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目标达成
每一个目标的达成,不仅仅是有志者事竟成,而是有很多方法论。 每个人已具备使自己人生成功快乐的能力,每个人都想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编辑于2023-08-10 15:16:09 广东
封面
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
(美)威廉·斯蒂克斯鲁德(William Stixrud) (美)奈德·约翰逊(Ned Johnson)
当代父母必备的科学教养参考书
所有的父母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
唯有孩子的主动动机
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
培养指南
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有助于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塑造终身成长性思维
使之能够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未来的挑战
获得更好的身心健康成长
更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更高水平的职业成功
概要
身心健康+自驱力+学习方法+父母有力量的支持
完整人格
作者按
本书中提及的故事都源于真实事件,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多年来一直与之合作的孩子、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身上。无论是助人与受助,或是施教与受教,其实都需要参与者彼此的信任,然而这种信任又往往很脆弱
所以,我们真挚地感谢本书涉及的孩子及他们的家人,感谢他们表现出的信任。同时,出于保护当事人隐私的目的,在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中,我们使用化名并修改了一些事件的细节。
赞誉
1
对于当前普遍焦虑的中国父母来说,《自驱型成长》是一剂及时的清醒药
——赵昱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书中既有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又将作者数十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娓娓道来,论证了一个育儿中的根本道理
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让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让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
为了孩子暂时的成绩或表现而损害他们长期的驱动力,会得不偿失甚至后患无穷
幸运的是,这本书也给出详细的操作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你重新找到人生的动力
2
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决断、为自己负责,充分释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内驱力,身体力行,体验成长的困惑与获得成长的勇气
这不是鸡汤文,这是叶壮翻译的一本引导家长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获得教育技能的指南
作者基于60多年的孩子教育工作经验,从一般的发展理论到新近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操,通俗生动,引人入胜,值得推荐和阅读!
——高雪梅,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3
讲述了要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孩子自控且自律的能力,培养他们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的能力
——宋海荣,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少做,恰好相反,这要求家长和孩子合作,要多做并且要做得有策略、有智慧
家长与孩子合作
有策略
有智慧
4
如果我们总想着安排孩子、规划孩子,用胡萝卜加大棒驱使着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那么孩子很难成长为一个自我驱动的自律者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涉是如何破坏孩子的积极性和自控感的
5
结合脑科学发现,以控制感贯穿全书,着眼于孩子自律独立能力的培养,立足在今晚就要改变
在焦虑的养育大环境下,让父母放下焦虑,重新找回控制感,也让孩子发展出自己的控制感,掌握自律、实现独立的一本好书
6
当把孩子控制过紧时,我们不自觉地沦为解决问题的标准机器,夺走了本属于孩子自己的变得坚强自信、勇敢成长的机会。没有被动要求,没有评级,更没有奖励,但恰恰就是这种“自驱动时光”,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经历。
——樊登,樊登读书会创始人兼首席内容官
7
这是一本能减轻父母焦虑感的育儿书,有任务清单,有问答,能帮助父母应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一个有求知欲,有好奇心,又能自律的孩子实在是天赐之福
但很可能,我们会忽略他的焦虑、压力、不开心
实际上,父母如果不是处在压力过大、焦虑、生气或疲惫的状态中,就能更好地安慰一个婴儿,也能更好地应对一个调皮的孩子,更好地面对一个青春期叛逆少年。
——苗炜,作家
8
相较于信任孩子做出的决定,许多家长都坚持要一手操办孩子的一切,从作业到交友,家长都要说了算。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有一个很简明的建议给这类家长:停手。与其把自己当作孩子的老板,倒不如试着成为孩子的顾问。
父母的角色
老板?
顾问!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9
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所关注的问题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孩子总是与对个人生活的掌控感隔绝,没法在自主自觉的前提下做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追逐成功、体验失败
在两位作者看来,今天的孩子虽然爱盯着电子屏幕,但这仅仅是个小问题,而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和老师,倒恰恰是更大的问题,大人不自觉地就夺走了本属于孩子自己的机会——那些让他们变得坚强自信、能够成就自我的机会。
如果要给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推荐书,那我认为,本书适合从学龄前到高中三年级阶段的孩子。
——“原子妈妈”艾丽·诺斯
10
在把孩子控制得过紧的时候,家长很容易不自觉地就沦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部分
通过在临床实践和教育辅导的深度结合下的探究,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写下的内容直击要害,揭露了许多家庭现在就要面对的长期问题,并给出了实用的针对性指导,让家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问题解决……对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而言,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肯·罗宾逊爵士,教育家,《纽约时报》评选最畅销作者,著有《创新始于学校》
11
健康的孩子要有健康的大脑
一方面,两位作者有理有据地证明了,持续不断的成绩压力对孩子是一种毒害;
另一方面,他俩也向人们揭示了另一种引导孩子健康发展的方式的本来面貌。
毫不夸张地说,在培养健康、坚韧、目标导向的儿童方面,《自驱型成长》是最富创见、最有权威的书籍之一
——玛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博士,著有《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
12
《自驱型成长》是一部引人入胜且充满革命性与智慧的作品,它让家长有勇气、有方法、有意识地减少孩子面对的毒性压力,进而成就孩子坚韧不拔、追求成功和积极发展的能力。对于书中的内容——我们应该信任我们的孩子,并让他们更多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每个家长都需要有所了解。
——蒂娜·佩恩·布赖森(Tina Payne Bryson)博士,《全脑教养法》(The Whole Brain Child and The Yes Brain)之一
13
有时候,为人父母所能做的最有帮助的事,其实就是给孩子少些约束。在这部有人情味又心思缜密的作品中,作者将最新的脑科学成果融入实用的建议,告诉家长如何放孩子自己闯荡,以及什么时候该介入,什么时候又该放手。读读这本书,你的孩子会感谢你的。
父母所能做的最优帮助的事
少些约束
放孩子自己闯荡
什么时候介入
什么时候放手
——保罗·图赫(Paul Tough),《纽约时报》评选最畅销作者,著有《性格的力量》
14
《自驱型成长》能指导家长在望子成龙和放任自流之间,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度”。
——丽莎·达莫尔(Lisa Damour)博士,著有《理清》(Untangled)
15
这本书就像一架战斗机,向毁了孩子并扼杀他们的天赋的焦虑情绪发起精确打击,这本与众不同的书将一道光射进黑暗,那里存在着厌学畏考、长期睡眠不足、在社交媒体上全天候地炫耀攀比和各种各样危及孩子的毒性压力
——罗恩·萨斯坎德(Ron Suskind),普利策奖获奖记者,著有《生活与动画偶像》(Life,Animated)
16
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证明了,家长如果约束过紧,孩子的自信心、心理健康和能力就会遭受损害
通过大量易于理解、内容丰富的研究,他们在《自驱型成长》中揭示了,学业竞争的压力与今天孩子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之间确实存在联系。这本有可能给教养方式带来变革的作品,是家长的及时雨。
——朱迪思·沃纳(Judith Warner),著有《完美的疯狂:焦虑时代中的母性》
17
还记得你以前参加过的一些活动吗?它们既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也不是什么被动参加的体育活动,而是单纯地让你享受其中。它们既没有评级,更没有奖励,但恰恰就是这种“自驱动时光”,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经历。
本书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来观察众多青少年所面临的困难。对当代教养来说,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参考书,足以把那些缺少价值的育儿书从书架上挤下去。
——《读书派》(Booklist)
18
为了让父母帮自家孩子适应竞争极大的课业与生活,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提供了一系列资源——在富于同情心的同时,还提供有理有据的建议与策略。两位作者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事例,来告诉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从压力重重转为感受到爱、信任和支持。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 Weekly)
富有同情心
有理有据的建议与策略
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
才能让孩子从压力重重转为
爱
信任
支持
中文版序
《自驱型成长》已经或即将在10个不同的国家出版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教育体系和针对养育子女的特殊期待
个人与集体观念不同
一部分身处于非常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
还有一部分则身处于强调个人从属于家庭、社区或国家的地方
传统和创新观念不同
一些受众高度重视积极变革与创新
其他受众则更加重视对传统的遵循
教育文化理念不同
在某些文化中,父母通过很高的行为标准和明确的期望来传达关怀
在另一些文化中,父母则通过支持孩子本人的意见和愿望来表达同样的关切
除此之外,在某些家庭中卓有成效的养育和教学方法,放到另一些家庭里则可能变得没那么有效
是否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足够的适用性呢?
答案是,我们在本书中所讨论的四个核心要点,以及我们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大多数建议,都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因为它们并非基于文化或传统,而是基于适用于任何人类个体的神经科学
本书中所讨论的四个核心要点
首先,严重或慢性的压力,对发育中的大脑具有非常负面的影响
这也是全球流行的与压力相关的情绪问题(例如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基础
其次,过低的控制感,是人类个体所能经历的最有压力感的事情之一
因此,它会进一步引发与压力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减少孩子在学业上的学习水平和表现水平
再次,所有健康的自我激励,其实都植根于控制感、胜任感或自主感
健康的自我激励植根于
控制柜
胜任感
自主感
最后,培养出健康的控制感,还会进一步带来各种积极结果,包括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充盈的内部动机、更优异的学业成就和更高水平的职业成功
健康的控制感
身心健康
充盈的内部动机
更好的学业、事业
到2020年,精神障碍和物质滥用障碍,作为与压力直接相关的疾病,将超过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身体疾病,一跃成为残障的首因
在一些国家中,太高的压力水平可能已是导致焦虑症、抑郁症、自残或化学物质滥用的首要原因
而在另外一些国家中,则可能更多地表现为引发睡眠障碍、网瘾或电子游戏成瘾
(在中国,电子游戏和网络成瘾正困扰着多达2400万年轻人)
世界卫生组织还发布,不仅仅在中国,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都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目前,有5400万中国成年人有着与抑郁相关的问题,这一数字从2005年到2015年已增加了18%[1]
由于大多数焦虑症和一半的抑郁症都在14岁之前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全球卫生机构都非常强调预防焦虑症、抑郁症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进一步恶化,积极改善年轻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迫在眉睫
虽然在不同的文化中,压力的具体表现各不一样,但对于世界任何地方的孩子来说,只要他们感受到压力,大脑中发生的事就一模一样
为什么我们所传达的信息以及本书中的种种应对之法,对全世界的父母、教师和年轻人都很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与压力有关的科学事实
我们今天对压力的种种反应(比如逃避、对抗或僵住)是为了保护我们免受威胁进化而来的,且被认为与我们的祖先在10万年前的状态几乎完全相同
当人类和其他所有哺乳动物感受到压力时,他们的杏仁核(这是大脑里古已有之的“威胁探测器”)会让大脑进一步关闭能让其仔细思考的前额皮质,从而让个体对威胁回以本能反应
因此对压力的反应就演变为对“遭遇捕食者”这种紧急情况的一种既重要又短暂的反应
你要关闭自己的思考,而尽力地逃跑、对抗,甚至装死。
人类并没有靠进化得到持续“开启”压力反应的能力,但这种情况目前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及其父母)身上
只要想到那些潜在的威胁,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你都会变得紧张和焦虑起来,更糟糕的是,长时间保持这种压力反应,还会对大脑和身体造成伤害
例如,慢性压力实际上会让杏仁核变得更大,反应更敏感,还会导致前额皮质持续紧张,结果就会让我们变得更容易感受到压力感和焦虑感。不过我俩在书中强调过,我们其实并不希望保护儿童和青少年免受种种压力源的影响,因为通过成功掌控压力情境,年轻人可以在应对未来的挑战时更具灵活性,也能掌握更多相关技巧 纵然如此,慢性压力对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还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因为人类的大脑是依据其使用方式得以发展的,所以当低龄人群经历高水平的压力和疲劳时,无论他们身处何处,都会被塑造得越来越容易感到持续焦虑,于是导致大脑反复受到抑郁情绪影响,或者发展为习惯靠化学制品、互联网或电子游戏来暂时逃避压力。
紧张
压力
焦虑
长时间保持这种压力反应
对大脑和身体造成伤害
纵然如此,慢性压力对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特别值得关注,因为人类的大脑是依据其使用方式得以发展的,所以当低龄人群经历高水平的压力和疲劳时,无论他们身处何处,都会被塑造得越来越容易感到持续焦虑,于是导致大脑反复受到抑郁情绪影响,或者发展为习惯靠化学制品、互联网或电子游戏来暂时逃避压力。
紧张
压力
疲劳
大脑收到持续焦虑影响
被塑造成持续焦虑
抑郁情绪影响
习惯靠化学制品、互联网或电子游戏来暂时逃避压力
本书还涵盖了控制感背后深厚的科学背景
控制感对大脑本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因为能够控制好压力情境的经验,可以有效增强前额皮质的功能性,还能降低压力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塑造大脑,保护它免受压力的负面影响
低水平的控制感,会让人感到极度紧张——这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每一个曾经焦虑过的人,都有过认为事态已经失控的经历,任何一个心情沮丧的人也都感受过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的感觉
不争的事实是,无论人们来自何处、如何长大,只要缺少控制感,就会有压力
我们通过研究知道,就算孩子在一个领域中没有控制感,只要他们在另一个领域中能实打实地有控制感,他们就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因此,如果孩子在家里很自由,例如,能选择自己的活动形式以及参与频率,那他们就能更好地专注于比较严苛的校内环境
问题
孩子在任何地方都缺少控制感
在学校,他们被管得很严;而在家里,也是如此
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孩子在社交上的控制感愈发缺失
给照片美颜,放到社交媒体上,然后等着别人来评价——在这些环节里,存在控制感吗?其实一点控制感都没有,这会让孩子迷失真实的自我
休息和活动
所有自然功能其实都是通过休息和活动的循环来发挥作用的
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睡眠时间比广泛使用灯泡之前的睡眠时间要更少。睡眠不足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已是整个工业化世界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电子技术的广泛采用,进一步使得休息与活动的失衡变得严重,因为电子技术在设计上的本意,就是要让人上瘾
电子技术的设计本意
上瘾
电脑和手机让年轻人睡得更少,进而更难在行动上表现出色。孩子也更难获得足够的“不插电休息时间”,而在这样的时间里,他们才能培养出强烈的个人认同感以及更高的同理心水平
协调性的科学
婴儿的主要情感需求是温和与回应,他们对纪律与说教是不做回应的
那婴儿和父母之间在情感上的协调性发展,就需要温和的回应,正是这种协调性,能让婴幼儿在他们的世界中获得安全感,并培养出扎根内心的勇气和安稳
为了孩子,父母要努力不去传播自己的焦虑,这样他们就可以对孩子保持足够的温和与积极的回应(同时也该设立好行为边界与标准)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并有着尽力而为的上佳表现。唯有真正的内心感召或自主动机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而与动机有关的科学研究则清楚地表明,它们都由胜任感或自主感发展而来
强迫儿童接受特定的想法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企图,很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这让孩子变得极度紧张,还可能进一步破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从动机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年轻人群中的“丧”或“失败主义”文化,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某个个体不觉得是在靠自己来驱使行为,那就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淡漠感
自主感有助于领导力的提升
这也合乎逻辑:如果一个孩子每次在琢磨该做什么或怎么做的时候,都要找父母帮忙,那他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相信自己的判断呢?他怎么可能会自信地担任领导者的角色呢?
说服这些家长了解本书所谈及策略的价值的最佳方法,就是让科学为它自己代言,让他们看看自己的孩子,究竟如何才能收获更强大的自信心、掌控感和满足感
译者序
如果你喜欢阅读的话,你会发现,每当有人给你推荐书时,最开心的事儿其实未必是对方推荐的那本书多有价值或多么新奇,而是对方所推荐的那本书,你本人恰恰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
这起码能说明两点
你喜欢的这本书真的是好书,而非你一厢情愿
你结交的朋友也真的是有足够共鸣的好朋友,而非泛泛之交
在中国家庭教育的话语体系中
三个词往往在使用上互相混淆
自律
自律最强调的,是自己听自己的话,自己守自己的规矩
与此同时,你只要是个靠谱的人、有正确自律观念的人、觉得自己能主宰自己生活的人,那你自己说的话和立的规矩,就差不到哪里去
听话
因为话是家长说的,就算听,对孩子来说,也是听别人的话
懂规矩
懂事
而规矩是社会定的,就算守,也是守外界定下的规矩
互相混淆
甚至在不少家长看来,这三个词说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这三个词都直指
那种家长觉得合适、老师觉得恰当、孩子能从中获得进步的行为
共识
当然,很多时候,老师、家长和孩子都能达成这些行为上的共识
比如按时睡觉,有节制地吃零食,上课的时候别玩手机游戏
这些行为也恰恰同时满足了自律、听话和守规矩的要素
矛盾
可一旦共识成了奢望,齐心协力变成了三足鼎立,矛盾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有的矛盾存在谁对谁错的标准答案,孩子应该得到适当的约束、管理和引导
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餐餐只吃肉不吃菜,一个8岁的孩子向你要钱买烟抽,或者一个12岁的孩子决定去当古惑仔。
这么复杂的生物,在成长的过程中,怎么可能面对的都是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呢?
比起那些斩钉截铁的回答,这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其实才更接近养孩子的真相
可惜的是,在这些没法达成共识的真相里,孩子往往是弱势的那一方
因为在成人的眼光看来,他“不听话”“没规矩”,甚至“不自律”
这也好理解,毕竟,在大人看来,这三个词之间有着绝对的连带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孩子既然“不听话”,那就是“没规矩”,说白了,还是“不自律”。
孩子可能弱势
但他其实并没犯错
因为自律在本质上与听话和守规矩就不是一个事儿
比之另外两个,自律有着更高的优先级,也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如果让我在这三个特质里面,只能为我自己的孩子挑一个,那我绝对想都不想,挑“自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父母
这些年来,这个起跑线一直在提前
从小学提前到幼儿园,又提前到早教,再提前到胎教。前一段时间,有个孕期妈妈还跟我说:“叶老师,我不要让我的孩子输在子宫里。”
起跑线是服务于赛道的,而人的生命历程是赛道吗?
很多人会说“当然是”,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考研求职、升职加薪、嫁娶生育,再给孩子拼套房产,哪个不是你追我赶的赛道?
译者
赛道是标准的
赛道是组委会确定的,赛道是摩肩接踵大家一起跑,谁也逃不掉的
总之呢,赛道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发令枪一响,你不用多想,在你的那条道上,拼命跑,准没错
生命总有可能性的
但对孩子来说,出生也许不以意志为转移,但生命总是有可能性的
虽然生活可能艰难,竞争也许激烈,选择的空间也被迫变得狭小,但你总是可以主动地决定一点事情的,就像小鸡破壳,从狭小的空间里啄个洞,也能变出一片天来
自己说了算
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
才是主动进步的源泉
才是跌倒了能爬起来的动力
因为“你想要”
而不是被迫地成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
孩子过上他自己想过的生活
靠着听话与守规矩,恐怕是不够的
多的还是要靠带着孩子的个人气息、个人理想、个人牺牲的“自律”
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孩子以及全世界的孩子都非常欠缺的
标准化的养育路径
孩子得到了巨量的关爱和资源
但从小开始,路子却变得越来越趋同
都要学乐器,都要学画画,都要学主持,都要穿名牌,都要去国外玩,都要用某款刚上市的好手机
但标准化的养育路径,未必有标准化的烦恼,更谈不上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不让孩子在“能做什么”上有主动性,他们自然会在“不该做什么”上有极强的创造力
所以近几年来,孩子表达负面情绪,舒缓个人压力,在家庭以及学校矛盾中的行为表现,越来越多样化和极端化
抑郁症高发
线上校园霸凌
物质和药物滥用
虐待动物
不安全的性行为
层出不穷
一个人过不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他就会以自己决定的形式,来毁掉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最起码能证明“我的生活还在我的掌控之中”
前言
为何控制感尤为重要
乍看上去,我们并不像是那种能成为合作伙伴的人
威廉
享誉全美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3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帮助孩子应对焦虑、学习障碍和行为方面的问题。他练了几十年“超然静心”冥想技术,由此练就的冷峻气质很是引人注目
而威廉的客户则可能连好好上学都有困难
奈德
创立了PrepMatters——现在全美最成功的教育辅导公司之一,他把好好培养当下的年轻人作为自己的事业
奈德的客户可能会因为无法顺利进入斯坦福大学求学而担惊受怕
一见如故
产生了化学反应
尽管我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学科出身和服务对象
威廉从脑发育的角度来探究孩子
而奈德则选择了艺术和行为科学作为手段
但我们都在试图帮助孩子解决类似的问题
而且我们采用的方式还出人意料地互补
们的知识和经验就像两块拼图一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简直天衣无缝
都在试图解决同一个最本质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帮助孩子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呢?
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内驱力,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呢?
压力对儿童的行为表现与心理健康都有着负面作用,而我们的许多工作其实都涉及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投身于压力感受和行为动机方面的研究
当我们发现控制感偏低会导致非常大的压力且自主性是提升动机的关键时
我们想给孩子的一切
其实都与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控制感息息相关
身心健康
学业有成
生活中的幸福感
倘若没有健康的控制感
孩子就会感到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也往往因此变得过度被动与顺从
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做出有意义的选择的能力,就更有可能变得焦虑,且爱发脾气,甚至还会自暴自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父母所提供的资源和机会,孩子就没法完成自我发展
在缺乏控制感的情况下,不管孩子的成长背景如何,内心的混乱总是会带来伤害
父母的爱
我们总是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愿景,期待他们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到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并取得成功、胜利归来
我们也深爱着他们,衷心希望他们能开心、快乐,就算在我们百年之后,也能够永远过着好日子
诚然,这些愿景都很有意义,但在实现这些愿景时,我们中的许多家长被一些错误的观念误导了
观念误导
错误观念1
通往成功的途径是一座独木桥,而孩子万万不能被别人挤下来
这么一看,一旦让孩子自己做主,那赌注可就太高了,毕竟他和他的家庭都“输不起”嘛。这种观点基于一种对成功的稀缺性假设,而年轻人要想成功,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始终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错误观念2
如果你想拥有好生活,在学校里就得拥有上佳表现
要知道,有赢家就有输家,而且往往输家比赢家多。这种错误观念的恶果是,太多的孩子不是被逼得太过急躁,就是自己破罐子破摔,放弃了所有能尝试的机会
错误观念3
催得越紧,逼得越狠,我们的孩子就能越成功,长大后就越有出息
照这个逻辑来说,如今美国小学里的六年级学生的确没有中国的同龄孩子数学好,那填鸭式地教美国孩子九年级的数学,难道就能够解决问题吗?如今大学的入学标准越来越高,上好大学的确更困难了,可仅仅是逼着孩子忙起来,让他们学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作业,就能解决本质问题吗?
错误观念4
今天的世界比以往要凶险得多
家长必须一直紧紧盯着孩子,才能确保他们不被伤害,也不至于让孩子闯祸
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以上这些观念都不正确
但是,当他们感受到来自他人、学校以及其他家长的压力时,为了保证自家孩子不落下风,那些富于批判性的宝贵观点就烟消云散了。压力深深扎根于恐惧,而恐惧又总是招致糟糕的抉择
独立思考、身体力行
自驱动型儿童
让孩子能够培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驱动力
应该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挚爱的事物,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而非逼着孩子做那些他们不想做的事
假设开始
假设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大脑,而且明白自己的生活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如果能获得一定的外界支持
他就能把自己的事儿打理得井井有条
赋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尊重
进而让他们自己把困难搞定
就算有这么一种可能:父母真能控制住孩子
就算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压力,他们也未必会流露出来
也真能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所期待的模样,这么一来,或许真能让父母松一口气,可孩子本人对生活的自我控制会遭遇弱化,于是就过上了愈发“由别人说了算”的日子
做孩子的顾问
而不是老板或者经理人
要尽可能多地和孩子说“你来定”
以及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智慧
健康的自主感
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内部动机
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切实做到这一点,而不只是简简单单地把自主权交给孩子
帮助你一步步靠近平和与恬淡,不再传播自身的焦虑,而这对于你的孩子、家庭乃至你自己来说,都将是一次最好的改变
根深蒂固的蔑视最终转化为深思熟虑后的决策
看到过一些迷茫、无助和绝望的孩子最终掌控他们自己的生活
第1章 天底下最让人紧张的事
压力
慢性压力会对大脑造成严重的破坏,而对于年轻的大脑尤为如此
压力诱发疾病的概率都非常大
如今年轻人越来越容易出现焦虑症、饮食功能失调、抑郁症、酗酒现象,甚至一些让人忧心的自伤行为
而研究人员正在全力以赴地研究,试图揭秘这背后的真正原因
研究发现
在家境富足的儿童和青少年中,焦虑、情绪困扰和化学品滥用等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尤其高发
玛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的研究发现,在家境富足的儿童和青少年中,焦虑、情绪困扰和化学品滥用等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尤其高发。2事实上,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既富足又竞争激烈的硅谷,有80%的高中生报告自己的焦虑程度正处于中度到重度的水平,同时有54%的普通高中生报告自己的抑郁程度也处于中度到重度的水平。3抑郁症现在已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失能的首要原因。4我们还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所经历的慢性压力对于社会的影响,在机制上类似于全球气候变化——这个问题随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恶化,要想解决它,就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还要克服旧有的习惯。
压力和控制感有什么关系?
控制感就是应对压力的解药
所谓的压力,都来自我们未知的、嫌弃的和惧怕的事物
N.U.T.S.(坚果)
新奇(novelty)
你之前从没经历过的事
不可预知(unpredictability)
你预想不到却发生了的事
对自我的威胁(threat to the ego)
你作为一个人的安全感或能力遭到质疑
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
你感到几乎根本不能驾驭局势
自我控制感
控制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甚至比你实际的行为更重要
如果你有可以影响局面的信心,那么你的压力就能降下来
缺少控制感则可能是天底下最让人感到压力大的事情了
大多数人觉得开车要比乘飞机更加安全(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他们认为在开车时更具控制感;我们平时碰上交通堵塞,感觉到压力大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你可能在亲子关系中体验过控制感的作用。如果你的孩子生病了或是碰到了很大的难处,而你发觉自己无能为力,那么你的压力水平很可能会上升。就算是一些没那么让人纠结的事,比如第一次看到孩子独自乘车出行、参加体育竞赛,或者在戏剧中登台演出,也会导致你感觉有压力。这时你扮演的是旁观者的角色,除了希望孩子诸事顺利、平平安安之外,你也做不了别的什么。
对于人类的幸福来说,自主权可能是最重要的元素了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
所以两岁大的孩子才会说:“我自己来!”而四岁的孩子则会一直说:“凭什么要听你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就算快要迟到了,哪怕会花掉两倍的时间,也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也是为什么将餐盘一分为二,再让孩子自己选择要吃哪一半,才是让一个挑食的五岁小孩吃蔬菜的最好方法
每当别人要我做这做那的时候,我就感到焦虑
这让我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身边的事物。
后来我转了学,又不得不担心融入新集体的问题,更要顾忌其他人对我的想法,我觉得这让情况变得一天不如一天。
健康的控制感
健康的控制感与我们对孩子的积极期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一种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引导生活进程的信念,会带来很多健康的表现
健康控制感的好处
更好的身体状况
更少地摄入毒品和酒精
寿命更长
压力更小
更积极的情绪感受
更高水平的内驱力
更强大的自控力
更好的学习成绩
还能增强职业成就
它代表了人类的某种深层需求
我们其实并不是要迫使孩子走上我们为之定下的道路,而是要帮助他们成长,进而让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孩子终究还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并在之后的人生中,凭借一己之力修正这条路的方向
击中“甜区”:更好地理解压力
当孩子长期被屏蔽在压力之外,接触不到导致焦虑的情境时,这往往会让他们在焦虑时的情况更加严重
如果一个孩子能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感知到自己处于一个可以掌控的状态,那么有朝一日,就算处于不可控的状态之中,他的大脑也能更好地处理这些压力
获得了应对压力的免疫力
三类压力
正向压力
不安
兴奋
期待
收获成就感和自豪感
正向压力能促进儿童(还有成年人)的成长,让他们更能够承担风险,并表现得更出色
想想那些正在筹备戏剧表演的孩子,他们一开始肯定会有些压力,有点紧张,但最终还是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这种压力里包含着不安、兴奋和期待的成分
正在体验正向压力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有着足够的掌控力
对于那些不必要的、不是非做不可的事,孩子反而更有可能坚持下去,也更有可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可承受压力
相对短暂
得到支持
足够时间应对和恢复
压力情景调节奠定了韧性的基础
可承受压力如果只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出现在孩子身上,也是可以增强韧性的,关键是必须要有成年人在旁边提供支持,而且孩子还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压力与恢复元气
父母吵架
但是这对父母还是能够与孩子沟通交流
还是有时间恢复过来的,这就是一种可承受压力
被别人欺负过
但只要这种霸凌不持续太久,也不会太频繁发生,并且这个孩子能得到一个体贴的成年人的支持,这就同样属于可承受压力
因为经历类似的压力情景让大脑调节到了可以应对压力的状态,而这种调节奠定了韧性的基础
毒性压力
缺乏支持
应激系统频繁激活
影响成长健康
毒性压力
要么非常严重
比如目睹了严重的侵害事件
考虑到孩子的成长阶段,有些事情他们恐怕难以承受,而不让孩子接触到这些事,是成年人所能提供的重要支持
要么是慢性的
比如日复一日地经历某种压力情景
倘若当下发生的压力情景难以缓解,何时结束也遥遥无期,孩子又缺少支持,他们自然会感到对此缺乏掌控力
毒性压力非但不能帮助孩子为真实世界做好准备,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概要毒性压力被定义为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应激系统被频繁或长期地激活
我们怎样才能更多地运用正向压力和可承受压力,而尽量规避毒性压力呢?
首先,孩子的身边需要有一个能提供支持的成年人
提供支持
其次,孩子需要时间从压力中恢复过来
时间恢复
最后,孩子还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控制感
自主控制感
脑内有乾坤
缺乏信心源自化学而非性格
在对自己缺乏信心的时候,了解一些脑科学能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化学,而非性格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想要掌控思维与情绪恐怕都不容易
大脑系统
执行控制系统
领航员
前额皮质
掌控局面
与组织规划、控制冲动和判断决策等一系列认知功能相关
当我们平静、放松、有控制感,总之就是处于正常的心智状态的时候,我们的前额皮质正在监测和调控着大部分大脑
前额皮质能掌控局面的程度,对于衡量人们在生活经历中受到的压力而言,是一个关键变量
被称为“住在大脑里的金发姑娘”
神经递质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恰到好处”地组合才能高效运转
压力一来,前额皮质就很容易“掉线”,进而难以发挥功能
身心状态的唤起、轻微的压力、兴奋感或大事件之前的小紧张都能提高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进而导致人们的专注度更高、思路更清晰、表现更优异
在睡眠不足或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前额皮质里会充满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会导致系统“掉线”,难以发挥功用
一旦前额皮质“掉线”,你就更有可能冲动行事,也更有可能做出愚蠢的决定
压力反应系统
斗狮战士
杏仁核 下丘脑 海马体 脑垂体 肾上腺素
威胁检测
压力反应系统会接管你的心智
杏仁核并不能自主地思考,它直接感知事物并做出响应
保护你免受即将发生的伤害,它由杏仁核、下丘脑、海马体、脑垂体和肾上腺组成
杏仁核一旦觉察到威胁,就会向下丘脑和脑垂体发出信号。紧接着,像打了一个报警的紧急电话一样,肾上腺被唤醒了,开始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激素,也许你听说过,某个小孩被汽车压到,他的家长情急之下能把车抬起来,这就归功于肾上腺素
一旦我们遭遇威胁,就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压力反应,我们能不能活下去,可能就取决于这种本能反应的速度,进化把我们塑造成了这个样子,让我们在压力下无法保持思绪清晰
杏仁核是一种原始的情绪处理中心,对恐惧、愤怒和焦虑尤其敏感,同时也是大脑中威胁检测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高压力情境下,杏仁核就成为心智的负责人。一旦杏仁核当家做主,我们的行为就倾向于变得更有防御性、更被动、更呆板,但有时候会变得更有侵略性
杏仁核让我们在面对压力时更倾向于回归习性与本能,这时,我们的动物性会让我们做好准备去战斗、逃跑,甚至直接“吓呆了”——就像被远光灯吓到的鹿一样
健康的压力反应应该是这样的
压力荷尔蒙迅速上升,随后又能迅速恢复
一旦压力荷尔蒙不能快速回落,就会出问题
海马体是创造与储存记忆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在急性压力下,学生会产生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如果压力持续存在,肾上腺就会进一步分泌皮质醇,皮质醇就像是身体为了长期作战而引入的援军,它的浓度在人体内慢慢上升,以帮助身体应对压力。如果有只斑马遭遇了狮子的袭击,但有幸逃脱,没有命丧狮口,它的皮质醇水平就会在45分钟内恢复正常。相比之下,人类身上的高浓度皮质醇会一次保留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这就很容易导致问题,长期较高的皮质醇水平会弱化海马体里的细胞,并最终杀死它们,而海马体是创造与储存记忆的地方
海马体同时还扮演着另一个重要角色
有助于终止我们身上的压力反应
它会跟我们说:“嘿,记得上次你迟到那回吗?当时你吓得够呛,但其实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嘛!淡定!”
它就像一个忠诚而沉着的朋友,一出现就能让你如释重负
对于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人来说,因为其海马体已经受损,所以通常缺乏这种处理压力的能力
对于PTSD患者来说,一旦处于一种与过往的创伤经历类似的场景中,海马体无法把旧的创伤场景与当下的真实情况隔离开来,这就会导致他们陷入剧烈的恐慌之中
压力还会瓦解人的大脑
它会弱化脑电波的连贯性,降低人们对于新鲜想法的探索欲以及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欲
它将我们的前额皮质一脚踢出大脑的驾驶舱,还限制我们在心智上的柔韧性,害得我们连集中精力好好学习都有困难
如果你的身体告诉你当下是为生存而战的紧要关头,你又怎么可能对莎士比亚或数学运算上呢?
压力反应系统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它容易让人被迫承受太大的负担
一旦碰上什么棘手的事,你当然用得上它,但你并非需要它一直伴你左右
慢性压力会强化杏仁核,进而让斗狮战士越来越难以忽视,这样一来,你就更容易受到恐惧、焦虑和愤怒的影响
动机系统
啦啦队长
奖赏中枢
驱动力
负责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
赢下体育比赛、获得美好的性体验、获得认同感
所有的这些奖赏性体验都会导致更高水平的多巴胺
较低的多巴胺水平则与较低的驱动力、低弱的努力程度和无聊的体验相关
多巴胺一旦分泌到最佳水平,就会引发“心流”体验
多巴胺更多的是关乎渴望,而非获得
第5章详解
多巴胺是驱动力的关键所在
当你处于慢性压力中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巴胺水平会逐渐下降,而保持做某件事的动机本就不容易,因此,随着多巴胺的减少,你的动力也随之流失了
静息状态系统
佛陀
默认模式网络
自我反思 反思他人
离线状态
21世纪之交,科学家开始研究我们在和自己的思绪静静独处时,大脑里会发生些什么
在大脑中存在一个复杂而高度整合的网络,只有当我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才会被激活,这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
我们对它的功能的理解还很初级,但我们已经知道,它一定至关重要,因为这个网络消耗了大脑所用能量的60%~80%
加工着你的生活
如果你正坐在等候室里无所事事,或是在晚餐后放松,只要你没有在阅读、看电视或玩手机,你的默认模式网络就会被激活,开始展望未来与梳理过往——它就是在加工着你的生活
不管是做做白日梦,还是身处某种冥想之中,甚至是在睡觉前躺在床上的那段时间里,默认模式网络都会被激活
健康的默认模式网络的作用
大脑恢复活力
存储永久信息
深刻看待事物
处理复杂情绪
发货创造性
培养强烈的认同感与充足的同理心
健康的默认模式网络对于人类大脑来说是很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大脑恢复活力,并将信息存储在能永久保留的位置,更深刻地看待事物,处理复杂的思绪,还能促使我们发挥真正的创造性
默认模式网络能不能发挥自己的神奇魔力,也受压力的影响
培养和维持健康的控制感
有三个重要的脑结构能够帮助调节压力和控制冲动,它们分别是前额皮质、杏仁核和海马体
重点
对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大脑里充斥着激素,这些激素会弱化大脑的高级功能,也会遏制孩子的情绪反应
在压力的影响下,负责记忆、推理、注意、判断和情绪控制的脑区会遭到抑制并承受永久性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脑区会逐渐缩小,而大脑中负责侦测威胁的部分则会越变越大
最终,过载的压力系统会大大提升孩子患焦虑症、抑郁症和其他种种身心疾病的风险
过载的 压力系统
大脑里充斥着激素
激素弱化大脑高级功能
遏制情绪反应
记忆
推理
注意
判断
情绪
遭到抑制
承受永久性损伤
随着时间推移
大大提升孩子
患焦虑症
抑郁症
种种身心疾病
压力、焦虑与抑郁
华盛顿
既富裕又高端
自杀的学生
评论
悲痛、焦虑和难以置信的意味
“我完全不能理解。他是年级里数一数二的学生,修了四门高阶课程,还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他领导着自己的社团,还是校足球队的核心主力,他究竟为什么要自杀呢?”
