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发现
初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发现的思维导图,内容有社会主义再生产、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编辑于2023-08-10 19:21:14 北京市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发现
社会主义再生产
实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内容: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特点:扩大再生产
从实现方式上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扩大生产的规模
关系:
往往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实现方式同经济发展的阶段存在紧密联系(生产力水平低-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内涵扩大再生产比重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内涵:
产业结构的划分:
1.两大部分类法:生产资料生产+消费资料生产
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产业-用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着的劳动对象进行生产的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一步加工的生产部门-工业(采矿,制造等)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不生产物质只提供服务的部门-服务业(可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其中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公用事业、旅游业、技术信息服务业属于服务部门,商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属于流通部门)
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状况和相互关系
3.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1.消费结构
2.资源结构: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资源
3.投资结构
4.科学技术进步
5.劳动力素质和数量
6.产业间关联方式
产业结构的优化
含义: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之间建立起最佳的结构和最优的比例关系
不合理表现在:
1.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不协调
3.产业发展在低水平上重复
短期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的运行均衡
长期目标: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
优化的途径
1.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业结构转换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产业的调整和发展
2.选准主导产业,培育战略产业,强化基础产业
主导产业: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战略产业:反映世界新技术革命成果,能够在将来带动整个产业向高度优化演进的产业
基础产业:整个产业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础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GNP):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表现形态和对应的三种计算方法
价值形态: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生产法: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
收入形态: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
收入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之和
产品形态: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支出法: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项之和
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本国企业和本国公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用额
国内生产总值:所有企业和所有人员(包括本国、外国的企业及成员)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
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1.税金,利润-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2.企业基金-企业
3.工资-职工
社会主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
税金-国家
合作事业基金-集资单位/主管部门
企业基金-企业
工资-职工
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生产劳动者个人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原因
1.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治安等部门发现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
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
2.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3.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4.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
途径
1.国家财政收支
2.银行信贷(贷款活动本身+差别利率)
3.劳务费用的支付
4.价格体系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
积累基金:扩大生产基金(最主要,所占比重最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社会后备基金
消费基金:社会消费基金(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个人消费基金(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
关系:
根本上是统一的
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消费基金主要用于满足劳动者的个人生活需要
积累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
矛盾的一面
此消彼长
如何处理?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原则:
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和消费,使积累基金能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是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
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内容: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
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方式
基本方针: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
2.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3.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
4.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协调和优化)
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
经济增长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社会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集约型: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社会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2.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3.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
5.通过完善国家产业政策,指定区域经理政策
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
经济发展目标: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还可以用劳动生产率,人均主要产品占有量,人均预期寿命,死亡率,就业率,人均收入,人均居住面积,教育普及率,人口增长率等指标来表示
不同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十五大: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二是鼓励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十七大: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八个统筹,新增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十八大:
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
战略目标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十九大:
新发展理念:
创新-第一动力,
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
开放-国家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怎么做?
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供给侧改革
建立健全财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机制
突出经济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