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写好前五十页 2023.8.6
对于一部小说来说,写好开头极为重要,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继续读下去。这本书以此为关注点,旨在告诉大家如何写好开头。导图里主要介绍了常见退稿原因、开头需要包含的内容、使用短小的段落、节拍等内容
编辑于2023-08-04 13:10:22 北京市1)找个爱好,过好自己的生活。你必须为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工作而生活。 2)他人如何度过休息时间、如何花钱、如何生活与你无关。聪明人会专心走自己的路,不去管别人选择了什么路线。盯着你要去的地方,不去理会别人在做什么。不去理会,你就更容易不去评判。一旦评判,你就会对自己进行分类,这就使你更难做到灵活,更难在各种情况下应对自如。评判别人反过来也会让你把自己关进鸽子笼——这可不是一个好地方。 3)得有一条线,你不能超越它。你得知道那条线画在哪里。别人不需要知道,但当他们要求你越过这条线时,你就可以告知他们它的存在。
1)历史上各种悲剧的源泉,不外混淆了别人的“无条件”与“有条件”。 2)只有当拒绝收下一笔钱比收下这笔钱让你感觉更好时,你才算是富有。 3)不要太过大声地抱怨别人对你的不公,你可能会提醒那些缺乏想象力的敌人该怎么做。
1)揭示我们共通的人性,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2)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3)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找个爱好,过好自己的生活。你必须为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工作而生活。 2)他人如何度过休息时间、如何花钱、如何生活与你无关。聪明人会专心走自己的路,不去管别人选择了什么路线。盯着你要去的地方,不去理会别人在做什么。不去理会,你就更容易不去评判。一旦评判,你就会对自己进行分类,这就使你更难做到灵活,更难在各种情况下应对自如。评判别人反过来也会让你把自己关进鸽子笼——这可不是一个好地方。 3)得有一条线,你不能超越它。你得知道那条线画在哪里。别人不需要知道,但当他们要求你越过这条线时,你就可以告知他们它的存在。
1)历史上各种悲剧的源泉,不外混淆了别人的“无条件”与“有条件”。 2)只有当拒绝收下一笔钱比收下这笔钱让你感觉更好时,你才算是富有。 3)不要太过大声地抱怨别人对你的不公,你可能会提醒那些缺乏想象力的敌人该怎么做。
1)揭示我们共通的人性,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2)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3)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也最关键的改变。
写好前五十页/(美)格尔克(Gerke,J.)著;王著定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0(创意写作书系)书名原文:The first 50 pages ISBN 978-7-300-20049-1
对于一部小说来说,一个好的开头极其重要。它决定了你的作品能否得到出版、能否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以及能否最终形成购买。说到底,就是你的作品能否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好的写作仍需慢慢积累磨砺,不过很多写作技巧、很多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可以参考、学习的,它能帮你更有效地写作,更好地积累,更快地走上成功写作的道路
“如果你把前50页写好了,那么你把剩余部分写好的概率就增加了十倍。”开头的写法有很多种,而且很可能你有自己独特的开篇路数
在我谋杀了杰夫·格尔克的当天晚上他又死里逃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才写出了你眼前的这本书。 我确信,有了上面那句开场白的引导,你肯定会读接下来的这句话。说白了,用这个本领写畅销小说是绰绰有余的。这样的句子被环环相扣地逐一码放起来,读者读起来自然是欲罢不能,非读完不可,等到句子够多时,你就大功告成了
“一切荣耀皆起始于最初的胆略。”
正如小说的优秀开篇一样,使用电影作为例子说明问题还可以一举多得。这样做不仅能教会你如何写出好小说,还能教会你如何写出好剧本。我不知道你是否服膺我的观点,不过,多年以来跟我打过交道的很多小说家,包括我自己在内,无不打心眼里渴望自己的小说有朝一日被翻拍成电影。既然如此,何不面向电影制片人写出一部易于翻拍成电影的小说呢?既然以坚实的开篇作为基础,你的作品可以在两种媒体之间左右逢源,那何乐而不为呢?