隐含着这样一种观念
只有那些出于各种原因失败了的人才会想要自杀
一个全情投入、尽己所能的大脑,与一个在毒性压力的影响下高速运转的大脑相比,看上去截然不同
若你不给自己的大脑和身体恢复的机会,慢性压力就会转化为焦虑
人一旦身陷焦虑之中,杏仁核就会变得很大,对压力会做出过度的反应,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切除了前额皮质,人甚至会搞不清自己碰到的事到底是危险的还是安全的
慢性压力会让人产生茫然无助的感觉
如果你做的事情本就没有价值,那一开始为什么还要做呢?
这种无助感会让你觉得自己对于种种任务都无能为力,而事实上,你其实是完全能够胜任这些任务的
慢性压力还会导致一系列行为问题
睡眠障碍
暴饮暴食
办事拖延
降低你好好照顾自己的意愿
慢性压力让体内多巴胺的水平下降,同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水平会随之下降,而这就导致压力一步步地转化成了抑郁
心理与情绪上的困扰都是可以预防的
与青少年糖尿病及抑郁症这些有高度遗传性的疾病不一样
焦虑、抑郁与成瘾这类心理障碍来说,孩子的亲身经历扮演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这意味着只要我们能从自身行为上加以改变,就完全可以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
为何这事关紧要
在任何一个年龄段,毒性压力对你都没有好处
但你在生活中总有处于低潮、不尽如人意的阶段
就像进食障碍会对正在发育中的年轻身体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一样
长期的压力也会对发育中的年轻大脑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大脑对压力最为敏感的时间段
首先是产前阶段
压力感受较高的孕妇倾向于生出对压力反应更敏感的孩子
其次是儿童早期
在这个阶段中,孩子的神经环路的可塑性尤其强
最后是青春期阶段
这是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过渡期,人们在这时往往既强大又脆弱
只要是正常的青少年,就算没有遭遇什么特定的压力源,都会对压力有过度的反应
青少年对压力的耐受性其实也比成年人低,他们更容易患上与压力相关的疾病,比如感冒、头痛和消化不良
焦虑本身却不断地滋生着新的焦虑
只需越来越小的压力,就能触发它一次次地发作
最终,抑郁甚至可以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仍挥之不去
人们只要在青春期经历过一次突发的抑郁体验,在长大后就更有可能在工作、人际关系和享受生活方面出现长期问题
即使青春期的孩子能够完全摆脱抑郁,他们也更有可能出现一些程度轻、持续时间长的症状,比如悲观消沉、睡眠问题和饮食问题,同时这会让他们日后更容易陷入抑郁
学校带来的巨大压力与连续不断的疲惫感合起来, “把他推到了崩溃的边缘”,也让他变得气馁与悲观
纵然药物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杰瑞德说他还是感到心力交瘁。导致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原因是他总是熬夜做功课,基本上要到12点半甚至子夜1点才能做完。他觉得自己不得不天天学到这么晚:“我害怕自己要是早早上床睡觉的话,没准艾奥瓦州的某个能熬夜的小孩就会顶掉我在杜克大学的位子。”
我害怕自己要是早早上床睡觉的话,没准艾奥瓦州的某个能熬夜的小孩就会顶掉我在杜克大学的位子。”
患得患失
对控制的警告
传统观念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根据这种观念,只要你有什么事没做成,就会指向一种危险而必然的推论
你还不够努力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加工速度、记忆能力和压力耐受性
你在全力以赴之后,还是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完全可能的
真正的重点问题是,你会如何面对与处理这些挫折?
你认为能用挫折来评判你的价值吗?
你有没有另辟蹊径来解决问题?
你是否能够坦然接受挫折,索性再换个目标?
大学招生
按照纯粹的选拔精英的路子来招生,既容易招惹麻烦,又不太现实
大学很重视严谨的学术训练,但大多数学校还是会有一些特殊的招生政
优先招收优秀校友的子女和体育明星
结合社会经济条件、地理、民族、移民等条件,通过有选择性的招生来保障学生的多样性
多样性
倘若有人没被他们最心仪的大学录取,这是否就意味着他们还不够努力?
当然不是这样的
哈佛大学完全可以往新生班级里塞满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富裕白人学生,他们的GPA分数能达到4.0分,SAT分数则可以超过1400分,但哈佛大学并没有这么做。这么说来,倘若有人没被他们最心仪的大学录取,这是否就意味着他们还不够努力?当然不是这样的。有太多的因素你控制不了,比如当年这所学校所有申请人的综合情况如何,或者招生代表当天是不是心情不好,或是他已经看了太多份申请,而一个毕业自艾奥瓦州的私立学校,拥有跆拳道黑带,还会说俄语的孩子实在提不起他的兴趣。当我们完全靠着自己打拼,并且深信不疑自己能掌控住这根本就不可控的局面时,我们就把自己逼进了一种危险的境地
有太多的因素你控制不了
当我们完全靠着自己打拼,并且深信不疑自己能掌控住这根本就不可控的局面时,我们就把自己逼进了一种危险的境地
这本书的主要目标
一是帮助父母辅助自己的孩子提升压力耐受性
让他们培养这种能在压力情况下保持良好表现的能力
二是要让父母了解到,与其让孩子积累与承担压力,倒不如直接让他们甩开压力
压力耐受性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成功都有高度的相关性,我们要挑战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压垮他们,我们要在不让他们伤筋动骨的前提下,保障他们的成长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体验一些正向压力,也能经历一些可承受压力,但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同时给孩子提供恰当的支持
我们想助力他们的大脑越来越强,因此也就需要大量的支持和足够的空间
鼓励你成为孩子的顾问,而非他的老板或经理人
归根结底还是回归到了控制感上
今晚怎么做
把你的孩子能够支配的事情列成一份清单
问问你的孩子,有没有什么事是他感觉自己能说了算,可现在他却管不着的?
在制订计划时,多考虑一下你的措辞
你是会说“今天我们要先做这个,再做那个”,还是会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达到或超过10岁,你可以跟他说说下面这段话:“我刚读到一段非常有趣的话
生活里有四件事会让人紧张起来
第一,发生新情况
第二,出了之前没想到的事
第三,发生了让你觉得自己可能会受到伤害、挨批评或者感到尴尬的情况
第四,出现了你觉得自己难以把控的局面
找到你自己生活中的压力,随后聊聊这个话题,通过这种方式,你就是在构建一种对于压力的意识,而这恰恰是遏制压力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步骤,在应对压力时,认识它,表达它,最终才能驾驭它
找到压力
面对压力
是遏制压力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步骤
应对压力
认识它
表达它
驾驭它
如果你的孩子似乎非常焦虑,请主动向儿科医生求助,这样才能确定是否需要某种专业干预
有研究表明,对焦虑进行早期治疗能显著降低复发的风险
面对那些特别容易伤心的孩子,你可以让他知道他很安全,而且你也在他的身边,但不要向他做什么过分的保证,更要让他知道你对他有信心,相信他有自己搞定生活中的那些压力的能力
容易伤心的孩子
告诉他很安全
你也在他身边
家是他永远的港湾
给与无条件的爱
但不要有过分的保证
父母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让他知道边界和底线
相信他有搞定压力的能力
不要弱化他当下的感受
也不要试图替他解决问题
轻微的压力情境其实可以促进孩子成长
你可以扪心自问一下,你是不是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和这种有利的压力隔离开了?
你是不是过分关注孩子的安全了?
是不是有一些场合,你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
控制感测量表
学术界已经研究 开发了几十种量表
追本溯源
都来自J.B.罗特在1966年开发完成的罗氏量表
大人
我们强烈建议你测一下,以便评估你自己涉及自主权的优势和风险
罗氏量表
孩子
我们更推荐由斯蒂芬·诺威基(Steven Nowicki)和邦妮·斯特里克兰(Bonnie Strickland)开发的量表
其中有诸如“你认为你能不能阻止自己得感冒?”和“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你,你有什么对策?”之类的问题,而你的孩子在这个测试中的表现有可能会让你非常意外
第2章 “我那么爱你,才不愿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顾问型父母
将你推到了舒适区的边缘
父母与孩子的矛盾
孩子
最讨厌的就是家庭作业
一般情况下他晚上在家都是怎么度过的
他说:“6点到6∶30这段时间,我们一家子通常在吃晚饭。然后从6∶30到7点,我能看会儿电视。再往后从7点到8∶30的这段时间,我就假装做做作业。”
约拿就在那儿坐着,作业就摆在他面前,他却什么都不做,还为此找种种借口
他为什么不去搞定那该死的作业呢?
厌倦了父母的那些老生常谈的话
你要是想考个好大学,可只有一次机会!而你却一点都不珍惜
将来等你长大了,一定会感谢我们。
你必须学会做你不想做的事情。
如果你在学校里都没法拔尖,那将来进入社会,怎么可能拔尖?
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这么说话很招人烦
在他看来,能让自己不被左右的唯一方法,就是彻底不做功课
但更让他忍不了的是一直以来家长那所谓的“监督”,甚至逼迫
但是这些挥之不去的念叨不仅让孩子厌烦,还明显含有另一层意思:我们大人知道怎么做才算对,而你这个当孩子的,可不知道
父母
我们很理解约拿父母的所作所为
他们最爱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而约拿的心不在焉让他们很受伤
他们同时觉得孩子现在的行为简直是自折双翼,这使得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没法展翅高飞
父母可以看清全局,但孩子不能
要他们现在严厉地管教孩子,使劲逼孩子一把,就能让约拿冲上更高的层次,还能让约拿不必面对他自己无法预见的那些痛苦后果
父母这样做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能成功
更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这种思考方式早已根深蒂固
放弃掉这种错误的思考方式
首先,它压根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尽管大人们一再尝试,想让约拿走上正路而不是放任自流,但他还是千方百计地浪费着自己和家人的时间
归根结底,是因为约拿其实并没有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如下信息:“这是你自己的事,这是你自己的生活,而你自己现在的付出,决定了你自己的将来。”
一方面,父母肯定是要给孩子提供帮助的,但更要让孩子明白:“没有人可以强人所难,真正逼孩子做什么”。多年来,像约拿这样的孩子比尔见过许多,其中一些最终还是很有出息的
究其原因,他们成功主要是因为父母和老师没有太过干涉,不再强求他们追逐所谓的那种成功,而这恰好让孩子有了机会,能自己给自己做主
为什么强扭的瓜不甜
越是试图控制你的孩子,你就越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为什么“逼孩子”会对下一代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这会让孩子不得不习惯于不断被外部力量驱动
因为他自己的内驱力
要么压根没有发展的机会
要么早已经被外部的压力抑制了
顾问型父母
一个好的商业顾问都会做些什么
他们能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而且心知肚明哪些问题最为紧要
为了让客户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会引导客户考虑自己愿意做出的承诺甚至牺牲
他们还会提供建议,却不会强迫客户必须做出改变,因为他们打心眼里知道,“做出改变”在本质上是客户自己的事
父母的本能
父母的本能:保护和领导我们的孩子
但这种本能常常伴有一种自以为是
我们自认为了解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是什么
当我们的孩子尚在襁褓之中时,这通常是成立的,我们有管理小宝宝生活中方方面面琐碎事务的责任
可就算是新生儿,也会以十分笨拙但引人注意的方式来表达他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当婴儿不想睡觉或者拒绝吃饭的时候
父母主动去适应宝宝的个体性格和需求
孩子自己生活中的困扰,而不是你的
当焦急的爸妈揪着我们不放,一个劲儿跟我们唠叨自家孩子缺乏干劲,与同学相处不和或是学习成绩不佳
谁家的孩子谁心疼
当你自己的孩子因为被他的两个朋友排挤而伤心落泪,或者老师在全班面前批评了他,你会很容易觉得,这同样是你的困扰
许多父母希望凡事都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
如果你想给孩子更多的控制感,你就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的控制欲
请记住,你的职责可不是要包办你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帮他们学会怎么掌控自己的生活
尽管我们应该为自家孩子提供引导、支持、教育、帮助和约束,但我们以及孩子本人更要一直心中有数
孩子的生活,那是人家自己的
一种思维方式上的重构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写过:“借由你,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们不属于你。”
强迫孩子就范,尝试逼他们做家长自认为正确的事儿,既会损害亲子关系,又会内耗宝贵的精力,而这些精力本可以用在别的地方,以别的方式让孩子获得成长
“家庭作业之战”
“为作业而战”是没有意义的的3个原因
逼着孩子执行一些连你自己都未必认同的规则与态度
有一位父亲曾惊恐地发现,他告诉自己10岁的女儿,记住所有的州首府非常重要——尽管如此,“我考上了大学,还进了法学院,但现在你就算拿把枪顶在我头上,我也说不出怀俄明州的首府是哪个城市”。(答案其实是夏延。但是,请别问我们剩下49个州首府分别是哪里了。)
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有责任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但往往忽略了更基本的目标:培养一个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人
被“填鸭”
倘若父母比他们的孩子还要用劲,那他们的孩子只会每况愈下,而非逐渐变强
如果你的孩子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所花费掉的所有能量里,有95%都来自你的付出,那你就只给孩子剩下5%的努力空间了
如果你感到沮丧或焦虑,于是增加了更多“筹码”,甚至进一步占据了98%的能量,把一切牢牢掌控在手中,那么你的孩子对此所能做出的反应,也就只能是再退一步,只做出2%的努力
约拿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他请了一个家教、一个治疗师,还有一个专门的学校辅导员,他们会定期与约拿的父母沟通,探讨他没完成的那些作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约拿自己就跟没事儿人一样。这种适得其反的推动力所产生的影响,只有在能量分配的比例发生变化时,才会随之改善,而这种变化经常发生在父母彻底愤怒的时候:“我受不了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许你觉得这是你的本职工作
监管你家孩子做家庭作业、练习钢琴,或参加什么运动
不能强迫一个孩子去做他完全抵触的事情
强人所难最终必会以失败告终,还让你深感挫败
《平静祷文》
上帝啊!
恳求你赐我恩典,安详接受不能改的事件
鼓我义念,勇敢改变可以改的事件
赠我慧剑,能够分辨接受还是改变
记住这些话是明智之选
(1)你不能让你的孩子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2)你不能让你的孩子想要他们本不想要的东西。
(3)你不能让你的孩子不想要他们本想要的东西。
(4)让他们想要他们想要的东西,不想要他们不想要的东西,至少在当下没什么不好。
你不能强人所难,逼人就范
你不能强人所难,逼人就范
许多听众会点头表示同意,觉得这道理显而易见、合情合理
有不少表达强烈反对的呼声
假设你的孩子不想吃端到他面前的食物,而你想要让他“乖乖就范”,那你会怎么做?难道要把他的嘴掰开,把吃的塞下去,再捏着他的下巴上下移动,帮他嚼嚼?如果真要这么做,这到底算是谁在吃东西?我觉得这孩子并没有吃东西,他这是被“填鸭”。如果把食物换成作业呢?如果孩子强烈反对你逼他写作业这事儿,你打算怎么做?掀开他的眼睛,找本书放在他面前?就算这可能的确管点用,但真的就对他有好处吗?这就叫学习吗?
我们通过那些实打实的限制,或者告之以严重后果之类的手段,来阻止青少年做一些我们不希望他们做的事
我们甚至会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比如将他们连骂带打地强行带去看牙医;除此之外,我们有时会重新拟定个“协议”,给哪些行为扣上一个帽子,以努力争取孩子的合作;我们甚至还曾经尝试在威逼之外,通过种种利诱来驱使他们。但事实是,你并不能真正做到强人所难。我们并不生活在《发条橙》里面的极权主义世界中,并不能通过给人们绑定机器来控制他们的行为。倘若真是这样,那我们恐怕只能通过让人们足够痛苦,来让他们足够顺从。即使有时候,上述方法好似在短期内挺有效,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根本就不起作用。这就像恐惧感对人产生影响的机制——因恐惧而来的短期动机的确会让你跑得快,但又有谁能在这种长期的负面影响下好好生活呢?
你不能逼着孩子做他本不想干的事情,只有接受这个事实,才能真正“迎来和平”,才能彻底放下重担
当你下次发现自己又想要逼着孩子做什么时,你大可以先停下来,提醒自己一下:“这样不太对,虽然我好似能让孩子听话,但实际上他并不会心悦诚服。”
父母能够理解,哪怕孩子自己的决定有时可能看起来不那么明智,他们也没必要一直对孩子展现出否定的态度
他们可以也应该更多地跟孩子一起高高兴兴地放松下来,毕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有必要强调情况有多么严重
要么专制,要么宽容?
另一个常见的错误观念
父母表达出了质疑,“难道我们就应该旁观他一天不如一天?”
要么专制,要么宽容?
专制
专制的父母强调孩子的顺从
宽容
宽容的父母则认可孩子自身幸福的重要性,力求满足孩子的愿望,来让他们快乐
第三种选择
权威型养育
要达成这种养育模式,需要的是支持,而非控制
权威的家长希望能与他们的孩子多多地合作做事,因为他们对孩子不仅有喜欢,更有尊重,并且也希望孩子能从他自己的经历中学到东西
这种教养风格强调自我导向和成熟的价值观,而非一味地顺从
通过这种养育风格,家长会传达给孩子这样一种信息
“为了助你成功,我将尽我所能,但我绝不会试着强迫你做什么,我说到做到。”同时,权威型父母也并不意味着让孩子放任自流。他们还是会给孩子设限,当父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还是会说出自己的看法,但他们并不会亲自操盘一切
有了权威型养育的培养方式,那些大脑发育尚未完全的孩子就不用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拒绝家长逼迫他们做的事——这些事常常是出于家长的偏好,而非孩子的
尽管并不容易,约拿的父母最终还是接受了比尔的建议。他妈妈不再一个劲儿地问:“你今晚还有家庭作业要做吗?”而是开始说:“今晚你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吗?我想了解一下,以便安排我晚上的时间。”她会明确表示,她愿意尽自己所能来提供帮助,她也会为此留出专门的时间。她确保孩子能有个安静的房间,以便不受打扰地学习。她还提出说,要不要专门请一位家庭教师或找个较高年级的孩子来帮约拿处理学业上的困扰。(许多在作业上与父母“炮火连天”的孩子,却往往很喜欢和家教或高中生一起学习,而让这些人来辅导家庭作业,其实并不需要很高的成本。)纵然如此,约拿的父母还跟约拿进一步表达:“我们不愿意看到你的事儿最终变成了我们的事儿——因为如果真是如此,那我们可是把你给害了。”当我们稍后再聊起约拿的变化时,你就会看到,这真的有效。
为什么大脑喜欢顾问模型
让孩子自己多多掌握主导权,能够帮助他们的大脑建立起一种应对压力的回路,从而在压力来临时能快速回复
大脑的发育取决于它是怎么用的
激活孩子的前额皮质
大脑的领航员模块就会成长,通过这种控制感的培养变得更强大,在压力来临的第一时间就不会失去控制,沦为“斗狮战士”
帮助他未来更好地应对任何情况,甚至包括那些他无法控制的情况——小到去参加测试的时候要坐在哪个位置,大到跟恋人分手了该怎么办
胜任力模型
阶段1
无意识地无能
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我挺不错的。我不需要学习数学,我本来就会。”但实际来看,他并不会
作为顾问,这可是最容易“越轨”的时候。你已经可以猜到他肯定会考砸,而你同时还想帮助他免于失败。但是,在他已经明确表示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你就算提供了帮助,其实也无法启发或开导他,事实上,你压根也不应该这样做
只要你能帮他弄明白一个道理
失败只不过是暂时的失败,而教训则拥有长远的价值
阶段2
有意识地无能
这时候,孩子会这么想:“哇!好吧,这事比我想象的要更难,看来我得用点功夫来学习数学了。”他就算还没有采取什么实际举措,也已经打心眼儿里知道这一点。为此,他通常会采取下一步行动,如你所知,那就是去学习
阶段3
有意识地胜任
孩子在这时候开始认为:“我真的花心思学习过了,我知道我的数学考试肯定成绩不错。”说得没错,当我们的孩子到这个阶段时,我们通常都非常高兴。不过,各位,这都是理想状态
理想状态
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你不应该缺席,而应该站在孩子身后,一直提供支持和指导
阶段4
不自觉地胜任
让我们把时间快进20年,当年的那个孩子现在成了家长。他的数学学了很久,甚至已经运用自如,都不需要怎么多费脑子,于是他开始搞不懂,为什么自家女儿对那些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东西都搞不定
(顺便说一句,这就是为什么大一点的孩子经常比父母更适合当家教。他们在不久前自己刚学完,所以他们记住了那些知识真正完成内化的所有过程。)
顾问型父母
外来和尚
好念经
教师可以教导孩子
教练可以训练孩子
辅导员可以跟孩子强调毕业有要求
父母
无条件地爱
教师可以教导孩子,教练可以训练孩子,辅导员可以跟孩子强调毕业有要求,但是父母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并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归宿
安全的避风港
一个休息和恢复的地方
当孩子感受到,他们即便身处困境之中,也深深地被父母爱着,他的韧性就会增强
如果你总是关注孩子上交家庭作业的最后时限,以及不知道丢在哪里的作业表单,还为此与自家孩子“交火”,那就会导致学校的压力在家里扎下根。
因此,那些唠叨、争论、一遍遍提醒的效果远不如一句“我那么爱你,才不愿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
安心休养,重整旗鼓
想想孩子在玩抓人游戏的时候,会大喊“我到家了”,靠这个来证明他们进入了安全区,可以安心休养,重整旗鼓
当家庭是安全的基地时,青少年和儿童就能更自由地探索,探究外面世界的各种可能性,而且还伴以健康的方式
如果没有这种安全感青少年会有往两个极端发展的风险
一是故步自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二是抓住所有机会离家出走
不顾一切地要在别的地方建立一个避风港
虚拟的网络世界
游戏
“不争吵就相当于‘风平’,孩子的表现自然也就跟着‘浪静’了。”
谁对什么负责
案例
女孩
准确地将她的作业视为自己的责任,因此也就乐意为自己做作业,这进一步增强了她的掌控感和自主感
男孩
而对于这个男孩,在他之前的人生中,感受到的是家庭作业被强加在自己身上,而他也不需要多加考虑,因为总会有人来督促他学习
他对自己学业的控制感愈发低下,还伴随着焦虑、失眠和抑郁的症状。虽说他最终回到了正轨,但是,这种改变耗掉了不少时间,在好转之前,他一直休假,直到他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准备好再尝试一次
“但是……”家长作为顾问的挑战
“顾问型父母”这个模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即便他们在理论层面上支持这种模式,也会经历自己的角色从“顾问”变成“警察”,为此非常困扰
常见问题应对方案
“我已经试着让孩子自己做作业,我坚持了一个星期,但他什么也没做。这种方法显然不起作用。”
不要想着只要你一撒手,你的孩子就能游刃有余地接手一切
随着情况微妙而持续地变化,孩子和你都需要时间,用来调整和发展各自的技能,从而适应这种新的情况
他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胜任感
“我听你说的这些,感觉这像是那种把孩子撒手不管的父母,像是劝我应该让我的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你既要给孩子设限,也需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将在下一章中介绍这两点
只提供辅助,不刻意掌舵
“让我家孩子学乐器这种事又怎么把握呢?我家孩子自己不会练习,但是学会欣赏和理解音乐,可是件很重要的事。”
我们强烈支持给孩子进行与音乐相关的培训,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很少有什么训练能像音乐一样有益于发展中的大脑
因为比尔其实特别擅长用耳朵聆听音乐,所以当他被迫要求读谱子的时候,他的表现并不太理想,在大约4个月的练习之后,他被劝退了,而他的父母对此表示能够接受
他们伴着父母的祝福,坦然退出自己的课程,后来却又能在没感受到外界压力时,热情地重拾同样的乐器或尝试另一种乐器
大多数成年人本身也不会演奏乐器,能玩转某个乐器并不是让音乐成为丰富人生的一部分的必要前提
“掌握某项运动怎么样?运动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男孩来说尤其如此,在球队里能获得很多社交资源。但是如果我们不逼着他,我家孩子才不会去运动。”
对于一些人来说,参与到团队之中本身就是一种社交挑战
一些人觉得,运动是一种实打实的苦差事,要么很累,要么因为被要求做这做那而有压力,要么会因为在朋友面前表现不佳而感到尴尬
“我试过让女儿搞定她自己的家庭作业,只要她有相关需要,我就会提供帮助。但我却热脸贴了冷屁股,现如今,她的老师迫使我要更多地参与做作业这件事。”
你觉得自己是那个唯一没做完作业的孩子的家长
怕丢脸
老师的日子过得忧心忡忡,自然而然地,老师就会担心起来,倘若自己的学生考砸了,将会危及他们的饭碗
老师怕丢饭碗
跟老师稍加解释
①你不想越界去抓孩子的家庭作业,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②你并没有发现,违反孩子的意愿监督他写作业,或试图强迫他做作业能起到什么作用
一旦顾问型家长跟老师做出了如上解释,孩子的老师可能会感到震惊,甚至还会欣喜起来
我们还是要让校方明白,我们有提供帮助的意愿,但是我们更要提醒孩子他自己要扛起来的那些责任
“我每天给自己设定好为女儿提供帮助的时间,就定在7点到8点这个时间段,但我女儿总是没法专注起来,磨磨蹭蹭,等我快没时间陪她了,她就会特别不高兴,而我还有很多别的事儿要忙。在这种情况下,我应该继续留下来陪着她吗?” 你可以在陪她这件事上加加班,但只能是作为给孩子努力学习的额外奖励。如果她在你安排的整个时间段中都努力学习,但也许因为今天的作业特别具有挑战性耽误了点时间,那无论如何,家长都要一直帮着孩子,直到她完成任务为止。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建议你告诉她,你很乐意在第二天晚上的7点到8点继续给她提供帮助,并特别希望她这次能更加专注。同理,如果你的孩子在约定的时间里,没有找你就做作业的事儿提供帮助,但是在9点甚至10点才来找你帮忙,那你可以这么说:“作业时间已经过去了。该睡觉了。你得休息休息,这样你才能保障明天可以思维清晰,我也是一样。”如果她想早点把作业完成,那当然很好,但你不应该为此帮她。你提供帮助的时间段很明确,她可以自由利用,或者不利用。与此同时,如果她仅仅只是很偶尔才拖延,你大可以网开一面帮帮她,这也没什么关系。
家校联动
“我儿子的篮球教练的风格,更接近你所说的那种专制型,特别有用——他把我儿子练得倍儿棒!那为什么我就不适合采用专制型的养育风格呢?”
虽然教师可以教导孩子,教练可以训练孩子(甚至可以把某个球员开除出队),但只有你可以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
“如果我们的儿子不够成功,我们担心他会为自己感到难过、感到沮丧。”
你觉得你有义务保护儿子免受他自身意志的伤害
事实上,更容易让他沮丧的是控制感的缺失,而不是经历失败,你应该这么做:提供支持感以帮助孩子应对那些失败,并且帮助他把失败看作学习的机会,而不是一个无法挽回的终点
“在学校里表现出色,对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
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
在我们看来,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分工,要比表现出色更重要,这是培养自律的儿童的关键
“我女儿现在上小学二年级,班上所有的家长都在争取登录学校的系统,以跟踪自家孩子的作业进度,这有错吗?”
管理并非监视
不要把她按在凳子上逼着她做作业,以及不断跟进,以确保她及时完成
参考标准
当一个孩子不再需要帮着穿衣服或穿鞋子时,他也就不再需要我们帮忙管理家庭作业了
“我不想让我的孩子重蹈覆辙,走上我的老路。”
“如果我不一直伴他左右,我担心他不会完全发挥出自身潜力。”
持续的鞭策恐怕并不能帮孩子完全发挥潜力
事实上,情况正好相反,这会逼他们施展浑身解数来摆脱你的控制,而不是做更多有益的事
当事情对某人自己来说很重要时,他才愿意多迈出一步,父母再为此着急也是没用的。
总结
顾问型家长
要把握大局
我们希望孩子成为善于思考的学习者,希望他们自律,而不需要他们被纪律驱使
你靠着高高在上的权威凌驾于孩子之上,但这会消耗你很多宝贵的时间,也会让家庭不再是一个“安全港湾”
考多高的分数并非成长的目的,最重要的还是真正的好奇心和发自内心地学习
今晚怎么做
可以试着问问这些问题
“谁要对此负责?”
“这是谁的问题?”
想想你家算不算是个“安全港湾”
你们一家人是否经常为吃什么或看什么电视节目而吵架?
如果你对你的孩子感到沮丧,他自己其实很可能也处于沮丧之中
所以,要问问他的感受和想法
如果一个孩子讨厌、拒绝做功课
你可以提议让孩子在学校一起写作业,找年龄较大的孩子和他一起做作业,或者与孩子的老师聊聊,看能不能减少点强制性作业
如果你的孩子对家庭作业有过于强烈的消极反应,请好好评估一下他的情况,以排除学习障碍等问题
帮助你的孩子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
必要时,帮他建立起自己的奖励模式,这样有助于他完成定下的目标
如果他没有达到目标,就以同情的态度回应:“好可惜啊,今晚你没达成目标呢。”但不要发火,或是威胁说要罚他之类的话。你的目的是要帮助他培养出自我激励的能力
表达出你对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信心
第3章 “这事听你的”:能自己做主的孩子
带你真正走出舒适区
父母的定位
他只不过是不愿意听任别人呼来喝去
上高中的时候,马特对追求独立的热情可以说是与日俱增的,随便给他一个规则,他都要打破它
他其实也蒙受着焦虑的困扰,尤其是控制感的缺失,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无为而治
18岁我就成了我自己的法定监护人
这意味着在那年剩下的时间里,我可以随意外出离校,而我的父母也无法访问我的任何私人信息,其中还包括成绩
无论如何,这对我来说是件很有分量的事,以至于我不敢越雷池一步
好好深入琢磨一下你孩子的观点,并进一步考虑,他在作为决策者时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你的孩子身上采用以下这三条规则
(1)“你特别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专家。”
(2)“你脖子上长着你自己的脑袋。”
(3)“你想要让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条不紊。”
教给孩子这样的观念
首先你自己要相信它们:“这事你说了算,我相信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就算不那么明智,你也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有时你会觉得他们的决定真的挺不靠谱,但除非他们已经离谱到一定程度,否则我们还是建议你尊重孩子的决定
比尔最近接触到这样一个案例:格雷格是一个聪明的12岁女孩的父亲,他的女儿不喜欢刚刚转入的私立学校,还想着回到原来的公立学校。当比尔建议让格雷格的女儿决定最适合她自己的地方时,这位父亲几乎笑出声来,并表达了一个在家长之中很普遍的观点:做重要决策对于年轻人来说真的还太早,因为这些决定太关键了。“我不会让一个12岁的孩子决定如此重要的事。”他说。他认为自己知道什么对女儿来说是正确的,他也不想把决定权交给女儿,因为他坚信,小姑娘不会做他想要她去做的事。还有许多父母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归因于年轻人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远不及父母丰富,并且年轻人可能考虑问题不够理性,还会被不少事情影响,比如对事物的熟悉程度或者友谊。
父母的看法
归因于年轻人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远不及父母丰富
并且年轻人可能考虑问题不够理性
还会被不少事情影响,比如对事物的熟悉程度或者友谊
作为父母,我们的确有责任为孩子提供那些我们有而他们欠缺的信息和视角,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
一旦听取了适当的信息,孩子通常就会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不但不比我们差,有时甚至还会更好
在这一章里
首先阐明在让孩子作为决策者时,家长存在的一些误区,并概述一些特殊情况——针对那些尚未做好准备自己做主的孩子
论证你为什么应该支持你的孩子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那些决定(除非真的很蠢),并鼓励他养成这种习惯
随着孩子成长为成熟的决策者,他们会有哪些表现
探讨为什么彻底放手如此困难,并将再回顾一些我们在接待过的父母那里见过的最普遍的问题和疑虑
“你来定”不该有如此意味
“你来定”
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在所有事上都拿主意
以至于家庭被其最年轻的成员全面统治
你不应该埋葬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利和感受,如果你家5岁的孩子实在想去动物园,但是你身心劳顿,那么我们其实并不建议你硬撑着带他去
“我不能因为爱你就放纵你做出这个决定,因为这决定听起来实在不大靠谱。”
与给孩子设立边界并不冲突
设立边界始终都是养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一个小孩拒绝停下做他正玩得欢的事儿,比如在公园里玩耍,那你要做的是保持冷静,同时利用同理心,还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备选项
同理心
备用选项
我们需要制定好明确的基本规则,同时牢牢记住,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一个顺从的孩子,而是为了培养出能够理解在生活中如何正确行动和理性交流的孩子
终极目标
不是培养一个顺从的孩子
培养出理解生活
正确行动
理性交流
并不是要为孩子提供无限的选择
孩子承担不起无限的选择
有成年人在身边帮着自己做出自己还没准备好做出的决定时,孩子会觉得最有安全感
自由又放任的养育模式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其中的部分原因就是孩子不得不做一些他们还没准备好的事,会让他们倍感压力
当周边的世界很安全时,孩子才会感觉最舒服,而当我们创造一个可预测和结构化的环境时,才能让孩子周边的世界达到最安全的水平
并不是一种操纵孩子的套路
或取巧地让孩子误以为自己说了算,而实际上他们的决定其实是父母的决定
心尊重他们
你要培养出孩子的自主能力,就必须真正一点一滴地让他们有更多的控制感
“这事听你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当孩子需要在生活中做出决定时,你不应该左右那些他们有能力自己做出的决定
首先,设立能让你感觉舒适的干预边界,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操练一下
然后在这些边界之外渐渐做出更多让步
同时为了让你的孩子做出明智的决定,帮他们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
倘若围绕着某个问题,你们之间存在冲突,那么请使用协作型问题解决法
这是罗斯·格林(Ross Greene)和J.斯图亚特·亚邦(J.Stuart Albon)所开发的一种交流技术
首先要以同理心表达开始
然后向孩子承诺,你不会试图因你的意志强人所难,迫使他做他本不愿做的事情
随后,你们可以一起确定能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并摸索出如何达成目标的具体方法
只要你的孩子最终做出一个不算太离谱的决定就行,哪怕这个决定在你的心目中并非首选
不同的人眼里有着各不相同的“离谱”
有一个很有用的评判标准
就是找个通情达理的人(比如阿姨、叔叔、老师或教练)去问问,看看他们是否会认为这个选择不够明智
就是找个通情达理的人(比如阿姨、叔叔、老师或教练)去问问,看看他们是否会认为这个选择不够明智
在很多情况下,儿童并不被信任能做出明智的决定
如果孩子处于严重的抑郁之中或有自杀倾向,那么以上所有内容都不再适用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逻辑思考能力受到了损伤,你恐怕并不能默认他具有这样的基本信念:他希望自己的日子能过得蒸蒸日上
抑郁症患者并不能清晰地思考,因为在界定抑郁症这个概念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涉及思维上的失调
如果一个孩子有着酒精或毒品依赖这类问题,或者有自残的行为,他其实也并不能充分权衡利弊,进而做出正确的决定
对于那些暂时无法为自己做出合情合理的决定的孩子来说,我们有时的确需要替他做决策,但是我们提到的大原则仍然成立
有6个理由能证明我们没错
(1)科学站在我们这边
当你有了更多的空间来做出自己的决定时,你就可以在各种情况下感到得心应手
大脑一直都在学着做出艰难的抉择,同时保护它自己免于来自无助感的巨大压力
我们通过鼓励我们的孩子并要求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恰恰可以赋予他们宝贵的经验,让他们能理智地评估自身需求,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动机,进一步在抉择中权衡利弊,并试图自己来做出最明智的决定
(2)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空心人”
父母正在疯狂地加大投入,就是为了让孩子不受苦,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实在见不得孩子吃苦吗?
