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动机
普通心理学资料学习心理学的同学绝对用的上总结绝对全面
学习心理学的同学绝对用的上总结绝对全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动机
一般概念
涵义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需要
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
种类
1.自然需要(人和动物都有)和社会需要(人所特有)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需求理论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要。
人类的需要同个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人在同一时间里有很多需要但其中必有主导性需要,人的行为是由主导性需要所决定的。
基本内容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与行为
1.同一种行为可以有不同的动机. 2.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动机与工作效率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比较容易的任务,动机最佳水平相对较高。任务越难,动机最佳水平越低。
启示
动机过强或过弱对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是不利的
动机的强度应该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来决定
理论
本能理论
基本观点:行为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
驱力理论
主要观点:行为由驱力唤醒和驱动
诱因理论
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唤醒理论
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
认知理论
归因理论
过程
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行为背后的原因。
分类
内外源,可控性,稳定性
成败原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其他外界环境
自我功效理论
期待是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结果期待
效能期待
成就目标理论
个体对自己所从事成就活动的原因的认识是一个关于成就活动的目的成功的意义成功的标准的整合的信念系统
如何评价成功
任务标准
个体是否达到了活动本身的要求
自我标准。
个体是否比自己以前做的好
他人标准。
个体是否比群体中其他人做得更好
成就目标类型
掌握目标
成绩目标
根据动机的性质
生理性动机
(一)进食 (二)饮水 (三)睡眠和觉醒 (四)性
社会性动机
兴趣
直接兴趣。
对某种活动本身引起的
间接兴趣。
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引起的
品质。
广度
中心。
稳定性。
效能
成就动机
指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 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成功。
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的方式会影响到一个人成就动机的强弱
个人失败的经验
如果成功多于失败,成就动机水平比较高,相反,失败多于成功,成就动机水平比较低。
人格因素
高成就动机的人,往往具有责任心、创造性、追求完美的人格特点。
权利动机
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交往动机
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
原始动机
习得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
有意识动机。
无意识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
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
意志行动
个体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
准备阶段
1.动机斗争与目的确定 2.行动方式的选择与行动计划的制定
执行阶段
1.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情感体验和认知活动协调作用的过程。 2.执行决定是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 主要困难: (1)与目的不符的各种动机出现。 (2)行动中出现意外情况。 (3)个性原有的消极品质:懈怠、保守、不良习惯、行动;环境带来的不愉快的体验。
心理冲突
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两个目标都对你有吸引力,但只能选择一种目标时产生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任务,而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人们有吸引和排斥两种力量,但必须取舍决断的矛盾心理状态。
多重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像这种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
挫折
三层涵义: 1.挫折情境:挫折的原因,干扰或阻碍意志行为的情境。 2.挫折认知: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 3.挫折行为: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等。
反应
情绪性反应
(1)积极的情绪反应 (2)消极的挫折反应 (3)妥协的挫折反应
理智性反应
个性的变化
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境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意志的品质
独立性(自觉性)
意志的独立性是指一个人不屈服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果断性
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些决定
坚定性(顽强性)
表现为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
自制性
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意志有引发行为动机的作用,比一般动机更有选择性和坚持性,可以看作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
习得性无助:是指在经历消极体验后 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景时,个体所产生 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