第1部分 投稿过程
为了让自己的小说臻于完美,除了外围因素之外,你还必须拥有更多的东西。那就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决心,这能让你的小说与我们身边那些一闪而过的匆匆过客型小说拉开距离,从而给自己的小说一个永垂不朽的机会
我(以及整个出版业界的经纪人和编辑)的退稿原因如下所示
绵软无力的首句
以梦境开头的稿件
没有吸引眼球的包袱
叙述而非展示
视角人物错误
人物肤浅干瘪
推进和描写没有节奏感
斜体字的对话
小说写作技巧拙劣
人物描写及场景描写不够丰满(或者细节向读者披露得太晚)
对于人物来说,他们的首秀需要你描写一下。对于人物来说,当视角人物第一次注意到他们的时候,你最好做一个人物描写,因为这时候读者也很想知道他们的相貌。对于场景来说,假如一场戏发生在一个新的地点,那么你的场面描写应该出现在第一页结束之前
当我审阅作者的前面数页的时候,假如我的脑子里无法浮现出地点或人物的画面,那么我就读不下去了。大多数编辑和经纪人也不可能再读下去
主要剧情启动得过早
故事中的倒叙内容插入过早
跳转到一个新的视角人物过早
冲突太少
小说就是冲突:有人想要得到什么东西,但是迫于重重阻力无法得手。没有冲突,小说不能出版就是大概率事件了。编辑在你的前50页范围内寻找的就是冲突的苗头
缺乏赌注或者“定时炸弹”
假如你的第1页没有赌注或者悬念,那么等待你的小说的是另外一种麻烦。如果你的小说里没有任何危在旦夕、险象环生的情况(读者关注的事情),那么读者就不会掏腰包买你的书了。所以,假如小说的开头是你的主人飞快地赶回家去参加一次聚会,假如他不能及时赶到,他也只不过是迟到一会儿而已,这样的写法就会让人昏昏欲睡,等待这个稿件的很可能是退稿信
节拍是人物对话中出现的叙事单位
如果没有节拍,对话的场面就容易让人感觉突兀而笨拙,脱离了现实场景的对话就会让说话人之间你来我往的对话变得干巴巴
这个段落读起来感觉如何?对话相当不错,但是你是否感觉它有点儿过于突兀了呢?这里的对话仿佛是从机关枪里突然发出的,对吧?除了对话之外,你能不能感觉到人物身处何方或者在做什么事情?此外,你还可能感觉有点儿迷茫,似乎自己的眼睛错过了一些事情,尤其是在这个段落的结尾处。这是因为这个段落里没有节拍
此外,还要注意到节拍能把对话与场景联系起来。它们让你明白在这个场景中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如果说对话是电影的音频轨道,那么节拍就是视频轨道
同时,节拍也能向我们说明视角人物的思想和感受,比如这个人物发现戈特的手很柔软,同时也感觉到他握手时很有力量。节拍是你的朋友。使用好它们,你的开篇慢慢地就会拥有大师作品的质感
好的对话还要有分层。在戏剧行业,就是所谓的潜台词。演员不仅要学会说自己的台词,还要知道台词背后的用意。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假如他们在舞台上忘了原来的台词,还可以即兴说一些效果相当的话来完成表演
在写人物对话的修饰语方面,你需要让自己隐身起来。你想让读者注意人物所说的话,而不是你自作聪明的辞藻
读者对于一小部分的对话修饰语是视而不见的。这些词语包括:说、问、大喊、低声道。此外或许还有六七个词也是这样的
当你的故事里到处都是解释说明的时候,你就剥夺了读者那种自然而然就能体验到的愉悦,甚至也剥夺了人物的自然展现。你要把画外音里的信息(你的直白部分)拿掉,并把它充实到电影的场景中去
当你中断剧情来解释一些读者毫不关心的事情的时候,这样的解释部分就是叙述
眼下你要专心思考如何在少做解释的同时提升吸引力。读者需要知道的很多信息都可以等以后再自然而然地透露出来。不要给你的小说填充太多的解释,这样会使其不堪重负。让阅读变成一种快乐吧
读完这个段落之后,你要问下面这一问题:摄像机能捕捉到它吗?