还是说他们一定要有那种被孩子需要的感觉?
“直升机育儿”类型的养育模式
“我相信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就算不那么明智,你也能从错误中吸取训。”
莎拉是一个聪明、有闯劲的女孩,但她所能听到的只是她的父母不相信她做出的决定,甚至都不觉得那些选择的决定权其实应该在萨拉手中
(3)让孩子拥有控制感,这是培养他们胜任力的唯一方法
不仅仅是能胜任怎么做抉择,更是能胜任他们要掌握的每一项技能
智慧来自经验,而经验来自失策
他们在设定和实现目标的时候困难重重,甚至选专业、选课、做日常的日程安排都搞不定
孩子需要先练习做出决定,随后才能掌握怎么做出正确的决定
单单告诉我们的孩子,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或告诉他们怎样为自己谋利益)是远远不够的。这也起不到什么示范与启发的作用
只传道理
缺乏体验
实践出真知
(4)你并不总了解怎样才是最好的
对孩子而言怎样才能利益最大化,真的很难
需要他在你的帮助下自己去探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成功的途径有很多,然而有时候,我们只能通过绕点弯路,来找到最终合适的途径
最小单元行动
低成本试错
机缘巧合同样也是生活的基础组成部分,而父母拟定的种种计划却并不总是意味着越来越好
(5)孩子都很能干,不骗你
他们表现得差强人意,那也是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而不一定是因为判断力差
父母提供相关辅助判断和决策的知识
(6)明智的决策以情绪智能为前提
情感在指导我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缺乏情绪指导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评估某事物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有益还是有害
并不是要让我们的孩子服从于情绪的驱使,而是在做决策的时候考量更多的因素
孩子必须能够感知到诸如嫉妒、内疚、同情和钦佩之类的感受,才更容易考虑到其他人的需求和期待。同时,他们也必须学会,当自己身处于愤怒、嫉妒、怨恨和仇恨中时,又该如何应对
孩子对外界事物与自身需求的主观感受,并不比客观事实次要,它们均是决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倘若孩子生气了,并觉得很委屈,那我们可以在孩子开展报复行动之前,帮助他理顺他的痛苦感受,教他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并让他考虑一下他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希望孩子能练习调整自己的情绪,并最终去探究这样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适合我自己的呢?
情绪左右决策
感知孩子的感受
尊重孩子的情绪
孩子调整好情绪
权衡利弊做决策
对行动的控制感
你的指导和支持能鼓励孩子做出明智的决定
平时你要多说点这样的话
“我相信你能做出明智的好决定,虽然咱们说好这事最终还是由你来定,但是,我还是想让你做出尽可能好的选择,所以我想帮你考量一下各种选择的利弊。我还期待你能与拥有更多经验的人谈一谈,并听听他们给你的反馈。最后,如果你的计划没有按照你预期的路子走下去,我觉得咱们就要一起讨论怎么另谋出路,这也非常重要。”
好答案来自好多答案
这段“话”之中有着很多深意
你首先让你的孩子知道了,你是信任他的
你还明确表示,你会陪伴他并且支持他
你也引导他思考了,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且你还带领他去对抗挫折,不把犯错看成失败,而是当作一个信号,提醒着你们,是时候该想想别的对策了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事你来定”的阐释
幼儿
给他们两件衣服,让他们自己挑出心仪的
或者,如果他们准备好了应对挑战,那就让他们自己穿戴整齐,你可以适当提供帮助,但不要强迫他们这样那样
幼儿园
给孩子提供决策机会
“自由选择时间”
要让孩子自己决定时间如何分配,决定哪件事对他们而言最重要
当孩子以非结构化的方式去玩耍时,他们就会自行决定到底如何花时间
建议要给学龄前儿童提供日历,并记录他们生活中所有的重要事件,部分原因是这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时间是如何流逝的,也能让他们了解以后的日子将怎么度过
小学生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可以开始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包括要参加什么活动,吃些什么食物来保持健康,以及怎么做时间规划,才能让他获得充足的睡眠
如果安迪的父母没有给他选择权,并迫使他去接受辅导的话,事情又会是什么样子。
比尔最近会见了一对父母,他们有一个患有学习障碍的11岁儿子,名叫安迪。在安迪的父母看来,能跟导师共同相处一个夏天对他而言很不错。但安迪本人可没想这么多。比尔建议他们,要好好地提供帮助,来让安迪做出明智的决定,是否要这么度过整个夏天。他们可以跟他解释,如果他能接受课外辅导并狠下功夫,那就有可能会改善他的大脑,让他的阅读和写作变得更容易。安迪可以提醒他自己,每周足足有168个小时,而辅导时间却仅仅需要两三个小时——他还是有充足的时间来享受乐趣,并从上学年所带来的压力中缓过劲来的。这说的都是好处,但是他们也必须要承认一些坏处。因此,比尔也建议他们向安迪解释彻底休息的好处,这意味着安迪能完全远离学校,能让大脑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发展。 最后,父母还可以这么说:“当我考量这其中的利弊时,我发觉这真是个艰难的决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一千道一万,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怎么做才是最合适的,还是你最有发言权。所以我希望你来做决定,而且我相信你会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并且不管你决定怎么做,你都能学到东西。”这对父母接受了比尔的建议,而安迪本人选择了放弃辅导。这并不是父母愿意看到的选择,但也不是说完全不能接受。他们遵守了自己对这件事的承诺,而孩子也自己做出了选择。 那让我们来看看,如果安迪的父母没有给他选择权,并迫使他去接受辅导的话,事情又会是什么样子。
好处
一位优秀的导师可能会让安迪开窍,他后来会很感激他的父母当时坚持让他接受辅导
好处
试图强迫孩子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情,会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张
坏处
告诉安迪如下的观点将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这事我比你清楚。你个人的意见无关紧要。”安迪就会错过一次机会,去真正考虑什么对他的未来才是最有利的,也会错过这么做所能带来的成熟感。这么一来,安迪就总会向父母求助,而这恰恰证明,他的父母还是失败了
初中生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找到他求学的最好学校’?
马克斯急于“淘汰”掉他那虽然规模小,但富于支持性的学校,而前往一所规模更大的高中
马克斯的父母对于他去上一个提供不了太多支持的学校感到分外焦虑,这种焦虑完全可以理解,于是他们向比尔询问,他们怎么能帮助马克斯了解到保持现状才符合他的最佳利益
高中生
青少年都承担着特别大的风险,特别容易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
当年上高中时飙过的车、约过的会和在派对中耍过的宝,对今天的高中生而言,情况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超理性
他们会更强调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积极结果,而非潜在风险
在与青少年共同协作,以求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知道他们持有着这种偏见,还要特别注重,多帮助他们真正深思熟虑一些潜在的弊端
如果他们坚持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似乎完全听不进去你与他们合作讨论的解决方案,那我们建议你可以稍微退回到强硬一些的养育模式来加以应对
青少年
最接近法定成人年龄的人群
“你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并学着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我对此深信不疑。”
伴随着每一个错误的发生,他们都能发展出更好的行为直觉和自我意识,尤其是当你也参与进来,帮着他们处理出错后的烂摊子,而不是指责他们或者说风凉话:“我早就说了吧
难处何来:一些常见的问题
说服父母“放弃控制权”
作为父母,以恐惧感为首的情绪有时会淹没你的思想
恐惧会导致你开始担心,如果孩子选错了可怎么办?
如果他受伤了,该怎么办?
如果他不开心,该怎么办?
如果我失去了他,又该怎么办?
“上周,我15岁的女儿参加了一个聚会,聚会上的孩子弄来了酒。她喝得太多,把自己喝倒了,一头撞到了地板上,还撞成了脑震荡。很显然,她没决定对。所以我不明白,她这么不懂事,我又怎么能对她说‘亲爱的,我想让你自己来定’这样的话。”
首先,你要论证,你家女儿没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因此需要更加严密的监督,你本人也要介入进来,直到她能表现出更好的判断力才罢休。这么做通常都不怎么顺利,一部分原因是除非你聘个私人侦探,否则你无法真正知道,你女儿是不是正在做她不该做的事。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地监控青少年,这是非常困难的
“我觉得,我要是不严格管理孩子行为不当的问题,那就像我骑马不收缰一样,是会让他侥幸挣脱的,这样他就学不了好。”
严格强调纪律,并不是每次都好使
“如果我的儿子做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决定,他有可能会受困终生。”
过去的就过去了。你仍然有很多机会,来重塑你的生活
我们通常认为算得上灾难的挫折,其实只不过是一点涟漪
儿童大脑发育中的大多数情况,只通过年龄增长就可以实现。让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经历一些挫折,而你则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两者实际上反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孩子要是没人催着,就什么也不干,怎么办呢?我家有个整个夏天只想宅在家里玩电子游戏的年轻人,怎么办呢?”
“不求别人理解我,但愿我能了解人”
史蒂芬·柯维
不妨问问孩子,了解一下他的反抗背后的原因
难道他真的喜欢花时间宅着,优哉游哉,而非跑出去疯玩吗?
这听起来就跟养老一样
他的抗拒是否来自对“新奇”或“不可预测”的经历感到的焦虑呢?
父母真的要去倾听一下他在揪心些什么
去了解他的背景,定位他的担忧,并尽可能地找到折中方案,这才是一种健康的解决方法
你当然也有权利这么说:
“如果我不给你提点要求,让你整个夏天都无所事事,那我会觉得自己这家长当得不怎么样。好家长可不会这么做。所以,我还是想让你自己来做个决定。是这样的,我期待你能至少参加一项课外活动。那让我们头脑风暴一下吧,研究一下你到底要参加什么活动。”
“宗教信仰对我家而言非常重要。我们怎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孩子可以遵循我们的信仰和宗教习俗,同时培养出强烈的控制感呢?”
建议尊重孩子,并通过协作解决问题,寻找一个双方有共识的解决方案
“如果我的孩子是个优秀的运动员,但又不想把自己的运动项目坚持下去,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上大学择校,该怎么办呢?”
父母总想扮演成爱德华剪刀手,并像修剪树木一样修剪他们的孩子
你的这棵树其实才刚刚开始成长,你甚至都不知道它是棵什么树
“有些焦虑而完美主义的孩子讨厌做决定,该怎么办呢?”
厌恶决策和责任
这种厌恶往往出于害怕自己决策失误
“你越来越大了,我希望你能够自信地替自己拿主意。我知道这会让你很焦虑,所以我也很乐意替你做决定。不过,在我做出决定之前,我希望你能告诉我,如果让你自己来,你认为最好的决定是什么样的。”
让他们自己做出好决定是一个长期目标,我们没必要强迫孩子,在他们准备好之前就赶鸭子上架
“当我们讨论利弊时,对那些听不进话的孩子该怎么办?”
我们希望孩子做出明智的决定,而不是离谱的决定
如果孩子对我们提供的信息完全不加考虑,那我们就不支持让他们自己做决定
“对那些患有多动症的孩子而言,前额皮质的发育不够完全,该怎么办?对有着残障或其他问题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呢?”
不管我们多希望能做到,我们都不能长期保护这些孩子免于来自自己的伤害
重新定位父母的角色
“如果我们淡出了她的生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保证她越来越好?”
“如果她自暴自弃了,该怎么办?”
不能逼着自己的女儿委曲求全,不该逼着她做这做那,因为她本人并不想做这些
保障孩子的生活能成功并非父母的责任,父母真正的责任所在是支持女儿,表达出同理心,在必要时设下边界,以及塑造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的责任
并非责任
无法长期保护免收伤害
保障孩子成功
重新定位角色
提供更多备选项
更能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候服从权威
真正的责任
支持
信息
工具
同理心
设下边界
塑造自信心
“在现实世界中,孩子根本就没法完全靠自己做出所有决定。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帮他们做好准备,告诉他们该怎么办,然后尽责地把事情搞定吗?”
平时为孩子提供更多备选项,其实更能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候服从权威
“这么搞不就给无休止的谈判敞开大门了吗?这太耗费精力了。有的时候,我只希望我儿子麻利地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希望他能学会为自己辩护,并为进入现实世界好好磨炼这些技能
如果他永远没有与父母达成双赢的经历,那么他就会把这种信息内化
当他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因为认为自己没有发言权,就可能更倾向于耍滑头、撒谎、作弊,或者彻底放弃抵抗权威
为了提高你本人的合理性,你就必须告诉你的孩子,对于他表达的东西你在听
通过时不时地改变家长自己的立场,就能让孩子有信心做出优质的论证,这样他就知道,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实际上非常值得追求
今晚怎么做
告诉你家孩子:“你就是你自己的专家。没有人能比你更了解自己,因为没有人能真正知道,对你来说,做自己是什么感觉。”
找个你可能之前替孩子做过决定的事情,重新让孩子做一次主动的选择
或者询问一下她对某件事的看法。(如果孩子还小,你可以这么描述:“你觉得我们应该这么做还是那么做呢?”)
举行一次家庭会议,讨论家里都有什么家务,以及全家人如何分工
让孩子来自主做选择。他们愿意遛狗而不洗盘子吗?丢垃圾而不是洗马桶吗?他们想在每周日做家务,还是在每周三呢?是在早上做还是在晚上做呢?
制定出一个需要坚持的时间表,同时让他们选择表格的展现形式
列出你家孩子想负责的事务清单,并制订出计划,将你对其中某些事情的责权利转移给儿子或女儿。
问问你的孩子,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他的家庭作业管理、就寝时间管理、电子产品使用管理)对他来说作用有限,以及他是否有帮助这些东西发挥出更大作用的想法
找一些你为孩子做出的,而他本人有不同看法的决定,分析一下这些决定的成本与收益
跟孩子讲讲,你曾经做出过哪些决定,如今回想起来发觉很欠妥,以及你如何从中学习并成长。
跟孩子聊聊天,说出你的孩子提出的某个好主意
共同回想一下,什么时候他做过一个好决定,或对某件事有强烈的感觉,并且最终证明他是对的。如果他能告诉你的话,就一起列出那些他为自己做决定,效果还很好的事
告诉你的孩子,你希望他在上大学之前能好好练习着经营自己的生活,并且你期待看到,他能够在离开家之前搞定自己的生活,而非搞砸自己的生活
强调逻辑的和自然的后果(例如,在一周内不能打游戏),并鼓励更广泛地利用家庭会议来讨论家庭规则或家庭政策
第4章 非焦虑临在:如何帮助你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控制感
本章重点
提供工具和方向
不仅旨在帮助你理解,为什么表现出不紧张是如此重要,还要向你展示,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
允许孩子更好地控制他们的生活
学着走路
哪怕跌跌撞撞,他也能在没人扶着的情况下跑来跑去
从父母的角度来审视
孩子蹒跚学步又到处乱跑,就意味着父母要加强警惕,处理好楼梯,还要把阳台锁上
父母的焦虑并不新鲜
如今越来越严重
因为全天候的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都在不断给我们讲述着关于绑架、吸毒过量和恐怖袭击的恐怖故事,这些可怕的故事淹没了我们,扰乱了我们的视听
我们的焦虑正在渗透到孩子身上
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父母,但父母本人倘若能够不焦虑,孩子就能从中获益良多
当我们没有过度地紧张、担心、生气或消沉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安抚婴儿,处理幼儿的行为问题,并在既不冲动,也没伤害的情况下,应对自己青春期的孩子的短板
高效父母的绝佳方法
研究表明,除了表达你对孩子的爱和感情之外,管理好自己的压力也是使你成为一个高效父母的绝佳方法
涓流焦虑
家庭中往往高发焦虑
在身患焦虑症的孩子中,有高达50%的人本身就有着焦虑的双亲
“蒲公英儿童”
无忧无虑
像蒲公英一样,这些孩子对环境非常不敏感
“兰花儿童”
具有非常高的生物上的敏感性
他们对自身所接受的养育方式尤为敏感
在平和与精心的养育环境下,他们能蓬勃发展
在高度紧张的养育环境下,他们则用力挣扎
将焦虑传递给孩子
表观遗传学
是一个目前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状态的新领域
表观遗传学指的是:经验可通过开关特定基因的功能的方式来对基因加以影响
“开启”抑郁或“点燃”焦虑
1.二手压力
有些人只要一出现,你就会紧张
老板、老师、父母
“压力感染”
压力能传染,就像一种情绪的病毒
压力在某个特定人群之中传播,影响和感染其交互网络中的每个人
这种所谓的二手压力对你的影响,可能比你自身产生的压力还要持续得更久
最常见的导致压力的原因,就是对事物或环境太低的控制感,而且随着控制感降低,我们蒙受的压力会增大
自从宝宝在子宫中出现,他们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并对来自我们的压力非常敏感。从那时开始,纵贯整个生命早期,如果孩子的父母压力太大,孩子的基因就会受到影响,包括与胰岛素生成有关的基因,以及和大脑发育有关的基因。压力通过一种称为“甲基化”的过程,影响着胎儿和幼儿的基因表达。当某种基因为了应对压力,需要调整到“关闭”状态时,某种类型的化学物质(称为甲基)就可以将其“锁定”在“打开”的状态
怎么传播的呢?
首先,杏仁核感觉到了威胁,并在其他人身上发现了焦虑、恐惧、愤怒和沮丧
其次,前额皮质,也就是“领航员”,包含着大量的所谓镜像神经元,恰恰是这些镜像神经元,能让孩子通过观察来学习,但它们也让孩子复制了来自父母的焦虑
隐瞒你的焦虑,那你可是自欺欺人
我们会刻意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感受
但我们另有一种不能自控的表达系统,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会把我们的情绪暴露在外
你能听到自己的话,却看不到自己的脸
孩子是伟大的观察者,同时也是糟糕的翻译官
随后他们就会对那些感受加以反馈,不管事实跟他有没有关系
成年人可能会跟脾气暴躁的伴侣安然度过一晚,并且想:“他这个脾气真不好,但今天又不是生我的气。就这么着吧,过会儿就好了。”而一个孩子可能会想:“爸爸又发脾气了,一定是我哪里做错了。他肯定在生我的气。”如果孩子感受到压力,他本就不成熟的解释功能会进一步变得混乱。孩子是伟大的观察者,同时也是糟糕的翻译官。例如,奈德的女儿凯蒂一直都认为,她周围的那些生气的人,生的都是她的气。她就是一个典型的兰花儿童
成熟的一大特点
就是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提升了
这得益于前额皮质能够意识到你正在做什么,以及能够掌控什么
安全感
掌控感
威胁
大人
抑制住自己的情绪
孩子
惊慌失措
如果压力持续的时间太长,杏仁核就会变得越来越‘歇斯底里’”
认知失调
当我们明明心里有事,却要跟孩子换个说法的时候,就应该小心翼翼起来
在孩子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告诉孩子太多,并让他们承担过重的情绪包袱
要关照到孩子
感知情绪的能力
处理他自己的恐惧、犹豫和疑虑的能力
谨慎
隐瞒
一旦原委不明或缺少解释,人们往往会编个自己的故事出来,而孩子所想象出的情景,往往比事实更令人担忧
坦诚
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并了解了事件的过程,可以减少了孩子的迷茫与疑虑,也让孩子觉得该做点什么
她帮着父母做了一些家务,还在父母顾不过来的时候,帮着送妹妹去足球场。虽然已经处于缓解期,但癌症依旧可怕,而且它将永远是这家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他们永远无法消除的未知元素。但了解与坦诚帮助了他们,这让他们不至于身处两种事实的纠葛之中——一个是父母知道的,另一个是孩子所认为的,这样一来,家庭才能够同步运转,让镜像神经元真正发挥功能
不至于身处两种事实的纠葛之中
家庭才能够同步运转,让镜像神经元真正发挥功能
在尝试帮助他人之前,先要解决自己的压力
2.行为
你通过自己的行为,无意中“打开”了孩子的焦虑基因
患有社交焦虑症的父母往往难以传递温情和关爱
更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而且常常表达出对孩子的能力有所怀疑
避免某些行为,来阻止这些基因被“引燃”
如果你搞不定自己的焦虑,等你的孩子也焦虑的时候,你就会更放不下,而这很可能导致他们的叛逆,继而会让你的焦虑飙升,最终导致你又有了更强的控制欲……
恶性循环循环
找治疗师咨询一下,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重新训练我们的思维,以避免恶性循环的产生,让我们远离潜在的焦虑源
父母担心
总担心孩子会惹上麻烦
太过关注孩子会让孩子觉得不自在并影响亲子关系
这会消磨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我们怎能指望他们接受自己呢?
平静亦会“传染”
平衡感
平和的人
总是带着幸福的光环
并且能够在接受周围混乱的同时保持住控制感
平静的源头
帮你重归平静
不靠说教,甚至什么都不做,这些人就会向周围的人传达平静和信心,并帮助他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发展出类似的平衡感
奈德尝试验证过这一命题。他会让孩子做一些练习题,在他们做题时就平静地坐在桌对面。然后他会再给他们留组测试题,并离开房间,给他们留下一个宁静而空旷的房间。最后,他们将在更符合现实的环境中再做一组题,周围的孩子在考场里抖着腿,每个人都很明显地在绞尽脑汁解出题目。你能猜出来,什么情况下他们得分最高吗?你肯定能猜到。奈德在一旁时,孩子就能感到平和,他们会记着奈德对他们有信心,也更容易想起来奈德曾教给他们的东西。等奈德走了,他们就变成了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消极想法便肆意生长。这么一来他们的表现就会下滑。如果其他的孩子再参与进来,因为有了其他焦虑源,压力就像瘟疫一样开始攻击他们,在孩子之间跃迁与升级。
平静
信心
踏实
找到人生的平衡感
心理医生的角色
不接收别人的“垃圾”,我们的作用是抹去他人的压力
各种各样的家庭
有些家庭如同蜜罐
有的父母二人都是工作狂
焦躁不安的“直升机父母”
有人生没人养
让家成为安全的港湾
孩子表现得更加平和,探索外界的能力也更强
原因
父母无条件的爱
传播一种“世界很安全”的感觉
孩子才愿意自由地四处走动,并主动探索世界
也改变了幼鼠身上参与调节压力的基因
这不是一种单纯的遗传
一个平静的空间,没有过度的争执、焦虑和压力,它就成了能让你家孩子休憩疗愈的地方
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来恢复元气
就有能力回归现实世界
更好地去应对充满挑战的社会变迁、学业压力,以及试训试镜这类典型的挑战
重要一环
要记住孩子的生活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他的困扰也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
我们在冷静的时候,更容易采信这种理念,反之亦然
我们应该让孩子体会一下痛苦的感受,而不是急于承担起立马解决问题的责任
我们也不至于对孩子的事儿草木皆兵,禁不起一点风吹草动
草木皆兵
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地
要把父母和孩子的感受割裂开来
虽然他们几乎从未直接导致孩子的问题,但他们的种种反应成为家庭交互的一部分,而这种交互经常让他们从首席顾问的角色中抽离,变成了祥林嫂
让家能成为安全港的重要一环,就是要记住孩子的生活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他的困扰也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我们在冷静的时候,更容易采信这种理念,反之亦然。伴着我们平静的状态,孩子能感知到自己。我们应该让孩子体会一下痛苦的感受,而不是急于承担起立马解决问题的责任。伴着我们平静的状态,我们也不至于对孩子的事儿草木皆兵,禁不起一点风吹草动。当父母和孩子各自的快乐感受割裂开来时,当父母都能接受妈妈当下开开心心,而她12岁的孩子并非如此的时候,父母也就更容易给孩子提供他所需的种种支持。我们经常向那些闹心孩子的父母强调,虽然他们几乎从未直接导致孩子的问题,但他们的种种反应成为家庭交互的一部分,而这种交互经常让他们从首席顾问的角色中抽离,变成了祥林嫂
社会支持是控制压力的一种关键因素
如果父母本身就焦虑或者爱找茬,那么孩子是肯定感受不到这种社会支持的
正所谓祸不单行,我们既让孩子焦虑,又没帮上他们什么忙
例
从自己妈妈身上
传承的行为
妈妈有多么有爱,多么深情,她很欣赏这一点
不想效仿的行为
总是对罗莎的生活干预太多
以至于罗莎为了保护自己,很多事都瞒着妈妈
还有很多烦恼,就算罗莎自己早就克服了,她妈妈仍会对此惴惴不安很长时间
这在很大程度上消磨掉了她所能提供的支持感
我们有个叫罗莎的朋友,她跟我们说刚生孩子的时候,参加过一个支持小组,小组里全是女性,彼此分享了她们想要从自己妈妈身上传承的行为和不想效仿的行为。轮到罗莎的时候,她谈起妈妈有多么有爱,多么深情,她很欣赏这一点,但妈妈总是对罗莎的生活干预太多,以至于罗莎为了保护自己,很多事都瞒着妈妈。还有很多烦恼,就算罗莎自己早就克服了,她妈妈仍会对此惴惴不安很长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消磨掉了她所能提供的支持感。比如罗莎说起有一次她从幼儿园回到家,跟她妈妈讲没有其他小朋友和她一起玩,她妈妈竟为此哭了起来。当然,还有的父母与罗莎的妈妈截然不同。有一个坐在罗莎旁边的新妈妈笑着讲:“咱俩的妈妈应该见一面,这样她俩就能互相平衡一下。我妈妈当年说过,‘我送你去幼儿园不是交朋友的!我是让你去学习的!’”
怎样成为一个“非焦虑临在”
“非焦虑临在”
科学家也都支持他。还记得那些悠闲的加州小老鼠吗(就是那些被从母老鼠身边带走,随后又被送回来,母老鼠还给它们梳理过毛发的小老鼠)?同一批研究人员后来研究了平静与焦虑的养育方式对大鼠幼仔发育的影响,并发现低压力水平的母鼠会在舔幼崽和抚育幼崽上花费很多时间。相比那些没怎么被母老鼠舔过、梳理过的小老鼠,这些母鼠的幼崽会表现得更加平和,探索外界的能力也更强。原因何在呢?因为它们付出了更多的爱吗?这可能算一部分原因。但我们和这一领域的其他人士都相信,这些鼠妈妈所传播的,是一种“世界很安全”的感觉。这样,幼崽才愿意自由地四处走动,并主动探索世界。与此同时,这也改变了幼鼠身上参与调节压力的基因。
由埃德温·弗里德曼(Edwin Friedman)最早提出,他是一位犹太教拉比,探究着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位咨询师。12在弗里德曼看来,我们生活在一个长期焦虑和过度反应的社会中,在这样的社会里,很少有人能作为一种“非焦虑临在”来领导我们的家庭。对学校和其他组织,他还指出,当领导者对组织保持真诚,并且不会过度焦虑与担心时,团队的效率最高,其成员同时也不至于带着担心与恐惧来彼此交流。从弗里德曼的角度来看,这对于家庭、宗教组织或者大公司来说,都能成立
必须先处理好你自己的压力
你和你的孩子一样,都需要对焦虑施加足够的控制
当家长的顾虑太多,对孩子来说只能帮倒忙
对孩子施以平和的影响力,所涉及的大部分工作都始于你本人
成为一个“非焦虑临在”式的家长
养育中最首要的一点:是欣赏你的孩子
在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不忘初心实际上很难:欣赏自家孩子,是你最值得为全家人做的一件事
当看到你的小宝宝时,内心有一个柔软的地方被触动
当你看着孩子的时候,因为你真的很喜欢和他在一起,孩子就能看到并感知到你脸上的欣喜
这种感觉对孩子的自尊心和幸福感都很重要
孩子才能体会由内而生的喜悦
什么原因让你没法欣赏孩子
如果你因为没解决好自己的愤怒,导致无法欣赏你的孩子,那就请先专注于把这愤怒解决好
如果因工作压力的问题,没法欣赏你的孩子,那么就要注意采用一些放松技巧和认知技术来缓解焦虑
如果你由于婚姻中冲突太多才很少欣赏孩子,那请先了解一下夫妻关系方面的心理咨询
如果你因为自身的某个问题行为而没法欣赏孩子,那就先与专业人士一起把行为改善到位
如果你是因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导致不能欣赏孩子,那就更多地去参与社交活动
也可能是单纯因为花了太多时间陪孩子,才导致没法欣赏他们
给彼此一些空间
照方抓药
别惧怕未来
所有的焦虑都关乎我们控制不了的未来
孩子
无论孩子即将经历什么,都不太会出什么乱子
大多数孩子都能安然度过童年、青春期和青年期。哪怕期间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也能得到圆满解决
如果你总是担心,孩子会不会成为那种陷入长期折磨的小孩,那你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
父母
一旦孩子表现不佳,他们就会害怕孩子“卡住了”
陷入一个他们搞不定的负面境地
这让父母感到莫大的压力和痛苦
眼光长远
生活并非赛跑,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
曾经表现不佳,后来却能变得既幸福又成功
致力于你自己的压力管理
我们担心着孩子,孩子也担心着我们
孩子不开心,家长肯定不开心
父母不开心,孩子也同样不开心
即使他们没有被吼、被骂、被唠叨、被忽视,他们也照样能感受到父母的压力和不快
把节奏放慢点,锻炼身体,保证睡眠时间
冥想
冥想可以让心绪平静,也能让妈妈平静
设定完全修养期
今天的成年人还是很少能有短暂、不受干扰、把注意力调整到自己的内在世界的“修养期”
不要再分割你的注意力了,而是要集中精力活在当下,尽可能与你自己、与你的孩子全情投入地相处
淡定面对你最大的恐惧
扪心自问
我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
设想出最糟糕的情况,并将它摆上台面
可以变得更淡定
我能怎么办呢?
父母仍然会爱和支持孩子,进而让自己放下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
想想你自己在初中或高中时所遇到的挑战。那些挑战今天还在吗?是否依然困扰着你?你当年都有机会战胜挑战得到成长,那你的孩子在今天也同样如此
如果你担心的事中有任何一件发生了,那你还会继续爱着你的孩子,并尽一切可能来帮助他吗?
父母的责任就是爱和支持你的孩子
但保护他免受痛苦并不是你的责任,实际上你也做不到
父母的恐惧
严师出高徒
许多焦虑的父母往往对他们的孩子严格
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
只有保持严厉才能让孩子表现更好
一旦“放松”就很危险
导致父母不断提出反对意见
不断地在同样的问题上苛求孩子往往会适得其反
如果我们反复尝试改变他们,而他们坚持抵制,那孩子就非常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你最害怕的是孩子在上学途中被绑架、遭遇袭击或成为车祸的受害者
首先,请记住,当下是人们活得最安全的时代,还要知道这些恐惧来自一些对这个世界的偏见
犯罪率和因车祸死亡者的人数都处于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我们只是在主观上觉得更加危险了
网络时代信息发达
其次,如果你想尽可能保障自己孩子的安全,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赋予他们经验,并教他们拥有更强的判断力
教会他们一些应对风险和利用身体的重要技能
让他们从经历中受益良多,变得更强
学习如何识别和管理风险并承担风险
要提醒你的孩子,你没法总是盯着他们,你也没法总是保证他们的安全,所以他们得为自己承担一些责任
送他一双拖鞋,好过替他铺遍地毯
《情绪困扰快速复原法》
加里·埃默里(Gary Emery)和詹姆斯·坎贝尔(James Campbell)
爱一个人,就要包容他的所有
所有情绪上的痛苦都有个共同点
有一种要改变当下现实的愿望
我想让我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更好,社交更好,焦虑更少,吃的更多/少/好,而不要如此沉迷于打电玩和刷社交媒体等
首先可以通过诚挚地接受外界事物本来的样子,以获得真正的平和
静待花开
ACT的公式化解决方案
接受(accept)
我能够接受我的孩子的确表现不佳/没有朋友/有阅读困难,而且我理解这是他人生道路的一部分
接受并不等同于允诺、纵容或破罐子破摔
它仅仅意味着承认现实,而不是打心眼里抗拒或否定事实
为了应对诸如“我知道整个世界/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应该怎么样(而实际上未必)”这类往往适得其反的想法,接纳现实往往是唯一的手段,接纳意味着一种强有力的立场
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可以表达出我们对他们的尊重
选择(choose)
我选择创造一种属于我自己的视角来看待这些事,做一个平静、能够共情的父母,与我的儿子保持一种富于支持性的亲子关系
接纳同时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接纳“本就如此”,这又增加了我们的控制感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选择接纳,我们还将更有效地设下边界与纪律。接受度能提高我们的灵活性,让我们能够深思熟虑,而不是靠着本能去条件反射般地回应孩子
行动(take action)
我还将采取行动,提供帮助,专注于他的优势,在必要的时候设下边界,还要做个好榜样,让他既能接纳他人,也能照顾自己
今晚怎么做
与你的孩子共度私人时光,最好不要使用任何电子设备
如果你有不止一个孩子,请轮流与每个孩子独处,这样才能跟每个孩子一对一交流
对孩子来说,这样做能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同时还可以让你更欣赏他们
这也会让孩子觉得他们在你心中有着最高的优先级
如果你非常焦虑,那就着手处理一下吧
治疗焦虑,是你能为自己和家人做得最好的事情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
你可以学到一些非常有效的策略,来识别和“对抗”那些导致高度焦虑的胡思乱想
你还可以学学冥想,或者报个瑜伽课
非常规律地保持日常锻炼,接触大自然,多睡一会儿,更多地与朋友社交,这都有可能让你重归平和
避免出于恐惧感来替孩子做决定
如果你发现自己想着“我害怕如果我现在不这么干,那么——”请立刻停下。
要做你当下想做的,而别做那些“防患于未然”的事情,如果你带着恐惧感去行动,往往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于某种困境中,那请每天给自己安排一小段时间专门用于担心孩子的问题
时刻牢记责权利的分配
让你的孩子日子过得一帆风顺,这并非你的职责所在
为自己制订一个减压计划
你能再多锻炼锻炼身体吗?
能增加睡眠时长吗?
有什么事能让你平静下来,而你也能更多地去投入呢?
不要为了能更多地陪孩子,而以牺牲掉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给自己安排一些独处的时光吧
给孩子做个在自我接纳方面的好榜样,同时授之以渔
第5章 内驱力: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什么东西吸引着我们
“我才不要像中年大叔一样思考”
动机方面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今晚怎么做
第6章 彻底停工期
心智漫步:白日梦的好处
冥想的心灵
正念
禅定
父母经常问我们什么
今晚怎么做
第7章 睡眠:最彻底的停工期
睡眠和大脑
一旦得到休息……
今晚怎么做
第8章 把控制感带进学校
让孩子多投入
降低学业要求和压力水平
家庭作业:要启发,别强制
等孩子准备好再教他们
用正确的方式来测验孩子
如何把控制感带进学校
今晚怎么做
第9章 全天候在线:驯服技术的野兽
新技术的弊端
驯服野兽
一些常见问题
另一种文化上的转变
今晚怎么做
第10章 锻炼大脑与身体
练习1:设定明确的目标
练习2:注意你的大脑要告诉你的事
练习3:练习备选计划思维
练习4:带着同情心与自己交谈
练习5:练习重构问题
练习6:动起来,多玩耍今晚怎么做
第11章 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及自闭症谱系障碍
学习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自闭症谱系障碍
今晚怎么做
第12章 SAT、ACT和另外四个字母
一般而言,考试这玩意,简直烂透了
N.U.T.S.
