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思维导图
期末复习必备!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思维导图!将中国古代史一张图全部收录,从先秦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到汉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部都在这里了。还不快收藏起来!
编辑于2020-03-20 11:59:29古代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
分封制
目的
内容
分封对象
被分封诸侯的义务和权利
等级秩序
本质及特点
分封对象多元化
分布情况
权利义务明确,等级序列森严
作用及影响
①积极
a
b
①局限
a
b
宗法制
目的
含义
内容
①大宗:嫡长子
②小宗:其余诸子
③关系:
特点
①最大特点/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②相对的大小宗关系(隶属关系)
实质
作用及影响
①对当时
a.保证了
b.有利于
②对后世
a.积极
b.消极
内外服制度
秦朝
背景:秦朝大统一(政治前提)
内容
①皇帝制度
②中央管制
三公九卿制
在中央:丞相(帮皇帝处理政事), 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在地方:(九卿)
家国同治
特点
a.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b.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作用
a.互相牵制,加强皇权
b.进行朝议,减少失误
c.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③地方管制
郡县制
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开始出现:春秋后期 全面推行:秦朝
郡守(最高行政长官) 县令或县长
职责
a.管理人民
b.维护地方治安
c.征收赋税
d.征发兵役和徭役
作用
①形成了…加强了…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汉朝
中外朝制度(另立机构,架空相权)
背景
汉初:郡国并行制———七国之战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内容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影响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汉武帝:“推恩令”
选官制度
察举制(品行孝廉)
魏晋南北朝
尚书(执行) 中书(决策) 门下(审议)
作用
三省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门第)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清朝
清初
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
军机要务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康熙时期
设南书阁,挑选翰林大学时入职 名义上是陪皇帝写字赋诗作画 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物,替皇帝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
雍正时期
目的
为办理西北军务
设置军机处(跪受笔录)
作用
a.提高行政效率
b.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加强【到达顶峰】 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明朝
宰相制度废除 (明太祖朱元璋)
原因
①历代相权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
②胡惟庸专权擅制(直接原因)
③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很少能参与决策)
明成祖选拔翰林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职宫内的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有票拟权【内阁制出现】 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
元朝
背景:疆域扩大, 目的:加强管理
行省制度
①中央:中书省
②地方:行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边缘民族设宣慰司
作用
a.便利了
b.加强了
c.巩固了
一省二院制(后期)
中书省(行政) 枢密院(军事) 御史台(监察)
管理西域:宣政院
宋代
北宋
三权归中央,地方分权
①兵权
②行政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
宋初
设立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二府三司制
目的
为制约宰相
中书门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行政权) 枢密史(军权) 三司使(财权)
唐朝
节度使(机构)———藩政割据
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隋唐)
背景
魏晋的实践
内容
中央权利分三省 中书(决策) 门下(审议) 尚书(决策)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
作用
①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大创举
选官制度
科举制(隋唐)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举制行成
作用
积极
①②③④⑤
消极
特点
标准的客观性 方式的公平性 范围的广泛性 时间的延续性 (隋唐至19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