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生物实验
生物课本里主要实验的归纳 高中生适用
编辑于2020-03-24 15:05:54教材实验归纳
模拟调查类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模拟尿糖的检测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探究类实验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
淀粉遇碘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实验步骤
1. 取6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为:A、A′;B、B′;C、C′号,向A、B、C号试管分别注入 1mL新鲜的唾液淀粉酶溶液,向A′、B′、C′号试管加入1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 将A和A′号试管放置于冰块中;B和B′号试管放置于37度左右的的温水中;C和C′号试管放置于100度左右的热水中;维持各自温度5分钟
3. 分别将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注入淀粉酶溶液中(即如A′号试管注入到A号试管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分钟
4. 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滴碘液,摇匀
5. 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
A号试管加碘后出现蓝色,B号试管加碘后不出现蓝色,C号试管加碘后出现蓝色
实验结论
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影响酶的活性。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
新鲜肝脏研磨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实验步骤
1. 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号1,2,3,各加入2mLH2O2溶液
2. 分别向3支试管加入1mL的HCl溶液、蒸馏水、NaOH溶液,摇匀
3. 向3支试管各加入1mL的新鲜肝脏研磨液,摇匀,观察各试管气泡数量
实验结果
1,3号试管有少量气泡产生,2号试管有大量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
pH会影响酶活性,在最适pH时,酶的活性最高,pH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酶的活性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原理
1. 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
2. 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3.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步骤
1. 配制酵母菌培养液
2. 检测CO2的产生
3. 检测酒精的产生:自A、B中各取2 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 mL 溶有0.1 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产生CO2,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实验原理
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实验步骤
1. 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
2. 配制母液
3. 设置浓度
4. 选择插条
5. 处理插条
浸泡法
沾蘸法
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 d),用适宜浓度的2, 4-D或NAA处理过的插条基部和树皮皮孔处(插条下1/3处)出现白色根原体,此后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
实验结论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一般规律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探究水族箱(或水缸)中群落的演替
物质提取与检测类实验
观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实验步骤
还原糖
1. 制备组织样液。(去皮、切块、研磨、过滤)
2. 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 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
4. 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
脂肪
1.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
2. 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
3.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
4.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5. 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观察
蛋白质
1.制备组织样液。(浸泡、去皮研磨、过滤。)
2.鉴定。加样液约2ml于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3~4滴,摇匀,观察
实验结果
溶液颜色: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圆形小颗粒
溶液变紫色
实验结论
组织样液中含还原糖(脂肪)(蛋白质)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
材料用具
新鲜绿色叶片、尼龙布、滤纸、研钵、漏斗、药勺、滤纸、毛细吸管、剪刀、试管、棉塞、量筒、天平、层析液、无水乙醇、SiO2、碳酸钙
实验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
4.分离色素
5.观察和记录
实验结果
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实验结论
绿叶中有四种色素,含量大小:叶绿素a>叶黄素>叶绿素b>胡萝卜素
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显微观察类实验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实验步骤
1. 取口腔上皮细胞
1.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2. 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的液滴中涂抹几下
3. 点燃酒精灯,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
2. 水解
1. 在小烧杯中加入30 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2. 在大烧杯中加入30 ℃温水
3. 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 min
3. 冲洗涂片
用滴管吸取蒸馏水,让蒸馏水从倾斜的载玻片上缓缓流过涂层,反复冲两三次 ,约10秒左右
4. 染色
1. 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2. 将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滴2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 min
3. 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5. 观察
1. 先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观察细胞结构,观察清晰后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并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实验结果
绿色主要集中在细胞核,红色只要分散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论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实验原理
1. 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2. 线粒体呈无色,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材料用具
新鲜的藓类的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新配制的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
实验步骤
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取一片新鲜的藓类的小叶或者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表皮,放入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将制作好的叶片临时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找到叶片 ,换用高倍显微镜,仔细观察叶片细胞内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用消毒牙签仔自己漱净的口腔内壁上轻轻滴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染液中涂抹几下,盖上盖玻片,高倍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
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基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实验结论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
1. 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 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细胞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3. 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材料用具
紫色的洋葱鳞片叶,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原理
洋葱鳞茎细胞的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
细胞的分裂具有独立性:同一组织的不同细胞,在同一时间内可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分裂时期
材料用具
洋葱、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玻璃皿、镊子、胶头滴管、质量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龙胆紫溶液
实验步骤
1. 取材
2. 解离
3. 漂洗
4. 染色
5. 制片
6. 观察
实验结果
处于间期的细胞最多,处于分裂时期的细胞较少
实验结论
细胞间期在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占的比重大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