父母们,放松点
今晚怎么做
第13章 准备好去上大学了吗
大学不能靠混
他们准备好了,还是尚欠火候(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做好了准备)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准备好,该怎么办
这事听你的,但钱是我出的
今晚怎么做
第14章 替代路线
重负下的青少年宣言
真正的现实
多样性的美德
击破乌合之众
比尔
罗宾
布莱恩
彼得
本
拉克兰
美乐蒂
“但是……”关于替代路线的问题
关于金钱、职业和幸福
今晚怎么做
展望
致谢
注释
自驱型成长
要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但是很多时候方法方式是有问题的,这需要父母也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唯有孩子的主动动机,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
身心健康+自驱力+学习方法+父母有力量的支持
完整人格
书中一直在强调给孩子自我掌控感,但是父母的心态没调整好,方法没掌握到,父母就失去了掌控感
感
养育孩子,先搞定亲子关系
协助孩子找到目标、方法、工具
动
跟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运动
冥想
睡眠
引导孩子具有基本的自我了解水平,照顾自己的意愿
找到自己的目标的和节奏
找到学习、运动和娱乐的平衡点
第4章 非焦虑临在:如何帮助你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控制感
要
本章重点
提供工具和方向
不仅旨在帮助你理解,为什么表现出不紧张是如此重要,还要向你展示,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
允许孩子更好地控制他们的生活
学着走路
哪怕跌跌撞撞,他也能在没人扶着的情况下跑来跑去
从父母的角度来审视
孩子蹒跚学步又到处乱跑,就意味着父母要加强警惕,处理好楼梯,还要把阳台锁上
父母的焦虑并不新鲜
如今越来越严重
因为全天候的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都在不断给我们讲述着关于绑架、吸毒过量和恐怖袭击的恐怖故事,这些可怕的故事淹没了我们,扰乱了我们的视听
我们的焦虑正在渗透到孩子身上
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父母,但父母本人倘若能够不焦虑,孩子就能从中获益良多
当我们没有过度地紧张、担心、生气或消沉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安抚婴儿,处理幼儿的行为问题,并在既不冲动,也没伤害的情况下,应对自己青春期的孩子的短板
高效父母的绝佳方法
研究表明,除了表达你对孩子的爱和感情之外,管理好自己的压力也是使你成为一个高效父母的绝佳方法
涓流焦虑
家庭中往往高发焦虑
在身患焦虑症的孩子中,有高达50%的人本身就有着焦虑的双亲
“蒲公英儿童”
无忧无虑
像蒲公英一样,这些孩子对环境非常不敏感
“兰花儿童”
具有非常高的生物上的敏感性
他们对自身所接受的养育方式尤为敏感
在平和与精心的养育环境下,他们能蓬勃发展
在高度紧张的养育环境下,他们则用力挣扎
将焦虑传递给孩子
表观遗传学
是一个目前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状态的新领域
表观遗传学指的是:经验可通过开关特定基因的功能的方式来对基因加以影响
“开启”抑郁或“点燃”焦虑
二手压力
有些人只要一出现,你就会紧张
老板、老师、父母
“压力感染”
压力能传染,就像一种情绪的病毒
压力在某个特定人群之中传播,影响和感染其交互网络中的每个人
这种所谓的二手压力对你的影响,可能比你自身产生的压力还要持续得更久
最常见的导致压力的原因,就是对事物或环境太低的控制感,而且随着控制感降低,我们蒙受的压力会增大
自从宝宝在子宫中出现,他们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并对来自我们的压力非常敏感。从那时开始,纵贯整个生命早期,如果孩子的父母压力太大,孩子的基因就会受到影响,包括与胰岛素生成有关的基因,以及和大脑发育有关的基因。压力通过一种称为“甲基化”的过程,影响着胎儿和幼儿的基因表达。当某种基因为了应对压力,需要调整到“关闭”状态时,某种类型的化学物质(称为甲基)就可以将其“锁定”在“打开”的状态
怎么传播的呢?
首先,杏仁核感觉到了威胁,并在其他人身上发现了焦虑、恐惧、愤怒和沮丧
其次,前额皮质,也就是“领航员”,包含着大量的所谓镜像神经元,恰恰是这些镜像神经元,能让孩子通过观察来学习,但它们也让孩子复制了来自父母的焦虑
隐瞒你的焦虑,那你可是自欺欺人
我们会刻意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感受
但我们另有一种不能自控的表达系统,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会把我们的情绪暴露在外
你能听到自己的话,却看不到自己的脸
孩子是伟大的观察者,同时也是糟糕的翻译官
随后他们就会对那些感受加以反馈,不管事实跟他有没有关系
成年人可能会跟脾气暴躁的伴侣安然度过一晚,并且想:“他这个脾气真不好,但今天又不是生我的气。就这么着吧,过会儿就好了。”而一个孩子可能会想:“爸爸又发脾气了,一定是我哪里做错了。他肯定在生我的气。”如果孩子感受到压力,他本就不成熟的解释功能会进一步变得混乱。孩子是伟大的观察者,同时也是糟糕的翻译官。例如,奈德的女儿凯蒂一直都认为,她周围的那些生气的人,生的都是她的气。她就是一个典型的兰花儿童
成熟的一大特点
就是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提升了
这得益于前额皮质能够意识到你正在做什么,以及能够掌控什么
安全感
掌控感
威胁
大人
抑制住自己的情绪
孩子
惊慌失措
如果压力持续的时间太长,杏仁核就会变得越来越‘歇斯底里’”
认知失调
当我们明明心里有事,却要跟孩子换个说法的时候,就应该小心翼翼起来
在孩子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告诉孩子太多,并让他们承担过重的情绪包袱
要关照到孩子
感知情绪的能力
处理他自己的恐惧、犹豫和疑虑的能力
谨慎
隐瞒
一旦原委不明或缺少解释,人们往往会编个自己的故事出来,而孩子所想象出的情景,往往比事实更令人担忧
坦诚
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并了解了事件的过程,可以减少了孩子的迷茫与疑虑,也让孩子觉得该做点什么
她帮着父母做了一些家务,还在父母顾不过来的时候,帮着送妹妹去足球场。虽然已经处于缓解期,但癌症依旧可怕,而且它将永远是这家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他们永远无法消除的未知元素。但了解与坦诚帮助了他们,这让他们不至于身处两种事实的纠葛之中——一个是父母知道的,另一个是孩子所认为的,这样一来,家庭才能够同步运转,让镜像神经元真正发挥功能
不至于身处两种事实的纠葛之中
家庭才能够同步运转,让镜像神经元真正发挥功能
在尝试帮助他人之前,先要解决自己的压力
行为
你通过自己的行为,无意中“打开”了孩子的焦虑基因
患有社交焦虑症的父母往往难以传递温情和关爱
更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而且常常表达出对孩子的能力有所怀疑
避免某些行为,来阻止这些基因被“引燃”
如果你搞不定自己的焦虑,等你的孩子也焦虑的时候,你就会更放不下,而这很可能导致他们的叛逆,继而会让你的焦虑飙升,最终导致你又有了更强的控制欲……
恶性循环循环
找治疗师咨询一下,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重新训练我们的思维,以避免恶性循环的产生,让我们远离潜在的焦虑源
父母担心
总担心孩子会惹上麻烦
太过关注孩子会让孩子觉得不自在并影响亲子关系
这会消磨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我们怎能指望他们接受自己呢?
平静亦会“传染”
平衡感
平和的人
总是带着幸福的光环
并且能够在接受周围混乱的同时保持住控制感
平静的源头
帮你重归平静
不靠说教,甚至什么都不做,这些人就会向周围的人传达平静和信心,并帮助他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发展出类似的平衡感
奈德尝试验证过这一命题。他会让孩子做一些练习题,在他们做题时就平静地坐在桌对面。然后他会再给他们留组测试题,并离开房间,给他们留下一个宁静而空旷的房间。最后,他们将在更符合现实的环境中再做一组题,周围的孩子在考场里抖着腿,每个人都很明显地在绞尽脑汁解出题目。你能猜出来,什么情况下他们得分最高吗?你肯定能猜到。奈德在一旁时,孩子就能感到平和,他们会记着奈德对他们有信心,也更容易想起来奈德曾教给他们的东西。等奈德走了,他们就变成了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消极想法便肆意生长。这么一来他们的表现就会下滑。如果其他的孩子再参与进来,因为有了其他焦虑源,压力就像瘟疫一样开始攻击他们,在孩子之间跃迁与升级。
平静
信心
踏实
平衡感
心理医生的角色
不接收别人的“垃圾”,我们的作用是抹去他人的压力
各种各样的家庭
有些家庭如同蜜罐
有的父母二人都是工作狂
焦躁不安的“直升机父母”
有人生没人养
让家成为安全的港湾
非焦虑临在
孩子表现得更加平和,探索外界的能力也更强
原因
父母无条件的爱
传播一种“世界很安全”的感觉
孩子才愿意自由地四处走动,并主动探索世界
也改变了幼鼠身上参与调节压力的基因
这不是一种单纯的遗传
一个平静的空间,没有过度的争执、焦虑和压力,它就成了能让你家孩子休憩疗愈的地方
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来恢复元气
就有能力回归现实世界
更好地去应对充满挑战的社会变迁、学业压力,以及试训试镜这类典型的挑战
重要一环
要记住孩子的生活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他的困扰也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
我们在冷静的时候,更容易采信这种理念,反之亦然
我们应该让孩子体会一下痛苦的感受,而不是急于承担起立马解决问题的责任
我们也不至于对孩子的事儿草木皆兵,禁不起一点风吹草动
要把父母和孩子的感受割裂开来
虽然他们几乎从未直接导致孩子的问题,但他们的种种反应成为家庭交互的一部分,而这种交互经常让他们从首席顾问的角色中抽离,变成了祥林嫂
让家能成为安全港的重要一环,就是要记住孩子的生活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他的困扰也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我们在冷静的时候,更容易采信这种理念,反之亦然。伴着我们平静的状态,孩子能感知到自己。我们应该让孩子体会一下痛苦的感受,而不是急于承担起立马解决问题的责任。伴着我们平静的状态,我们也不至于对孩子的事儿草木皆兵,禁不起一点风吹草动。当父母和孩子各自的快乐感受割裂开来时,当父母都能接受妈妈当下开开心心,而她12岁的孩子并非如此的时候,父母也就更容易给孩子提供他所需的种种支持。我们经常向那些闹心孩子的父母强调,虽然他们几乎从未直接导致孩子的问题,但他们的种种反应成为家庭交互的一部分,而这种交互经常让他们从首席顾问的角色中抽离,变成了祥林嫂
社会支持是控制压力的一种关键因素
如果父母本身就焦虑或者爱找茬,那么孩子是肯定感受不到这种社会支持的
正所谓祸不单行,我们既让孩子焦虑,又没帮上他们什么忙
例
从自己妈妈身上
传承的行为
妈妈有多么有爱,多么深情,她很欣赏这一点
不想效仿的行为
总是对罗莎的生活干预太多
以至于罗莎为了保护自己,很多事都瞒着妈妈
还有很多烦恼,就算罗莎自己早就克服了,她妈妈仍会对此惴惴不安很长时间
这在很大程度上消磨掉了她所能提供的支持感
我们有个叫罗莎的朋友,她跟我们说刚生孩子的时候,参加过一个支持小组,小组里全是女性,彼此分享了她们想要从自己妈妈身上传承的行为和不想效仿的行为。轮到罗莎的时候,她谈起妈妈有多么有爱,多么深情,她很欣赏这一点,但妈妈总是对罗莎的生活干预太多,以至于罗莎为了保护自己,很多事都瞒着妈妈。还有很多烦恼,就算罗莎自己早就克服了,她妈妈仍会对此惴惴不安很长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消磨掉了她所能提供的支持感。比如罗莎说起有一次她从幼儿园回到家,跟她妈妈讲没有其他小朋友和她一起玩,她妈妈竟为此哭了起来。当然,还有的父母与罗莎的妈妈截然不同。有一个坐在罗莎旁边的新妈妈笑着讲:“咱俩的妈妈应该见一面,这样她俩就能互相平衡一下。我妈妈当年说过,‘我送你去幼儿园不是交朋友的!我是让你去学习的!’”
怎样成为一个“非焦虑临在”
“非焦虑临在”
科学家也都支持他。还记得那些悠闲的加州小老鼠吗(就是那些被从母老鼠身边带走,随后又被送回来,母老鼠还给它们梳理过毛发的小老鼠)?同一批研究人员后来研究了平静与焦虑的养育方式对大鼠幼仔发育的影响,并发现低压力水平的母鼠会在舔幼崽和抚育幼崽上花费很多时间。相比那些没怎么被母老鼠舔过、梳理过的小老鼠,这些母鼠的幼崽会表现得更加平和,探索外界的能力也更强。原因何在呢?因为它们付出了更多的爱吗?这可能算一部分原因。但我们和这一领域的其他人士都相信,这些鼠妈妈所传播的,是一种“世界很安全”的感觉。这样,幼崽才愿意自由地四处走动,并主动探索世界。与此同时,这也改变了幼鼠身上参与调节压力的基因。
由埃德温·弗里德曼(Edwin Friedman)最早提出,他是一位犹太教拉比,探究着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位咨询师。12在弗里德曼看来,我们生活在一个长期焦虑和过度反应的社会中,在这样的社会里,很少有人能作为一种“非焦虑临在”来领导我们的家庭。对学校和其他组织,他还指出,当领导者对组织保持真诚,并且不会过度焦虑与担心时,团队的效率最高,其成员同时也不至于带着担心与恐惧来彼此交流。从弗里德曼的角度来看,这对于家庭、宗教组织或者大公司来说,都能成立
必须先处理好你自己的压力
你和你的孩子一样,都需要对焦虑施加足够的控制
当家长的顾虑太多,对孩子来说只能帮倒忙
对孩子施以平和的影响力,所涉及的大部分工作都始于你本人
成为一个“非焦虑临在”式的家长
养育中最首要的一点:是欣赏你的孩子
在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不忘初心实际上很难:欣赏自家孩子,是你最值得为全家人做的一件事
当看到你的小宝宝时,内心有一个柔软的地方被触动
当你看着孩子的时候,因为你真的很喜欢和他在一起,孩子就能看到并感知到你脸上的欣喜
这种感觉对孩子的自尊心和幸福感都很重要
孩子才能体会由内而生的喜悦
什么原因让你没法欣赏孩子
如果你因为没解决好自己的愤怒,导致无法欣赏你的孩子,那就请先专注于把这愤怒解决好
如果因工作压力的问题,没法欣赏你的孩子,那么就要注意采用一些放松技巧和认知技术来缓解焦虑
如果你由于婚姻中冲突太多才很少欣赏孩子,那请先了解一下夫妻关系方面的心理咨询
如果你因为自身的某个问题行为而没法欣赏孩子,那就先与专业人士一起把行为改善到位
如果你是因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导致不能欣赏孩子,那就更多地去参与社交活动
也可能是单纯因为花了太多时间陪孩子,才导致没法欣赏他们
给彼此一些空间
照方抓药
别惧怕未来
所有的焦虑都关乎我们控制不了的未来
孩子
无论孩子即将经历什么,都不太会出什么乱子
大多数孩子都能安然度过童年、青春期和青年期。哪怕期间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也能得到圆满解决
如果你总是担心,孩子会不会成为那种陷入长期折磨的小孩,那你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
父母
一旦孩子表现不佳,他们就会害怕孩子“卡住了”
陷入一个他们搞不定的负面境地
这让父母感到莫大的压力和痛苦
眼光长远
生活并非赛跑,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
曾经表现不佳,后来却能变得既幸福又成功
致力于你自己的压力管理
我们担心着孩子,孩子也担心着我们
孩子不开心,家长肯定不开心
父母不开心,孩子也同样不开心
即使他们没有被吼、被骂、被唠叨、被忽视,他们也照样能感受到父母的压力和不快
把节奏放慢点,锻炼身体,保证睡眠时间
冥想
冥想可以让心绪平静,也能让妈妈平静
设定完全修养期
今天的成年人还是很少能有短暂、不受干扰、把注意力调整到自己的内在世界的“修养期”
不要再分割你的注意力了,而是要集中精力活在当下,尽可能与你自己、与你的孩子全情投入地相处
淡定面对你最大的恐惧
扪心自问
我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
设想出最糟糕的情况,并将它摆上台面
可以变得更淡定
我能怎么办呢?
父母仍然会爱和支持孩子,进而让自己放下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
想想你自己在初中或高中时所遇到的挑战。那些挑战今天还在吗?是否依然困扰着你?你当年都有机会战胜挑战得到成长,那你的孩子在今天也同样如此
如果你担心的事中有任何一件发生了,那你还会继续爱着你的孩子,并尽一切可能来帮助他吗?
父母的责任就是爱和支持你的孩子
但保护他免受痛苦并不是你的责任,实际上你也做不到
父母的恐惧
严师出高徒
许多焦虑的父母往往对他们的孩子严格
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
只有保持严厉才能让孩子表现更好
一旦“放松”就很危险
导致父母不断提出反对意见
不断地在同样的问题上苛求孩子往往会适得其反
如果我们反复尝试改变他们,而他们坚持抵制,那孩子就非常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你最害怕的是孩子在上学途中被绑架、遭遇袭击或成为车祸的受害者
首先,请记住,当下是人们活得最安全的时代,还要知道这些恐惧来自一些对这个世界的偏见
犯罪率和因车祸死亡者的人数都处于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我们只是在主观上觉得更加危险了
网络时代信息发达
其次,如果你想尽可能保障自己孩子的安全,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赋予他们经验,并教他们拥有更强的判断力
教会他们一些应对风险和利用身体的重要技能
让他们从经历中受益良多,变得更强
学习如何识别和管理风险并承担风险
要提醒你的孩子,你没法总是盯着他们,你也没法总是保证他们的安全,所以他们得为自己承担一些责任
送他一双拖鞋,好过替他铺遍地毯
《情绪困扰快速复原法》
加里·埃默里(Gary Emery)和詹姆斯·坎贝尔(James Campbell)
爱一个人,就要包容他的所有
所有情绪上的痛苦都有个共同点
有一种要改变当下现实的愿望
我想让我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更好,社交更好,焦虑更少,吃的更多/少/好,而不要如此沉迷于打电玩和刷社交媒体等
首先可以通过诚挚地接受外界事物本来的样子,以获得真正的平和
静待花开
ACT的公式化解决方案
接受(accept)
我能够接受我的孩子的确表现不佳/没有朋友/有阅读困难,而且我理解这是他人生道路的一部分
接受并不等同于允诺、纵容或破罐子破摔
它仅仅意味着承认现实,而不是打心眼里抗拒或否定事实
为了应对诸如“我知道整个世界/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应该怎么样(而实际上未必)”这类往往适得其反的想法,接纳现实往往是唯一的手段,接纳意味着一种强有力的立场
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可以表达出我们对他们的尊重
选择(choose)
我选择创造一种属于我自己的视角来看待这些事,做一个平静、能够共情的父母,与我的儿子保持一种富于支持性的亲子关系
接纳同时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接纳“本就如此”,这又增加了我们的控制感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选择接纳,我们还将更有效地设下边界与纪律。接受度能提高我们的灵活性,让我们能够深思熟虑,而不是靠着本能去条件反射般地回应孩子
行动(take action)
我还将采取行动,提供帮助,专注于他的优势,在必要的时候设下边界,还要做个好榜样,让他既能接纳他人,也能照顾自己
今晚怎么做
与你的孩子共度私人时光,最好不要使用任何电子设备
如果你有不止一个孩子,请轮流与每个孩子独处,这样才能跟每个孩子一对一交流
对孩子来说,这样做能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同时还可以让你更欣赏他们
这也会让孩子觉得他们在你心中有着最高的优先级
如果你非常焦虑,那就着手处理一下吧
治疗焦虑,是你能为自己和家人做得最好的事情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
你可以学到一些非常有效的策略,来识别和“对抗”那些导致高度焦虑的胡思乱想
你还可以学学冥想,或者报个瑜伽课
非常规律地保持日常锻炼,接触大自然,多睡一会儿,更多地与朋友社交,这都有可能让你重归平和
避免出于恐惧感来替孩子做决定
如果你发现自己想着“我害怕如果我现在不这么干,那么——”请立刻停下。
要做你当下想做的,而别做那些“防患于未然”的事情,如果你带着恐惧感去行动,往往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于某种困境中,那请每天给自己安排一小段时间专门用于担心孩子的问题
时刻牢记责权利的分配
让你的孩子日子过得一帆风顺,这并非你的职责所在
为自己制订一个减压计划
你能再多锻炼锻炼身体吗?
能增加睡眠时长吗?
有什么事能让你平静下来,而你也能更多地去投入呢?
不要为了能更多地陪孩子,而以牺牲掉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给自己安排一些独处的时光吧
给孩子做个在自我接纳方面的好榜样,同时授之以渔
感
在尝试帮助他人之前,先要解决自己的压力
动
问
自驱型成长
第4章 非焦虑临在:如何帮助你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控制感
要
本章重点
提供工具和方向
不仅旨在帮助你理解,为什么表现出不紧张是如此重要,还要向你展示,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
允许孩子更好地控制他们的生活
学着走路
哪怕跌跌撞撞,他也能在没人扶着的情况下跑来跑去
从父母的角度来审视
孩子蹒跚学步又到处乱跑,就意味着父母要加强警惕,处理好楼梯,还要把阳台锁上
父母的焦虑并不新鲜
如今越来越严重
因为全天候的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都在不断给我们讲述着关于绑架、吸毒过量和恐怖袭击的恐怖故事,这些可怕的故事淹没了我们,扰乱了我们的视听
我们的焦虑正在渗透到孩子身上
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父母,但父母本人倘若能够不焦虑,孩子就能从中获益良多
当我们没有过度地紧张、担心、生气或消沉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安抚婴儿,处理幼儿的行为问题,并在既不冲动,也没伤害的情况下,应对自己青春期的孩子的短板
高效父母的绝佳方法
研究表明,除了表达你对孩子的爱和感情之外,管理好自己的压力也是使你成为一个高效父母的绝佳方法
涓流焦虑
家庭中往往高发焦虑
在身患焦虑症的孩子中,有高达50%的人本身就有着焦虑的双亲
“蒲公英儿童”
无忧无虑
像蒲公英一样,这些孩子对环境非常不敏感
“兰花儿童”
具有非常高的生物上的敏感性
他们对自身所接受的养育方式尤为敏感
在平和与精心的养育环境下,他们能蓬勃发展
在高度紧张的养育环境下,他们则用力挣扎
将焦虑传递给孩子
表观遗传学
是一个目前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状态的新领域
表观遗传学指的是:经验可通过开关特定基因的功能的方式来对基因加以影响
“开启”抑郁或“点燃”焦虑
二手压力
有些人只要一出现,你就会紧张
老板、老师、父母
“压力感染”
压力能传染,就像一种情绪的病毒
压力在某个特定人群之中传播,影响和感染其交互网络中的每个人
这种所谓的二手压力对你的影响,可能比你自身产生的压力还要持续得更久
最常见的导致压力的原因,就是对事物或环境太低的控制感,而且随着控制感降低,我们蒙受的压力会增大
自从宝宝在子宫中出现,他们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并对来自我们的压力非常敏感。从那时开始,纵贯整个生命早期,如果孩子的父母压力太大,孩子的基因就会受到影响,包括与胰岛素生成有关的基因,以及和大脑发育有关的基因。压力通过一种称为“甲基化”的过程,影响着胎儿和幼儿的基因表达。当某种基因为了应对压力,需要调整到“关闭”状态时,某种类型的化学物质(称为甲基)就可以将其“锁定”在“打开”的状态
怎么传播的呢?
首先,杏仁核感觉到了威胁,并在其他人身上发现了焦虑、恐惧、愤怒和沮丧
其次,前额皮质,也就是“领航员”,包含着大量的所谓镜像神经元,恰恰是这些镜像神经元,能让孩子通过观察来学习,但它们也让孩子复制了来自父母的焦虑
隐瞒你的焦虑,那你可是自欺欺人
我们会刻意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感受
但我们另有一种不能自控的表达系统,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会把我们的情绪暴露在外
你能听到自己的话,却看不到自己的脸
孩子是伟大的观察者,同时也是糟糕的翻译官
随后他们就会对那些感受加以反馈,不管事实跟他有没有关系
成年人可能会跟脾气暴躁的伴侣安然度过一晚,并且想:“他这个脾气真不好,但今天又不是生我的气。就这么着吧,过会儿就好了。”而一个孩子可能会想:“爸爸又发脾气了,一定是我哪里做错了。他肯定在生我的气。”如果孩子感受到压力,他本就不成熟的解释功能会进一步变得混乱。孩子是伟大的观察者,同时也是糟糕的翻译官。例如,奈德的女儿凯蒂一直都认为,她周围的那些生气的人,生的都是她的气。她就是一个典型的兰花儿童
成熟的一大特点
就是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提升了
这得益于前额皮质能够意识到你正在做什么,以及能够掌控什么
安全感
掌控感
威胁
大人
抑制住自己的情绪
孩子
惊慌失措
如果压力持续的时间太长,杏仁核就会变得越来越‘歇斯底里’”
认知失调
当我们明明心里有事,却要跟孩子换个说法的时候,就应该小心翼翼起来
在孩子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告诉孩子太多,并让他们承担过重的情绪包袱
要关照到孩子
感知情绪的能力
处理他自己的恐惧、犹豫和疑虑的能力
谨慎
隐瞒
一旦原委不明或缺少解释,人们往往会编个自己的故事出来,而孩子所想象出的情景,往往比事实更令人担忧
坦诚
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并了解了事件的过程,可以减少了孩子的迷茫与疑虑,也让孩子觉得该做点什么
她帮着父母做了一些家务,还在父母顾不过来的时候,帮着送妹妹去足球场。虽然已经处于缓解期,但癌症依旧可怕,而且它将永远是这家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他们永远无法消除的未知元素。但了解与坦诚帮助了他们,这让他们不至于身处两种事实的纠葛之中——一个是父母知道的,另一个是孩子所认为的,这样一来,家庭才能够同步运转,让镜像神经元真正发挥功能
不至于身处两种事实的纠葛之中
家庭才能够同步运转,让镜像神经元真正发挥功能
在尝试帮助他人之前,先要解决自己的压力
行为
你通过自己的行为,无意中“打开”了孩子的焦虑基因
患有社交焦虑症的父母往往难以传递温情和关爱
更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而且常常表达出对孩子的能力有所怀疑
避免某些行为,来阻止这些基因被“引燃”
如果你搞不定自己的焦虑,等你的孩子也焦虑的时候,你就会更放不下,而这很可能导致他们的叛逆,继而会让你的焦虑飙升,最终导致你又有了更强的控制欲……
恶性循环循环
找治疗师咨询一下,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重新训练我们的思维,以避免恶性循环的产生,让我们远离潜在的焦虑源
父母担心
总担心孩子会惹上麻烦
太过关注孩子会让孩子觉得不自在并影响亲子关系
这会消磨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我们怎能指望他们接受自己呢?
平静亦会“传染”
平衡感
平和的人
总是带着幸福的光环
并且能够在接受周围混乱的同时保持住控制感
平静的源头
帮你重归平静
不靠说教,甚至什么都不做,这些人就会向周围的人传达平静和信心,并帮助他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发展出类似的平衡感
奈德尝试验证过这一命题。他会让孩子做一些练习题,在他们做题时就平静地坐在桌对面。然后他会再给他们留组测试题,并离开房间,给他们留下一个宁静而空旷的房间。最后,他们将在更符合现实的环境中再做一组题,周围的孩子在考场里抖着腿,每个人都很明显地在绞尽脑汁解出题目。你能猜出来,什么情况下他们得分最高吗?你肯定能猜到。奈德在一旁时,孩子就能感到平和,他们会记着奈德对他们有信心,也更容易想起来奈德曾教给他们的东西。等奈德走了,他们就变成了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消极想法便肆意生长。这么一来他们的表现就会下滑。如果其他的孩子再参与进来,因为有了其他焦虑源,压力就像瘟疫一样开始攻击他们,在孩子之间跃迁与升级。
平静
信心
踏实
平衡感
心理医生的角色
不接收别人的“垃圾”,我们的作用是抹去他人的压力
各种各样的家庭
有些家庭如同蜜罐
有的父母二人都是工作狂
焦躁不安的“直升机父母”
有人生没人养
让家成为安全的港湾
非焦虑临在
孩子表现得更加平和,探索外界的能力也更强
原因
父母无条件的爱
传播一种“世界很安全”的感觉
孩子才愿意自由地四处走动,并主动探索世界
也改变了幼鼠身上参与调节压力的基因
这不是一种单纯的遗传
一个平静的空间,没有过度的争执、焦虑和压力,它就成了能让你家孩子休憩疗愈的地方
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来恢复元气
就有能力回归现实世界
更好地去应对充满挑战的社会变迁、学业压力,以及试训试镜这类典型的挑战
重要一环
要记住孩子的生活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他的困扰也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
我们在冷静的时候,更容易采信这种理念,反之亦然
我们应该让孩子体会一下痛苦的感受,而不是急于承担起立马解决问题的责任
我们也不至于对孩子的事儿草木皆兵,禁不起一点风吹草动
要把父母和孩子的感受割裂开来
虽然他们几乎从未直接导致孩子的问题,但他们的种种反应成为家庭交互的一部分,而这种交互经常让他们从首席顾问的角色中抽离,变成了祥林嫂
让家能成为安全港的重要一环,就是要记住孩子的生活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他的困扰也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我们在冷静的时候,更容易采信这种理念,反之亦然。伴着我们平静的状态,孩子能感知到自己。我们应该让孩子体会一下痛苦的感受,而不是急于承担起立马解决问题的责任。伴着我们平静的状态,我们也不至于对孩子的事儿草木皆兵,禁不起一点风吹草动。当父母和孩子各自的快乐感受割裂开来时,当父母都能接受妈妈当下开开心心,而她12岁的孩子并非如此的时候,父母也就更容易给孩子提供他所需的种种支持。我们经常向那些闹心孩子的父母强调,虽然他们几乎从未直接导致孩子的问题,但他们的种种反应成为家庭交互的一部分,而这种交互经常让他们从首席顾问的角色中抽离,变成了祥林嫂
社会支持是控制压力的一种关键因素
如果父母本身就焦虑或者爱找茬,那么孩子是肯定感受不到这种社会支持的
正所谓祸不单行,我们既让孩子焦虑,又没帮上他们什么忙
例
从自己妈妈身上
传承的行为
妈妈有多么有爱,多么深情,她很欣赏这一点
不想效仿的行为
总是对罗莎的生活干预太多
以至于罗莎为了保护自己,很多事都瞒着妈妈
还有很多烦恼,就算罗莎自己早就克服了,她妈妈仍会对此惴惴不安很长时间
这在很大程度上消磨掉了她所能提供的支持感
我们有个叫罗莎的朋友,她跟我们说刚生孩子的时候,参加过一个支持小组,小组里全是女性,彼此分享了她们想要从自己妈妈身上传承的行为和不想效仿的行为。轮到罗莎的时候,她谈起妈妈有多么有爱,多么深情,她很欣赏这一点,但妈妈总是对罗莎的生活干预太多,以至于罗莎为了保护自己,很多事都瞒着妈妈。还有很多烦恼,就算罗莎自己早就克服了,她妈妈仍会对此惴惴不安很长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消磨掉了她所能提供的支持感。比如罗莎说起有一次她从幼儿园回到家,跟她妈妈讲没有其他小朋友和她一起玩,她妈妈竟为此哭了起来。当然,还有的父母与罗莎的妈妈截然不同。有一个坐在罗莎旁边的新妈妈笑着讲:“咱俩的妈妈应该见一面,这样她俩就能互相平衡一下。我妈妈当年说过,‘我送你去幼儿园不是交朋友的!我是让你去学习的!’”
怎样成为一个“非焦虑临在”
“非焦虑临在”
科学家也都支持他。还记得那些悠闲的加州小老鼠吗(就是那些被从母老鼠身边带走,随后又被送回来,母老鼠还给它们梳理过毛发的小老鼠)?同一批研究人员后来研究了平静与焦虑的养育方式对大鼠幼仔发育的影响,并发现低压力水平的母鼠会在舔幼崽和抚育幼崽上花费很多时间。相比那些没怎么被母老鼠舔过、梳理过的小老鼠,这些母鼠的幼崽会表现得更加平和,探索外界的能力也更强。原因何在呢?因为它们付出了更多的爱吗?这可能算一部分原因。但我们和这一领域的其他人士都相信,这些鼠妈妈所传播的,是一种“世界很安全”的感觉。这样,幼崽才愿意自由地四处走动,并主动探索世界。与此同时,这也改变了幼鼠身上参与调节压力的基因。
由埃德温·弗里德曼(Edwin Friedman)最早提出,他是一位犹太教拉比,探究着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位咨询师。12在弗里德曼看来,我们生活在一个长期焦虑和过度反应的社会中,在这样的社会里,很少有人能作为一种“非焦虑临在”来领导我们的家庭。对学校和其他组织,他还指出,当领导者对组织保持真诚,并且不会过度焦虑与担心时,团队的效率最高,其成员同时也不至于带着担心与恐惧来彼此交流。从弗里德曼的角度来看,这对于家庭、宗教组织或者大公司来说,都能成立
必须先处理好你自己的压力
你和你的孩子一样,都需要对焦虑施加足够的控制
当家长的顾虑太多,对孩子来说只能帮倒忙
对孩子施以平和的影响力,所涉及的大部分工作都始于你本人
成为一个“非焦虑临在”式的家长
养育中最首要的一点:是欣赏你的孩子
在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不忘初心实际上很难:欣赏自家孩子,是你最值得为全家人做的一件事
当看到你的小宝宝时,内心有一个柔软的地方被触动
当你看着孩子的时候,因为你真的很喜欢和他在一起,孩子就能看到并感知到你脸上的欣喜
这种感觉对孩子的自尊心和幸福感都很重要
孩子才能体会由内而生的喜悦
什么原因让你没法欣赏孩子
如果你因为没解决好自己的愤怒,导致无法欣赏你的孩子,那就请先专注于把这愤怒解决好
如果因工作压力的问题,没法欣赏你的孩子,那么就要注意采用一些放松技巧和认知技术来缓解焦虑
如果你由于婚姻中冲突太多才很少欣赏孩子,那请先了解一下夫妻关系方面的心理咨询
如果你因为自身的某个问题行为而没法欣赏孩子,那就先与专业人士一起把行为改善到位
如果你是因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导致不能欣赏孩子,那就更多地去参与社交活动
也可能是单纯因为花了太多时间陪孩子,才导致没法欣赏他们
给彼此一些空间
照方抓药
别惧怕未来
所有的焦虑都关乎我们控制不了的未来
孩子
无论孩子即将经历什么,都不太会出什么乱子
大多数孩子都能安然度过童年、青春期和青年期。哪怕期间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也能得到圆满解决
如果你总是担心,孩子会不会成为那种陷入长期折磨的小孩,那你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
父母
一旦孩子表现不佳,他们就会害怕孩子“卡住了”
陷入一个他们搞不定的负面境地
这让父母感到莫大的压力和痛苦
眼光长远
生活并非赛跑,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
曾经表现不佳,后来却能变得既幸福又成功
致力于你自己的压力管理
我们担心着孩子,孩子也担心着我们
孩子不开心,家长肯定不开心
父母不开心,孩子也同样不开心
即使他们没有被吼、被骂、被唠叨、被忽视,他们也照样能感受到父母的压力和不快
把节奏放慢点,锻炼身体,保证睡眠时间
冥想
冥想可以让心绪平静,也能让妈妈平静
设定完全修养期
今天的成年人还是很少能有短暂、不受干扰、把注意力调整到自己的内在世界的“修养期”
不要再分割你的注意力了,而是要集中精力活在当下,尽可能与你自己、与你的孩子全情投入地相处
淡定面对你最大的恐惧
扪心自问
我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
设想出最糟糕的情况,并将它摆上台面
可以变得更淡定
我能怎么办呢?
父母仍然会爱和支持孩子,进而让自己放下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
想想你自己在初中或高中时所遇到的挑战。那些挑战今天还在吗?是否依然困扰着你?你当年都有机会战胜挑战得到成长,那你的孩子在今天也同样如此
如果你担心的事中有任何一件发生了,那你还会继续爱着你的孩子,并尽一切可能来帮助他吗?
