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建筑防排烟
消防考试建筑防排烟考点,含历年真题
编辑于2020-03-10 12:34:25建筑防排烟
主要术语
2.1.1 防烟系统 smoke protection system
通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火灾烟气在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内积聚,或通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的系统,防烟系统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1.2 排烟系统 smoke exhaust system
采用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的方式,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火灾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分为自然排烟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
2.1.3 直灌式机械加压送风 mechanical pressurization without air shaft
无送风井道,采用风机直接对楼梯间进行机械加压的送风方式。
2.1.4 自然排烟 natural smoke exhaust
利用火灾热烟气流的浮力和外部风压作用,通过建筑开口将建筑内的烟气直接排至室外的排烟方式。
2.1.5 自然排烟窗(口) natural smoke vent
具有排烟作用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可通过自动、手动、温控释放等方式开启。
2.1.6 烟羽流 smoke plume
火灾时烟气卷吸周围空气所形成的混合烟气流。烟羽流按火焰及烟的流动情形,可分为轴对称型烟羽流、阳台溢出型烟羽流、窗口型烟羽流等。
2.1.7 轴对称型烟羽流 axisymmetric plume
上升过程不与四周墙壁或障碍物接触,并且不受气流干扰的烟羽流。
2.1.8 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balcony spill plume
从着火房间的门(窗)梁处溢出,并沿着火房间外的阳台或水平突出物流动,至阳台或水平突出物的边缘向上溢出至相邻高大空间的烟羽流。
2.1.9 窗口型烟羽流 window plume
从发生通风受限火灾的房间或隔间的门、窗等开口处溢出至相邻高大空间的烟羽流。
2.1.10 挡烟垂壁 draft curtain
用不燃材料制成,垂直安装在建筑顶棚、梁或吊顶下,能在火灾时形成一定的蓄烟空间的挡烟分隔设施。
2.1.11 储烟仓 smoke reservoir
位于建筑空间顶部,由挡烟垂壁、梁或隔墙等形成的用于蓄积火灾烟气的空间。储烟仓高度即设计烟层厚度。
2.1.12 清晰高度 clear height
烟层下缘至室内地面的高度。
2.1.13 烟羽流质量流量 mass flow rate of plume
单位时间内烟羽流通过某一高度的水平断面的质量,单位为 kg/s。
2.1.14 排烟防火阀 combination fire and smoke damper
安装在机械排烟系统的管道上,平时呈开启状态,火灾时当排烟管道内烟气温度达到280℃时关闭,并在一定时间内能满足漏烟量和耐火完整性要求,起隔烟阻火作用的阀门。一般由阀体、叶片、执行机构和温感器等部件组成。
2.1.15 排烟阀 smoke damper
安装在机械排烟系统各支管端部(烟气吸入口)处,平时呈关闭状态并满足漏风量要求,火灾时可手动和电动启闭,起排烟作用的阀门。一般由阀体、叶片、执行机构等部件组成。
2.1.16 排烟口 smoke exhaust inlet
机械排烟系统中烟气的入口。
2.1.17 固定窗 fixed window for fire forcible entry
设置在设有机械防烟排烟系统的场所中,窗扇固定、平时不可开启,仅在火灾时便于人工破拆以排出火场中的烟和热的外窗。
2.1.18 可熔性采光带(窗) fusible daylighting band
采用在120°C〜150°C能自行熔化且不产生熔滴的材料制作,设置在建筑空间上部,用于排出火场中的烟和热的设施。
2.1.19 独立前室 independent anteroom
只与一部疏散楼梯相连的前室。
2.1.20 共用前室 shared anteroom
(居住建筑)剪刀楼梯间的两个楼梯间共用同一前室时的前室。
2.1.21 合用前室 combined anteroom
防烟楼梯间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时的前室。
概念辨析
防烟系统
设置部位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避难走道的前室、避难层(间)
通风方式的选择 (一般规定)
建筑类型
H>50米公共建筑
H>50米工业建筑
H>100米住宅建筑
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建筑类型
H≤50米公共建筑
H≤50米工业建筑
H≤100米住宅建筑
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但不能设置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楼梯间满足下列条件可不设防烟系统
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采用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 注:敞开的阳台、凹廊做前室时,其面积要满足防烟楼梯间前室的面积要求(公共建筑≥6㎡,住宅建筑≥4.5㎡) 敞开的阳台、凹廊做合用前室时,其面积要满足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的面积要求(公共建筑、高层厂房≥10㎡,住宅建筑≥6㎡)
(2)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 注: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2.0㎡ 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3.0㎡
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
当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 否则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下列建筑中,当其楼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敞 开阳台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的是( )。 (2016真题) A.建筑高度为68m的旅馆建筑 B.建筑高度为52m的生产建筑 C.建筑高度为81m的住宅建筑 D.建筑高度为52m的办公建筑 【答案】C
