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教版历史八下第五单元提纲
人教版历史八下第五单元提纲的思维导图,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事业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的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
编辑于2023-08-08 14:55:48 安徽八下第五单元
钢铁长城
陆军: ①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比较少。 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海军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②三大舰队: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③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科学试验和出访任务。
④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并于1974年装备我国海军。
⑤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空军
①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刚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考验。
②1956年,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导弹部队
1966年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火箭军,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任务: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常规导弹精准打击
组成: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
新时代强军之路
背景
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
概况
①2014 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②2016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结果: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了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及其作用、原因
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成就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作用
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科技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为我国国防和原因军队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经济水平、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
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
(1)旧中国国力哀弱,统治者腐朽无能,清朝虽然有北洋舰队等海军,但慈禧不惜挪用军费来大搞万寿庆典,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避战自保,最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巨大,武器装备先进,军队战斗力强筑起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综合国力不断跃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③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提出
1953 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倡导
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意义
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表现
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时间
1955年
地点
印度尼西亚万隆
特点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概况
会上,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 “颠覆”活动
结果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事业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的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
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1)1949-1950 年,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交外交关系;
(2)1953 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4 年,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1955 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区分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原则
(1)外交政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日内瓦会议
时间 1954年4月至7月
地点 瑞士日内瓦
内容 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上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努力,最终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签署了一列协议
意义
缓和了亚洲及世界的紧张局势,环固了中国南部边界的安全
周恩来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外交事业的发展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操控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台湾国民党当局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为争取恢复合法席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长期努力,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
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美、中日建交
中美
建国初期对华政策:美国敌视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保卫威胁的政策
中美建交的过程
乒乓球外交实现了“小球转动打球”,其中大球指中美关系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之间的核心问题:台湾
中日: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中日建交后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70年代中国建交高潮的原因
中国重返联合国,国际地位提高
美国改善了对华关系
全方位外交
政策与原则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策略
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推进与主要大国的关系
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外交布局:中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加强国际合作
外交成果
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亚信峰会
我国为什么能够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支持
美国霸权地位的削弱和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
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了骄人成就的启示
弱国无外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