父母的责任就是爱和支持你的孩子
但保护他免受痛苦并不是你的责任,实际上你也做不到
父母的恐惧
严师出高徒
许多焦虑的父母往往对他们的孩子严格
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
只有保持严厉才能让孩子表现更好
一旦“放松”就很危险
导致父母不断提出反对意见
不断地在同样的问题上苛求孩子往往会适得其反
如果我们反复尝试改变他们,而他们坚持抵制,那孩子就非常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你最害怕的是孩子在上学途中被绑架、遭遇袭击或成为车祸的受害者
首先,请记住,当下是人们活得最安全的时代,还要知道这些恐惧来自一些对这个世界的偏见
犯罪率和因车祸死亡者的人数都处于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我们只是在主观上觉得更加危险了
网络时代信息发达
其次,如果你想尽可能保障自己孩子的安全,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赋予他们经验,并教他们拥有更强的判断力
教会他们一些应对风险和利用身体的重要技能
让他们从经历中受益良多,变得更强
学习如何识别和管理风险并承担风险
要提醒你的孩子,你没法总是盯着他们,你也没法总是保证他们的安全,所以他们得为自己承担一些责任
送他一双拖鞋,好过替他铺遍地毯
《情绪困扰快速复原法》
加里·埃默里(Gary Emery)和詹姆斯·坎贝尔(James Campbell)
爱一个人,就要包容他的所有
所有情绪上的痛苦都有个共同点
有一种要改变当下现实的愿望
我想让我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更好,社交更好,焦虑更少,吃的更多/少/好,而不要如此沉迷于打电玩和刷社交媒体等
首先可以通过诚挚地接受外界事物本来的样子,以获得真正的平和
静待花开
ACT的公式化解决方案
接受(accept)
我能够接受我的孩子的确表现不佳/没有朋友/有阅读困难,而且我理解这是他人生道路的一部分
接受并不等同于允诺、纵容或破罐子破摔
它仅仅意味着承认现实,而不是打心眼里抗拒或否定事实
为了应对诸如“我知道整个世界/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应该怎么样(而实际上未必)”这类往往适得其反的想法,接纳现实往往是唯一的手段,接纳意味着一种强有力的立场
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可以表达出我们对他们的尊重
选择(choose)
我选择创造一种属于我自己的视角来看待这些事,做一个平静、能够共情的父母,与我的儿子保持一种富于支持性的亲子关系
接纳同时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接纳“本就如此”,这又增加了我们的控制感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选择接纳,我们还将更有效地设下边界与纪律。接受度能提高我们的灵活性,让我们能够深思熟虑,而不是靠着本能去条件反射般地回应孩子
行动(take action)
我还将采取行动,提供帮助,专注于他的优势,在必要的时候设下边界,还要做个好榜样,让他既能接纳他人,也能照顾自己
今晚怎么做
与你的孩子共度私人时光,最好不要使用任何电子设备
如果你有不止一个孩子,请轮流与每个孩子独处,这样才能跟每个孩子一对一交流
对孩子来说,这样做能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同时还可以让你更欣赏他们
这也会让孩子觉得他们在你心中有着最高的优先级
如果你非常焦虑,那就着手处理一下吧
治疗焦虑,是你能为自己和家人做得最好的事情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
你可以学到一些非常有效的策略,来识别和“对抗”那些导致高度焦虑的胡思乱想
你还可以学学冥想,或者报个瑜伽课
非常规律地保持日常锻炼,接触大自然,多睡一会儿,更多地与朋友社交,这都有可能让你重归平和
避免出于恐惧感来替孩子做决定
如果你发现自己想着“我害怕如果我现在不这么干,那么——”请立刻停下。
要做你当下想做的,而别做那些“防患于未然”的事情,如果你带着恐惧感去行动,往往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于某种困境中,那请每天给自己安排一小段时间专门用于担心孩子的问题
时刻牢记责权利的分配
让你的孩子日子过得一帆风顺,这并非你的职责所在
为自己制订一个减压计划
你能再多锻炼锻炼身体吗?
能增加睡眠时长吗?
有什么事能让你平静下来,而你也能更多地去投入呢?
不要为了能更多地陪孩子,而以牺牲掉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给自己安排一些独处的时光吧
给孩子做个在自我接纳方面的好榜样,同时授之以渔
感
焦虑是会传染的,父母要先处理好自己的压力和情绪,否则就成了孩子的病毒
如果你搞不定自己的焦虑,等你的孩子也焦虑的时候,你就会更放不下,而这很可能导致他们的叛逆,继而会让你的焦虑飙升,最终导致你又有了更强的控制欲……
管理好自己的压力是成为一个高效父母的绝佳方法
动
先管理好自己的压力和情绪,带着孩子一起参加运动,既锻炼了身体,也舒缓了压力,还增加亲子感情,必须作为一项有仪式感的活动持续进行。
切断压力和情绪的传播,实在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用平和的语气表达看法,但是不能添油加醋
找到平衡源头,让自己平静、自信、踏实
问
道理懂得那么多,有时候还是会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发飙了,怎么破?
第5章 内驱力: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要
什么东西吸引着我们
了解动机如何在大脑和身体中运作,对了解孩子大有裨益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对如何制造动机提供了配方(均产自于你的心智)
【感】感受 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能被老师“照顾”,都会送礼,可是为什 么很多家长的礼都感觉白送了呢? 抛开老师自身的原因,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没有通过礼品让老 师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种归属感,更没有通过老师专业的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和特长,没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和优越感。而是可能只是串了个座位,或是多提 问了两次这种低级的交换而已。 【动】行动 和孩子一起坚持运动,建立健康的多巴胺系统。 【链】书籍 a. 运动改造大脑 b. 心流
动机
a. 正确的心态
针对固化心态的学生们解决办法是拥有成长心态,它是获得更大成功的努力
b. 自主性、胜任力、归属感
自主性
自主需求最重要
激励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们的控制感提供支持
询问孩子想拥有和把握住什么东西,能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把控住他自己的选择
胜任力
胜任力是个容易被误解的概念
胜任力并不是把事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这是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意识
注:家长们要记住,千万不要直接培养孩子的胜任力,任何这样的尝试都会破坏他们自己的动机
归属感
归属感指的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有一种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纽带
c. 处于最佳水平的多巴胺
鼓励孩子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多巴胺系统
d. 心流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大脑是可以被改变的
比如说我们读书,就是改变我们大脑的一种途径
“我才不要像中年大叔一样思考”
作者干预过的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一个 13 岁的小姑娘,她的父亲想方设法地让她考出好成绩。 小姑娘说:“我爸爸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但对于他的方法我并不感兴趣,我 才不要像中年大叔一样思考呢。”这也是这节名字的由来。
【感】感受
1000 个人中有 1000 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能调动起某个孩子的方法,对另一个孩子未必管用。我一直坚信一件事儿,那就是孩子会比我们更强,也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信念,孩子们至少是能站到我们的肩膀上的,哪个家庭的资源不是全力以赴子女呢?!既然孩子们会更好,我们把爱和尊重完整地给他们且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有那么难吗?
【动】行动
不做焦虑的家长,也不做焦虑的女人。
【链】书籍
a.积极心理学
b.少有人走的路
动机方面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我家孩子明知有事要抓紧办,依旧无法调动积极性,简直是自毁前程
破坏者
长期目标
根据兴趣,展望职业生涯,需要学历,找到动机
我要做
找出必须做的理由,区分
要我做
我要做
写下目标
有力强化目标,提醒这是他自己的目标
培养纪律感
帮助在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培养纪律感
额外策略
经常运动
社会支持
刺激
健康饮食
足够休息
循环训练
激励
我的孩子只对学习之外的事有动力
爱好者
改变观念
做孩子们真正喜欢做的事,能塑造一个最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脑。
坚信孩子能够将这种完全的沉浸感传递到与学业有关的事物上
没有上学动机
进行学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或注意缺陷障碍评估
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更好地去认识真是还接的认知模型
支持其它兴趣
支持孩子去追求与学业无关的兴趣。剥夺其它兴致会进⼀步削弱他的动机⽔平。
我家孩子干什么都没动力, 仿佛压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小毛驴屹耳
找到心仪事物
带他去见见你认为他可能喜欢的⼈或物
表达信⼼,他能找到他⼼仪的事物,不能直接帮孩⼦找到激情所在
究竟想要什么
让他们思考 我究竟想要什么 。帮助孩⼦多多关注他们擅长的事情。
我的目的是什么?我需要哪些帮助?我怎样才能让自己去做我想做的一级要做的是?
组合的方法
保持冷静,专注于跟孩⼦建⽴稳固的关系。
问孩⼦是否希望能够舒服的应对新状况,帮助孩⼦更有信⼼的接受新挑战。
让孩子接触真实世界, 上限是活跃度与参与感的期待,下限是新鲜事物带来的不确定感与挑战性。
身体活动,参加少数孩子做的运动,如击剑、攀岩或柔道。可以激活各种各样的孩子。
我的孩子内心压力很大,在她看来,要么耶鲁,要么完蛋
怎么鼓励依赖外在成就感表现的孩子产生内在动机?
他们一定要出类拔萃,或满足他人的期望,这非常不健康。
赫敏格兰杰
上什么大学
不能对你的人生成就产生难那么巨大的影响
大鱼小池理论
在一个更小的池塘里当一条更大的鱼,这样也许更好
遭遇失败
关掉一扇窗并不意味着关上了所有的门
成绩不好
扔然可以有意义地生活
大脑的发育
是要工作逛大脑?还是要一个强大又快乐还很坚韧的大脑?是不是健康、可长期发展?
思考最高价值
思考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帮助设定基于价值观的目标。
感
我们应该如何协助孩子找到他们的自主性、胜任力、归属感,又要避免过分干预和破坏
动
帮助在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培养纪律感
帮助在孩子有优势的领域,培养自信心和目标感
问
孩子说道理都懂,但是自控力不行怎么办?
孩子觉得我们是中年大叔,有些思想跟不上他们的时代了,怎么办?
孩子对父母在面对生活种种琐事的处理过程或是结果并不满意,或者并不认同,怎么办?
第6章 彻底停工期
要
引言
当你看到“发呆”这个词时,第一时间想到什么?
觉得无聊
浪费时间
非常享受
再想一想,你上次发呆是什么时候?
有项研究发现,比起静静地坐着思考 6 分钟,有 64%的年轻男性和 15%的年轻女性宁愿选择自己给自己来点轻微的电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对于“无事可做”,我们总是茫然无措
想想现代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孩子忙学习,成人忙工作,父母忙带娃,最大化的利用所有的时间。
看看下面的情景你是否有过?
坐车或者排队等待时,立即拿起手机不停地刷
吃饭时,边吃边看手机,总怕错过了什么信息
开车或跑步时,一定要打开收音机,不管听什么
我们总想把每一分每一秒塞得满满的,却没有足够的时间自省,从而产生更大的负荷和压力。
概要
心智漫步:白日梦的好处
一、什么是大脑彻底停工期?
在古印度吠陀传统中,有这样一种说法
“所有的动都以静为基础”
意思是说,无论干什么,都要动静交替,劳逸结合,松驰有度
其实就算我们休息,大脑依然处于激活状态,依然在工作,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休息”这件事。只有当大脑休息好了,才能以更健康的状态重新投入使用
大脑深度休息
当大脑深度休息时我们就被称为“彻底停工期”
彻底停工意味着不打游戏、不看电视、不发短信、不刷手机,不参加任何活动,指不需要高度集中思想,也不带任何目的,单纯地无所事事,啥也不干。
不打游戏
不看电视
不发短信
不刷手机
不参加任何活动
深度休息
不需要高度集中思想
不带任何目的
单纯的无所事事
啥也不干
概要
二、大脑彻底停工有什么好处?
恢复精力
让人放松下来,恢复精力
解决问题
像一剂重要的解毒剂,能有效解决思维分散与思维麻木的问题
扫除障碍
像除雪机,能处理积压已久的刺激,扫除之前难以跨越的积雪(诸多任务)
概要
三、彻底停工的两种形式
白日梦
关于大脑,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
默认模式网络
当我们专注于任务或目标时,大脑里的某些部分会变暗,这部分被神经科学家马库斯雷切尔命名为默认模式网络
默认模式网络亮起的原因是大脑正处于警觉地状态,但不专注于具体的任务
能激活默认模式网络的分心时光,对于健康的大脑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
简单地说,一旦默认模式网络被激活,人类就会思考自我,思考过去和未来,思考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们心理健康,而且有几分钟的停工时间,默认模式网络就会允许大脑主动进行分析和比较,解决问题,创立一些替代性的解决方案
大脑有两个系统
杰罗姆辛格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也是第一位认为心智自由漫步的状态是我们“默 认”心理状态的科学家。他在 1966 年的著作《白日梦》中论证了白日做梦、想象和幻 想,都是健康心理中的基本元素
外观系统
一个是从事目标导向任务时被激活的直面任务的“外观”系统
内观系统
另一个是不重视任务而重视休息的“内观”系统
健康心理中的基本元素
白日做梦
想象
幻想
概要
比如自我意识、创意潜伏、对自我发展的规划、对事物与交互的意义认知、了解他人的视角、对自身与他人的情绪加以反馈、道德归因
当处于心智漫步的模式,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的模式时,有哪些好处?
做白日梦的好处
1)更有可能激发对事物的洞见。
2)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事物之间建立意想不到的联系
3)能够提升记忆力,让思维更灵活。
4)让心理更健康。
少即是多,做白日梦不是没有意义的事,用安静的时间替代充满交互与活动的时间段
这里想起自己以前开车的时候总是听广播、听书,后来突然有一天,什么也不听了,开 车就开车 虽然开车的时候大脑不可避免的会想些事情,但至少那个时候大脑没有再装其他的东西
允许孩子什么都不做
作为父母,也要给孩子什么都不做的时间,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地满满的,而是让他们去做自己的事情
现在正值暑假,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列出孩子们喜欢做的所有事情。当孩子抱怨无聊的时 候,参考他们列的单子。让孩子自己弄清楚自己如何度过光阴,而不是由父母来安排
卫计委倡导
金句:学会忍受孤独,进而能够享受独处,这是童年时期要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冥想
冥想的心灵
很么多名人、明星是长期冥想的爱好者
冥想有什么好处?
冥想是让大脑休息的最佳方式
冥想让大脑更灵活
冥想可以提高注意力、创造力、记忆力等
冥想让情绪更稳定
冥想可以缓解压力 、焦虑、抑郁复发、悲伤等情绪问题
冥想让入睡更容易
冥想可以解决入睡困难、浅层睡眠、噩梦缓解等
冥想让身体更健康
冥想可以辅助疼痛、癌症、厌食、免疫力低下等身体问题
如何看待冥想
没有练习冥想之前,自己对于冥想的理解,觉得就是闭着眼睛打座,感觉挺无聊的
而当接触冥想之后,才发现原来冥想远比想象中丰富
通过每天早上冥想,让我的心境更加平和,提升了觉察力、专注力和睡眠质量
通过练习也让我看到冥想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包容性,冥想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只要你想做冥想,任何时候、地点都可以
冥想推荐工具
冥想星球
里面有非常多的场景,如果感兴趣可以下载试试。
推荐书籍
一本圣严法师《放松禅》
一本冥想经典书籍《冥想 5 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适合上班族
一本《正念养育》,适合孩子用,里面有许多引导音频
睡眠
睡眠在第 7 章单独说明
彻底停工 学会放空
禅定
禅定是什么?
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
宁静的
警觉的
禅定的作用
提升
注意力
记忆力
推理能力
降低
压力
焦虑
抑郁
父母经常问我们什么
“我孩子的老师说,他在学校总是发呆做白日梦。这算不算注意缺陷障碍?”
建议:联系专门的儿科医生,并考虑做一个ADHD的可能性评估。
我怎么知道我的孩子是不是有焦虑问题?他老做白日梦,我还听说爱发呆的孩子其实很焦虑
建议:观察并辨别做白日梦的原因是什么。
“禅定与正念,哪一个更适合孩子用?”
建议
从实践角度出发,正念对孩子来说如虎添翼
禅定更有挑战性,是标准化的技术
今晚怎么做
所有的动都以静为基础
感
我们总想把每一分每一秒塞得满满的,却没有足够的时间自省,从而产生更大的负荷和压力。
这句话不仅仅让我想到父母要求孩子学习,还让我想到我们大人学习内卷和自律内卷,有些人把生活、学习节奏崩的太紧,我倒不是特别认可,我奉承的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一个目标,最好不仅仅有一个结果,我们要允许结果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也许会有更大的惊喜。简单、舒适、在路上一起成长,不慌不忙,不急不躁,静待花开...
动
我的三条行为准则
做好自己该做的
责任
担当
做好自己能做的
能力
资源
沉淀自己想做的
目标
热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贵人相助,实践领悟!
问
到目前我还没开始做冥想,不知道是不是曾经我见过的一些不好的案例的体验不好?我也找本冥想的书来读读,练练,希望改掉几十年的夜猫子
第7章 睡眠:最彻底的停工期
要
缺觉状态
情境1
白天会困,你需要摄入咖啡因,让自己挺下去,说明你有睡眠不足
情境2
你需要设置闹钟叫醒自己,说明你需要更多的睡眠
关于青少年睡眠模式的研究结论
15岁及以上青少年中,超过50%每晚睡眠时间少于7个小时
而85%的青少年睡眠少于针对他们的常规建议量:8~10个小时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休息的时候: 睡眠可以优化大脑和身体的机能,如果睡眠不足,你的控制感会减弱,而你越累,就越难爬上床去睡觉
案例1
果蝇摄入咖啡因,它就能疯狂地跳上几个小时,但最终还是会崩溃,以睡懒觉的形式来弥补缺失的睡眠量
案例2
如果不让实验室里的老鼠睡觉,它们很快就会死掉,就跟不让他们吃东西死的一样快
睡眠有助于增强人的控制感
缺觉本身就是一种慢性压力
压力领域的重要研究者布鲁斯·麦克尤恩:缺觉与慢性压力对身心产生的影响非常相似
表现1: 这些影响包括更高的皮质醇水平,对力有过激反应,更高的血压,以及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效率降低
表现2:缺觉还会导致炎症,影响胰岛素的分泌,降低人的食欲,使人情绪低落
表现3:慢性的睡眠不足跟急性的睡眠剥夺,会产生同样的恶果
案例
案例: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在6周内每晚睡4~6个小时和三天没睡眠的情况下,在认知任务上的表现没有差别
缺觉会严重影响情绪控制的能力
睡眠不足,杏仁核会对让人情绪波动的事件更敏感,这类似焦虑症患者的大脑活动
情境再现:你真的很累的那天,往往你妈妈也特别唠叨,而你最好的朋友也老招惹你.....
缺觉就像一颗消极炸弹
当你被剥夺睡眠时,你对消极事件的记忆能力能达到对积极事件的记忆能力的两倍
与慢性压力一样,对于那些本就容易患焦虑症和情绪障碍的儿童来说,缺觉也是一个很大的诱因
当你缺觉时,前额皮质和杏仁核之间的联系就会减弱,同时睡眠不足和抑郁状态之间也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缺觉伤身
缺觉影响血糖调节,进而导致肥胖
对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儿童的研究发现每晚睡眠时间少于8个小时的孩子的肥胖率,要比能睡上10个小时的孩子,高300%
缺觉会使孩子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更容易生病
缺觉还会导致能杀死癌细胞的体内细胞明显减少
美国癌症协会已经把夜班工作归类为可能的致癌因素之一
睡眠对学习也至关重要
只要有一点缺觉,人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表现就会受到影响
案例: 在一个研究轻微睡眠限制的实验中,些六年级的学生被要求比平常早睡一个小时,或比平常晚睡一个小时,并坚持三个晚上。那些睡眠时间比其他同学少35分钟的学生,在认知测试中表现出了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实际上因此丧失了两年的认知能力水平
睡眠可以刷新整个大脑,并提高大脑的专注度,让它调整到最佳状态,投入新的学习
我们睡觉时,大脑会“重放”一天的经历,从皮到海马体反复发送信号,用来整合和巩固记忆
罗伯特·斯坦戈尔德对睡眠早期阶段的研究中得出结论:那些在学习和完成新鲜任务后就睡觉的人,比那些在完成任务后熬夜的人,在第二天能回忆起更多的内容
睡眠时间缩短与学习成绩下降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凯拉·瓦尔斯特龙取样了9000名高中生的一项研究:上学时间若被推迟到上午8:35及以后,学生的成绩就能提高1/4--越迟上学,效果越好
感
首先,不健康的睡眠习惯,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从大学开始就是一两点才睡觉,现在变成了两三点,虽然睡眠质量也不差,但是每天都是九点十点起床,早上的相关事情就安排不了,影响了商务安排
动
改变心态,学习冥想,让自己养成早睡的习惯,把晚上的相关工作和学习放到早上来进行
问
如何养成冥想的习惯?
第8章 把控制感带进学校
要
让孩子多投入
你 的 孩 子 可 有 这 样 子的 烦 恼 ?
孩子的烦恼
上 学 时 间 怎 么 叫 都 不 起床 , 一 放 假 就 早 起 。
一 上 学 就 愁 眉苦 脸 。
突 然 说 上 学 太没 意 思 了 。
我 总 是 学 不 会 ,我 不 想 学 了
一 问 今 天 课 堂 学习 怎 样 , 一 问 三不 知 。
父 母 越 催 , 孩 子 越 拖 拉
缺乏驱动力和控制感
把 控 制 感带 进 学校
这 些 烦 恼 事 出 有 因 , 在 校学 生 的 控 制 感 确 实 会 随 着年 级 升 高 而 逐 渐 走 低
我们 需 要 花 点 时 间 站 在 学 生的 角 度 想 想 , 他 们 在 学校 究 竟 感 受 如 何 ?
学校 教 育 的 功 能
学 校 教 育 是 受 政 府 委 托 ,提 供 标 准 化 的 教 育 , 在 道 德人 格 领 域 学 校 的 重 点 也 不 是教 做 人 , 而 是 培 养 合 格 的 公民
这 是 一 套 筛 选 系 统 , 学生 会 被 不 断 分 层 和 分 类 。( 中 考 和 高 考 就 是 明 显 的 竞争 赛 道 , 而 且 是 唯 一 的 。 )
有 控 制 感的 学生
我认为,把控制感带进学校的 意思就是让学生在学校中培养和 保持对自己学习和行为的控制感
学生自主地管理自己的学习进 程。时间规划、目标设定等,并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学校的各 种活动和课堂讨论
家 庭 教 育 的 功 能
一是帮助孩子适应学校,适应未来社会,并在竞争中取胜,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家庭协助学校
二是帮助孩子学会生活,成为有能力有教养的幸福的人
家庭独具
所以,家庭更应该关心孩子的自主性,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孩子对学校对自己人生的驾驭感和掌控感。
降低学业要求和压力水平
想让孩子把控制感带进学校,想让孩子多投入, 我们可以这么做
降低学业要求和压力水平
允许孩子在课堂之外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比如第五章中的“自我决定论”
主动促进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多做些有利于师生关系融洽的事情
如果遇到不投缘的老师,引导孩子努力学习,不能因为喜不爱这个老师而停止学习的脚步
寻求帮助:利用优秀资源帮助孩子学习,请教老师和同学的指导
实打实的去帮助
成长 动 力 循 环
希望
注 意 变 化,获 得 掌 控 度
计划
用 自 身 的 能 力适 应 环 境
努力
明 白 什 么 目 标可 以 达 成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家长总归是协助者,分清责任主体,把课题归还到位,一起培养自主自律的孩子
家庭作业:要启发,别强制
如何看待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
近9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家庭作业对小学学习有明显帮助
少量的家庭作业(每晚1-2小时)有助于提高初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过量则过犹不及
过量的家庭作业
过度疲劳,降低学习效率
影响亲子关系
破坏自主性
在家庭作业这件事上,人们往往混淆了手段和目的
培养有控制感的家庭作业的原则
要启发,别强制
教师在课堂上的启发
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主题有一定决定权
推荐一些作业,或者是一个有助于达成目标的替代性任务,并鼓励他们去完成
留作业的时候和学生解释他们从中收获的益处,并留意学生对作业的反馈和建议
给孩子营造安全感,告诉孩子压力大的缓解方法
观察孩子因为家庭作业压力过大时,家长的支持
了解学校中与家庭作业相关的政策,理解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的证据支撑
权衡利弊后,给你的孩子一个“特许令”: 作业的事,随他去吧
给孩子“特许令”并非不支持学校布置作业
而是当过量的作业已经给孩子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时,家长该如何作出明智的选择
孩子的健康和幸福,比分数更重要!
等孩子准备好再教他们
对于学习时机选择,父母面临两大阻碍
看,别人家的孩子.......
提前抢跑,绝不输在起跑线上........
对抗过早学习的参考性建议
用正确的方式来测验孩子
1.作为家长,你如何看待孩子的测试?
虽然“测验”一词有着非常负面的含义,但它仍是最强大的学习工具之一
测试方式
带启发性
正面影响
不仅可以评估知识,还能改变知识
客观地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究竟知道什么,或者不知道什么
让老师知道该在哪些知识点上多花点时间
减轻考试焦虑
单独或在小组测验轻微压力,能有效地锻炼孩子更好地适应最终考试的压力
非启发性
不良影响
教室单纯以分数为目的去教学,降低了教学本身的自主性
测试出不好的结果让老师产生“丢失工作“的担心
很难与他人合作(其他老师是竞争者、学生是升职加薪的潜在障碍)
芬兰学校所采用的启发性测试
训练有素的师资
人与人的合作
课程设置
教育者风格(信任)
2.你的孩子又是如何看待学校的测试?
如何把控制感带进学校
把控制感带进学校
建议
应关注怎么培养健康的大脑发育
应探索如何降低孩子的校内体验压力降,促进学生认知与自我调节
尽量增进学生的自主感的参与度
反对
而不是单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
而不是采用强制手段进行控制和约束
而不是被动接受、被动执行
应致力于打造压力更小的校园环境
旧金山一所中学的“静谧时光”计划:
提升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探索--学习执行“监管区”
今晚怎么做
感
不做作业父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
疫情期间上网课,辅导功课让我们父子关系出现了危机,后来为了改善父子关系,我都放弃辅导作业了...
动
逃避或者放任并不能解决问题,我还是要重视和改进辅导方向、方法
问
家校联动,很多时候只是家长成了老师的帮凶,怎么办?
第9章 全天候在线:驯服技术的野兽
要
新技术的弊端
放学后,如何才能让孩子不要一直在那里玩电子产品?
想想自己小时候,家里有一台很小的黑白熊猫电视机,被大人管着,只有写完作业才能看一会。而现在,稍大一点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手机,你还管的住吗?
一位父亲跟我吐槽过:
我求过他,也威胁过他,甚至还贿赂过他。什么用都没有
他说。“他整天待在房间里不出来。不跟我说话,不跟他妈妈说话,也不跟他哥哥说话,只会在电脑上对着陌生人大吼大叫
其实,我不怕他玩电子产品,而是怕他把自己孤立起来,同时也不跟家里任何人交流
电子游戏(电子产品)会让多巴胺水平达到峰值并引发心流
这两种表现是需要孩子足够专注并长时间思考才能获得的。这意味着虽然新技术可能会优化我们大脑的某些部分,但还是会削弱我们大脑其他一些部分所需要的东西
技术的突破通常让人们更多地去工作而非腾出更多的空闲时间
举个例子。想想蒸汽熨斗的发明吧。它旨在通过使熨烫更容易,来让生活更方便……现如今,人们每个星期甚至每天都开始熨衣服了,而不是每个月熨烫一次。只要做起来容易,我们就会做更多
再有,一个典型的成年人每天会检查他的智能手机46次。有16%的青少年报告说他们每个小时都要检查一次手机,还有50%的人说他们已经沉迷于手机的使用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培养出自我控制的能力,而不是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一次微信呢?
你使用的新技术越多,你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差
你使用的新技术越多,你的执行功能水平就越糟糕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五个技术领域
盯着屏幕是一个独立的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屏幕前的时间与身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力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增加呈正相关
盯着屏幕还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这让它成为导致许多身心健康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
儿童每多看一个小时屏幕,血压就会升高,而每多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血压则会下降
社交媒体将控制权从你手中夺走,还转交给你周围的人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花在抖音上的时间越多,你的幸福感就会越低
技术挤占了大脑本该用来培养健康的控制感的时间----睡眠时间
伪装睡眠障碍
一位母亲站起来说,她家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已经状态很差,连续好几周都起床困难。因此,她准备找找当地儿科医疗系统的睡眠障碍诊所,给孩子做个广泛性睡眠评估。 结果评估员告诉这位母亲,在评估期间,她儿子承认自己定了一个子夜一点的闹铃,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玩家一起玩某个互动角色扮演游戏,直到凌晨四五点,然后再告诉自己的父母他一晚上都失眠,根本睡不着。最终的诊断是“伪装睡眠障碍”
她儿子承认自己定了一个子夜一点的闹铃,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玩家一起玩某个互动角色扮演游戏,直到凌晨四五点,然后再告诉自己的父母他一晚上都失眠,根本睡不着
不是反对游戏,而是不赞成以健康为代价的放纵
新技术似乎会降低共情能力
总看屏幕而不看人,这对我们孩子的同理心水平产生了可测量的影响
在过去30年中,大学生所报告的同理心水平下降了40%,其中大部分都发生在过去这10年里
很多人被问起来会说,“比起说话来,我宁愿发简讯。”但恰恰是通过对话和面对面的互动,我们才学会了亲密感和同理心。新技术的弊端显而易见了
新技术可以轻松提供色情内容的入口,从而引领愈发暴力的性文化。这种情况不言而喻
驯服野兽
如何帮助孩子“驯服神兽”
以身作则,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负责任的新技术使用模范
尊重孩子的兴趣,通过合作协商达成对游戏的限制和干预
多去大自然走走,体会专注以及重归自然的自由感,改善“新技术病
告知而非说教,表达对孩子能管好自己对新技术使用的信心
通过掌握密码等方式进行管控,让孩子知道父母手上的制裁权
一些常见问题
每天允许有多少看屏幕的时间?
通常来说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答案很复杂
这里没有正确答案,能提供一些指导方针
每个家庭成员都制订电子产品使用计划
让孩子看到你在监控你自己的使用情况
规划好所有要事
合理考虑每天/每周要安排多少时间来使用电子产品比较合适
对幼儿来说
学龄前儿童通过与人交往,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与自然界交流,通过戏剧、唱歌、建造和手工,就能发展到最好的水平
没有证据表明幼儿需要新技术的参与才能达成最佳发展,也没有研究发现早期接触过新技术的孩子能受益其中
我如何让对电子产品爱不释手的孩子对其他东西产生兴趣?
发起讨论,让他们认识到你是希望他们能够使用新技术的,同时你也知道这些电子产品对他们到底有多重要
告诉他们一些你不希望他们错过的事情
比如花时间和家人共处、阅读、与朋友交往或者睡眠
参考话术
“我知道这些游戏非常有趣,而且我不是说你不能玩,但作为你的父母我担心你还错过了其他一些重要的事情。所以,如果我们可以谈谈你一周要有多少时间来享受你想玩的游戏,并且理出每周你要做的其他事情,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样我就不用担心你了。如果我们都能就这个计划达成一致,并且你还能坚持下去,那我就不来打扰你啦。"
学校要求用电子产品做作业,有时一做就是几个小时,该怎么办呢
告诉孩子,我们不希望他们把时间全都花费在屏幕前,我们支持家长与学校和管理者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告诉他们你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并告诉他们已经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屏幕前花费太多时间是有害处的
为你的孩子能不通过电子产品完成作业提供解决方案
你要与其他的家长以及校长就这一问题开展对话
要与其他对此问题与你保持同样关注的父母一起努力
我的女儿才上五年级,但她非常想要一部智能手机。她说她班上的每个人都有,所以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但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太小了,还不能用手机。我该怎么办呢?
不应该做那种你自己觉得不对劲的事情。就算其他父母觉得可以,也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拒绝
你要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保持开放的态度
可以和其他家长聊聊。他们的孩子用手机千什么? 这会引发问题吗? 通过讨论来形成某种联盟,以给孩子使用手机设定类似的标准和限制
父母在电子产品的处理上聚在一起,能起到不错的效果。而一旦父母和孩子在这个主题上聚在了一起,那效果会更好
我该怎么判断我的孩子是否沉迷于新技术?在什么时候我需要去寻找专业帮助?
在花了多长时间玩游戏这件事上说谎
为了获得兴奋感,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
玩的时间减少时,会烦躁或不安
通过游戏来逃避其他问题
为了能玩游戏,不再做日常工作,也不完成作业
偷游戏,或者偷钱买游戏
另一种文化上的转变
接下来可以开始怎么做
举行一个家庭会议,讨论该怎么设置不适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或地方
成为健康使用新技术的好榜样
尝试周一到周五每天至少与孩子一起体验30分钟不插电的“私人时光”
外出时,要指出某个人因为使用电话而忽略了另一个人的社交场合
让孩子知道,帮他们学会如何善用技术,这是你的工作
要让孩了知道你会随机检查他们的简讯和Twitter页面,直到你觉得他们没有以对他人有害的方式来使用这些东西
提前跟孩了说好规矩,关键点是不要在该退出游戏的时候弄得大家不愉快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电子产品滥用的情况,请考虑咨询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
今晚怎么做
感
沉迷手机,这已经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大人也一样
我们不要怕孩子玩手机,而是要让孩子放下手机以后,可以找到其他感兴趣的事情做
手机里的世界丰富多彩,现实里的世界也五彩缤斓,生活中的事情更加真实有温度、有惊喜
动
鼓励孩子培养1项体育爱好特长,鼓励孩子多参加小朋友的玩耍,鼓励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多陪伴孩子走出去看看现实的世界和大自然,享受亲子幸福时光
问
给手机怕害了孩子,不给手机丢了魂一样,设定玩手机的规则,如果孩子走不出来,没有手机也一样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样子,怎么办?
第10章 锻炼大脑与身体
要
练习1:设定明确的目标
设定明确的目标
举重运动员,在调用又大又显眼的肌肉之前,都需要先练习和调节身上的小块肌肉。因为小块肌肉,能使运动员不易受伤
我们需要一个有韧性、大脑健康的孩子,不惧怕风险,积极、努力、坚持!
目标要写出来
大脑无法真正区分,实际体验和想象出来的生动体验
所以,目标一定要写出来,且清晰可见,这样对于孩子追求并达成目标,更有驱动力!
目标达成
观察力
观察力五要素
一个良好的目标
清楚自己在哪里
路上有什么障碍
知道自己的能力与资源
明确选择路径
概要
保障力
保障力七元素
正面词语和肯定句
P
符合整体平衡
E
清晰明确具体
S
可以度量
M
自力可成
A
成功有足够的满足感
R
有时间期限
T
牵引力
每个人已具备使自己人生成功快乐的能力
每个人都想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未来成功景象法
执行力
有效继续
无效改变
内驱力
我有
资格
可能
能力
外动力/方法
目标确定法
你要什么
这个目标对你意味着什么
当达到目标怎么会知道
何时何地与何人在一起想达成
那结果会怎样影响你人生其他方面
为什么你今天之前未能达成
你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
你计划怎么去做
时间线确定目标法
借力法/辅助力
洒金粉法
天地人法
代入法
三步借力法
借未来成功的经验法
借历代父母的力量法
心智对比
让孩子设定他自己的目标
鼓励孩子,就他希望的结果写下几个词
实现目标有哪些内在障碍
练习2
注意你的大脑要告诉你的事
当孩子理解他脑子里正在发生什么事,他就
更能自控
行为更得当
表现更优异
手掌大脑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原始大脑有被误导的功能而非孩子性格有缺陷
概要
练习3
练习备选计划思维
备选计划思维,可以帮助
孩子更好理解问题
不陷入到恐慌和焦虑中
让孩子知道,哪怕A计划达不成, 也不是世界末日,还有B\C\D……计划
凡事必有三种以上解决方法
出现问题,遇到挫折,如果没有方法或者只有一种选择时,人往往就会先让恐惧,开始焦虑!
所以我们需要训练,当面对问题是,可以想出多条路径看见更多可能性,有更多选择,这个时候你自然压力下降,情绪平和!
练习4:带着同情心与自己交谈
孩子长期自我贬低时,作为家长该如何处理 ?
1.学会倾听,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
2.分享自己类似的案例,引发孩子正向看待问题
3.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对话,让他保持自我认可的能力。
核心要义:就事论事
如果存在一个不会威胁到你孩子的身份认同的因山,他就可以看看到底错在哪里,并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自我贬低
消极对话
引导
用第三人称带着同情心白我交谈
练习5:练习重构问题
父母的主要工作
通过指出孩子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并让他们重新构建思维,以帮助他们更巧妙地思考
我不得不
我宁愿
我想要
审视想法,重新定向
灾难性大问题?
小问题?