自然通风设施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一般规定)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下列 民用建筑楼梯间的防烟设计方案中,错误的是( )。 (2018真题) A.建筑高度 97m 的住宅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 B.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在最高部位设置 1.0㎡的固定窗 C.建筑高度 48m 的办公楼,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 D.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防烟楼梯间,楼梯间外墙上开设的可开启外窗最大的 布置间隔为3层 【答案】B
某建筑高度为248m的公共建筑,避难层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关于该 建筑避难层防火设计的说法,错误的是( )。(2019真题) A.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 B.避难层应在外墙上设置可开启外窗,该外窗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地 面面积的1% C.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 D.避难层应在外墙上设置固定窗,窗口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地面面积的2% 【答案】D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在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是确保火灾中建筑疏散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安全的主要措施。
系统组成
吸风口、送风机、送风管道、送风口、余压阀
工作原理
在建筑内发生火灾时,对安全区域进行送风加压,使其保持正压,防止烟气侵入
安全区域及 压力梯度
高层建筑内可分为4类安全区: 第1类:防烟楼梯间、避难层 第2类: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第3类:走道 第4类:房间 依上述原则,加压送风时应使:防烟楼梯间压力>前室压力>走道压力>房间压力
机械加压送风的组件与设置要求
送风机
选型
宜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
布置
当送风机出风管或进风管上安装单向风阀或电动风阀时,应采取火灾时自动开启阀门的措施; 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应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面上; 当确有困难时,送风机的进风口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应分开布置: ①竖向布直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在排烟出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不 应小于6.0m ②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
机房
送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该房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 甲级防火门与其它部位隔开
加压送风口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场所,楼梯间应设置常开风口,前室应设置常闭风口;火灾时其联动开启方式应符合本标准第5.1.3条的规定。
除直灌式送风方 式外,楼梯间宜每隔2~3层 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
前室应每层设一个常闭式加压送风口,并应设手动开启装置;
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送风口不宜设置在被门挡住的部位。
送风管道
选型
送风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 且内壁应光滑,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
风速
当送风管道内璧为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s 当送风管道内璧为非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
耐火极限
① 竖向设置的送风管道应独立设置在管道井内,当确有困难时,未设置在管道井内或与其它管道合用管道井的送风管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h
② 水平设置的送风管道,当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h;当未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h(吊顶外)
管道井
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隔墙与相邻部位分隔 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建规为丙级)
余压阀
应在防烟楼梯间与前室、前室与走道之间设置余压阀,控制余压阀两侧正压间的压力差≤50Pa, 防止正压过大导致疏散门难以开启。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
风量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风量的1.2倍。
封闭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净面积每平方米≥30m³/h计算
避难走道前室的送风量应按直接开向前室的疏散门的总断面积乘以1.0m/s门洞断面风速计算。
风压
走廊一前室—楼梯间,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Pa~30Pa ②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Pa~50Pa ③当系统余压值超过最大允许压力差时应采取泄压措施
防烟系统联动控制
排烟系统
设置场所或部位
民用建筑
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100㎡ 和 设置在四层 及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中庭;
