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章-焦虑与恐惧相关障碍
第十章-焦虑与恐惧相关障碍的思维导图,有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场所恐惧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特殊恐惧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
编辑于2023-07-17 21:40:26 湖南第十章-焦虑与恐惧相关障碍
第一节 广泛性焦虑障碍
概述
1)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一种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2)GAD是最常见的焦虑障碍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I 神经影像学
II 神经生化
1)γ-氨基丁酸(GABA)
2)5-HT
3)去甲肾上腺素(NE)
(三)心理相关因素
二、临床表现
I 精神性焦虑
1)精神上的过度担心是焦虑症状的核心
2)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经常担心
a 浮动性焦虑
b 预期焦虑
3)警觉性增高可表现为对外界刺激敏感、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II 躯体性焦虑
1)表现为运动性不安与肌肉紧张
III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表现为心动过速、胸闷气短、头晕头痛、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IV 其他症状
1)常合并疲劳、抑郁、强迫、恐惧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至少6个月内的大多数时间存在焦虑的原发症状
2)基本要素
a 过度的焦虑和担忧
b 运动性紧张
c 自主神经活动亢进:出汗、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
(二)鉴别诊断
I 躯体疾病相关焦虑
甲亢、低血糖、嗜铬细胞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II 精神障碍相关焦虑
1)抑郁障碍
2)其他焦虑障碍
3)精神分裂症
III 药源性焦虑
四、治疗
(一)药物治疗
I 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
1)BZDs
起效快,但长期使用有成瘾性的特点
2)SSRIs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3)三环类抗抑郁药
4)临床上多在早期将BZDs与SSRIs/SNRIs或三环类药物合用,维持2~4周,然后逐渐停用BZDs药物
II 其他药物
(二)心理治疗
I 健康教育
II 认知行为治疗
第二节 惊恐障碍
概述
1)惊恐障碍(PD)/急性焦虑障碍
2)主要特点
a 突然发作、不可预测的、反复出现的、强烈的惊恐体验
b 历时5~20分钟
c 伴濒死感或失控感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二)神经生物学相关因素
I CO2超敏学说
II GABA系统
III NE和5-HT系统
IV 神经影像学研究
(三)心理社会相关因素
二、临床表现
I 惊恐发作
1)在无特殊的恐惧性处境时,突然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紧张、害怕、恐惧感,此时患者伴有濒死感、失控感、大难临头感
2)患者肌肉紧张,坐立不安,全身发抖等
3)常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4)发作期间始终意识清醒
II 预期焦虑
1)患者在发作后的间歇期仍心有余悸,担心再发和(或)担心发作的后果
2)需数小时到数天才能恢复
III 回避行为
1)患者对再次发作有持续性的焦虑和关注,害怕发作产生的不幸后果
2)表现为回避工作或学习场所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患者以惊恐发作为主要临床症状,并伴有自主神经相关症状
2)在至少一次的惊恐发作后1个月之内存在
a 持续担心再次发作
b 担心发作的后果和可能不良影响
c 与发作相关的行为改变
3)排除其他临床问题,如物质使用和躯体疾病导致的惊恐发作
(二)鉴别诊断
I 心血管疾病
II 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惊恐发作
III 药物使用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或戒断
IV 其他精神障碍
四、治疗
治疗目标:减少或消除惊恐发作,改善期待性焦虑和回避行为,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功能
(一)药物治疗
1)BZDs药物
长期使用易导致依赖
2)SSRIs和SNRIs
无滥用和依赖倾向
3)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需小剂量开始,过量则易中毒
(二)认知行为治疗
1)第一步让患者了解惊恐发作、发作的间歇性及回避过程
2)第二是内感受性暴露
3)第三是认知重构
第三节 场所恐惧障碍
概述
1)场所恐惧障碍是一种焦虑恐惧障碍
2)恐惧对象是特定场所或处境
3)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为患者害怕处于被困、窘迫或无助的环境,患者在这些自认为难以逃离、无法获助的环境中恐惧不安
2)患者常常有期待性焦虑,持续地恐惧下一次发作的可能场合和后果
3)长期患病可共病抑郁障碍、酒精等物质滥用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场所:多种难以逃离或难以获得帮助的情境
2)患者除了主动回避以上情境的行为,还可表现为只有当特定情况下才会进入恐惧情境,否则就会出现强烈的恐惧或焦虑
3)有场所恐惧障碍的个体对以下两个或两个以上情境时无论是否存在惊恐障碍都可以诊断为场所恐惧障碍
(二)鉴别诊断
I 正常恐惧
关键看这种恐惧的合理性、发生的频率、恐惧的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是否明显影响社会功能、是否有回避行为等综合考虑
II 广泛性焦虑障碍
1)都以焦虑障碍为核心症状
2)恐惧障碍的焦虑由特定的对象或处境引起,呈境遇性和发作性
3)焦虑障碍的焦虑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常持续存在
III 强迫障碍
1)强迫障碍的恐惧源于自己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
四、治疗
(一)心理治疗
1)行为疗法
2)认知行为治疗
3)支持性心理治疗
(二)药物支持
1)抗焦虑药物
BZDs药物治疗
2)抗抑郁药
SSRIs类药物
第四节 社交焦虑障碍
概述
1)社交焦虑障碍(SAD)/社交恐惧症
2)是以在社交场合持续紧张或恐惧,回避社交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焦虑恐惧障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1)社交焦虑障碍核心症状是显著而持续地担心在公众面前可能出现丢丑或有尴尬的表现
2)从羞怯到回避型人格障碍,再到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症状连续谱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病程标准要求持续不少于6个月
2)当焦虑阻碍个人参与所期望的活动或在这种活动中出现明显痛苦时,就发展成为社交焦虑障碍
(二)鉴别诊断
I 正常羞怯
II 躯体变形障碍
III 精神分裂症
IV 场所恐惧障碍
四、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
2)药物治疗
a 抗抑郁药:SSRIs是一线用药
b 其他:BZDs药物等
第五节 特殊恐惧障碍
1)特殊恐惧障碍是一种焦虑恐惧障碍,患者的恐惧或回避对象局限于特定的物体、场景或活动
2)害怕的对象多是特点的自然环境,注射,处境,害怕感染某种疾病等;患者会减少焦虑而采取回避行为
3)患者通常害怕的不是物体或情境本身,而是随之可能带来的后果
4)特殊恐惧障碍一般在童年或成年早期就出现
5)鉴别诊断
a 强迫障碍
b 精神分裂症
c 其他:物质使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等躯体疾病也会导致恐惧障碍
6)治疗主要采用心理治疗:暴露疗法
第六节 分离性焦虑障碍
1)分离性焦虑障碍一般起病于童年早期阶段,患者针对与所依恋的人分别而产生的过度焦虑、焦虑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大大超出同龄儿童在分离场合的常见水平,并且使其社会功能受到明显影响
2)多起病于6岁以前
3)表现为与依恋对象离别前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者一去不复返
4)18岁以下患者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达到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的程度
5)排除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焦虑和恐惧情绪
6)治疗原则是心理治疗为主,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
a 支持性心理治疗
b 家庭治疗
c 行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