方法
1.舒缓情绪
2.界定问题
3.寻求外力
练习6:动起来,多玩耍
运动的重要性
运用能培养自我调节能力
运用能保障人的心智稳定运用有助于产生清晰的思路
运动注意事项
要费点劲,但不至于要命,可以说话,但没法唱歌
练习方法
1.制定并审视目标(目标符合SMART原则):
2.积极白我对话,并在自我司情方面做榜样
3.通过家庭会议,达成共识和认同的价值;
4.确定运动项目,落实具体计划。
概要
感
看了本章感觉找到了一些方向感和力量感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找到目标感,从目标出发,去提升能力、方法和资源,合理引导孩子与情绪做朋友,锻炼思维逻辑能力,多角度多方向思考和解决问题,多陪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的同事发现更多新奇的事务,并提升亲子关系和家庭幸福感。
动
把本章的6个练习一步一步的践行到家庭生活中去,跟孩子一起成长
问
寻求外力的边界在哪里,有没有更具体的书籍或者指引?
第11章 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及自闭症谱系障碍
要
学习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学习障碍的表现
学习障碍的表现是在课堂上的老师和同学们面前,有学习障碍的小朋友往往无法掩盖自己的不足
有学习障碍的小孩子不仅担心所有孩子都在担心的问题
比如他们的朋友是否还在生自己的气,所以才不跟他拼桌吃午饭,他们还担心会被戏弄,被别人说又傻又笨。以及因为得到特殊帮助或期待而被别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
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
要抗击那些不必要的作业
比如孩子阅读上有困难,那在他累的时候,就算他每天晚上30分钟的默读或诵读,都可能让孩子觉得是一种无情的要求或是太过严苛的惩罚
那么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小朋友,或者说有阅读障碍的小朋友,那就请你读给他听
鼓励孩子的自我理解,帮助你的孩子去了解他在学习上的挑战和优势
提供帮助,但别强人所难
你可以提供资源,提供家教辅导,去看言语治疗师,但是让孩子自己做最后的决定。只要别太离谱就行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定义
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难以控制他们的注意力
表现
以注意力涣散为主:倾向于缺少聚焦能力以及注意力紊乱
组合症状
则在无法聚焦和行为没有条理之外,还有冲动和/或过度活跃的问题
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多巴胺基线水平往往很低,他们的大脑使用多巴胺的效率要低于大多数孩子
比起更大的长期奖励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小、更及时的奖励
新研究
多巴胺不仅与快乐有关,它与动机、驱力和努力水平密切相关
想一出是一出
那些在冲动控制方面不够成熟的人经常做些事后才后悔的事情,因此缺乏对自己能把事务处理好的信心
是压力影响了注意力
现状
现实中很多注意力孩子与家长的关系警示
如果这个系统被强加于他们或完全由妈妈来管理,它就会降低他们的控制感和学业动机,并强化这样的想法
有人对他的学习、工作和行为负责,但这个人不是他自己
所以,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青少年很可能会错失掉发展出自立自主技能的机会
有 40%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父母会在孩子十几岁时有无助感和绝望感,从而导致 养育参与度严重下降,而另外 40%的父母则会勒紧管教的缰绳,过度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
怎么办?
采取那种尊重对方的、非强制性的方法来帮助青少年及其父母阐释自己的个人目标,评估自己的需求和改变的意愿
课外补充
推荐书籍

注意力缺陷障碍测试(家长版)
https://mp.weixin.qq.com/s/ySyqswz-zm_QOP193uzq5w
临床常见干预
吃药
专注达为主(但是很多家长会拒绝让孩子服用,本身这种药会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很多家长会担心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以及智力发育,所以他们会选择不吃)
行为干预
注意力静态课+感觉统合
心理干预
沙盘游戏/表达性艺术疗愈
很多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很难用语言直接表达清楚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他们的行动速度往往大于他们的大脑调节速度
比如说有孩子看到黑板脏了,他第一反应不是先征得老师的同意,而是直接冲到讲台上帮老师把黑板擦掉。因此如果不太了解孩子想法的老师,会觉得他在违反课堂秩序
往往很多孩子配合行为干预加心理干预,在一年左右的干预状态下会得到很大的改善。那些 比较严重的在医院诊断为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孩子,伴随吃药加干预,大概需要两年以上的疗程。
自闭症谱系障碍
定义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又名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以社会交 流交往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
和行为僵化行为还在与承受压力和自我激励问题做了斗争
身患自闭症的患者,他们都非常容易感到压力
原因
目前世界难题,未得到明确研究
表现
由于他们的杏仁核功能异常,以及杏仁核和前额皮质中处理情绪与社交互动的部分之间的联系存在问题
社交困难、刻板行为
同时,70%的孩子伴随有发育迟缓
比如,很多孩子都会采用像拍打、摇摆、旋转、踱步或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话这样的刻板行为,来帮助他们在混乱的世界中保持秩序感。相应地,这种刻板行为就限制了他们的适应性。不出所料地,焦虑症和睡眠障碍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患儿中也极为常见。
如何改善?
视觉提示
减压练习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目前世界上有实证支持的最有效的干预方法
补充
自闭症的诊断
ASD 的诊断由标准化评估如症状量表及功能量表评估,加上非标准化评估如临床医生对儿童的仔细观察、与父母或监护人访谈组成,结合 DSM-5 关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做出综合判断。经典自闭症临床各项检查往往无异常,占自闭症人群的 80%,症候群自闭症,占患病总数的 20%,则需要进行基因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必要时行头颅 MRI 及脑电图检查并排除听力障碍
目前没有针对 ASD 核心症状的有效药物
如存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烦躁及自伤自残等行为,严重影响生活及学习时,可考虑药物对症治疗
自闭症儿童干预的常见临床方法
针对症状的药物(很多家长还是担心药物会对孩子产生抑制等影响,拒绝服药)
认知、语言、作业、行为、注意力、情绪、社交、心理等方面针对性的课程干预
在应用行为分析体系下的干预,很多机构采用康残联或者 VB-MAPP 的干预流程
预后
很多自闭症儿童的干预需要伴随终身
最开始的干预中,可能看到他们的语言认知各方面有所改善
但是社交情绪是他们终身的短板
阅读书籍

感
不要企图把孩子打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每个孩子的身体、心理、思维都不一样,我们要用心的去了解孩子,也鼓励孩子的自我理解,帮助孩子去了解他在学习上的挑战和优势,提供帮助,但别强人所难
是压力影响了注意力,我们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加简单、欢乐、亲密、有爱的家庭氛围,学校、社区和社会也应该给孩子一个更加宽松包容的成长环境
动
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尊重孩子的意见,共同探讨出一个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
问
如何有效判断孩子的学习障碍?沉迷游戏的孩子会有自闭症障碍吗?
第12章 SAT、ACT和另外四个字母
要
一般而言,考试这玩意,简直烂透了
SAT
也称 “美国⾼考”,是由美国⼤学理事会(CollegeBoard)主办的⼀项标准化的、以笔试形式进⾏的⾼中毕业⽣学术能⼒⽔平考试
ACT
也称“美国⾼考”,即美国⼤学⼊学考试,是对申请读本科⼀年级课程的学⽣进⾏的⼊学资格考试
SAT和ACT的区别
ACT考试更像学科考试,更强调考⽣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考查考⽣独⽴思考和判断能⼒
从难度上看,ACT考试⽐SAT容易⼀些
“标准化测验”
我们对于“⾼考”的重视程度,其实,⽐⻄⽅世界的要求更⾼
因此,因国情不同,此章可参考,但不可照搬。
考试的问题
对于考试的批评
在对考试的批评声⾳中,最突出的是以下3个
1,考题只允许有⼀个标准答案
2,思想、创造⼒、发散性思维的多样性,⽆法有回报
3,⽆申诉流程:不能质疑考题
标准化测验最早设计者的意图是为了识别需更多帮助的孩⼦,⽽⾮评估智⼒⽔平
考试真正的问题
考试本身是⽆罪的,真正的问题在于
1,⼈们为了考试所做的事
2,孩⼦及⽗⺟对考试的看法
事物本身常常是中性的,是⼈们的看法和做法,赋予了其意义
类似的还有:⾦钱、职业等
考试的真正前景
考试不会像⼈们想象的那样影响着未来,考试的真正前景在于
通过它,学习如何管理压⼒的技巧
⻄⽅世界语境下的“⾼考”,和我国现⾏教育体制下的“⾼考”,还是有差异的
但是,管理“⾼考”的压⼒,却是相通的
扩 展 阅 读
⾮标准化的⼈才,是社会未来更⼤的需求
对此部分的认知扩展
可阅读《优秀的绵⽺》《平均的终结》
N.U.T.S.
所谓压力,都是来自我们未知的、嫌弃、惧怕的事物
N.U.T.S坚果
新奇
定义
你之前从没经历过的事
应对
多多练习
考试当天避免“意外"
不可预知
定义
你预想不到却发生了的事
应对
对流程保持专注,可以最大程度减低不可预知
备选计划思维
备灾规划
保持尊重和冷静
对自我威胁
定义
你作为一个人的安全感或能力遭到质疑
应对
我个人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
我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
无论考得如何,我都是怎样一个人?
还有一个选择进入战士模式
缺乏控制感
新奇性,不可预知和对自我威胁都会消减你的控制感
如果你能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那无论是参加考试还是跳伞你都能获得更强的控制感
控制感就是应对压力的解药
父母们,放松点
今晚怎么做
感
考试本身是⽆罪的,真正的问题在于⼈们的看法和做法
1,⼈们为了考试所做的事
大范围的测试只能是一种“标准化测验”
出考题的老师真是斗智斗勇,但也不能为了新奇独特而脱离了测试的意义
为了所谓的公平,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不能讨价还价
2,孩⼦及⽗⺟对考试的看法
考试是一种回顾、检验和复盘,是为了查漏补缺,不是为了比高低
考试是一种模拟战场,锻炼孩子们运用知识变通的能力,磨练孩子应对问题和压力的能力
父母应该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多认同孩子的优点,而不是期待一个同一流水线制造出来的标准产品
动
协助孩子找到自我掌控感
新奇
多阅读和参与社会活动
见多识广
不可预知
接纳不确定性,多手准备,保持冷静,遇事不慌
对自我的威胁
认识自己,确定目标,自信从容
缺乏掌控感
一石多鸟,最低可行性目标,最高可努力方向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可以避免患得患失,轻装上阵
问
给了孩子更多的自主权,他如果没有一定的选择能力,会不会走进选择的悖论?
第13章 准备好去上大学了吗
要
大学不能靠混
孩子究竟有没有准备好搞定纷繁复杂的大学生活?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一旦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唠叨他们、提醒他们,以及给他定种种限制,他们的生活就会陷入混乱
大学生所承受的日常压力因素
平均就寝时间在凌晨2点到3点之间
长达数小时的非结构化时间
每周:学习化费:15小时
教育相关的活动:19个小时
社交和休闲:29个小时
过度饮酒的文化已经是一种常态
食品问题
兴奋剂滥用
大学校内的“心理健康危机”
焦虑和压力
抑郁症
人格障碍
发展障碍
精神类药物摄入
自杀行为
举例
苏珊大学二年级学习障碍的情况
1、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2、把自己的负面行为(睡眠剥太与过量饮酒)跟专注与学习所碰到的困难联系起来
解决方法
1、培养孩子控制感的方式来让孩子为上大学做好准备
2、如果他们目前还没准备好,那么你需要先改变的是自己对大学的看法
他们准备好了,还是尚欠火候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做好了准备)
在确定孩子是否为上大学做好准备时,你可以问自己一些这样的问题
你家的孩子能否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来?
—有些孩子被过度庇护了,以至于他们大都17岁了,还没有什么要照顾好自己的意识,甚至都不知道要怎样照顾自己
你的孩子足够了解她自己吗?
具有基本的自我了解水平,照顾自己的意愿,并能在必要时为他人的福祉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些都能帮助你的孩子在大学环境中茁壮成长
你的孩子是否能够做好自我规划,以保障生活平稳有序?
按时作息,就算他室友天天熬夜到凌晨4点,他也能坚持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
对于电子产品和电子游戏,以及他接触到了毒品和酒,都知道适可而止
那么意味着他能够做好自我规划
你的孩子在求学方面有足够的自我动机吗?
能抗拒某些分心事的干扰
在需要支持时会及时提出来,能赶上各种作业和约谈的进度安排,能在某个项目上连着工作几个小时
你的孩子可以自己搞定他的日常生活吗?
—能自己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你的孩子是否采用健康的方法来控制或缓解他的压力?
能找到健康的方法来缓解压力
比如更多的睡眠时间、运动时间和冥想时间
你的孩子精力枯竭了吗?
有健康的应对机制,知道压力管理的技巧,知道偶尔也该给自己一点休息时间
你家的孩子是否具备完成大学水平作业的学术技能?
大学生需要有以一定的速度对大学水平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和记忆的基本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需要学业上的支持,他会提出要求并合理利用这种支持吗?
—许多患有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高中生不愿意接受学校安排的特殊待遇,所以要额外注意这方面的孩子
你的孩子是否具备管理复杂人际环境的社交能力?
对于处于社交弱势群体的学生来说,要同时管理大学里新的学业挑战、大学宿舍里的人际关系和自立生活的相关需求,很可能会让他们不堪重负
作为父母,你可以诚实地回答上面这些问题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意味着您的孩子还没做好准备,
如果答案大部分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拥有一个“成熟”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准备好,该怎么办
尽早准备
鼓励孩子做好准备的过程必须再提前一些
在孩子9年级的时候,就要开始跟她提上大学是要靠自己努力争取的
向你的孩子大概描述一下,为了保障他们筹备完好,他们在未来四年里需要培养出哪些技能
告诉他,你希望在他上大学之前,至少能看到他基本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起码六个月
如果你家的孩子想去上大学,并且显得有能力培养出大学水平的学术技能,但其他方面还没有准备好,那么请强调她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去”而非“去不去”
鼓励你的孩子获取一些打工的经验
成功的工作经验对大学生涯的成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
如果你的孩子很快就要去上大学了,那就谈谈大学里是个什么样子,以及为了让大学生活成为一种美好体验,他都需要做些什么
跟孩子讨论一下,他认为怎样才是最好的方式,能让家长提供支持而不过度干扰,能让家长跟他们保持联系,又不至于显得无处不在
为你自己的过渡工作做好准备
跟孩子保持联系,但还是要专注于你自己的生活
要提醒你的孩子,家永远是他的避风港
还要与你的配偶谈谈,你们俩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事听你的,但钱是我出的
今晚怎么做
感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一旦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唠叨他们、提醒他们,以及给他定种种限制,他们的生活就会陷入混乱
大学生活是孩子完整人格发展、实践和完善的重要阶段
孩子踏入大学生活,一切都那么新奇,一切都自己说了算,但又不懂边界和底线,也没意识到后果,这样就很容易被身边的不好风气带偏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时间、空间和自我成长,如果孩子的表现不如意,就是怀疑自己的努力,迁怒到孩子身上,说我一切都是为了你,你缺不好好珍惜
动
面对全新生活环境,出现棘手的事情,要用健康的方法来控制或缓解他的压力
运动
冥想
睡眠
引导孩子具有基本的自我了解水平,照顾自己的意愿,并能在必要时为他人的福祉调整自己的行为
找到自己的目标的和节奏,而不是跟风
找到学习、运动和娱乐的平衡点
如果恋爱,希望可以一起陪伴着、支持着健康成长,而不是为情所困,必要时做好安全措施
教会孩子更多学习之道,用合适的方法、工具和节奏去有条不紊的学习成长,快乐生活
教会孩子为人处世,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朋友,找到自己的圈子
给孩子提供合理的支持,但又不至于过分溺爱或者干扰,让孩子知道家永远是他的避风港,但超越底线的事情家也无能为力,让孩子保持敬畏、懂得边界。
问
恋爱和性方面有什么好的书籍推荐吗?
封面
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
(美)威廉·斯蒂克斯鲁德(William Stixrud) (美)奈德·约翰逊(Ned Johnson)
当代父母必备的科学教养参考书
所有的父母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
唯有孩子的主动动机
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
培养指南
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有助于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塑造终身成长性思维
使之能够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未来的挑战
获得更好的身心健康成长
更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更高水平的职业成功
概要
身心健康+自驱力+学习方法+父母有力量的支持
完整人格
作者按
本书中提及的故事都源于真实事件,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多年来一直与之合作的孩子、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身上。无论是助人与受助,或是施教与受教,其实都需要参与者彼此的信任,然而这种信任又往往很脆弱
所以,我们真挚地感谢本书涉及的孩子及他们的家人,感谢他们表现出的信任。同时,出于保护当事人隐私的目的,在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中,我们使用化名并修改了一些事件的细节。
赞誉
1
对于当前普遍焦虑的中国父母来说,《自驱型成长》是一剂及时的清醒药
——赵昱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书中既有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又将作者数十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娓娓道来,论证了一个育儿中的根本道理
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让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让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
为了孩子暂时的成绩或表现而损害他们长期的驱动力,会得不偿失甚至后患无穷
幸运的是,这本书也给出详细的操作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你重新找到人生的动力
2
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决断、为自己负责,充分释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内驱力,身体力行,体验成长的困惑与获得成长的勇气
这不是鸡汤文,这是叶壮翻译的一本引导家长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获得教育技能的指南
作者基于60多年的孩子教育工作经验,从一般的发展理论到新近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操,通俗生动,引人入胜,值得推荐和阅读!
——高雪梅,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3
讲述了要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孩子自控且自律的能力,培养他们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的能力
——宋海荣,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少做,恰好相反,这要求家长和孩子合作,要多做并且要做得有策略、有智慧
家长与孩子合作
有策略
有智慧
4
如果我们总想着安排孩子、规划孩子,用胡萝卜加大棒驱使着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那么孩子很难成长为一个自我驱动的自律者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涉是如何破坏孩子的积极性和自控感的
5
结合脑科学发现,以控制感贯穿全书,着眼于孩子自律独立能力的培养,立足在今晚就要改变
在焦虑的养育大环境下,让父母放下焦虑,重新找回控制感,也让孩子发展出自己的控制感,掌握自律、实现独立的一本好书
6
当把孩子控制过紧时,我们不自觉地沦为解决问题的标准机器,夺走了本属于孩子自己的变得坚强自信、勇敢成长的机会。没有被动要求,没有评级,更没有奖励,但恰恰就是这种“自驱动时光”,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经历。
——樊登,樊登读书会创始人兼首席内容官
7
这是一本能减轻父母焦虑感的育儿书,有任务清单,有问答,能帮助父母应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一个有求知欲,有好奇心,又能自律的孩子实在是天赐之福
但很可能,我们会忽略他的焦虑、压力、不开心
实际上,父母如果不是处在压力过大、焦虑、生气或疲惫的状态中,就能更好地安慰一个婴儿,也能更好地应对一个调皮的孩子,更好地面对一个青春期叛逆少年。
——苗炜,作家
8
相较于信任孩子做出的决定,许多家长都坚持要一手操办孩子的一切,从作业到交友,家长都要说了算。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有一个很简明的建议给这类家长:停手。与其把自己当作孩子的老板,倒不如试着成为孩子的顾问。
父母的角色
老板?
顾问!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9
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所关注的问题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孩子总是与对个人生活的掌控感隔绝,没法在自主自觉的前提下做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追逐成功、体验失败
在两位作者看来,今天的孩子虽然爱盯着电子屏幕,但这仅仅是个小问题,而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和老师,倒恰恰是更大的问题,大人不自觉地就夺走了本属于孩子自己的机会——那些让他们变得坚强自信、能够成就自我的机会。
如果要给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推荐书,那我认为,本书适合从学龄前到高中三年级阶段的孩子。
——“原子妈妈”艾丽·诺斯
10
在把孩子控制得过紧的时候,家长很容易不自觉地就沦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部分
通过在临床实践和教育辅导的深度结合下的探究,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写下的内容直击要害,揭露了许多家庭现在就要面对的长期问题,并给出了实用的针对性指导,让家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问题解决……对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而言,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肯·罗宾逊爵士,教育家,《纽约时报》评选最畅销作者,著有《创新始于学校》
11
健康的孩子要有健康的大脑
一方面,两位作者有理有据地证明了,持续不断的成绩压力对孩子是一种毒害;
另一方面,他俩也向人们揭示了另一种引导孩子健康发展的方式的本来面貌。
毫不夸张地说,在培养健康、坚韧、目标导向的儿童方面,《自驱型成长》是最富创见、最有权威的书籍之一
——玛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博士,著有《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
12
《自驱型成长》是一部引人入胜且充满革命性与智慧的作品,它让家长有勇气、有方法、有意识地减少孩子面对的毒性压力,进而成就孩子坚韧不拔、追求成功和积极发展的能力。对于书中的内容——我们应该信任我们的孩子,并让他们更多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每个家长都需要有所了解。
——蒂娜·佩恩·布赖森(Tina Payne Bryson)博士,《全脑教养法》(The Whole Brain Child and The Yes Brain)之一
13
有时候,为人父母所能做的最有帮助的事,其实就是给孩子少些约束。在这部有人情味又心思缜密的作品中,作者将最新的脑科学成果融入实用的建议,告诉家长如何放孩子自己闯荡,以及什么时候该介入,什么时候又该放手。读读这本书,你的孩子会感谢你的。
父母所能做的最优帮助的事
少些约束
放孩子自己闯荡
什么时候介入
什么时候放手
——保罗·图赫(Paul Tough),《纽约时报》评选最畅销作者,著有《性格的力量》
14
《自驱型成长》能指导家长在望子成龙和放任自流之间,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度”。
——丽莎·达莫尔(Lisa Damour)博士,著有《理清》(Untangled)
15
这本书就像一架战斗机,向毁了孩子并扼杀他们的天赋的焦虑情绪发起精确打击,这本与众不同的书将一道光射进黑暗,那里存在着厌学畏考、长期睡眠不足、在社交媒体上全天候地炫耀攀比和各种各样危及孩子的毒性压力
——罗恩·萨斯坎德(Ron Suskind),普利策奖获奖记者,著有《生活与动画偶像》(Life,Animated)
16
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证明了,家长如果约束过紧,孩子的自信心、心理健康和能力就会遭受损害
通过大量易于理解、内容丰富的研究,他们在《自驱型成长》中揭示了,学业竞争的压力与今天孩子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之间确实存在联系。这本有可能给教养方式带来变革的作品,是家长的及时雨。
——朱迪思·沃纳(Judith Warner),著有《完美的疯狂:焦虑时代中的母性》
17
还记得你以前参加过的一些活动吗?它们既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也不是什么被动参加的体育活动,而是单纯地让你享受其中。它们既没有评级,更没有奖励,但恰恰就是这种“自驱动时光”,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经历。
本书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来观察众多青少年所面临的困难。对当代教养来说,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参考书,足以把那些缺少价值的育儿书从书架上挤下去。
——《读书派》(Booklist)
18
为了让父母帮自家孩子适应竞争极大的课业与生活,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提供了一系列资源——在富于同情心的同时,还提供有理有据的建议与策略。两位作者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事例,来告诉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从压力重重转为感受到爱、信任和支持。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 Weekly)
富有同情心
有理有据的建议与策略
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
才能让孩子从压力重重转为
爱
信任
支持
中文版序
《自驱型成长》已经或即将在10个不同的国家出版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教育体系和针对养育子女的特殊期待
个人与集体观念不同
一部分身处于非常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
还有一部分则身处于强调个人从属于家庭、社区或国家的地方
传统和创新观念不同
一些受众高度重视积极变革与创新
其他受众则更加重视对传统的遵循
教育文化理念不同
在某些文化中,父母通过很高的行为标准和明确的期望来传达关怀
在另一些文化中,父母则通过支持孩子本人的意见和愿望来表达同样的关切
除此之外,在某些家庭中卓有成效的养育和教学方法,放到另一些家庭里则可能变得没那么有效
是否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足够的适用性呢?
答案是,我们在本书中所讨论的四个核心要点,以及我们向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大多数建议,都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因为它们并非基于文化或传统,而是基于适用于任何人类个体的神经科学
本书中所讨论的四个核心要点
首先,严重或慢性的压力,对发育中的大脑具有非常负面的影响
这也是全球流行的与压力相关的情绪问题(例如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基础
其次,过低的控制感,是人类个体所能经历的最有压力感的事情之一
因此,它会进一步引发与压力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减少孩子在学业上的学习水平和表现水平
再次,所有健康的自我激励,其实都植根于控制感、胜任感或自主感
健康的自我激励植根于
控制柜
胜任感
自主感
最后,培养出健康的控制感,还会进一步带来各种积极结果,包括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充盈的内部动机、更优异的学业成就和更高水平的职业成功
健康的控制感
身心健康
充盈的内部动机
更好的学业、事业
到2020年,精神障碍和物质滥用障碍,作为与压力直接相关的疾病,将超过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身体疾病,一跃成为残障的首因
在一些国家中,太高的压力水平可能已是导致焦虑症、抑郁症、自残或化学物质滥用的首要原因
而在另外一些国家中,则可能更多地表现为引发睡眠障碍、网瘾或电子游戏成瘾
(在中国,电子游戏和网络成瘾正困扰着多达2400万年轻人)
世界卫生组织还发布,不仅仅在中国,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都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目前,有5400万中国成年人有着与抑郁相关的问题,这一数字从2005年到2015年已增加了18%[1]
由于大多数焦虑症和一半的抑郁症都在14岁之前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全球卫生机构都非常强调预防焦虑症、抑郁症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进一步恶化,积极改善年轻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迫在眉睫
虽然在不同的文化中,压力的具体表现各不一样,但对于世界任何地方的孩子来说,只要他们感受到压力,大脑中发生的事就一模一样
为什么我们所传达的信息以及本书中的种种应对之法,对全世界的父母、教师和年轻人都很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与压力有关的科学事实
我们今天对压力的种种反应(比如逃避、对抗或僵住)是为了保护我们免受威胁进化而来的,且被认为与我们的祖先在10万年前的状态几乎完全相同
当人类和其他所有哺乳动物感受到压力时,他们的杏仁核(这是大脑里古已有之的“威胁探测器”)会让大脑进一步关闭能让其仔细思考的前额皮质,从而让个体对威胁回以本能反应
因此对压力的反应就演变为对“遭遇捕食者”这种紧急情况的一种既重要又短暂的反应
你要关闭自己的思考,而尽力地逃跑、对抗,甚至装死。
人类并没有靠进化得到持续“开启”压力反应的能力,但这种情况目前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及其父母)身上
只要想到那些潜在的威胁,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你都会变得紧张和焦虑起来,更糟糕的是,长时间保持这种压力反应,还会对大脑和身体造成伤害
例如,慢性压力实际上会让杏仁核变得更大,反应更敏感,还会导致前额皮质持续紧张,结果就会让我们变得更容易感受到压力感和焦虑感。不过我俩在书中强调过,我们其实并不希望保护儿童和青少年免受种种压力源的影响,因为通过成功掌控压力情境,年轻人可以在应对未来的挑战时更具灵活性,也能掌握更多相关技巧 纵然如此,慢性压力对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还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因为人类的大脑是依据其使用方式得以发展的,所以当低龄人群经历高水平的压力和疲劳时,无论他们身处何处,都会被塑造得越来越容易感到持续焦虑,于是导致大脑反复受到抑郁情绪影响,或者发展为习惯靠化学制品、互联网或电子游戏来暂时逃避压力。
紧张
压力
焦虑
长时间保持这种压力反应
对大脑和身体造成伤害
纵然如此,慢性压力对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特别值得关注,因为人类的大脑是依据其使用方式得以发展的,所以当低龄人群经历高水平的压力和疲劳时,无论他们身处何处,都会被塑造得越来越容易感到持续焦虑,于是导致大脑反复受到抑郁情绪影响,或者发展为习惯靠化学制品、互联网或电子游戏来暂时逃避压力。
紧张
压力
疲劳
大脑收到持续焦虑影响
被塑造成持续焦虑
抑郁情绪影响
习惯靠化学制品、互联网或电子游戏来暂时逃避压力
本书还涵盖了控制感背后深厚的科学背景
控制感对大脑本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因为能够控制好压力情境的经验,可以有效增强前额皮质的功能性,还能降低压力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塑造大脑,保护它免受压力的负面影响
低水平的控制感,会让人感到极度紧张——这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每一个曾经焦虑过的人,都有过认为事态已经失控的经历,任何一个心情沮丧的人也都感受过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的感觉
不争的事实是,无论人们来自何处、如何长大,只要缺少控制感,就会有压力
我们通过研究知道,就算孩子在一个领域中没有控制感,只要他们在另一个领域中能实打实地有控制感,他们就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因此,如果孩子在家里很自由,例如,能选择自己的活动形式以及参与频率,那他们就能更好地专注于比较严苛的校内环境
问题
孩子在任何地方都缺少控制感
在学校,他们被管得很严;而在家里,也是如此
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孩子在社交上的控制感愈发缺失
给照片美颜,放到社交媒体上,然后等着别人来评价——在这些环节里,存在控制感吗?其实一点控制感都没有,这会让孩子迷失真实的自我
休息和活动
所有自然功能其实都是通过休息和活动的循环来发挥作用的
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睡眠时间比广泛使用灯泡之前的睡眠时间要更少。睡眠不足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已是整个工业化世界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电子技术的广泛采用,进一步使得休息与活动的失衡变得严重,因为电子技术在设计上的本意,就是要让人上瘾
电子技术的设计本意
上瘾
电脑和手机让年轻人睡得更少,进而更难在行动上表现出色。孩子也更难获得足够的“不插电休息时间”,而在这样的时间里,他们才能培养出强烈的个人认同感以及更高的同理心水平
协调性的科学
婴儿的主要情感需求是温和与回应,他们对纪律与说教是不做回应的
那婴儿和父母之间在情感上的协调性发展,就需要温和的回应,正是这种协调性,能让婴幼儿在他们的世界中获得安全感,并培养出扎根内心的勇气和安稳
为了孩子,父母要努力不去传播自己的焦虑,这样他们就可以对孩子保持足够的温和与积极的回应(同时也该设立好行为边界与标准)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并有着尽力而为的上佳表现。唯有真正的内心感召或自主动机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而与动机有关的科学研究则清楚地表明,它们都由胜任感或自主感发展而来
强迫儿童接受特定的想法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企图,很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这让孩子变得极度紧张,还可能进一步破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从动机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年轻人群中的“丧”或“失败主义”文化,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某个个体不觉得是在靠自己来驱使行为,那就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淡漠感
自主感有助于领导力的提升
这也合乎逻辑:如果一个孩子每次在琢磨该做什么或怎么做的时候,都要找父母帮忙,那他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相信自己的判断呢?他怎么可能会自信地担任领导者的角色呢?
说服这些家长了解本书所谈及策略的价值的最佳方法,就是让科学为它自己代言,让他们看看自己的孩子,究竟如何才能收获更强大的自信心、掌控感和满足感
译者序
如果你喜欢阅读的话,你会发现,每当有人给你推荐书时,最开心的事儿其实未必是对方推荐的那本书多有价值或多么新奇,而是对方所推荐的那本书,你本人恰恰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
这起码能说明两点
你喜欢的这本书真的是好书,而非你一厢情愿
你结交的朋友也真的是有足够共鸣的好朋友,而非泛泛之交
在中国家庭教育的话语体系中
三个词往往在使用上互相混淆
自律
自律最强调的,是自己听自己的话,自己守自己的规矩
与此同时,你只要是个靠谱的人、有正确自律观念的人、觉得自己能主宰自己生活的人,那你自己说的话和立的规矩,就差不到哪里去
听话
因为话是家长说的,就算听,对孩子来说,也是听别人的话
懂规矩
懂事
而规矩是社会定的,就算守,也是守外界定下的规矩
互相混淆
甚至在不少家长看来,这三个词说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这三个词都直指
那种家长觉得合适、老师觉得恰当、孩子能从中获得进步的行为
共识
当然,很多时候,老师、家长和孩子都能达成这些行为上的共识
比如按时睡觉,有节制地吃零食,上课的时候别玩手机游戏
这些行为也恰恰同时满足了自律、听话和守规矩的要素
矛盾
可一旦共识成了奢望,齐心协力变成了三足鼎立,矛盾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有的矛盾存在谁对谁错的标准答案,孩子应该得到适当的约束、管理和引导
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餐餐只吃肉不吃菜,一个8岁的孩子向你要钱买烟抽,或者一个12岁的孩子决定去当古惑仔。
这么复杂的生物,在成长的过程中,怎么可能面对的都是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呢?
比起那些斩钉截铁的回答,这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其实才更接近养孩子的真相
可惜的是,在这些没法达成共识的真相里,孩子往往是弱势的那一方
因为在成人的眼光看来,他“不听话”“没规矩”,甚至“不自律”
这也好理解,毕竟,在大人看来,这三个词之间有着绝对的连带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孩子既然“不听话”,那就是“没规矩”,说白了,还是“不自律”。
孩子可能弱势
但他其实并没犯错
因为自律在本质上与听话和守规矩就不是一个事儿
比之另外两个,自律有着更高的优先级,也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如果让我在这三个特质里面,只能为我自己的孩子挑一个,那我绝对想都不想,挑“自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父母
这些年来,这个起跑线一直在提前
从小学提前到幼儿园,又提前到早教,再提前到胎教。前一段时间,有个孕期妈妈还跟我说:“叶老师,我不要让我的孩子输在子宫里。”
起跑线是服务于赛道的,而人的生命历程是赛道吗?
很多人会说“当然是”,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考研求职、升职加薪、嫁娶生育,再给孩子拼套房产,哪个不是你追我赶的赛道?
译者
赛道是标准的
赛道是组委会确定的,赛道是摩肩接踵大家一起跑,谁也逃不掉的
总之呢,赛道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发令枪一响,你不用多想,在你的那条道上,拼命跑,准没错
生命总有可能性的
但对孩子来说,出生也许不以意志为转移,但生命总是有可能性的
虽然生活可能艰难,竞争也许激烈,选择的空间也被迫变得狭小,但你总是可以主动地决定一点事情的,就像小鸡破壳,从狭小的空间里啄个洞,也能变出一片天来
自己说了算
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
才是主动进步的源泉
才是跌倒了能爬起来的动力
因为“你想要”
而不是被迫地成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
孩子过上他自己想过的生活
靠着听话与守规矩,恐怕是不够的
多的还是要靠带着孩子的个人气息、个人理想、个人牺牲的“自律”
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孩子以及全世界的孩子都非常欠缺的
标准化的养育路径
孩子得到了巨量的关爱和资源
但从小开始,路子却变得越来越趋同
都要学乐器,都要学画画,都要学主持,都要穿名牌,都要去国外玩,都要用某款刚上市的好手机
但标准化的养育路径,未必有标准化的烦恼,更谈不上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不让孩子在“能做什么”上有主动性,他们自然会在“不该做什么”上有极强的创造力
所以近几年来,孩子表达负面情绪,舒缓个人压力,在家庭以及学校矛盾中的行为表现,越来越多样化和极端化
抑郁症高发
线上校园霸凌
物质和药物滥用
虐待动物
不安全的性行为
层出不穷
一个人过不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他就会以自己决定的形式,来毁掉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最起码能证明“我的生活还在我的掌控之中”
前言
为何控制感尤为重要
乍看上去,我们并不像是那种能成为合作伙伴的人
威廉
享誉全美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3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帮助孩子应对焦虑、学习障碍和行为方面的问题。他练了几十年“超然静心”冥想技术,由此练就的冷峻气质很是引人注目
而威廉的客户则可能连好好上学都有困难
奈德
创立了PrepMatters——现在全美最成功的教育辅导公司之一,他把好好培养当下的年轻人作为自己的事业
奈德的客户可能会因为无法顺利进入斯坦福大学求学而担惊受怕
一见如故
产生了化学反应
尽管我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学科出身和服务对象
威廉从脑发育的角度来探究孩子
而奈德则选择了艺术和行为科学作为手段
但我们都在试图帮助孩子解决类似的问题
而且我们采用的方式还出人意料地互补
们的知识和经验就像两块拼图一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简直天衣无缝
都在试图解决同一个最本质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帮助孩子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呢?
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内驱力,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呢?