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100㎡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地上房间;
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300㎡且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建筑内长度>20m的疏散走道
工业建筑
人员或可燃物较多的丙类生产场所;
丙类厂房内建筑面积大于30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 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建筑面积大于5000㎡的丁类生产车间;
占地面积大于1000㎡的丙类仓库;
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厂(库)房中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其他厂(库)房中长度大于40m的疏散走道。
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地上建筑内的无窗 房间,当总建筑面积大于200㎡或一个房间建筑面 积大于5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时,应设置排烟设施
建规规范8.5
防烟分区
概念
防烟分区是针对排烟设施的概念,是在建筑内部屋顶或顶板、吊顶下采用具有挡烟功 能的构配件进行分隔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蓄烟能力的空间
目的
一是为了在火灾 时将烟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是为了提高排烟 口的排烟效果。 防烟分区一般应结合建筑内部的 功能分区和排烟系统的设计要求 进行划分。
设置
① 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或部位应划分防烟分区
② 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③ 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
④ 采用隔墙等形成封闭的分隔空间时,该空间宜作为一 个防烟分区。
⑤ 有特殊用途的场所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
分隔
挡烟垂壁、结构梁、隔墙等
挡烟垂壁
设置排烟设施的建筑内,敝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位应设置挡烟垂壁等设施,不得叠加计算防烟分区
储烟仓
当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储烟仓的厚度不应小于空间净高的20% ,且不应小于500 mm;
当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时, 不应小于空间净高的10%,且不应小于500 mm。
同时应保证 疏散所需的清晰高度;最小清晰高度应由计算确定。
19年考点
当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储烟仓的厚度不应小于空间净高的( ),且不应小于500mm,同时储烟仓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应大于安全疏散所需的最小清晰高度。(2019真题) A.25% B.15% C.10% D.20% 【答案】D
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
注:走到宽度≤25m时,长边≤60m 空间净高H>9m,可不设挡烟垂壁
自然排烟设施
① 采用自然排烟系统的场所应设置自然排烟窗(口)
② 自然排烟窗(口)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 ③ 应设置手动开启装置,设置在高位不便于直接开启的自然排烟窗(口),应设置距地面高度1.3m〜1.5 m的手动开启装置 ④ 当房间面积不大于200m2时,自然排烟窗(口)的开启方向可不限; ⑤ 自然排烟窗(口)宜分散均匀布置,且每组的长度不宜大于3.0m; ⑥ 设置在防火墙两侧的自然排烟窗(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
排烟窗水平距离
一般要求
防烟分区内任一点与最近的自然排烟窗(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m
工业建筑
水平距离尚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2.8倍
公共建筑
净高大于等于6m,且具有自然对流条件时,其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7.5m
19年考点
某多层商业建筑,营业厅净高5.5m,采用自然排烟 方式。该营业厅的防烟分区内任一点与最近的自然排烟窗 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 )。(2019真题) A. 37.5m B. 室内净高的2.8倍 C. 室内净高的3倍 D. 30m 【答案】D
机械排烟设施
组成
挡烟垂壁、排烟口(或带有排烟阀的排烟口)、排烟防火阀、排烟道、排 烟风机和排烟出口
原理
①手动或火灾探测器将火灾信号传递给防排烟控制器
②联动开启活动的挡烟垂壁将烟气控制在发生火灾的防烟分区内
③打开排烟口以及和排烟口联动的排烟防火阀,关闭空调系统和送风管道内的防火调节阀防止火灾通过其蔓延
④由设在屋顶的排烟风机将烟气排至室外
机械排烟系统的选择
当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机械排烟系统应独立设置。
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住宅,其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公共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50m,住宅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
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分开设置; 当确有困难时可以合用,但应符合排烟系统的要求,且当排烟口打开时,每个排烟合用系统的管道上需联动关闭的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阀门不应超过10个。
排烟风机
风机位置
排烟风机宜设置在排烟系统的最高处,烟气出口宜朝上,并应高于加压送风机和补风机的进风口
出风口布置
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应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面上