小说的开头不要写人物下车
所谓“偷偷摸摸的”叙述是指你把叙述的内容零敲碎打地渗透进来,但你并没有把全部信息都倾销一空
在每一个场景中,你都应该让大家通过一个人物的眼睛看到发生的事情(并且通过他的内心向大家解释眼前的一切)。这样做需要遵守一个规则,即一个场景只能有一个视角。你要选出一个视角人物
我们依然可以使用电影制作的比喻来帮助我们说明问题。比方说,你正在拍摄《科洛弗档案》这部电影。观众看到的只有那个手持摄像机的人物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听听这个人物的内心有什么想法(比如他或许会喃喃自语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低语只有摄影机上的麦克风能够听到,其他人物是听不到的),但是其他人物的想法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能透过他们的一言一行加以了解,从而预测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个视角就做得很好
全知型的视角与叙述有一个共通之处,即两者都允许作者迫不及待地把一切都解释清楚。倘若一个作者想把每个人物的生活背景都直截了当地告诉你,那么他肯定也想把每个人物的内心想法以及动机向你和盘托出。正是这种急于解说一切的毛病使得一些作家落入陷阱。通过视角切换,他可以把一切都明显地说出来,一切含糊朦胧的东西都没有了
全知型视角还有一个不足:你不能向读者隐瞒任何信息。你不能把读者蒙在鼓里。所以,假如一个名叫杰里米的园艺师和那个同名的连环杀手果真是一个人,那么,只要我们把视角切换到人物的另一面,大家很快就知道接下来他心里是如何盘算着杀掉后面的八个人了。关于谁是凶手的悬疑也就到此为止了
在一个对话场景中,假如你把人物的名字换一换,然后感觉换了以后对话部分没有什么不同,这就说明人物塑造得过于薄弱
人物薄弱而情节完美的小说得不到出版机会是大概率事件。既然如此,何不强化人物塑造,让人物的行为真实而自然呢?这样做能给你的小说带来更好的出版机会
第2部分 前50页必须完成哪些任务
说到底,在前50页范围内,你必须做两件事,完成两项重大任务
你必须吸引读者。这是头等大事
你必须为这个故事布好局,从而让其余部分能取得正常的效果
一言以蔽之,你吸引读者的手段就是让他在乎。你要在他与主人公之间创建一种联系。你要让他达到与主人公同甘共苦的程度,或者至少要让他对于主人公身上将要发生的事情感到好奇。确切地说,《人猿星球》的主人公并不算可爱,但我们对于他的处境拥有足够大的兴趣,想看看他的故事究竟会如何收场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你如何让读者在乎?如何在读者与主人公之间建立联系?你要把主人公的可爱之处展现出来。你告诉大家他在追求什么东西,却失败了。你要用某种方式展现他的痛苦,这样一来读者才会对他产生同情
你如何把前50页写好,不仅为小说开个好头,而且给后面的内容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你要用某种行动开始你的故事。你要建立利害关系和冲突。你要引荐主人公,让我们知道他的希望是什么,由此向我们透露故事的主题所在。你还要介绍主要人物。你还要建立故事发生“之前”的背景故事,帮助读者了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与主人公之前的期待存在哪些偏差
你要引入反面人物,并且把他的企图展现出来。你还要把接下来故事里的主要行动或者挑战给读者展现出来。你需要让读者知道小说的题裁、时代、环境、背景和情感氛围。你向读者展示一下定时炸弹,然后让它开始滴答作响。你设置了主人公的缺陷或“纠结”,而且告诉我们在故事开始时这对他有什么影响。你告诉我们主人公有哪些惹人喜爱、令人敬仰的地方。你让主要情节第一次闯入主人公的世界,从而让主人公的人生脱离正轨,把他送到发现真相的道路上
假如你也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么在人生旅程中总有一些时候让你跟电影和小说在情感层面结缘。有时,这些故事能让你回想起自己刻骨铭心的往事;有时,因为某种缘故你的情感受到了压抑,而这些故事能够触发这种情感进而让你释怀。故事有其神奇之处,我们可以在故事里得到情感的体验,而且故事触及我们的灵魂深处,足以让我们看清自己的问题
对此希腊人甚至有一个专用术语:宣泄(catharsis)。希腊戏剧几乎全面创建(或许说认识到)叙事的一切要素,今天的小说家们就是站在他们肩膀上面的。其中一个要素是戏剧家要在舞台上刻画一个人物,这个人物的情绪反应是很极端的,他把悲伤、愤怒、怜悯甚至喜悦的情绪都表现到了极致,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促使观众产生相同的情感反响。他们明白,观众在虚构故事里看到人物经受的折磨、考验可以帮助观众面对这样的考验,进而达到一种情感的净化
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你不能让主人公做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事情。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还将讨论从故事的中间部分开始写起的小说,但是无论你的小说是从剧情的中间部分开始写起的,还是花了很大篇幅创作闪回情节的倒叙内容,你都不可能从故事的高潮部分开始写起,否则读者根本就不会在乎你的故事。读者根本无法与剧情产生情感联系,那么故事最强大的精彩瞬间就被你白白浪费掉了
在你可以有效地实现故事的目标之前,必须先把各项要素设置好。你必须介绍人物,完成建制,设计利害关系,等等
在违反常规之前,你必须首先把“常规”建立起来