压力对儿童的行为表现与心理健康都有着负面作用,而我们的许多工作其实都涉及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投身于压力感受和行为动机方面的研究
当我们发现控制感偏低会导致非常大的压力且自主性是提升动机的关键时
我们想给孩子的一切
其实都与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控制感息息相关
身心健康
学业有成
生活中的幸福感
倘若没有健康的控制感
孩子就会感到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也往往因此变得过度被动与顺从
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做出有意义的选择的能力,就更有可能变得焦虑,且爱发脾气,甚至还会自暴自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父母所提供的资源和机会,孩子就没法完成自我发展
在缺乏控制感的情况下,不管孩子的成长背景如何,内心的混乱总是会带来伤害
父母的爱
我们总是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愿景,期待他们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参与到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并取得成功、胜利归来
我们也深爱着他们,衷心希望他们能开心、快乐,就算在我们百年之后,也能够永远过着好日子
诚然,这些愿景都很有意义,但在实现这些愿景时,我们中的许多家长被一些错误的观念误导了
观念误导
错误观念1
通往成功的途径是一座独木桥,而孩子万万不能被别人挤下来
这么一看,一旦让孩子自己做主,那赌注可就太高了,毕竟他和他的家庭都“输不起”嘛。这种观点基于一种对成功的稀缺性假设,而年轻人要想成功,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始终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错误观念2
如果你想拥有好生活,在学校里就得拥有上佳表现
要知道,有赢家就有输家,而且往往输家比赢家多。这种错误观念的恶果是,太多的孩子不是被逼得太过急躁,就是自己破罐子破摔,放弃了所有能尝试的机会
错误观念3
催得越紧,逼得越狠,我们的孩子就能越成功,长大后就越有出息
照这个逻辑来说,如今美国小学里的六年级学生的确没有中国的同龄孩子数学好,那填鸭式地教美国孩子九年级的数学,难道就能够解决问题吗?如今大学的入学标准越来越高,上好大学的确更困难了,可仅仅是逼着孩子忙起来,让他们学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作业,就能解决本质问题吗?
错误观念4
今天的世界比以往要凶险得多
家长必须一直紧紧盯着孩子,才能确保他们不被伤害,也不至于让孩子闯祸
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以上这些观念都不正确
但是,当他们感受到来自他人、学校以及其他家长的压力时,为了保证自家孩子不落下风,那些富于批判性的宝贵观点就烟消云散了。压力深深扎根于恐惧,而恐惧又总是招致糟糕的抉择
独立思考、身体力行
自驱动型儿童
让孩子能够培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驱动力
假设开始
假设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大脑,而且明白自己的生活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如果能获得一定的外界支持
他就能把自己的事儿打理得井井有条
赋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尊重
进而让他们自己把困难搞定
就算有这么一种可能:父母真能控制住孩子
也真能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所期待的模样,这么一来,或许真能让父母松一口气,可孩子本人对生活的自我控制会遭遇弱化,于是就过上了愈发“由别人说了算”的日子
做孩子的顾问
而不是老板或者经理人
要尽可能多地和孩子说“你来定”
以及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智慧
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内部动机
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切实做到这一点,而不只是简简单单地把自主权交给孩子
帮助你一步步靠近平和与恬淡,不再传播自身的焦虑,而这对于你的孩子、家庭乃至你自己来说,都将是一次最好的改变
看到过一些迷茫、无助和绝望的孩子最终掌控他们自己的生活
第1章 天底下最让人紧张的事
击中“甜区”:更好地理解压力
脑内有乾坤
压力、焦虑与抑郁
为何这事关紧要
对控制的警告
今晚怎么做
第2章 “我那么爱你,才不愿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顾问型父母
“家庭作业之战”
为什么大脑喜欢顾问模型
“但是……”家长作为顾问的挑战
总结
今晚怎么做
第3章 “这事听你的”:能自己做主的孩子
“你来定”不该有如此意味
有6个理由能证明我们没错
对行动的控制感
难处何来:一些常见的问题
今晚怎么做
第4章 非焦虑临在:如何帮助你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控制感
涓流焦虑
平静亦会“传染”
怎样成为一个“非焦虑临在”
我的导读
淡定面对你最大的恐惧今晚怎么做
我的导读
第5章 内驱力: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什么东西吸引着我们
了解动机如何在大脑和身体中运作,对了解孩子大有裨益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对如何制造动机提供了配方(均产自于你的心智)
【感】感受 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能被老师“照顾”,都会送礼,可是为什 么很多家长的礼都感觉白送了呢? 抛开老师自身的原因,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没有通过礼品让老 师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种归属感,更没有通过老师专业的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和特长,没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和优越感。而是可能只是串了个座位,或是多提 问了两次这种低级的交换而已。 【动】行动 和孩子一起坚持运动,建立健康的多巴胺系统。 【链】书籍 a. 运动改造大脑 b. 心流
动机
a. 正确的心态
针对固化心态的学生们解决办法是拥有成长心态,它是获得更大成功的努力
b. 自主性、胜任力、归属感
自主性
自主需求最重要
激励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们的控制感提供支持
询问孩子想拥有和把握住什么东西,能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把控住他自己的选择
胜任力
胜任力是个容易被误解的概念
胜任力并不是把事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这是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意识
注:家长们要记住,千万不要直接培养孩子的胜任力,任何这样的尝试都会破坏他们自己的动机
归属感
归属感指的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有一种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纽带
c. 处于最佳水平的多巴胺
鼓励孩子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多巴胺系统
d. 心流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大脑是可以被改变的
比如说我们读书,就是改变我们大脑的一种途径
“我才不要像中年大叔一样思考”
作者干预过的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一个 13 岁的小姑娘,她的父亲想方设法地让她考出好成绩。 小姑娘说:“我爸爸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但对于他的方法我并不感兴趣,我 才不要像中年大叔一样思考呢。”这也是这节名字的由来。
【感】感受
1000 个人中有 1000 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能调动起某个孩子的方法,对另一个孩子未必管用。我一直坚信一件事儿,那就是孩子会比我们更强,也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信念,孩子们至少是能站到我们的肩膀上的,哪个家庭的资源不是全力以赴子女呢?!既然孩子们会更好,我们把爱和尊重完整地给他们且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有那么难吗?
【动】行动
不做焦虑的家长,也不做焦虑的女人。
【链】书籍
a.积极心理学
b.少有人走的路
动机方面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我家孩子明知有事要抓紧办,依旧无法调动积极性,简直是自毁前程
破坏者
长期目标
根据兴趣,展望职业生涯,需要学历,找到动机
我要做
找出必须做的理由,区分
要我做
我要做
写下目标
有力强化目标,提醒这是他自己的目标
培养纪律感
帮助在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培养纪律感
额外策略
经常运动
社会支持
刺激
健康饮食
足够休息
循环训练
激励
我的孩子只对学习之外的事有动力
爱好者
改变观念
做孩子们真正喜欢做的事,能塑造一个最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脑。
坚信孩子能够将这种完全的沉浸感传递到与学业有关的事物上
没有上学动机
进行学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或注意缺陷障碍评估
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更好地去认识真是还接的认知模型
支持其它兴趣
支持孩子去追求与学业无关的兴趣。剥夺其它兴致会进⼀步削弱他的动机⽔平。
我家孩子干什么都没动力, 仿佛压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小毛驴屹耳
找到心仪事物
带他去见见你认为他可能喜欢的⼈或物
表达信⼼,他能找到他⼼仪的事物,不能直接帮孩⼦找到激情所在
究竟想要什么
让他们思考 我究竟想要什么 。帮助孩⼦多多关注他们擅长的事情。
我的目的是什么?我需要哪些帮助?我怎样才能让自己去做我想做的一级要做的是?
组合的方法
保持冷静,专注于跟孩⼦建⽴稳固的关系。
问孩⼦是否希望能够舒服的应对新状况,帮助孩⼦更有信⼼的接受新挑战。
让孩子接触真实世界, 上限是活跃度与参与感的期待,下限是新鲜事物带来的不确定感与挑战性。
身体活动,参加少数孩子做的运动,如击剑、攀岩或柔道。可以激活各种各样的孩子。
我的孩子内心压力很大,在她看来,要么耶鲁,要么完蛋
怎么鼓励依赖外在成就感表现的孩子产生内在动机?
他们一定要出类拔萃,或满足他人的期望,这非常不健康。
赫敏格兰杰
上什么大学
不能对你的人生成就产生难那么巨大的影响
大鱼小池理论
在一个更小的池塘里当一条更大的鱼,这样也许更好
遭遇失败
关掉一扇窗并不意味着关上了所有的门
成绩不好
扔然可以有意义地生活
大脑的发育
是要工作逛大脑?还是要一个强大又快乐还很坚韧的大脑?是不是健康、可长期发展?
思考最高价值
思考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帮助设定基于价值观的目标。
今晚怎么做
第5章 内驱力: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要
什么东西吸引着我们
了解动机如何在大脑和身体中运作,对了解孩子大有裨益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对如何制造动机提供了配方(均产自于你的心智)
【感】感受 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能被老师“照顾”,都会送礼,可是为什 么很多家长的礼都感觉白送了呢? 抛开老师自身的原因,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没有通过礼品让老 师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种归属感,更没有通过老师专业的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和特长,没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和优越感。而是可能只是串了个座位,或是多提 问了两次这种低级的交换而已。 【动】行动 和孩子一起坚持运动,建立健康的多巴胺系统。 【链】书籍 a. 运动改造大脑 b. 心流
动机
a. 正确的心态
针对固化心态的学生们解决办法是拥有成长心态,它是获得更大成功的努力
b. 自主性、胜任力、归属感
自主性
自主需求最重要
激励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们的控制感提供支持
询问孩子想拥有和把握住什么东西,能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把控住他自己的选择
胜任力
胜任力是个容易被误解的概念
胜任力并不是把事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这是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意识
注:家长们要记住,千万不要直接培养孩子的胜任力,任何这样的尝试都会破坏他们自己的动机
归属感
归属感指的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有一种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纽带
c. 处于最佳水平的多巴胺
鼓励孩子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多巴胺系统
d. 心流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大脑是可以被改变的
比如说我们读书,就是改变我们大脑的一种途径
“我才不要像中年大叔一样思考”
作者干预过的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一个 13 岁的小姑娘,她的父亲想方设法地让她考出好成绩。 小姑娘说:“我爸爸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但对于他的方法我并不感兴趣,我 才不要像中年大叔一样思考呢。”这也是这节名字的由来。
【感】感受
1000 个人中有 1000 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能调动起某个孩子的方法,对另一个孩子未必管用。我一直坚信一件事儿,那就是孩子会比我们更强,也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信念,孩子们至少是能站到我们的肩膀上的,哪个家庭的资源不是全力以赴子女呢?!既然孩子们会更好,我们把爱和尊重完整地给他们且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有那么难吗?
【动】行动
不做焦虑的家长,也不做焦虑的女人。
【链】书籍
a.积极心理学
b.少有人走的路
动机方面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我家孩子明知有事要抓紧办,依旧无法调动积极性,简直是自毁前程
破坏者
长期目标
根据兴趣,展望职业生涯,需要学历,找到动机
我要做
找出必须做的理由,区分
要我做
我要做
写下目标
有力强化目标,提醒这是他自己的目标
培养纪律感
帮助在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培养纪律感
额外策略
经常运动
社会支持
刺激
健康饮食
足够休息
循环训练
激励
我的孩子只对学习之外的事有动力
爱好者
改变观念
做孩子们真正喜欢做的事,能塑造一个最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脑。
坚信孩子能够将这种完全的沉浸感传递到与学业有关的事物上
没有上学动机
进行学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或注意缺陷障碍评估
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更好地去认识真是还接的认知模型
支持其它兴趣
支持孩子去追求与学业无关的兴趣。剥夺其它兴致会进⼀步削弱他的动机⽔平。
我家孩子干什么都没动力, 仿佛压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小毛驴屹耳
找到心仪事物
带他去见见你认为他可能喜欢的⼈或物
表达信⼼,他能找到他⼼仪的事物,不能直接帮孩⼦找到激情所在
究竟想要什么
让他们思考 我究竟想要什么 。帮助孩⼦多多关注他们擅长的事情。
我的目的是什么?我需要哪些帮助?我怎样才能让自己去做我想做的一级要做的是?
组合的方法
保持冷静,专注于跟孩⼦建⽴稳固的关系。
问孩⼦是否希望能够舒服的应对新状况,帮助孩⼦更有信⼼的接受新挑战。
让孩子接触真实世界, 上限是活跃度与参与感的期待,下限是新鲜事物带来的不确定感与挑战性。
身体活动,参加少数孩子做的运动,如击剑、攀岩或柔道。可以激活各种各样的孩子。
我的孩子内心压力很大,在她看来,要么耶鲁,要么完蛋
怎么鼓励依赖外在成就感表现的孩子产生内在动机?
他们一定要出类拔萃,或满足他人的期望,这非常不健康。
赫敏格兰杰
上什么大学
不能对你的人生成就产生难那么巨大的影响
大鱼小池理论
在一个更小的池塘里当一条更大的鱼,这样也许更好
遭遇失败
关掉一扇窗并不意味着关上了所有的门
成绩不好
扔然可以有意义地生活
大脑的发育
是要工作逛大脑?还是要一个强大又快乐还很坚韧的大脑?是不是健康、可长期发展?
思考最高价值
思考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帮助设定基于价值观的目标。
感
我们应该如何协助孩子找到他们的自主性、胜任力、归属感,又要避免过分干预和破坏
动
帮助在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培养纪律感
帮助在孩子有优势的领域,培养自信心和目标感
问
孩子说道理都懂,但是自控力不行怎么办?
孩子觉得我们是中年大叔,有些思想跟不上他们的时代了,怎么办?
孩子对父母在面对生活种种琐事的处理过程或是结果并不满意,或者并不认同,怎么办?
第6章 彻底停工期
引言
当你看到“发呆”这个词时,第一时间想到什么?
觉得无聊
浪费时间
非常享受
再想一想,你上次发呆是什么时候?
有项研究发现,比起静静地坐着思考 6 分钟,有 64%的年轻男性和 15%的年轻女性宁愿选择自己给自己来点轻微的电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对于“无事可做”,我们总是茫然无措
想想现代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孩子忙学习,成人忙工作,父母忙带娃,最大化的利用所有的时间。
看看下面的情景你是否有过?
坐车或者排队等待时,立即拿起手机不停地刷
吃饭时,边吃边看手机,总怕错过了什么信息
开车或跑步时,一定要打开收音机,不管听什么
我们总想把每一分每一秒塞得满满的,却没有足够的时间自省,从而产生更大的负荷和压力。
概要
心智漫步:白日梦的好处
一、什么是大脑彻底停工期?
在古印度吠陀传统中,有这样一种说法
“所有的动都以静为基础”
意思是说,无论干什么,都要动静交替,劳逸结合,松驰有度
其实就算我们休息,大脑依然处于激活状态,依然在工作,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休息”这件事。只有当大脑休息好了,才能以更健康的状态重新投入使用
大脑深度休息
当大脑深度休息时我们就被称为“彻底停工期”
彻底停工意味着不打游戏、不看电视、不发短信、不刷手机,不参加任何活动,指不需要高度集中思想,也不带任何目的,单纯地无所事事,啥也不干。
不打游戏
不看电视
不发短信
不刷手机
不参加任何活动
深度休息
不需要高度集中思想
不带任何目的
单纯的无所事事
啥也不干
概要
二、大脑彻底停工有什么好处?
恢复精力
让人放松下来,恢复精力
解决问题
像一剂重要的解毒剂,能有效解决思维分散与思维麻木的问题
扫除障碍
像除雪机,能处理积压已久的刺激,扫除之前难以跨越的积雪(诸多任务)
概要
三、彻底停工的两种形式
白日梦
关于大脑,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
默认模式网络
当我们专注于任务或目标时,大脑里的某些部分会变暗,这部分被神经科学家马库斯雷切尔命名为默认模式网络
默认模式网络亮起的原因是大脑正处于警觉地状态,但不专注于具体的任务
能激活默认模式网络的分心时光,对于健康的大脑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
简单地说,一旦默认模式网络被激活,人类就会思考自我,思考过去和未来,思考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们心理健康,而且有几分钟的停工时间,默认模式网络就会允许大脑主动进行分析和比较,解决问题,创立一些替代性的解决方案
大脑有两个系统
杰罗姆辛格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也是第一位认为心智自由漫步的状态是我们“默 认”心理状态的科学家。他在 1966 年的著作《白日梦》中论证了白日做梦、想象和幻 想,都是健康心理中的基本元素
外观系统
一个是从事目标导向任务时被激活的直面任务的“外观”系统
内观系统
另一个是不重视任务而重视休息的“内观”系统
健康心理中的基本元素
白日做梦
想象
幻想
概要
比如自我意识、创意潜伏、对自我发展的规划、对事物与交互的意义认知、了解他人的视角、对自身与他人的情绪加以反馈、道德归因
当处于心智漫步的模式,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的模式时,有哪些好处?
做白日梦的好处
1)更有可能激发对事物的洞见。
2)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事物之间建立意想不到的联系
3)能够提升记忆力,让思维更灵活。
4)让心理更健康。
少即是多,做白日梦不是没有意义的事,用安静的时间替代充满交互与活动的时间段
这里想起自己以前开车的时候总是听广播、听书,后来突然有一天,什么也不听了,开 车就开车 虽然开车的时候大脑不可避免的会想些事情,但至少那个时候大脑没有再装其他的东西
允许孩子什么都不做
作为父母,也要给孩子什么都不做的时间,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地满满的,而是让他们去做自己的事情
现在正值暑假,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列出孩子们喜欢做的所有事情。当孩子抱怨无聊的时 候,参考他们列的单子。让孩子自己弄清楚自己如何度过光阴,而不是由父母来安排
卫计委倡导
金句:学会忍受孤独,进而能够享受独处,这是童年时期要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冥想
冥想的心灵
很么多名人、明星是长期冥想的爱好者
冥想有什么好处?
冥想是让大脑休息的最佳方式
冥想让大脑更灵活
冥想可以提高注意力、创造力、记忆力等
冥想让情绪更稳定
冥想可以缓解压力 、焦虑、抑郁复发、悲伤等情绪问题
冥想让入睡更容易
冥想可以解决入睡困难、浅层睡眠、噩梦缓解等
冥想让身体更健康
冥想可以辅助疼痛、癌症、厌食、免疫力低下等身体问题
如何看待冥想
没有练习冥想之前,自己对于冥想的理解,觉得就是闭着眼睛打座,感觉挺无聊的
而当接触冥想之后,才发现原来冥想远比想象中丰富
通过每天早上冥想,让我的心境更加平和,提升了觉察力、专注力和睡眠质量
通过练习也让我看到冥想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包容性,冥想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只要你想做冥想,任何时候、地点都可以
冥想推荐工具
冥想星球
里面有非常多的场景,如果感兴趣可以下载试试。
推荐书籍
一本圣严法师《放松禅》
一本冥想经典书籍《冥想 5 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适合上班族
一本《正念养育》,适合孩子用,里面有许多引导音频
睡眠
睡眠在第 7 章单独说明
禅定
禅定是什么?
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
宁静的
警觉的
禅定的作用
提升
注意力
记忆力
推理能力
降低
压力
焦虑
抑郁
彻底停工 学会放空
父母经常问我们什么
“我孩子的老师说,他在学校总是发呆做白日梦。这算不算注意缺陷障碍?”
建议:联系专门的儿科医生,并考虑做一个ADHD的可能性评估。
我怎么知道我的孩子是不是有焦虑问题?他老做白日梦,我还听说爱发呆的孩子其实很焦虑
建议:观察并辨别做白日梦的原因是什么。
“禅定与正念,哪一个更适合孩子用?”
建议
从实践角度出发,正念对孩子来说如虎添翼
禅定更有挑战性,是标准化的技术
今晚怎么做
所有的动都以静为基础
第7章 睡眠:最彻底的停工期
睡眠和大脑
缺觉状态
情境1
白天会困,你需要摄入咖啡因,让自己挺下去,说明你有睡眠不足
情境2
你需要设置闹钟叫醒自己,说明你需要更多的睡眠
关于青少年睡眠模式的研究结论
15岁及以上青少年中,超过50%每晚睡眠时间少于7个小时
而85%的青少年睡眠少于针对他们的常规建议量:8~10个小时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休息的时候: 睡眠可以优化大脑和身体的机能,如果睡眠不足,你的控制感会减弱,而你越累,就越难爬上床去睡觉
案例1
果蝇摄入咖啡因,它就能疯狂地跳上几个小时,但最终还是会崩溃,以睡懒觉的形式来弥补缺失的睡眠量
案例2
如果不让实验室里的老鼠睡觉,它们很快就会死掉,就跟不让他们吃东西死的一样快
睡眠有助于增强人的控制感
缺觉本身就是一种慢性压力
压力领域的重要研究者布鲁斯·麦克尤恩:缺觉与慢性压力对身心产生的影响非常相似
表现1: 这些影响包括更高的皮质醇水平,对力有过激反应,更高的血压,以及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效率降低
表现2:缺觉还会导致炎症,影响胰岛素的分泌,降低人的食欲,使人情绪低落
表现3:慢性的睡眠不足跟急性的睡眠剥夺,会产生同样的恶果
案例
案例: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在6周内每晚睡4~6个小时和三天没睡眠的情况下,在认知任务上的表现没有差别
缺觉会严重影响情绪控制的能力
睡眠不足,杏仁核会对让人情绪波动的事件更敏感,这类似焦虑症患者的大脑活动
情境再现:你真的很累的那天,往往你妈妈也特别唠叨,而你最好的朋友也老招惹你.....
缺觉就像一颗消极炸弹
当你被剥夺睡眠时,你对消极事件的记忆能力能达到对积极事件的记忆能力的两倍
与慢性压力一样,对于那些本就容易患焦虑症和情绪障碍的儿童来说,缺觉也是一个很大的诱因
当你缺觉时,前额皮质和杏仁核之间的联系就会减弱,同时睡眠不足和抑郁状态之间也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缺觉伤身
缺觉影响血糖调节,进而导致肥胖
对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儿童的研究发现每晚睡眠时间少于8个小时的孩子的肥胖率,要比能睡上10个小时的孩子,高300%
缺觉会使孩子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更容易生病
缺觉还会导致能杀死癌细胞的体内细胞明显减少
美国癌症协会已经把夜班工作归类为可能的致癌因素之一
睡眠对学习也至关重要
只要有一点缺觉,人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表现就会受到影响
案例: 在一个研究轻微睡眠限制的实验中,些六年级的学生被要求比平常早睡一个小时,或比平常晚睡一个小时,并坚持三个晚上。那些睡眠时间比其他同学少35分钟的学生,在认知测试中表现出了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实际上因此丧失了两年的认知能力水平
睡眠可以刷新整个大脑,并提高大脑的专注度,让它调整到最佳状态,投入新的学习
我们睡觉时,大脑会“重放”一天的经历,从皮到海马体反复发送信号,用来整合和巩固记忆
罗伯特·斯坦戈尔德对睡眠早期阶段的研究中得出结论:那些在学习和完成新鲜任务后就睡觉的人,比那些在完成任务后熬夜的人,在第二天能回忆起更多的内容
睡眠时间缩短与学习成绩下降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凯拉·瓦尔斯特龙取样了9000名高中生的一项研究:上学时间若被推迟到上午8:35及以后,学生的成绩就能提高1/4--越迟上学,效果越好
一旦得到休息……
今晚怎么做
第8章 把控制感带进学校
让孩子多投入
你 的 孩 子 可 有 这 样 子的 烦 恼 ?
孩子的烦恼
上 学 时 间 怎 么 叫 都 不 起床 , 一 放 假 就 早 起 。
一 上 学 就 愁 眉苦 脸 。
突 然 说 上 学 太没 意 思 了 。
我 总 是 学 不 会 ,我 不 想 学 了
一 问 今 天 课 堂 学习 怎 样 , 一 问 三不 知 。
父 母 越 催 , 孩 子 越 拖 拉
缺乏驱动力和控制感
把 控 制 感带 进 学校
这 些 烦 恼 事 出 有 因 , 在 校学 生 的 控 制 感 确 实 会 随 着年 级 升 高 而 逐 渐 走 低
我们 需 要 花 点 时 间 站 在 学 生的 角 度 想 想 , 他 们 在 学校 究 竟 感 受 如 何 ?
学校 教 育 的 功 能
学 校 教 育 是 受 政 府 委 托 ,提 供 标 准 化 的 教 育 , 在 道 德人 格 领 域 学 校 的 重 点 也 不 是教 做 人 , 而 是 培 养 合 格 的 公民
这 是 一 套 筛 选 系 统 , 学生 会 被 不 断 分 层 和 分 类 。( 中 考 和 高 考 就 是 明 显 的 竞争 赛 道 , 而 且 是 唯 一 的 。 )
有 控 制 感的 学生
我认为,把控制感带进学校的 意思就是让学生在学校中培养和 保持对自己学习和行为的控制感
学生自主地管理自己的学习进 程。时间规划、目标设定等,并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学校的各 种活动和课堂讨论
家 庭 教 育 的 功 能
一是帮助孩子适应学校,适应未来社会,并在竞争中取胜,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家庭协助学校
二是帮助孩子学会生活,成为有能力有教养的幸福的人
家庭独具
所以,家庭更应该关心孩子的自主性,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孩子对学校对自己人生的驾驭感和掌控感。
降低学业要求和压力水平
想让孩子把控制感带进学校,想让孩子多投入, 我们可以这么做
降低学业要求和压力水平
允许孩子在课堂之外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比如第五章中的“自我决定论”
主动促进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多做些有利于师生关系融洽的事情
如果遇到不投缘的老师,引导孩子努力学习,不能因为喜不爱这个老师而停止学习的脚步
寻求帮助:利用优秀资源帮助孩子学习,请教老师和同学的指导
实打实的去帮助
成长 动 力 循 环
希望
注 意 变 化,获 得 掌 控 度
计划
用 自 身 的 能 力适 应 环 境
努力
明 白 什 么 目 标可 以 达 成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家长总归是协助者,分清责任主体,把课题归还到位,一起培养自主自律的孩子
家庭作业:要启发,别强制
如何看待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
近9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家庭作业对小学学习有明显帮助
少量的家庭作业(每晚1-2小时)有助于提高初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过量则过犹不及
过量的家庭作业
过度疲劳,降低学习效率
影响亲子关系
破坏自主性
在家庭作业这件事上,人们往往混淆了手段和目的
培养有控制感的家庭作业的原则
要启发,别强制
教师在课堂上的启发
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主题有一定决定权
推荐一些作业,或者是一个有助于达成目标的替代性任务,并鼓励他们去完成
留作业的时候和学生解释他们从中收获的益处,并留意学生对作业的反馈和建议
给孩子营造安全感,告诉孩子压力大的缓解方法
观察孩子因为家庭作业压力过大时,家长的支持
了解学校中与家庭作业相关的政策,理解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的证据支撑
权衡利弊后,给你的孩子一个“特许令”: 作业的事,随他去吧
给孩子“特许令”并非不支持学校布置作业
而是当过量的作业已经给孩子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时,家长该如何作出明智的选择
孩子的健康和幸福,比分数更重要!
等孩子准备好再教他们
对于学习时机选择,父母面临两大阻碍
看,别人家的孩子.......
提前抢跑,绝不输在起跑线上........
对抗过早学习的参考性建议
用正确的方式来测验孩子
1.作为家长,你如何看待孩子的测试?
虽然“测验”一词有着非常负面的含义,但它仍是最强大的学习工具之一
测试方式
带启发性
正面影响
不仅可以评估知识,还能改变知识
客观地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究竟知道什么,或者不知道什么
让老师知道该在哪些知识点上多花点时间
减轻考试焦虑
单独或在小组测验轻微压力,能有效地锻炼孩子更好地适应最终考试的压力
非启发性
不良影响
教室单纯以分数为目的去教学,降低了教学本身的自主性
测试出不好的结果让老师产生“丢失工作“的担心
很难与他人合作(其他老师是竞争者、学生是升职加薪的潜在障碍)
芬兰学校所采用的启发性测试
训练有素的师资
人与人的合作
课程设置
教育者风格(信任)
2.你的孩子又是如何看待学校的测试?
如何把控制感带进学校
把控制感带进学校
建议
应关注怎么培养健康的大脑发育
应探索如何降低孩子的校内体验压力降,促进学生认知与自我调节
尽量增进学生的自主感的参与度
反对
而不是单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
而不是采用强制手段进行控制和约束
而不是被动接受、被动执行
应致力于打造压力更小的校园环境
旧金山一所中学的“静谧时光”计划:
提升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探索--学习执行“监管区”
今晚怎么做
第9章 全天候在线:驯服技术的野兽
新技术的弊端
放学后,如何才能让孩子不要一直在那里玩电子产品?
想想自己小时候,家里有一台很小的黑白熊猫电视机,被大人管着,只有写完作业才能看一会。而现在,稍大一点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手机,你还管的住吗?
一位父亲跟我吐槽过:
我求过他,也威胁过他,甚至还贿赂过他。什么用都没有
他说。“他整天待在房间里不出来。不跟我说话,不跟他妈妈说话,也不跟他哥哥说话,只会在电脑上对着陌生人大吼大叫
其实,我不怕他玩电子产品,而是怕他把自己孤立起来,同时也不跟家里任何人交流
电子游戏(电子产品)会让多巴胺水平达到峰值并引发心流
这两种表现是需要孩子足够专注并长时间思考才能获得的。这意味着虽然新技术可能会优化我们大脑的某些部分,但还是会削弱我们大脑其他一些部分所需要的东西
技术的突破通常让人们更多地去工作而非腾出更多的空闲时间
举个例子。想想蒸汽熨斗的发明吧。它旨在通过使熨烫更容易,来让生活更方便……现如今,人们每个星期甚至每天都开始熨衣服了,而不是每个月熨烫一次。只要做起来容易,我们就会做更多
再有,一个典型的成年人每天会检查他的智能手机46次。有16%的青少年报告说他们每个小时都要检查一次手机,还有50%的人说他们已经沉迷于手机的使用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培养出自我控制的能力,而不是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一次微信呢?
你使用的新技术越多,你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差
你使用的新技术越多,你的执行功能水平就越糟糕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五个技术领域
盯着屏幕是一个独立的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屏幕前的时间与身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力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增加呈正相关
盯着屏幕还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这让它成为导致许多身心健康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
儿童每多看一个小时屏幕,血压就会升高,而每多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血压则会下降
社交媒体将控制权从你手中夺走,还转交给你周围的人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花在抖音上的时间越多,你的幸福感就会越低
技术挤占了大脑本该用来培养健康的控制感的时间----睡眠时间
伪装睡眠障碍
一位母亲站起来说,她家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已经状态很差,连续好几周都起床困难。因此,她准备找找当地儿科医疗系统的睡眠障碍诊所,给孩子做个广泛性睡眠评估。 结果评估员告诉这位母亲,在评估期间,她儿子承认自己定了一个子夜一点的闹铃,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玩家一起玩某个互动角色扮演游戏,直到凌晨四五点,然后再告诉自己的父母他一晚上都失眠,根本睡不着。最终的诊断是“伪装睡眠障碍”
她儿子承认自己定了一个子夜一点的闹铃,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玩家一起玩某个互动角色扮演游戏,直到凌晨四五点,然后再告诉自己的父母他一晚上都失眠,根本睡不着
不是反对游戏,而是不赞成以健康为代价的放纵
新技术似乎会降低共情能力
总看屏幕而不看人,这对我们孩子的同理心水平产生了可测量的影响
在过去30年中,大学生所报告的同理心水平下降了40%,其中大部分都发生在过去这10年里
很多人被问起来会说,“比起说话来,我宁愿发简讯。”但恰恰是通过对话和面对面的互动,我们才学会了亲密感和同理心。新技术的弊端显而易见了
新技术可以轻松提供色情内容的入口,从而引领愈发暴力的性文化。这种情况不言而喻
驯服野兽
如何帮助孩子“驯服神兽”
以身作则,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负责任的新技术使用模范
尊重孩子的兴趣,通过合作协商达成对游戏的限制和干预
多去大自然走走,体会专注以及重归自然的自由感,改善“新技术病
告知而非说教,表达对孩子能管好自己对新技术使用的信心
通过掌握密码等方式进行管控,让孩子知道父母手上的制裁权
一些常见问题
每天允许有多少看屏幕的时间?
通常来说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答案很复杂
这里没有正确答案,能提供一些指导方针
每个家庭成员都制订电子产品使用计划
让孩子看到你在监控你自己的使用情况
规划好所有要事
合理考虑每天/每周要安排多少时间来使用电子产品比较合适
对幼儿来说
学龄前儿童通过与人交往,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与自然界交流,通过戏剧、唱歌、建造和手工,就能发展到最好的水平
没有证据表明幼儿需要新技术的参与才能达成最佳发展,也没有研究发现早期接触过新技术的孩子能受益其中
我如何让对电子产品爱不释手的孩子对其他东西产生兴趣?
发起讨论,让他们认识到你是希望他们能够使用新技术的,同时你也知道这些电子产品对他们到底有多重要
告诉他们一些你不希望他们错过的事情
比如花时间和家人共处、阅读、与朋友交往或者睡眠
参考话术
“我知道这些游戏非常有趣,而且我不是说你不能玩,但作为你的父母我担心你还错过了其他一些重要的事情。所以,如果我们可以谈谈你一周要有多少时间来享受你想玩的游戏,并且理出每周你要做的其他事情,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样我就不用担心你了。如果我们都能就这个计划达成一致,并且你还能坚持下去,那我就不来打扰你啦。"
学校要求用电子产品做作业,有时一做就是几个小时,该怎么办呢
告诉孩子,我们不希望他们把时间全都花费在屏幕前,我们支持家长与学校和管理者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告诉他们你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并告诉他们已经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屏幕前花费太多时间是有害处的
为你的孩子能不通过电子产品完成作业提供解决方案
你要与其他的家长以及校长就这一问题开展对话
要与其他对此问题与你保持同样关注的父母一起努力
我的女儿才上五年级,但她非常想要一部智能手机。她说她班上的每个人都有,所以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但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太小了,还不能用手机。我该怎么办呢?
不应该做那种你自己觉得不对劲的事情。就算其他父母觉得可以,也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拒绝
你要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保持开放的态度
可以和其他家长聊聊。他们的孩子用手机千什么? 这会引发问题吗? 通过讨论来形成某种联盟,以给孩子使用手机设定类似的标准和限制
父母在电子产品的处理上聚在一起,能起到不错的效果。而一旦父母和孩子在这个主题上聚在了一起,那效果会更好
我该怎么判断我的孩子是否沉迷于新技术?在什么时候我需要去寻找专业帮助?
在花了多长时间玩游戏这件事上说谎
为了获得兴奋感,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
玩的时间减少时,会烦躁或不安
通过游戏来逃避其他问题
为了能玩游戏,不再做日常工作,也不完成作业
偷游戏,或者偷钱买游戏
另一种文化上的转变
接下来可以开始怎么做
举行一个家庭会议,讨论该怎么设置不适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或地方
成为健康使用新技术的好榜样
尝试周一到周五每天至少与孩子一起体验30分钟不插电的“私人时光”
外出时,要指出某个人因为使用电话而忽略了另一个人的社交场合
让孩子知道,帮他们学会如何善用技术,这是你的工作
要让孩了知道你会随机检查他们的简讯和Twitter页面,直到你觉得他们没有以对他人有害的方式来使用这些东西
提前跟孩了说好规矩,关键点是不要在该退出游戏的时候弄得大家不愉快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电子产品滥用的情况,请考虑咨询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
今晚怎么做
第10章 锻炼大脑与身体
要
练习1:设定明确的目标
设定明确的目标
举重运动员,在调用又大又显眼的肌肉之前,都需要先练习和调节身上的小块肌肉。因为小块肌肉,能使运动员不易受伤
我们需要一个有韧性、大脑健康的孩子,不惧怕风险,积极、努力、坚持!
目标要写出来
大脑无法真正区分,实际体验和想象出来的生动体验
所以,目标一定要写出来,且清晰可见,这样对于孩子追求并达成目标,更有驱动力!
