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3-02 07:47:47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地貌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地貌有多种类型,它们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是由于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沟谷地貌
河流地貌
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 主要是受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形态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和海蚀柱等。
海积地貌 海浪、河水等搬运来的碎屑物质在海岸附近沉积形成海积地貌,包括海滩、沙嘴等。
风沙地貌 又称风成地貌,是因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般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风蚀地貌 风蚀地貌是风沙对地表吹蚀、磨蚀而形成的地貌。
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是被风力搬运的物质在一-定 条件下堆积形成的
喀斯特 喀斯特是克罗地亚西北部的石灰岩高原的名称,在那里发育着由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各种奇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丛、峰林、孤峰、溶沟、落水洞和喀斯特漏斗等。
地下喀斯特 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地区最具特色的地貌,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由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等组成的混合物。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有氮气和氧气,其次是氩气、二氧化碳、甲烷和臭氧等。
氮气(N,) 氮气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氧气(0,) 氧气是大气中含量仅次于氮气的气体, 是众多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CO,) 二氧化碳 主要来自火山喷发.动植物的呼吸以及人类活动。
臭氧(0,) 高空的氧, 在太阳紫外线的催化作用下,形成由3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
水汽(H,O)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变化。
大气的垂直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可以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底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地,因而对人类的影响最显著。
平流屈 从对流层顶部以 上至寓地面约50千米的大气屋称为平流屈。平流屋底部的水汽、杂质含量板少,大气平稔,天气晴朗,对航空飞行非常有利。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到了 000千米高度的大气层,层内空气密度非常小,存在电离层
电离层 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足以反射无线电波的大气层。电离密度较高的部分主要分布于离地面60- 500千米间。
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大气的受热过程 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实现自身受热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大气逆辐射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大部分则射向地面,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不同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高低差别。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由高压沿着水平方向流向低压,这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即为风。
大气运动的意义 大气运动使不同地区热量、水分得以交换,影响各地的水热状况,形成了各种复杂天气现象,也会导致气候变化,进而影响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水循环 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在各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循环海水燕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其中一部分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降落到陆地上的水除部分蒸发外,一部分沿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 - -部分渗人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等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称为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海水蒸发形成的水汽进入大气,大部分在海洋上空适宜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在海洋中,实现海洋与海洋上空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这种水分交换称为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 陆地水中的- - 部分或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高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上,这种陆地与陆地上空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称为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进行运动和转化,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均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维持着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水循环
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搬运、堆积和溶蚀,不断塑造着全球地貌形态。
第七节植被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热带植被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等。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 之间的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亚地区。 热带雨林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的盛衰消长直接影响着全球环境,保护热带雨林资源是当前最紧迫的全球生态任务之一。
亚热带植被亚热带植被主要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和亚热带荒漠草原等类型。 常绿阔叶林是发育在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森林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 常绿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植被,主要由硬叶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叶坚硬革质,叶面常有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 亚热带荒漠草原在北半球位于热带荒漠北缘,主要由旱生灌木和禾草组成。
温带植被温带植被最具有代表性的类型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 落叶阔叶林是由春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寒带植被苔原由极地(或高山) 灌木、苔鲜、地衣和多年生草本 植物组成,是寒带典型的植被类型。以上世界植被类型均为自然植被。事实上,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表面几乎所有的天然植被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人为干扰,保 存下来的天然植被已经很少了。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的植被不同,不同类型的植被反过来也会 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决定某地区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是该地 区的水分和热量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索通过影响区域的水热状况从而对植被产生影响。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植被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氧气的含量增加,从而影响大气的组成成分。植被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
第六节土壤的主 要形成因素 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 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土壤剖面 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依据有机质的集聚状态,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或溶解状态在水淀积层土壤物 质积累的地方,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母质层和母岩层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质称为成 土母质。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成土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在土壤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等。
生物影响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壤腐殖质的形成。土壤中的各种土栖昆虫、蚯蚓和鼠类等参与土壤有机体残体的分解、破碎和翻动,并搅拌、疏松和搬运土壤。它们死亡后的残体还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气候气候是影响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地形地形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 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
时间时间也是 重要的成土因素之一-, 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 重要的成土因素之一。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展
第五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球上互相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了海洋
海水的性质 海水的性质主要指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
海水的盐度及其分布 海水最显著的特征是味道咸而苦涩,不同海城的海水盐度是存在差异的。- -般而言,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海城海水盐度偏高,降水丰沛或有大量径流注人的海城海水盐度偏低。
海水的温度及其分布海水热量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热量的主要消耗途径是海水蒸发。海水的温度取决于海水热量的收支状况。受太阳辐射影响,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有以下特征。在水平方向 上,表层海水温度表现为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
海水的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利用海水制盐,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生产活动之一- 。
海水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波浪波浪是海水运动的一-种形式,大多数波浪是在风吹过海面并将能量传递给水体时形成的。风越大,波浪也就越大。由海底地震、波浪也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如利用波浪开展体育项目、发电等。潮汐是塑造海岸的主要动力。洋流洋流也称海流,指海水沿着-定方向有规律的大规模流动。根据自身水温与所经海区水温的高低关系的不同,洋流分为寒流和暖流。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的为暖流,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的为寒流。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