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人文地理学考研重点内容,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编辑于2023-08-09 15:34:41 河南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聚落起源与发展
城市和乡村
城市
概念作用特点(结合起来答)
分类
地理环境
城市形态
城市职能
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
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
集镇
概念: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
集市
乡村(形态和职能)
一般类型
密集型村落
分散型农村聚落
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活动型村落
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和少数山区
少数以农历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
特殊类型
美国单户型
集体农场
经营性农场
起源与发展
三次社会分工与城市的出现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演进
形成了原始聚落
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产生了集聚地
社会第三次大分工: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
最早的城市出现
西方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的发展
村落的发展
城镇标准
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城市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换句话说,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的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广义和狭义
四方面的含义
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子主题
阶段
形式城市化(外延)
功能城市化(内涵)
城市化的进程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
中间市区城市化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工业的拓展与城市化
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郊区的城市化
土地利用集约化
①作物的商品化
②劳动的高级化
③土地的商品化
产品结构高级化
城市网络化
逆城市化
概念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原因
为了脱离大城市的居住不舒适性,追求纯粹的田园式居住环境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高度发达是工业选址的限制因素减少
工业企业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廉价的土地价格,把企业布局在中小城镇
城市化的机制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农业生产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与存在第一必要前提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必要前提
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城市化是工业化所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
即使在已经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工业仍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之一,城市成长的有利方式仍是工厂企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城市中有一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生产性服务跨国公司
城市居民对消费性服务的需求
所带来的就业机会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力量
经济发展为城市化的实现提供了某种可能,精灵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世界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
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有计划的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
在利用河流方面
护城河、河心岛或河流汇合处或曲流形成的三面环水的半岛形位置
在利用海洋方面
半岛、岛、港口
制高点和隘口
地势高,扼往来要冲;局部高地为卫城;关隘
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城市与水运的关系
河口处两条或多条河流汇合处水陆交通的转折处
城市与陆运的关系
驿道、道路系统、铁路、高速公路,行口
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
沿海地区
城市与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与城市
地形与城市
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热带地区:高原;山区城市: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气候与城市
大城市: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区的沿海地带
水资源与城市
供水
排水
城市的生物环境——创造优美文化景观与田园风光城市
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概念
城市地域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有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
城市地域结构:又称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他是城市组织功能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
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
集聚力
离散力
摩擦力
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
点、线、面——城市地域机构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同心圆
扇形
多核
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城市体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在一定地区内,我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在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即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等级规模法则
奥尔巴哈认为,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
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
首位城市法则
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重要的城市大许多倍。
农村聚落体系:农村聚落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城市景观与感知
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文化景观
城市景观
城市建筑高度
著名建筑物(标志性建筑物)
城市格局
城市与环境协调所形成的风格
城市感知
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印象并不相同,这是因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
对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对这些影响感知的景观研究会对改进城市建设起重要作用
第六章工业七大影响因素
城市地域结构
名词解释真题
论述题:世界(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陕西师大真题
简答题:试述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并从中挑选一项问题阐述解决的措施和对策
陕西师大真题(城市地理学第15章355页)
集镇
陕西师大真题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聚落起源与发展
城市和乡村
城市
概念作用特点(结合起来答)
分类
地理环境
城市形态
城市职能
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
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
集镇
概念: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
集市
乡村(形态和职能)
一般类型
密集型村落
分散型农村聚落
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活动型村落
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和少数山区
少数以农历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
特殊类型
美国单户型
集体农场
经营性农场
起源与发展
三次社会分工与城市的出现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演进
形成了原始聚落
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产生了集聚地
社会第三次大分工: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
最早的城市出现
西方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的发展
村落的发展
城镇标准
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城市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换句话说,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的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广义和狭义
四方面的含义
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子主题
阶段
形式城市化(外延)
功能城市化(内涵)
城市化的进程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
中间市区城市化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工业的拓展与城市化
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郊区的城市化
土地利用集约化
①作物的商品化
②劳动的高级化
③土地的商品化
产品结构高级化
城市网络化
逆城市化
概念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原因
为了脱离大城市的居住不舒适性,追求纯粹的田园式居住环境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高度发达是工业选址的限制因素减少
工业企业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廉价的土地价格,把企业布局在中小城镇
城市化的机制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农业生产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与存在第一必要前提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必要前提
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城市化是工业化所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
即使在已经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工业仍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之一,城市成长的有利方式仍是工厂企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城市中有一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生产性服务跨国公司
城市居民对消费性服务的需求
所带来的就业机会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力量
经济发展为城市化的实现提供了某种可能,精灵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世界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
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有计划的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
在利用河流方面
护城河、河心岛或河流汇合处或曲流形成的三面环水的半岛形位置
在利用海洋方面
半岛、岛、港口
制高点和隘口
地势高,扼往来要冲;局部高地为卫城;关隘
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城市与水运的关系
河口处两条或多条河流汇合处水陆交通的转折处
城市与陆运的关系
驿道、道路系统、铁路、高速公路,行口
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
沿海地区
城市与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与城市
地形与城市
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热带地区:高原;山区城市: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气候与城市
大城市: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区的沿海地带
水资源与城市
供水
排水
城市的生物环境——创造优美文化景观与田园风光城市
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概念
城市地域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有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
城市地域结构:又称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他是城市组织功能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
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
集聚力
离散力
摩擦力
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
点、线、面——城市地域机构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同心圆
扇形
多核
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城市体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在一定地区内,我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在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即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等级规模法则
奥尔巴哈认为,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
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
首位城市法则
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重要的城市大许多倍。
农村聚落体系:农村聚落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城市景观与感知
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文化景观
城市景观
城市建筑高度
著名建筑物(标志性建筑物)
城市格局
城市与环境协调所形成的风格
城市感知
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印象并不相同,这是因为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
对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对这些影响感知的景观研究会对改进城市建设起重要作用
第六章工业七大影响因素
城市地域结构
名词解释真题
论述题:世界(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陕西师大真题
简答题:试述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并从中挑选一项问题阐述解决的措施和对策
陕西师大真题(城市地理学第15章355页)
集镇
陕西师大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