:大脑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神经纤维网、神经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覆盖,呈灰色,叫灰质,也是大脑皮层
白质:大脑半球内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负责大脑回间、叶间、两半球及皮层下组织间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胼胝体,位于大脑半球底部,联系左右两半球
初级感觉区
位置
视觉区:位于枕叶
听觉区:位于颞叶
机体感觉区:位于顶叶
功能:主要接受来自各个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
特点
躯干、四肢在机体感觉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头部则是正置的
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在功能上的重要程度(手、舌、唇的投射面积较大)
初级运动区
位置:位于额叶和旁中央小叶前部
功能: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以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特点
运动区躯干、四肢在机体感觉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头部则是正置的
身体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在功能上的重要程度
联合区
感觉联合区:临近感觉区的广大脑区,从感觉区接收大部分输入的信息,并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觉组织
运动联合区:位于运动区前方,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
前额联合区:位于运动区和运动联合区的前方,与高级认知功能、行为控制和人格发展有密切关系
言语区
主要位于左半球
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位于额叶,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说不清)
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区):位于颞叶,受损产生听觉性失语症或接受性失语症(听不懂)
言语视觉中枢:位于角回,受损产生视觉失语症或失读症(看不懂)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斯佩里的割裂脑研究说明,大脑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功能不对称,使左、右两半球在某些方面成为优势半球,这称为大脑两半球单侧化
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理性脑
右半球: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艺术、形状知觉、节奏感,感性脑
割裂脑研究
在切断胼胝体的情况下,分别对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进行研究
每个半球只对来自身体对侧的刺激作出反应,并调节对侧身体的运动
脑机能学说
定位说
开始于加尔和斯柏慈姆的颅相说
布洛卡区的发现、威尔尼克区的发现及潘菲尔德的电刺激法都为定位说提供了争取
潘菲尔德用电刺激法研究颞叶时发现,微弱的电刺激能使病人回忆起童年的一些事情,说明记忆可能定位在颞叶;海马与记忆有关,杏仁核与情绪有关,下丘脑与进食和饮水有关
定位说主张脑的功能定位于一定的区域,特定的区域完成某种特定的功能
整体说
认为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程度的影响
弗洛伦斯采用局部损毁法研究鸡和鸽子,结果发现:脑功能的丧失和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拉什利采用脑损毁技术对白鼠进行一系列走迷宫实验,提出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
机能系统说
鲁利亚
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把脑分成三个互相联系的机能系统
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组成,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其兴奋性和感受性,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系统:位于大脑皮层后部,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主要作用是产生活动意图,形成行为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
机能模块说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模块之间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着认知功能的完整
神经网络说
各种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