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然地理基础
自然地理基础的思维导图,整理了地球的运动、地表形态的塑造、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容。
编辑于2023-07-28 07:56:29 广东自然地理基础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
含义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作地球的自转
时间
参照物
太阳日--24时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方向
自西向东
速度
角速度
15° 每时
线速度
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祭奠没有线速度
公转
含义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作地球的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时间
参照物
太阳
回归年--为365日5 时48分46秒
其他恒星
自然年--365日6时9 分10秒
轨道
近似正圆
一月近日点,七月远日点
黄赤交角
含义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
角度
23°26′
太阳直射范围
北纬23°26′到南纬23°26′
极昼极夜范围
北纬90°到北纬
南纬90°到南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和时差
昼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
周期
一个太阳日
意义
这样的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 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生命有 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夜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
时区
成因
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划分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每个时区跨经度15°。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 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
向东——东一区到东十二区
向西——西一区到西十二区
国际日界线--180°经线
常用时区
英国——中时区
东京——东九区
中国——东八区
莫斯科——东三区
开罗——东二区
纽约——东五区
地转偏向力
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转
南半球向左偏转
赤道没有地转偏向力
意义
影响大规模气流和水 流的水平运动
特点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 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四季更替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
五带划分
南北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北温带——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
南北寒带——北极圈以北及南极圈以南
地表形态的塑造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作用——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主要方式)
反映
大陆漂移
地面抬升和沉降
地震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为岩浆活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表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风化作用——在外力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
物理分化
化学分化
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
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作用——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并堆积起来
趋势——使地表形态趋于平缓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成因——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变化中
岩浆岩——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
变质岩——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
构造地貌的形成
地质构造与地貌
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 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
断层
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水平
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
垂直
相对上升岩层形成块状山和高地,相对下降岩层形成谷地和低地
断层沿线
形成沟谷,河流
板块运动和地貌
板块运动方式
相向
碰撞或俯冲,由此形成巨大山系、海沟、岛弧
相离
形成裂谷、海洋
板块的活跃程度
内部相对稳定
交界相对活跃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合理选择交通运输线路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谷的演变
河流侵蚀作用
早期——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中期——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 强,河道开始变得弯曲
后期——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冲积平原的形成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山前冲积平原
当河流流出山区进入平原,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 山前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河漫滩平原
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河流所挟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成为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有利条件
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不利条件
可能会受到洪水的威胁
大气的运动
常见天气系统
锋与天气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出现雨、雪天气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准静止锋
是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缓慢或 很少移动的锋
带来阴雨连绵的天气
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
低气压
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低气压,简称低压
形成阴雨天气
高气压
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高气压,简称高压
天气晴朗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成因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地 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气压带
赤道低压带
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风带
南北半球低纬信风带
北半球——东北信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
南北半球的 中纬西风带
盛行西风
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风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北半球(亚洲为例)
冬季
陆地出现冷高压
形成东北、西北季风
夏季
陆地出现热低压
形成西南、东南季风
南半球
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低压带
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高压带
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
暖高压:炎热干燥
冷高压:寒冷干燥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
降水较多
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
降水较少
海洋吹向陆地
水汽充沛,降水较多
陆地吹向海洋
水汽稀少,降水较少
水的运动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
类型
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
储量
3.47%
作用
供应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淡 水
相互关系
河流与湖泊
湖泊调节河流,河流注入湖泊
河流与地下水
相互补给
河流与冰川积雪
冰川积雪补给河流
洋流
成因
大气流动
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
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
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南半球的西风漂流
形成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
冬季
逆时针方向旋转
夏季
顺时针方向旋转
作用
气候
输送热量
形成降水
生物
形成渔场
海—气相互作用
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
大洋东岸
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 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大洋西岸
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 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拉尼娜现象
大洋西岸
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
大洋东岸
深层冷水上翻造成水温下降,局部高压形成干旱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 互联系的整体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协调发展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多米诺效应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
生产功能
合成有机物
稳定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地域差异
地域外部条件
距海近
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
距海近
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
太阳辐射量大
热带景观
太阳辐射量小
寒带景观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空间尺度的区别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高纬度
寒带气候
低纬度
热带气候
中纬度
大陆东岸
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
大陆西岸
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沿海向大陆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低到高:阔叶林,针叶林,草原,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