目标达成
观察力
观察力五要素
一个良好的目标
清楚自己在哪里
路上有什么障碍
知道自己的能力与资源
明确选择路径
概要
保障力
保障力七元素
正面词语和肯定句
P
符合整体平衡
E
清晰明确具体
S
可以度量
M
自力可成
A
成功有足够的满足感
R
有时间期限
T
牵引力
每个人已具备使自己人生成功快乐的能力
每个人都想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未来成功景象法
执行力
有效继续
无效改变
内驱力
我有
资格
可能
能力
外动力/方法
目标确定法
你要什么
这个目标对你意味着什么
当达到目标怎么会知道
何时何地与何人在一起想达成
那结果会怎样影响你人生其他方面
为什么你今天之前未能达成
你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
你计划怎么去做
时间线确定目标法
借力法/辅助力
洒金粉法
天地人法
代入法
三步借力法
借未来成功的经验法
借历代父母的力量法
心智对比
让孩子设定他自己的目标
鼓励孩子,就他希望的结果写下几个词
实现目标有哪些内在障碍
练习2
注意你的大脑要告诉你的事
当孩子理解他脑子里正在发生什么事,他就
更能自控
行为更得当
表现更优异
手掌大脑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原始大脑有被误导的功能而非孩子性格有缺陷
概要
练习3
练习备选计划思维
备选计划思维,可以帮助
孩子更好理解问题
不陷入到恐慌和焦虑中
让孩子知道,哪怕A计划达不成, 也不是世界末日,还有B\C\D……计划
凡事必有三种以上解决方法
出现问题,遇到挫折,如果没有方法或者只有一种选择时,人往往就会先让恐惧,开始焦虑!
所以我们需要训练,当面对问题是,可以想出多条路径看见更多可能性,有更多选择,这个时候你自然压力下降,情绪平和!
练习4:带着同情心与自己交谈
孩子长期自我贬低时,作为家长该如何处理 ?
1.学会倾听,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
2.分享自己类似的案例,引发孩子正向看待问题
3.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对话,让他保持自我认可的能力。
核心要义:就事论事
如果存在一个不会威胁到你孩子的身份认同的因山,他就可以看看到底错在哪里,并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自我贬低
消极对话
引导
用第三人称带着同情心白我交谈
练习5:练习重构问题
父母的主要工作
通过指出孩子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并让他们重新构建思维,以帮助他们更巧妙地思考
我不得不
我宁愿
我想要
审视想法,重新定向
灾难性大问题?
小问题?
方法
1.舒缓情绪
2.界定问题
3.寻求外力
练习6:动起来,多玩耍
运动的重要性
运用能培养自我调节能力
运用能保障人的心智稳定运用有助于产生清晰的思路
运动注意事项
要费点劲,但不至于要命,可以说话,但没法唱歌
练习方法
1.制定并审视目标(目标符合SMART原则):
2.积极白我对话,并在自我司情方面做榜样
3.通过家庭会议,达成共识和认同的价值;
4.确定运动项目,落实具体计划。
概要
感
动
问
第11章 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及自闭症谱系障碍
学习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学习障碍的表现
学习障碍的表现是在课堂上的老师和同学们面前,有学习障碍的小朋友往往无法掩盖自己的不足
有学习障碍的小孩子不仅担心所有孩子都在担心的问题
比如他们的朋友是否还在生自己的气,所以才不跟他拼桌吃午饭,他们还担心会被戏弄,被别人说又傻又笨。以及因为得到特殊帮助或期待而被别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
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
要抗击那些不必要的作业
比如孩子阅读上有困难,那在他累的时候,就算他每天晚上30分钟的默读或诵读,都可能让孩子觉得是一种无情的要求或是太过严苛的惩罚
那么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小朋友,或者说有阅读障碍的小朋友,那就请你读给他听
鼓励孩子的自我理解,帮助你的孩子去了解他在学习上的挑战和优势
提供帮助,但别强人所难
你可以提供资源,提供家教辅导,去看言语治疗师,但是让孩子自己做最后的决定。只要别太离谱就行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定义
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难以控制他们的注意力
表现
以注意力涣散为主:倾向于缺少聚焦能力以及注意力紊乱
组合症状
则在无法聚焦和行为没有条理之外,还有冲动和/或过度活跃的问题
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多巴胺基线水平往往很低,他们的大脑使用多巴胺的效率要低于大多数孩子
比起更大的长期奖励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小、更及时的奖励
新研究
多巴胺不仅与快乐有关,它与动机、驱力和努力水平密切相关
想一出是一出
那些在冲动控制方面不够成熟的人经常做些事后才后悔的事情,因此缺乏对自己能把事务处理好的信心
是压力影响了注意力
现状
现实中很多注意力孩子与家长的关系警示
如果这个系统被强加于他们或完全由妈妈来管理,它就会降低他们的控制感和学业动机,并强化这样的想法
有人对他的学习、工作和行为负责,但这个人不是他自己
所以,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青少年很可能会错失掉发展出自立自主技能的机会
有 40%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父母会在孩子十几岁时有无助感和绝望感,从而导致 养育参与度严重下降,而另外 40%的父母则会勒紧管教的缰绳,过度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
怎么办?
采取那种尊重对方的、非强制性的方法来帮助青少年及其父母阐释自己的个人目标,评估自己的需求和改变的意愿
课外补充
推荐书籍

注意力缺陷障碍测试(家长版)
https://mp.weixin.qq.com/s/ySyqswz-zm_QOP193uzq5w
临床常见干预
吃药
专注达为主(但是很多家长会拒绝让孩子服用,本身这种药会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很多家长会担心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以及智力发育,所以他们会选择不吃)
行为干预
注意力静态课+感觉统合
心理干预
沙盘游戏/表达性艺术疗愈
很多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很难用语言直接表达清楚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他们的行动速度往往大于他们的大脑调节速度
比如说有孩子看到黑板脏了,他第一反应不是先征得老师的同意,而是直接冲到讲台上帮老师把黑板擦掉。因此如果不太了解孩子想法的老师,会觉得他在违反课堂秩序
往往很多孩子配合行为干预加心理干预,在一年左右的干预状态下会得到很大的改善。那些 比较严重的在医院诊断为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孩子,伴随吃药加干预,大概需要两年以上的疗程。
自闭症谱系障碍
定义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又名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以社会交 流交往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
和行为僵化行为还在与承受压力和自我激励问题做了斗争
身患自闭症的患者,他们都非常容易感到压力
原因
目前世界难题,未得到明确研究
表现
由于他们的杏仁核功能异常,以及杏仁核和前额皮质中处理情绪与社交互动的部分之间的联系存在问题
社交困难、刻板行为
同时,70%的孩子伴随有发育迟缓
比如,很多孩子都会采用像拍打、摇摆、旋转、踱步或者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话这样的刻板行为,来帮助他们在混乱的世界中保持秩序感。相应地,这种刻板行为就限制了他们的适应性。不出所料地,焦虑症和睡眠障碍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患儿中也极为常见。
如何改善?
视觉提示
减压练习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目前世界上有实证支持的最有效的干预方法
补充
自闭症的诊断
ASD 的诊断由标准化评估如症状量表及功能量表评估,加上非标准化评估如临床医生对儿童的仔细观察、与父母或监护人访谈组成,结合 DSM-5 关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做出综合判断。经典自闭症临床各项检查往往无异常,占自闭症人群的 80%,症候群自闭症,占患病总数的 20%,则需要进行基因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必要时行头颅 MRI 及脑电图检查并排除听力障碍
目前没有针对 ASD 核心症状的有效药物
如存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烦躁及自伤自残等行为,严重影响生活及学习时,可考虑药物对症治疗
自闭症儿童干预的常见临床方法
针对症状的药物(很多家长还是担心药物会对孩子产生抑制等影响,拒绝服药)
认知、语言、作业、行为、注意力、情绪、社交、心理等方面针对性的课程干预
在应用行为分析体系下的干预,很多机构采用康残联或者 VB-MAPP 的干预流程
预后
很多自闭症儿童的干预需要伴随终身
最开始的干预中,可能看到他们的语言认知各方面有所改善
但是社交情绪是他们终身的短板
阅读书籍

今晚怎么做
第12章 SAT、ACT和另外四个字母
一般而言,考试这玩意,简直烂透了
SAT
也称 “美国⾼考”,是由美国⼤学理事会(CollegeBoard)主办的⼀项标准化的、以笔试形式进⾏的⾼中毕业⽣学术能⼒⽔平考试
ACT
也称“美国⾼考”,即美国⼤学⼊学考试,是对申请读本科⼀年级课程的学⽣进⾏的⼊学资格考试
SAT和ACT的区别
ACT考试更像学科考试,更强调考⽣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考查考⽣独⽴思考和判断能⼒
从难度上看,ACT考试⽐SAT容易⼀些
“标准化测验”
我们对于“⾼考”的重视程度,其实,⽐⻄⽅世界的要求更⾼
因此,因国情不同,此章可参考,但不可照搬。
考试的问题
对于考试的批评
在对考试的批评声⾳中,最突出的是以下3个
1,考题只允许有⼀个标准答案
2,思想、创造⼒、发散性思维的多样性,⽆法有回报
3,⽆申诉流程:不能质疑考题
标准化测验最早设计者的意图是为了识别需更多帮助的孩⼦,⽽⾮评估智⼒⽔平
考试真正的问题
考试本身是⽆罪的,真正的问题在于⼈们的看法和做法
1,⼈们为了考试所做的事
2,孩⼦及⽗⺟对考试的看法
事物本身常常是中性的,是⼈们的看法和做法,赋予了其意义
类似的还有:⾦钱、职业等
考试的真正前景
考试不会像⼈们想象的那样影响着未来,考试的真正前景在于
通过它,学习如何管理压⼒的技巧
⻄⽅世界语境下的“⾼考”,和我国现⾏教育体制下的“⾼考”,还是有差异的
但是,管理“⾼考”的压⼒,却是相通的
扩 展 阅 读
⾮标准化的⼈才,是社会未来更⼤的需求
对此部分的认知扩展
可阅读《优秀的绵⽺》《平均的终结》
压力
所谓压力,都是来自我们未知的、嫌弃、惧怕的事物
N.U.T.S坚果
新奇
定义
你之前从没经历过的事
应对
多多练习
考试当天避免“意外"
不可预知
定义
你预想不到却发生了的事
应对
对流程保持专注,可以最大程度减低不可预知
备选计划思维
备灾规划
保持尊重和冷静
对自我威胁
定义
你作为一个人的安全感或能力遭到质疑
应对
我个人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
我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
无论考得如何,我都是怎样一个人?
还有一个选择进入战士模式
缺乏控制感
患得患失
新奇性,不可预知和对自我威胁都会消减你的控制感
不以成败论英雄
如果你能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那无论是参加考试还是跳伞你都能获得更强的控制感
控制感就是应对压力的解药
父母们,放松点
今晚怎么做
第13章 准备好去上大学了吗
大学不能靠混
孩子究竟有没有准备好搞定纷繁复杂的大学生活?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一旦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唠叨他们、提醒他们,以及给他定种种限制,他们的生活就会陷入混乱
大学生所承受的日常压力因素
平均就寝时间在凌晨2点到3点之间
长达数小时的非结构化时间
每周:学习化费:15小时
教育相关的活动:19个小时
社交和休闲:29个小时
过度饮酒的文化已经是一种常态
食品问题
兴奋剂滥用
大学校内的“心理健康危机”
焦虑和压力
抑郁症
人格障碍
发展障碍
精神类药物摄入
自杀行为
举例
苏珊大学二年级学习障碍的情况
1、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2、把自己的负面行为(睡眠剥太与过量饮酒)跟专注与学习所碰到的困难联系起来
解决方法
1、培养孩子控制感的方式来让孩子为上大学做好准备
2、如果他们目前还没准备好,那么你需要先改变的是自己对大学的看法
他们准备好了,还是尚欠火候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做好了准备)
在确定孩子是否为上大学做好准备时,你可以问自己一些这样的问题
你家的孩子能否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来?
—有些孩子被过度庇护了,以至于他们大都17岁了,还没有什么要照顾好自己的意识,甚至都不知道要怎样照顾自己
你的孩子足够了解她自己吗?
具有基本的自我了解水平,照顾自己的意愿,并能在必要时为他人的福祉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些都能帮助你的孩子在大学环境中茁壮成长
你的孩子是否能够做好自我规划,以保障生活平稳有序?
按时作息,就算他室友天天熬夜到凌晨4点,他也能坚持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
对于电子产品和电子游戏,以及他接触到了毒品和酒,都知道适可而止
那么意味着他能够做好自我规划
你的孩子在求学方面有足够的自我动机吗?
能抗拒某些分心事的干扰
在需要支持时会及时提出来,能赶上各种作业和约谈的进度安排,能在某个项目上连着工作几个小时
你的孩子可以自己搞定他的日常生活吗?
—能自己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你的孩子是否采用健康的方法来控制或缓解他的压力?
能找到健康的方法来缓解压力
比如更多的睡眠时间、运动时间和冥想时间
你的孩子精力枯竭了吗?
有健康的应对机制,知道压力管理的技巧,知道偶尔也该给自己一点休息时间
你家的孩子是否具备完成大学水平作业的学术技能?
大学生需要有以一定的速度对大学水平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和记忆的基本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需要学业上的支持,他会提出要求并合理利用这种支持吗?
—许多患有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高中生不愿意接受学校安排的特殊待遇,所以要额外注意这方面的孩子
你的孩子是否具备管理复杂人际环境的社交能力?
对于处于社交弱势群体的学生来说,要同时管理大学里新的学业挑战、大学宿舍里的人际关系和自立生活的相关需求,很可能会让他们不堪重负
作为父母,你可以诚实地回答上面这些问题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意味着您的孩子还没做好准备,
如果答案大部分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拥有一个“成熟”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准备好,该怎么办
尽早准备
鼓励孩子做好准备的过程必须再提前一些
在孩子9年级的时候,就要开始跟她提上大学是要靠自己努力争取的
向你的孩子大概描述一下,为了保障他们筹备完好,他们在未来四年里需要培养出哪些技能
告诉他,你希望在他上大学之前,至少能看到他基本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起码六个月
如果你家的孩子想去上大学,并且显得有能力培养出大学水平的学术技能,但其他方面还没有准备好,那么请强调她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去”而非“去不去”
鼓励你的孩子获取一些打工的经验
成功的工作经验对大学生涯的成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
如果你的孩子很快就要去上大学了,那就谈谈大学里是个什么样子,以及为了让大学生活成为一种美好体验,他都需要做些什么
跟孩子讨论一下,他认为怎样才是最好的方式,能让家长提供支持而不过度干扰,能让家长跟他们保持联系,又不至于显得无处不在
为你自己的过渡工作做好准备
跟孩子保持联系,但还是要专注于你自己的生活
要提醒你的孩子,家永远是他的避风港
还要与你的配偶谈谈,你们俩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事听你的,但钱是我出的
今晚怎么做
第14章 替代路线
重负下的青少年宣言
真正的现实
多样性的美德
击破乌合之众
比尔
罗宾
布莱恩
彼得
本
拉克兰
美乐蒂
“但是……”关于替代路线的问题
关于金钱、职业和幸福
今晚怎么做
展望
致谢
注释
目标达成
观察力
观察力五要素
一个良好的目标
清楚自己在哪里
路上有什么障碍
知道自己的能力与资源
明确选择路径
保障力
保障力七元素
正面词语和肯定句
P
符合整体平衡
E
清晰明确具体
S
可以度量
M
自力可成
A
成功有足够的满足感
R
有时间期限
T
牵引力
每个人已具备使自己 人生成功快乐的能力
每个人都想有 一个更好的明天
未来成功景象法
执行力
有效继续
无效改变
内驱力
我有
资格
可能
能力
外动力/方法
目标确定法
你要什么
这个目标对你意味着什么
当达到目标怎么会知道
何时何地与何人在一起想达成
那结果会怎样影响 你人生其他方面
为什么你今天之前未能达成
你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
你计划怎么去做
时间线确定目标法
借力法 辅助力
洒金粉法
天地人法
代入法
三步借力法
借未来成功 的经验法
借历代父母 的力量法
目标达成
观察力
观察力五要素
一个良好的目标
清楚自己在哪里
路上有什么障碍
知道自己的能力与资源
明确选择路径
保障力
保障力七元素
正面词语和肯定句
P
符合整体平衡
E
清晰明确具体
S
可以度量
M
自力可成
A
成功有足够的满足感
R
有时间期限
T
牵引力
每个人已具备使自己 人生成功快乐的能力
每个人都想有 一个更好的明天
未来成功景象法
执行力
有效继续
无效改变
内驱力
我有
资格
可能
能力
外动力/方法
目标确定法
你要什么
这个目标对你意味着什么
当达到目标怎么会知道
何时何地与何人在一起想达成
那结果会怎样影响 你人生其他方面
为什么你今天之前未能达成
你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
你计划怎么去做
时间线确定目标法
借力法/辅助力
洒金粉法
天地人法
代入法
三步借力法
借未来成功 的经验法
借历代父母 的力量法
知识晶体
彭小六
拆1本定心,3本入行,5本成课,10本得道
1、压力好比N.U.T.S.(坚果)
Noveltv新奇:之前从没经历过的事;
Unpredictability不可预知:预想不到却发生了的事;
Threat totheego对自我的威胁:安全感或能力遭到质疑:
Senseof control控制感:几乎不能驾驭局势。
对应
对应起来的重要时刻包括:
1.转学,升学,搬家……大环境的变化,带来很大压力
2.自然灾害、父母离异、生病、亲人离世……
3.被否定、指责、PUA、生长环境的不安全(小时候被隔离/父母经常不在身边)……
4.总是失败、每一个体验被制止、不允许、过度保护……
领读的KEEP模型
重点
Key point
指书中的关键点,重点内容
读什么书
读什么章节
读什么重点
什么是知识呢?
概念:只有能够改变我们做事情的⽅法、⾯对问题的⼼态,或思考问题的⽅式的都是知识
信息
挑选
知识
手
改变做事的方法
心
面对问题的心态
脑
思考问题的方式
如何找重点知识呢?
what
概念观点
是什么
why
理论原则
为什么
how
流程⽅法
怎么做
情绪
Emtion
可以唤醒激活⼤家对重点内容的注意⼒
如何让学员感兴趣?
学员为什么要听你讲?
前提是你讲的内容要与他们有关系
举例⼦:你想让孩⼦独⽴⾃主学习、阅读、写作业吗?你想解决孩⼦⼿机成瘾的问题吗?如何把别⼈家 的孩⼦变成⾃⼰家的孩⼦?如果你也有这些困扰,请跟我⼀起来读⼀下这本书《⾃驱型成⻓》。抛出问 题,让学员⾃动关联这个问题与我有关,才能进⼀步对这本书感兴趣
利⽤兴趣的3种情绪
驱利
学了就会得到什么,收获什么
弊害
不学就会损失什么,失去什么
好奇
这是什么?好像跟我有关系
解释
Explain
对已提出的重点内容进⾏解释说明,让⼤家听的懂,能理解
为什么要听你讲
找差异
信息差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
认知差
我理解你不理解的
行动差
我做到你没做到的
让别人听你的三个层级
听得懂
类⽐案例
信息差
类比成导演
认知差
类比成厨师
行动差
类比成教练
经典案例
用大家耳熟能详的的名人案例解释重点
实践案例
用自己的案例解释重点
案例从哪儿来?
书、事、人、生、课
生:生活中
呈现
PPT
把上述内容做成课件进⾏展示,让⼤家聚焦到重点,注意⼒更集中,学习效果会更好
为什么要做PPT
怎么做PPT
概要
共读手册
共读规则及任务
必选任务,大家必须要知道的!!
领读任务
1. 选择领读任务,在领读当天早8:30分发布领读内容,带领学习;
2. 每人只领读1次,领读的内容结构可参见KEEP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挥。
学习任务
1. 作为非领读人时,参与当天领读任务的学习打卡
2. 每天晚上12点前群内发布打卡内容,打卡格式参见ss卡
规则
规则:缺卡1次发红包30元在群内,累计3次自愿退出
自选任务,你可以不知道,主理人带着你做的
二四下午茶
随机找到一名学员在周二、周四下午4点下午茶时间在群内加餐分享
盲盒挑战
第一周周日当天会进行“拆盲盒”活动~届时抽中分享盲盒的学员,要准备结营当天的分享内容~
积分说明
本次共读不分组,个人排行机制。得分规则如下: 领读-5分;打卡-1分;下午茶分享-5分;结营分享-8分, 随机彩蛋2分;。
ss卡阅读法
原文摘录
书中重点原文摘抄
不要太多篇幅
核心概念转述
你是如何理解上述原文的?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个人体验
你对这个内容的感受及关联过的经验
行动导向
学到这个知识点后,你即将有什么行动计划?
4F复盘法
事实
Fact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感受
Feel
对上述知识点,你的感受如何
发现
Find
对上述知识点,你有怎样的新发现
下步行动
Future
接下来你有何行动计划
概要
要感动问模型
还是【要感动】模型就可以~ 要:本次共读,学到了哪些主要的知识点,对于哪些知识点印象深刻? 感:参加本次共读从读书会运营到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 动:接下来共读结束,自己有怎样的行动计划或者规划?
要
本次共读,学到了哪些主要的知识点,对于哪些知识点印象深刻?
感
参加本次共读从读书会运营到这本书有怎样的感受?
动
接下来共读结束,自己有怎样的行动计划或者规划?
问
目标达成
观察力
观察力五要素
一个良好的目标
清楚自己在哪里
路上有什么障碍
知道自己的能力与资源
明确选择路径
概要
保障力
保障力七元素
正面词语和肯定句
P
符合整体平衡
E
清晰明确具体
S
可以度量
M
自力可成
A
成功有足够的满足感
R
有时间期限
T
牵引力
每个人已具备使自己人生成功快乐的能力
每个人都想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未来成功景象法
执行力
有效继续
无效改变
内驱力
我有
资格
可能
能力
外动力/方法
目标确定法
你要什么
这个目标对你意味着什么
当达到目标怎么会知道
何时何地与何人在一起想达成
那结果会怎样影响你人生其他方面
为什么你今天之前未能达成
你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
你计划怎么去做
时间线确定目标法
借力法/辅助力
洒金粉法
天地人法
代入法
三步借力法
借未来成功的经验法
借历代父母的力量法
健康的控制感
健康的控制感与我们对孩子的积极期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一种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引导生活进程的信念,会带来很多健康的表现
健康控制感的好处
更好的身体状况
更少地摄入毒品和酒精
寿命更长
压力更小
更积极的情绪感受
更高水平的内驱力
更强大的自控力
更好的学习成绩
还能增强职业成就
它代表了人类的某种深层需求
我们其实并不是要迫使孩子走上我们为之定下的道路,而是要帮助他们成长,进而让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孩子终究还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并在之后的人生中,凭借一己之力修正这条路的方向
三类压力
正向压力
不安
兴奋
期待
收获成就感和自豪感
正向压力能促进儿童(还有成年人)的成长,让他们更能够承担风险,并表现得更出色
想想那些正在筹备戏剧表演的孩子,他们一开始肯定会有些压力,有点紧张,但最终还是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这种压力里包含着不安、兴奋和期待的成分
正在体验正向压力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有着足够的掌控力
对于那些不必要的、不是非做不可的事,孩子反而更有可能坚持下去,也更有可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可承受压力
相对短暂
得到支持
足够时间应对和恢复
压力情景调节奠定了韧性的基础
可承受压力如果只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出现在孩子身上,也是可以增强韧性的,关键是必须要有成年人在旁边提供支持,而且孩子还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压力与恢复元气
父母吵架
但是这对父母还是能够与孩子沟通交流
还是有时间恢复过来的,这就是一种可承受压力
被别人欺负过
但只要这种霸凌不持续太久,也不会太频繁发生,并且这个孩子能得到一个体贴的成年人的支持,这就同样属于可承受压力
因为经历类似的压力情景让大脑调节到了可以应对压力的状态,而这种调节奠定了韧性的基础
毒性压力
缺乏支持
应激系统频繁激活
影响成长健康
毒性压力
要么非常严重
比如目睹了严重的侵害事件
考虑到孩子的成长阶段,有些事情他们恐怕难以承受,而不让孩子接触到这些事,是成年人所能提供的重要支持
要么是慢性的
比如日复一日地经历某种压力情景
倘若当下发生的压力情景难以缓解,何时结束也遥遥无期,孩子又缺少支持,他们自然会感到对此缺乏掌控力
毒性压力非但不能帮助孩子为真实世界做好准备,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概要毒性压力被定义为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应激系统被频繁或长期地激活
容易伤心的孩子
告诉他很安全
你也在他身边
家是他永远的港湾
给予无条件的爱
但不要有过分的保证
父母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让他知道边界和底线
相信他有搞定压力的能力
不要弱化他当下的感受
也不要试图替他解决问题
我们通过鼓励我们的孩子并要求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恰恰可以赋予他们宝贵的经验,让他们能理智地评估自身需求,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动机,进一步在抉择中权衡利弊,并试图自己来做出最明智的决定
不妨问问孩子,了解一下他的反抗背后的原因
难道他真的喜欢花时间宅着,优哉游哉,而非跑出去疯玩吗?
这听起来就跟养老一样
他的抗拒是否来自对“新奇”或“不可预测”的经历感到的焦虑呢?
父母真的要去倾听一下他在揪心些什么
去了解他的背景,定位他的担忧,并尽可能地找到折中方案,这才是一种健康的解决方法
“开启”抑郁或“点燃”焦虑
1.二手压力
有些人只要一出现,你就会紧张
老板、老师、父母
“压力感染”
压力能传染,就像一种情绪的病毒
压力在某个特定人群之中传播,影响和感染其交互网络中的每个人
这种所谓的二手压力对你的影响,可能比你自身产生的压力还要持续得更久
最常见的导致压力的原因,就是对事物或环境太低的控制感,而且随着控制感降低,我们蒙受的压力会增大
自从宝宝在子宫中出现,他们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并对来自我们的压力非常敏感。从那时开始,纵贯整个生命早期,如果孩子的父母压力太大,孩子的基因就会受到影响,包括与胰岛素生成有关的基因,以及和大脑发育有关的基因。压力通过一种称为“甲基化”的过程,影响着胎儿和幼儿的基因表达。当某种基因为了应对压力,需要调整到“关闭”状态时,某种类型的化学物质(称为甲基)就可以将其“锁定”在“打开”的状态
怎么传播的呢?
首先,杏仁核感觉到了威胁,并在其他人身上发现了焦虑、恐惧、愤怒和沮丧
其次,前额皮质,也就是“领航员”,包含着大量的所谓镜像神经元,恰恰是这些镜像神经元,能让孩子通过观察来学习,但它们也让孩子复制了来自父母的焦虑
隐瞒你的焦虑,那你可是自欺欺人
我们会刻意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感受
但我们另有一种不能自控的表达系统,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会把我们的情绪暴露在外
你能听到自己的话,却看不到自己的脸
孩子是伟大的观察者,同时也是糟糕的翻译官
随后他们就会对那些感受加以反馈,不管事实跟他有没有关系
成年人可能会跟脾气暴躁的伴侣安然度过一晚,并且想:“他这个脾气真不好,但今天又不是生我的气。就这么着吧,过会儿就好了。”而一个孩子可能会想:“爸爸又发脾气了,一定是我哪里做错了。他肯定在生我的气。”如果孩子感受到压力,他本就不成熟的解释功能会进一步变得混乱。孩子是伟大的观察者,同时也是糟糕的翻译官。例如,奈德的女儿凯蒂一直都认为,她周围的那些生气的人,生的都是她的气。她就是一个典型的兰花儿童
成熟的一大特点
就是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提升了
这得益于前额皮质能够意识到你正在做什么,以及能够掌控什么
安全感
掌控感
威胁
大人
抑制住自己的情绪
孩子
惊慌失措
如果压力持续的时间太长,杏仁核就会变得越来越‘歇斯底里’”
认知失调
当我们明明心里有事,却要跟孩子换个说法的时候,就应该小心翼翼起来
在孩子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告诉孩子太多,并让他们承担过重的情绪包袱
要关照到孩子
感知情绪的能力
处理他自己的恐惧、犹豫和疑虑的能力
谨慎
隐瞒
一旦原委不明或缺少解释,人们往往会编个自己的故事出来,而孩子所想象出的情景,往往比事实更令人担忧
坦诚
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并了解了事件的过程,可以减少了孩子的迷茫与疑虑,也让孩子觉得该做点什么
她帮着父母做了一些家务,还在父母顾不过来的时候,帮着送妹妹去足球场。虽然已经处于缓解期,但癌症依旧可怕,而且它将永远是这家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他们永远无法消除的未知元素。但了解与坦诚帮助了他们,这让他们不至于身处两种事实的纠葛之中——一个是父母知道的,另一个是孩子所认为的,这样一来,家庭才能够同步运转,让镜像神经元真正发挥功能
不至于身处两种事实的纠葛之中
家庭才能够同步运转,让镜像神经元真正发挥功能
在尝试帮助他人之前,先要解决自己的压力
2.行为
你通过自己的行为,无意中“打开”了孩子的焦虑基因
患有社交焦虑症的父母往往难以传递温情和关爱
更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而且常常表达出对孩子的能力有所怀疑
避免某些行为,来阻止这些基因被“引燃”
如果你搞不定自己的焦虑,等你的孩子也焦虑的时候,你就会更放不下,而这很可能导致他们的叛逆,继而会让你的焦虑飙升,最终导致你又有了更强的控制欲……
恶性循环循环
找治疗师咨询一下,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重新训练我们的思维,以避免恶性循环的产生,让我们远离潜在的焦虑源
父母担心
总担心孩子会惹上麻烦
太过关注孩子会让孩子觉得不自在并影响亲子关系
这会消磨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我们怎能指望他们接受自己呢?
平静亦会“传染”
平衡感
平和的人
总是带着幸福的光环
并且能够在接受周围混乱的同时保持住控制感
平静的源头
帮你重归平静
不靠说教,甚至什么都不做,这些人就会向周围的人传达平静和信心,并帮助他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发展出类似的平衡感
奈德尝试验证过这一命题。他会让孩子做一些练习题,在他们做题时就平静地坐在桌对面。然后他会再给他们留组测试题,并离开房间,给他们留下一个宁静而空旷的房间。最后,他们将在更符合现实的环境中再做一组题,周围的孩子在考场里抖着腿,每个人都很明显地在绞尽脑汁解出题目。你能猜出来,什么情况下他们得分最高吗?你肯定能猜到。奈德在一旁时,孩子就能感到平和,他们会记着奈德对他们有信心,也更容易想起来奈德曾教给他们的东西。等奈德走了,他们就变成了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消极想法便肆意生长。这么一来他们的表现就会下滑。如果其他的孩子再参与进来,因为有了其他焦虑源,压力就像瘟疫一样开始攻击他们,在孩子之间跃迁与升级。
平静
信心
踏实
找到人生的平衡感
心理医生的角色
不接收别人的“垃圾”,我们的作用是抹去他人的压力
各种各样的家庭
有些家庭如同蜜罐
有的父母二人都是工作狂
焦躁不安的“直升机父母”
有人生没人养
让家成为安全的港湾
孩子表现得更加平和,探索外界的能力也更强
原因
父母无条件的爱
传播一种“世界很安全”的感觉
孩子才愿意自由地四处走动,并主动探索世界
也改变了幼鼠身上参与调节压力的基因
这不是一种单纯的遗传
一个平静的空间,没有过度的争执、焦虑和压力,它就成了能让你家孩子休憩疗愈的地方
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来恢复元气
就有能力回归现实世界
更好地去应对充满挑战的社会变迁、学业压力,以及试训试镜这类典型的挑战
重要一环
要记住孩子的生活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他的困扰也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
我们在冷静的时候,更容易采信这种理念,反之亦然
我们应该让孩子体会一下痛苦的感受,而不是急于承担起立马解决问题的责任
我们也不至于对孩子的事儿草木皆兵,禁不起一点风吹草动
要把父母和孩子的感受割裂开来
虽然他们几乎从未直接导致孩子的问题,但他们的种种反应成为家庭交互的一部分,而这种交互经常让他们从首席顾问的角色中抽离,变成了祥林嫂
让家能成为安全港的重要一环,就是要记住孩子的生活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他的困扰也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我们在冷静的时候,更容易采信这种理念,反之亦然。伴着我们平静的状态,孩子能感知到自己。我们应该让孩子体会一下痛苦的感受,而不是急于承担起立马解决问题的责任。伴着我们平静的状态,我们也不至于对孩子的事儿草木皆兵,禁不起一点风吹草动。当父母和孩子各自的快乐感受割裂开来时,当父母都能接受妈妈当下开开心心,而她12岁的孩子并非如此的时候,父母也就更容易给孩子提供他所需的种种支持。我们经常向那些闹心孩子的父母强调,虽然他们几乎从未直接导致孩子的问题,但他们的种种反应成为家庭交互的一部分,而这种交互经常让他们从首席顾问的角色中抽离,变成了祥林嫂
社会支持是控制压力的一种关键因素
如果父母本身就焦虑或者爱找茬,那么孩子是肯定感受不到这种社会支持的
正所谓祸不单行,我们既让孩子焦虑,又没帮上他们什么忙
例
从自己妈妈身上
传承的行为
妈妈有多么有爱,多么深情,她很欣赏这一点
不想效仿的行为
总是对罗莎的生活干预太多
以至于罗莎为了保护自己,很多事都瞒着妈妈
还有很多烦恼,就算罗莎自己早就克服了,她妈妈仍会对此惴惴不安很长时间
这在很大程度上消磨掉了她所能提供的支持感
我们有个叫罗莎的朋友,她跟我们说刚生孩子的时候,参加过一个支持小组,小组里全是女性,彼此分享了她们想要从自己妈妈身上传承的行为和不想效仿的行为。轮到罗莎的时候,她谈起妈妈有多么有爱,多么深情,她很欣赏这一点,但妈妈总是对罗莎的生活干预太多,以至于罗莎为了保护自己,很多事都瞒着妈妈。还有很多烦恼,就算罗莎自己早就克服了,她妈妈仍会对此惴惴不安很长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消磨掉了她所能提供的支持感。比如罗莎说起有一次她从幼儿园回到家,跟她妈妈讲没有其他小朋友和她一起玩,她妈妈竟为此哭了起来。当然,还有的父母与罗莎的妈妈截然不同。有一个坐在罗莎旁边的新妈妈笑着讲:“咱俩的妈妈应该见一面,这样她俩就能互相平衡一下。我妈妈当年说过,‘我送你去幼儿园不是交朋友的!我是让你去学习的!’”
成为一个“非焦虑临在”式的家长
必须先处理好 你自己的压力
欣赏你的孩子
最首要
在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不忘初心实际上很难:欣赏自家孩子,是你最值得为全家人做的一件事
当看到你的小宝宝时,内心有一个柔软的地方被触动
因为你真的很喜欢和他在一起,孩子就能看到并感知到你脸上的欣喜
这种感觉对孩子的自尊心和幸福感都很重要
孩子才能体会由内而生的喜悦
什么原因让你没法欣赏孩子
如果你因为没解决好自己的愤怒,导致无法欣赏你的孩子,那就请先专注于把这愤怒解决好
如果因工作压力的问题,没法欣赏你的孩子,那么就要注意采用一些放松技巧和认知技术来缓解焦虑
如果你由于婚姻中冲突太多才很少欣赏孩子,那请先了解一下夫妻关系方面的心理咨询
如果你因为自身的某个问题行为而没法欣赏孩子,那就先与专业人士一起把行为改善到位
如果你是因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导致不能欣赏孩子,那就更多地去参与社交活动
也可能是单纯因为花了太多时间陪孩子,才导致没法欣赏他们
给彼此一些空间
照方抓药
别惧怕未来
所有的焦虑都关乎我们控制不了的未来
孩子
无论孩子即将经历什么,都不太会出什么乱子
大多数孩子都能安然度过童年、青春期和青年期。哪怕期间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也能得到圆满解决
如果你总是担心,孩子会不会成为那种陷入长期折磨的小孩,那你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
父母
一旦孩子表现不佳,他们就会害怕孩子“卡住了”
陷入一个他们搞不定的负面境地
这让父母感到莫大的压力和痛苦
眼光长远
生活并非赛跑,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
曾经表现不佳,后来却能变得既幸福又成功
致力于你自己的压力管理
我们担心着孩子,孩子也担心着我们
孩子不开心,家长肯定不开心
父母不开心,孩子也同样不开心
即使他们没有被吼、被骂、被唠叨、被忽视,他们也照样能感受到父母的压力和不快
把节奏放慢点,锻炼身体,保证睡眠时间
冥想
冥想可以让心绪平静,也能让妈妈平静
设定完全修养期
今天的成年人还是很少能有短暂、不受干扰、把注意力调整到自己的内在世界的“修养期”
不要再分割你的注意力了,而是要集中精力活在当下,尽可能与你自己、与你的孩子全情投入地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