当确有困难时,送风机的进风口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应分开布置: ①竖向布直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在排烟出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6.0m ②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
专用机房
①送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该房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它部位隔开
②风机两侧应有600m以上的空间
合用机房
排烟风机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共用的系统,排烟风机和排风风机合用,应符合:
①机房内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②机房内不得设置用于机械加送风的风机与管道 ③排烟风机与排烟管道的连接部件应能在280℃时连续30min保证其结构完整性
连锁控制
排烟风机应满足280℃时连续工作30min的要求,排烟风机应与风机入口处的排烟防火阀连锁,当该阀关闭时,排烟风机应能停止运转。
排烟管道
选型
机械排烟系统应采用管道排烟,且不应采用土建风
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内璧应光滑
风速
当排烟管道内璧为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s
当排烟管道内璧为非金属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
耐火极限
① 排烟风机与排烟管道的连接部件应能在280℃时连续30min保证其结构完整性
② 竖向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独立的管道井内,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h
③ 水平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吊顶内,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h; 当确有困难时,可直接设置在室内,但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0h
④ 设置在走道部位吊顶内的排烟管道,以及穿越防火分区的排烟管道,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0h,但设备用房和汽车库的排烟管道耐火极限可不低于0.5h
管道井
设置排烟管道的管道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h的隔墙与相邻区域分隔 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排烟防火阀
① 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
② 一个排烟系统负担多个防烟分区的排烟支管上
③ 排烟风机入口处
④ 穿越防火分区处
排烟口
距离
① 防烟分区内任一点与最近的排烟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m
② 排烟口的设置直使烟流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排烟口与附近安全出口相邻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
位置
① 排烟口宜设置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
② 排烟口应设在储烟仓内,但走道、室内空间净高≤3m的区域,其排烟口可设置在其净空高度的1/2以上;当设置在侧墙时,吊顶与其最近边缘的距离应≤0.5m。
③ 对于需要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小于50㎡时,可通过走道排烟,排烟口可设置在疏散走道
子主题
风速
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
开启方式
火灾时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开启排烟区域的排烟阀或排烟口,应在现场设置手动开启装置。
排烟量
每个排烟口的排烟量不应大于最大允许排烟量
例:某4层商场,建筑高度为21m。每层建筑面积为10000㎡,划 分为2个防火分区,每层净高为4m,走道净高为3m,设有自动喷 水灭火系统、机械排烟系统。该商场机械排烟系统的下列设计方案 中,正确的是( )。(2019真题) A.设置在屋顶的固定窗采用可熔性采光窗,采光窗的有效面积为楼 地面面积的10% B.排烟口设置在开孔率为20%的非封闭式吊顶内 (解析:≥25%) C.走道侧墙上的排烟口,其上缘距吊项0.5m D.每层采用一套机械排烟系统
挡烟垂壁
挡烟垂壁是为了阻止烟气沿水平方向流动而垂直向下吊装在顶棚上的挡烟构件,其有效高度不小于500mm。 挡烟垂壁可采用固定式或活动式,当建筑物净空较高时可采用固定式,将挡烟垂壁长期固定在顶棚上;当建筑物净空较低时,宜采用活动式。 挡烟垂壁应用不燃烧材料制作,如钢板、防火玻璃、无机纤维织物、不燃无机复合板等。 活动式的挡烟垂壁应由感烟控测器控制,或与排烟口联动,或受消防控制中心控制,但同时应能就地手动控制。活动挡烟垂壁落下时,其下端距地面的高度应大于1.80m。 活动挡烟垂壁应具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启动和现场手动启动功能,当火灾确认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在15s内联动相应防烟分区的全部活动挡烟垂壁, 60s以内挡烟垂壁应开启到位。 系统主电源断电时,活动式挡烟垂壁应能自动运行至挡烟工作位置 挡烟垂壁在(620±20)℃的高温作用下,保持完整性的时间不应小于30min。
固定窗
固定窗的设置是为了在可燃物较多、预计火灾功率较大的场所,弥补机械排烟的不足,以保证快速、有效且可持续地排出火场热烟。因此只要有设置条件的外墙或屋顶都宜均匀布置固定窗。
4.1.4 下列地上建筑或部位,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尚应按本标准第4.4.14条〜第4.4.16条的要求在外墙或屋顶设置固定窗:
1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 2500m2的丙类厂房(仓库);
2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 3000 m2的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
3 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 m2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4 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中长度大于60m的走道;
5 靠外墙或贯通至建筑屋顶的中庭。