所谓“常规”,指的是在故事的主要剧情到来之前,基本情况是什么样的。这属于发生在你的书“之前”的内容,它与“之后”的内容形成对照。我们要知道正常的情况,然后才可以理解主要剧情有哪些方面偏离了正常轨道。如果你希望读者能够跟得上你的故事,就必须做好这个建制
当你自己写小说的时候,在故事一开始千万不要直接让主要情节切入主人公的生活,除非你根本就不打算让读者关注你的故事。你决定写一本小说的原因恐怕不是这样的。所以,你要让读者参与进来。你要向读者展示重大变化来临前的情况,而这个重大变化才是故事的主体部分。然后,你就可以点燃烟花,释放精彩
题材、环境、时代、地点、背景和基调
如果你的小说采取主人公的动作场景作为开头也许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你创作的这组镜头包括:(1)揭示主人公本质上是什么样的人;(2)展现(或者至少要暗示)他的心结;(3)介绍这个故事世界、基调、风格等;(4)吸引读者。然后,你的小说开篇就会变得了不起
又一个好乱
你有没有看过一个没有任何实质情节的无聊小说或者电影?人物在说话,事情在发生,但就构成好故事的要素而言,却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你的故事需要什么,在前50页内你必须介绍什么,就是人物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成为他的拦路虎的东西(或者人)
我现在说的既包括小说中的坏蛋或者反派人物,也包括利害关系、冲突和悬念
为了把故事写得更好,你必须让主人公进入一堆又一堆的乱麻之中
主人公的强大程度完全是由他要面对的反面人物的强大程度决定的
站在主人公和他的目标之间的那个拦路虎就是坏蛋。这并不意味着它必须是一个带着电锯的暴力狂。这个人也可能是主人公的老板或者情敌。它甚至不必是一个人。它可能是一种疾病、一家公司、一座山、一种残疾,甚至可能是时间本身。只要你布置了某种拦路虎,阻止主人公实现其目标,你做得就符合要求了
即使你的反面人物是一个体制、一种思维模式或者某种官僚作风,你也需要让一个人作为其象征
你给大家展示,一个女人迫于形势必须嫁给一个坏男人。然后再展示一个她真正爱的好男人,而他也爱她。然后你给这个女人施加巨大的压力,迫使她无论如何也得嫁给第一个男人。不!这怎么行!她必须跟那个好男人在一起才行
你知道它如何发展。你让我们关心某个东西,然后再把那个东西置于危险之中。正如上面例子表明的那样,受到威胁的未必是主人公的生命和肢体。我们梦想让主人公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不能实现的威胁已经到了足够可怕的程度
在写小说的时候,我很喜欢使用短段落,因为长长的段落很累眼睛,而且像是在对读者说,“这本书很无聊,不要读了!”(事实上,我不建议作者在小说中使用超过七行的段落)。但是,当我想吊起大家的紧张情绪时,会用更短的段落
短小的段落读起来更快,这样眼睛就能更迅速地读完一页。这个小技巧一声不响地利用了人们的生理规律,短小精悍的文字确实能够使读者心率加快。读者的眼睛能够很快地读完一页的内容,手指翻页的速度也很快。节奏的加快是很微妙的,这样一来,读者为了看到剧情的展开,就得屏住呼吸向前冲刺。这就像电影界所谓的镜头快速切换
假如主人公没有遇到拦路虎,而且假如他无法克服这个拦路虎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那读者肯定是不会关心这个主人公的。强大的反派、高额的赌注以及残酷无情的倒计时能够制造极度的紧张感,使得读者被主人公强烈地吸引住
写一部小说可谓大项目。在灵感闪现的时刻马上坐下来执笔疾书当然很有优势,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凭直觉写出来的小说到头来只是枝蔓横生的大杂烩,作者思路不通,读者不堪卒读。解决之道不是在缪斯感动你的时候停下你的笔,而是要把灵感导入事先绘制好的路线图中去
想想你自己的小说吧。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小说?当你想起这个故事的时候,能品味出哪些有趣的精华部分?也许有趣的只是故事的整体构思,或许它属于你钟爱的小说类型。也许你写这部小说只是为了贪图写作的快感。但是当你写出几部这样的小说之后,你开始渴望每本小说都有某种特别的东西,否则写了一本之后就没必要再写下去了。这个时候,你通常都想阐明或者展示一种思想或者感觉的某一内核
播种和收获的关系就是这样。凡是你在后来要收获的重大成果,都需要在开始的时候播下种子。你播种的地方未必非得在第1页,但肯定要在第50页之前
这里说的是与情节、人物有关的大事情。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假如在高潮场景的梳妆台上有一把梳子,那么你就要在前50页的某个地方展示这把梳子的存在。不过,我们绝对不能等到了第400页才发现原来主人公能说一口流利的波斯语,以便让他能读懂文书上的一个关键文字,从而一举扭转乾坤。嗯,这样绝对不行
因此,我亲爱的园丁,请你开始播种吧。假如你已经写到了第400页,这时才想到需要主人公懂波斯语,那么请你回到前50页,找一个地方把这个信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好吗?为了将来的收获,请早早播种吧
我的系列小说《火把行动》有三部小说。每部小说都独立成书,但三部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同一批。在第二部、第三部中,我创作了完整的介绍性章节,让读者重新熟悉人物的性格与人际关系。我并不是以为读者早已不记得了。原因在于我知道这部小说会有一些新的读者加入进来,他们并没有读过第一部小说。即便是那些读过我的每一部小说的读者,他们也需要透过一个场景才能知道主人公在这个故事开始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