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党必看!下图对历史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进行了梳理,内容涵盖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中国古代的商业三方面。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出!
编辑于2020-03-02 06:16: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的地位:农耕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果,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锄耕
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出现: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产生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两汉时期改进和普及:西汉赵过推行过耦犁,西汉中期出现犁壁,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
唐代完善: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战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西汉: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耕耙技术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井田制
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特点:名义上土地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不能买卖。耕地形同井字称为井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被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周王室衰微,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瓦解的表现和过程:大量工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各国先后进行税制改革。
结果: 由贵贱分明到贫富悬殊,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进步。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战国: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进行了变法活动,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土地私有。
特点: 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和转让,地主和自耕农名下的土地是国家田赋收入的主要来源。
土地兼并: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益普遍化,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
抑制土地兼并: 为了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增加政府收入,巩固统治。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
宋朝不抑兼并,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通过买卖广占田宅的现象更加普遍。
租佃关系
在战国时产生,大约在两晋隋唐时期逐渐发展起来,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专制王朝生产关系的基础。
土地国有制
王田制:王莽时期,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屯田制: 曹魏时期,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
均田制: 北魏至唐前期曾推行过,为了恢复生产,保证赋税来源。
均田制的推行是以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为前提的,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著名的水利工程
春秋时期:芍陂
战国时期:都江堰
秦朝:灵渠
汉代:白渠,龙首渠
隋唐时期:隋朝大运河
北宋: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
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
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汉代: 编户制度
是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
北魏: 租调制
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隋朝:租庸调制
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唐朝: 两税法
均田制无法实行,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
明朝: 一条鞭法
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清朝: 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
认识: 我国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的趋势是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小农经济
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私田大量增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府为保证财源,多采取重农政策。
特点: 自给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顽强性,落后性。
地位: 自然经济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专制集权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阶级基础。
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铁犁牛耕的普及,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工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统治者为保证财源,大都采取重农政策。但是小农经济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繁荣的农耕文明,但是由于狭小的生产规模阻碍了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的进步,不利于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到明清时期日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农民承受沉重的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基本特点: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实行精耕细作,以小农户个体分散经营为主,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为辅,区域经济的多元互补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空间分布的重要特征。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发展演变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发展,但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商周时期设置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工官。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明朝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官营手工业
特点: 技术水平高,代表着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从商朝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产品,由官府统一调拨,不进入市场。集中的大作坊,官府统一经营管理,生产不计成本。 优点: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细密分工和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技艺水平提高。 弊端: 官府提供原料,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大部分采取强制手段不能提高工匠的积极性,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也容易失传。
西周: 设工官管理,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垄断经营。
春秋战国: 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汉武帝时代起: 煮盐,冶铁,冶铜 ,铸钱等高利润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唐代: 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士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
宋代: 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
元代: 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工匠世代相袭,承担官方的工役。
明朝中期以后: 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复议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实行班匠银(输钱代役)代替匠役制
清朝: 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
演变趋势: 垄断地位到,三家并存到,日渐萎缩
私营手工业
产生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兴起,由于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变革。
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
隋唐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两宋后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明朝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特点
有较大的主动性,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中流通。劳动者有较多人身自由,劳动积极性比较高,民营手工业中既有个体经营的小手工业,也有可以匹敌官营的大手工业。
经营方式的变化
唐代以前以农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繁荣,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明清时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以雇佣劳动关系为特征,以手工工厂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家庭手工业
产生
家庭水工业随小农经济的形成而出现,是农户的副业。
产品
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付税,剩余部分进入市场,但数量很少。
影响
家庭手工业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主要部门和发展概况
纺织业
丝织业
商朝:已有织机,还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官员。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 西汉: 提花机完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 唐代: 丝织业重心南移,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作坊兴起。 宋代: 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 官府在苏杭等地设制造局。
棉纺织业
宋末元初: 棉花种植由边疆迅速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元代: 棉纺织家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发,明新式纺车,极大地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明代后期: 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陶瓷
制陶业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有彩陶,黑陶和白陶。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制瓷业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代的白陶被视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烧制出成熟的白瓷,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隋唐: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代起,中国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往国外。 元代:烧出成熟的青花瓷,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珐琅彩
冶金业
冶铜业
原始社会晚期: 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青铜铸造是商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春秋至秦汉:青铜铸造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冶铁业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战国时期: 已掌握淬火和炼钢技术 南北朝:百炼钢技术成熟,发明灌钢法
基本特征: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其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农业的附属地位。 多种经营形态并存,互为补充。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
中国古代的商业
商朝
产生职业商人和人造货币
西周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市的发展: 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商业的发展: 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早期商业的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但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兴起。
秦汉(初步发展)
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局面的形成,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汉开通了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汉文帝一度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
市的发展: 在县治以上的城市特定位置一般都有集中贸易的市。汉代在边境关隘还设有关市,从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贸易,驻军之处有时也立军市。
商业的发展: 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对商业的管理: 清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管理市的法律规定。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秦汉以来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赋税沉重,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南北朝(发展相对缓慢)
原因:社会动荡不安
市的发展: 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并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隋唐时期: 商业进一步发展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交通发达,对外政策开放,国家统一。
市的发展: 都市商业大量出现,市内规划整齐,夜市广泛出现,突破了市场集散的时间限制。
商业的发展: 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对外贸易发展,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司管理外贸,水路商运发达。
对商业的管理: 与汉代一样,市的设立与废止都决定于朝廷,所有的市都是朝廷是官营管理的官市,市与坊仍然分开,交易时间受限制。
两宋时期空前繁荣
原因: 国家走向统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市的发展: 商业突破了市与坊严格分开和日中为市的限制,市不再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草市已经具备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商业的发展: 北宋四川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商家更注重包装广告和品牌效应。出现许多娱乐场所,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对商业的管理: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原因:国家统一,疏通漕运,开辟海运,遍设驿站,丝路繁荣。
表现: 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商业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
明朝海禁主要在明初和中后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是其客观原因,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完全关闭国门,而是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
商业发展的原因: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地丁银制度,赋税征银,使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业化得到发展。
对商业的管理: 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增商税,限制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阻碍了工商业发展,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城镇商业繁荣的表现: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和会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劳动力成为商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清朝时出现票号。
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农业手工业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外贸易的发展,政府政策的影响。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起源早并且在不断发展。 商业的发展依附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并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明朝时期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商业交通发达,商人群体活跃,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活动不断打破时间和地点限制,商人由宗族亲缘组织向地缘和业缘发展演变。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重视。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阿拉伯商人多在东方贸易。
发展农业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重视水利的清修,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不利因素有赋税繁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