6 除洁净厂房外,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 2000m2的制鞋、制衣、玩具、塑料、木器加工储存等丙类工业建筑,可采用可熔性采光带(窗)替代固定窗,其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未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或采用钢结构屋顶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建筑,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10%; 2) 其他建筑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5%; 注:可熔性采光带(窗)的有效面积应按其实际面积计算。
烟规4.1.4
设置在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其总面积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2%。
设置在靠外墙且不位于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单个固定窗的面积不应小于1㎡,且间距不宜大于20m,其下沿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层高的1/2。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窗口面积不计入固定窗面积,但可组合布置。
设置在中庭区域的固定窗,其总面积不应小于中庭楼地面面积的5%。
固定玻璃窗应按可破拆的玻璃面积计算,带有温控功能的可开启设施应按开启时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固定窗宜按每个防烟分区在屋顶或建筑外墙上均匀布置且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补风系统
设置场所
除地上建筑的走道或建筑面积小于500m2的房间外,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应设置补风系统。
补风方式
①补风系统可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等自然进风方式以及机械送风方式
②防火门窗不得用作补风设施
③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
补风口
①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时,补风口位置不限
②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防烟分区时,补风口应设在储烟仓下沿以下,补风囗与排烟口水平距离不应少于5m
机械补风 口风速
①机械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
②人员密集场所补风的风速不宜大于5m/s
③自然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3m/s
补风管道 耐火极限
不应低于0.5h,当补风管道跨越防火分区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5h
控制
补风系统应与排烟系统联动开启或关闭
补风量
补风系统应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且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50%
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
真题
关于防烟排烟系统联动控制的做法,符合规范要求的 有( )。(2017真题) A.同一防烟分区内的一只感烟探测器和一只感温探测器报 警,联动控制该防烟分区的排烟口开启 B.同一防烟分区内的两只感烟探测器报警,联动控制该防烟 分区及相邻防烟分区的排烟口开启 C.排烟口附近的一只手动报警按钮报警,控制该排烟口开启 D.排烟阀开启动作信号联动控制排烟风机启动 E.通过消防联动控制器上的手动控制盘直接控制排烟风机启 动、停止 【答案】ADE
某多层商场、每层设有3个防火分区,6 个防烟分区,根据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该建筑下列关于排烟系 统控制的说法,错误的有( )。 (2018真题) A.将排烟风机入口处设置的排烟防火阀的关闭动作信号作为排烟风机关闭 的触发信号 B.火灾确认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20S内联动开启相应防烟分区的全部 排烟口 C.火灾确认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30s内自动关闭与排烟无关的通风、 空调系统 D.每层设一套排烟系统,该层任一排烟阀开启后,该层排烟风机自动开启 E.火灾确认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20s内联动相应防烟分区的全部活动 挡烟垂壁 【答案】BDE
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首层某防火分区设有机械排烟系统,共划分4个防烟分区。防烟分区间采用电动挡烟 垂壁分隔,每个防烟分区均设5个排烟口。该防火分区机械排烟系统的下列控制设计方案中,错误的有 ( )。(2019真题) A.由防火分区内1只感烟火灾探测器和1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报警信号(“与”逻辑)作为排烟口开启的 联动触发信号 B.消防联动控制器接收到符合排烟口联动开启控制逻辑的触发信号后,联动控制开启排烟口的数量为10个 C.消防联动控制器接收到防火分区内2只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后,应联动控制排烟口的开启和排烟风 机的启动 D.由防火分区内2只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与”逻辑)作为电动挡烟垂壁下降的联动触发信号 E.消防联动控制器分时联动控制排烟口的开启和电动挡烟垂壁的下降 【答案】ABCD
某高层办公建筑每层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其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均设 有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第三层的2只独立感烟火灾探测器发出火灾报警信 号后,下列消防联动控制器的控制功能,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2019真题) A.前室送风口开启后,联动控制前室加压送风机的启动 B.联动控制该建筑楼梯间所有送风口的开启 C.能手动控制前室,楼梯间送风口的开启 D.联动控制第二层,三层,四层前室送风口开启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