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教育目的知识点思维导图,包括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我国的教育目的等内容。知识点详细,重理解与记忆,包括对习题的补充,你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你的错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编辑于2022-06-24 11:47:5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内涵
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的学校和教育工作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反映了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所作出的规定,规定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第二部分及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这部分指明了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当符合什么阶级的利益
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属于理想的范畴
教育目的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
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
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要求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灵魂、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概念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总要求),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总方向、总要求、总概括
我国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谁培养,怎么培养,培养怎么样的人
记忆:方针多个结合
我国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怎么样的人,为谁培养
总结
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教育方针主要是政策,侧重现实,手段 教育目的主要是理论,侧重理想,目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由国家提出,指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总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类学校或某类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专门人才
3课程目标
学科,特定教育阶段的预期结果
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
4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一阶段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作用
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方向
激励作用
鼓励教育工作者朝着教育目的努力
评价作用
评价教育工作的完成情况
选择作用
协调作用
口诀
目的功能击倒评选的这些人
教育目的的类型
按作用/价值分
价值性教育目的
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人的三观)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
心有所属
公用性教育目的
教育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能力、技能)所预期的结果
身有所为
按要求分
终极性教育目的
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蕴涵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又叫理想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
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
小学中学大学等分别培养怎么样的人
又叫现实的教育目的
按重视程度分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
由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如①国家/地区总目的②义务教育目的③高等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如教育家、个人提出的
体现的范围
内在教育目的
具体教育过程(或某门课程建设)要实现的直接目的
范围小,当前的具体的
如教师的教学目标
外在教育目的
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
范围大,一般的最终目的
如国家的教育目的
体现国家在培养人上希望达到的目标结果
按存在形态分
应然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制定主体以成文的、合乎规范的形式所规定并表述的教育目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
教育过程的当事人理解、贯彻、执行的教育目的,主观选择
实际
教育目的的特点
客观性、抽象性和时代性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和原则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是确立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据
人们的教育思想
人们指教育家、教育政策制定者管理者
理论依据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概述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各个方面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但缺一不可
人的和谐发展,即人的各种素质必须获得协调的发展,否则就是畸形发展
人的多方面发展,即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在主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力求尽可能多方面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即人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
人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发展相一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理论是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出发点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然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
生产水平迅速提高物质财富丰富,劳动时间变短,为劳动者学习文化、接受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时间的外在条件的支持。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绝不可能使工人利用如上条件获得身心的解放。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人的全面发展的定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
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以及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原则
统一性原则
教育目的往往在不同的维度上表现出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
偏移性原则
是确立教育主导价值的重要原则
时代性原则
补充
教育目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人们提出的教育目的却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可能的融合
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
观点
个体本能需要出发,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
马利坦、孟子、萨特、赫钦斯、奈勒
遵循自然
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
人本主义
罗杰斯、马斯洛
幼儿教育
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口诀:幼儿贝贝蒙着眼睛玩躲猫猫游戏
口诀
这个孟子无奈(奈勒)陪(裴)着备(贝)胎(台)去萨(萨特)哈(赫钦斯)沙漠骑马(马利坦)
社会本位论
观点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促进社会发展。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社会、国家
代表人物
凯兴斯泰纳、孔德、赫尔巴特、柏拉图、涂尔干、斯宾塞、巴格来
孔子(庶富教)
口诀
社会人撕一撕图图的嘴巴和耳朵
或社会凯孔赫柏涂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观点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本身,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
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反映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
否认外在的目的(国家的范围大的),支持内在教育目的(具体活动目标)
补充
反对学校和家长为儿童制定教育目的
并非完全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只是在强调应提倡什么类型的教育目的
认为
唯一的目的是使学生得以成长
另一方面认为,教育不仅要使个人能维持生活,还应尽其所能为社会服务,把儿童培养成合格公民
文化本位论
狄尔泰、斯普兰格
围绕文化进行,文化统筹教育社会人的关系,目的唤醒人们的意识,并使文化有所创造
口诀:文化太难
宗教本位论
奥古斯丁
题
教育方针
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就是课堂教学。
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广义的育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狭义的育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次将美育列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2年蔡元培《教育之宗旨》
美育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也能促进人们智力的发展
体育的意义
通过对学生身体的调适,达到对其心灵的调适,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有三点
动机作用
方向作用
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教师在素质教育中最大的功绩在于
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各项潜能并使之持续不断地发展
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 )判断
选项:精神价值、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实际价值
答案:内在价值
要做到“严于律己,铸树典范”,就需要教师做到3点
①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特点
②要求教师追求目标必须崇高
③客服阻力,坚持实践
素质教育的“教”需要确立的基本观念有
教学服从教育观,教育服从人才观,人才服从质量观,质量服从学生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历程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教育方针
口诀:57毛(矛)主席说方针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个法定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口诀:82宪法法定目的德智体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85体制改革四有好新人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规定教育目的:德智体全方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人才
首次把提高全民素质纳入到教育目的
口诀:86义务教育德智体首素有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小学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
口诀:93纲要应转素
1994年《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素质教育的内涵
94意见概念提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已近素质教育的决定》
首次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明确提出终身教育
99深化首美进方针,提终身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实施义务教育
我国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怎么样的人,为谁培养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说法①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出发点
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基本精神
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
最后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定位
说法②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性质)
坚持全面发展(质量标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途径)
培养独立个性(内容)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德育
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
作用
首要地位(不是重要地位,不分轻重)
灵魂与统帅作用
方向、动力、核心
题
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智育
任务
根本任务
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
具体任务
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内容
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作用
前提和支持作用
认识基础
题
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体育
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
根本任务
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
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集体、遵守革命纪律、勇敢顽强、努力进取、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
作用
重要物质基础
功能
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体育新政策
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 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题
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体育≠体育课
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
体育的任务是学生掌握自身卫生健康知识
美育 /审美教育
作用
协调各育发展,动力作用(不是方向统帅的动力)
主要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是美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核心
创造美是最高层次的任务/最高表现
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美育的内容
形式教育
包括形式美和美的形式
理想教育
主要包括社会理想教育,人生理想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和爱情理想教育
社会人的爱
艺术教育
美育不同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体部分
口诀
美人行礼仪
美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
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美育
美育新政策
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技能
题
美育功能
直接功能
育美
间接功能
育德、促智、健体等
超美育功能
王国维是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对其进行阐述的思想家。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首先将“美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
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
劳动技术教育
任务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作用
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内容
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技术,手工艺性的劳动技术,工农业生产性的劳动技术,社会服务型的劳动技术
劳动教育新政策
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 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2小时
题
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其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总结
五育关系
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因材施教发挥个性特长,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强调。学校教育也会因某一时期任务不同有所侧重
相对独立性
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是五育的灵魂
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
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其他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实践基础,协调各育发展
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平均发展
内容有质疑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根本特征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点是创新和实践
创新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特点
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合作性、未来性、开放性、多元性、
全体性: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全面性:最终目标 主体性:灵魂
任务
提高学生的社会素质(最高层次)、心理素质(核心层次)、身体素质(基础层次)
三大要义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擅长、合格,均衡
3.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4.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其次才是合作者、帮助者、服务者
5.就是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素质教育基本途径是教学(课堂),课外活动是其他途径应适当
6.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百分制考试
考试是评价方式
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题目意思是会降低,错误。
题
判断题
素质教育既强调合格率,也强调优秀率
答案(✓),某方面合格,某方面优秀
教育目的通常是由国家的宪法和法规明确规定的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