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陶瓷器及宋代五大名窑
导游资格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1.陶瓷器及宋代五大名窑的思维导图。陶瓷器是陶器制品和瓷器制品的总称。陶器是用黏土成型,经700℃—800℃的炉温焙烧而成的无釉或上釉的日用品和陈设品。
编辑于2023-08-23 16:53:31 广西壮族自治区陶瓷器及宋代五大名窑
一、陶瓷发展简史
1.陶瓷器是陶器制品和瓷器制品的总称。陶器是用黏土成型,经700℃—800℃的炉温焙烧而成的无釉或上釉的日用品和陈设品。
2.陶器工艺品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大多为红陶,制作比较粗糙,饰纹较少,且随意性较强,但也不乏古朴的风格。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工艺不断发展,品质提高,种类增多,在仰韶、河姆渡、大汶口等文化遗址中,就出土有大量的灰陶、红陶、彩陶和黑陶等,其中仰韶文化彩陶和山东龙山文化黑陶颇具代表性。
(1)仰韶文化彩陶
A.仰韶文化是分布在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由于遗址中发现了非常精美的彩陶,因此人们称之为“仰韶文化彩陶”。
B.彩陶是我国最早的彩绘纹样与造型相结合的艺术,它集中地反映出我国远古时期陶器艺术取得的辉煌成就。从目前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器物中可以看出,仰韶文化时期的先民已经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陶器造型有盆、罐、钵、壶、尖底瓶、鼎等,并用红彩或黑彩在器表绘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纹饰。
C.较具代表性的有:出土于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的“半坡类型”彩陶,其器型有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等,风格朴实厚重,彩绘纹样有动物纹(人面纹、鱼纹、鱼鸟结合纹等)、几何纹、编织纹等,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类型”彩陶的珍品;出土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庙底沟类型”彩陶,大多为红陶黑彩,其器型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等。曲腹是庙底沟陶器的大特色。
(2)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A.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其中有一种薄胎黑瓷,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之为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
B.蛋壳黑陶高柄杯,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堪称史前陶文化高超技艺的典型代表,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3.商代陶器以灰陶为主,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4.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除生活器皿外,陶器大量被应用到建筑上,如版瓦、简瓦、瓦当、瓦钉、阑干砖等。
5.战国,秦汉时期,用陶俑、陶兽、陶器随葬已成习俗,因此,制陶业更加繁荣。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徐州西汉兵马俑,其造型之精,阵容之宏伟,从中反映了当时制陶业的水平。
6.两汉时期,自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大量替代铜质日用品,到东汉晚期至三国,瓷器的烧造技术逐渐成熟,陶器开始向瓷器过渡。
7.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制成的器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瓷器的烧成温度必须在1200℃以上,瓷胎烧结后,质地致密,胎体吸水率不足1%;三是在瓷器表面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1)烧成温度不同:陶器最低在800℃以下,最高一般不超过1100℃;瓷器在1200℃以上,高的可达1400℃左右。(2)使用的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的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以高岭土做坯。(3)成品的坚硬度和透明度不同。(4)釉料不同。
8.隋唐时期陶瓷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之。
9.唐代的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然而陶器确有丰富绚丽的彩釉,“唐三彩”就是其标志。“唐三彩”同时在一件陶器上交错使用白、黄、绿或黄、绿、褐等色釉,其斑驳淋漓的彩釉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精品。
10: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A.居于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汝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汝窑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B.官窑专为宫廷烧制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粼粼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具有宫廷气势、高雅大气的艺术珍品。
C.哥窑瓷器釉质莹润,其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其通体釉面被粗深或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D.定窑以烧制白瓷而著称,以装饰见长。
E.钧窑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以其神奇“窑变”而闻名,素有“人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
11.元代由于战乱一度限制了制瓷业的发展,但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瓷和釉里红的烧制。
12.明代以前陶瓷釉色以青为主,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为瓷器的装饰创造了物质条件;特别是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
13.元、明、清瓷器的主流虽然是青花瓷,但清代涌现了缤纷多彩的彩瓷,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最终形成青花瓷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14.现代最著名的“瓷都”是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福建德化、浙江龙泉、山东淄博和河北唐山也是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地。
二、陶瓷名品简介
1.景德镇青花瓷
A.江西景德镇是我国的“瓷都”,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B.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并称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烧造历史最为悠久,位居四大名瓷之首,享有“瓷国明珠”之美誉。青花瓷主要是以色料在胚胎上描绘纹样,然后上透明釉,施釉后经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净,明净雅致。
2.洛阳唐三彩
A.“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绿、褐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它以造型生动、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B.迄今为止,“唐三彩“精品多出土于洛阳地区,而洛阳出产的仿”唐三彩“器物精美逼真,所以人们称其为”洛阳唐三彩“。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在洛阳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洛阳美术陶瓷厂,并设立专门机构研究”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目前,“洛阳唐三彩”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
3.龙泉青瓷
A.龙泉位于浙江西南部,龙泉青瓷是中国汉族传统制瓷珍品。
B.南北朝时期,浙江龙泉人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制造青瓷。龙泉市境内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360多处,史称龙泉窑。龙泉青瓷在南宋时达到巅峰,其烧制出的青瓷产品具有“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特点。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
C.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D.哥窑(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哥窑”青瓷以瑰丽、古朴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朴、典雅,堪称瓷中珍品。
E.弟窑(白胎和朱砂胎青瓷):“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
4.宜兴紫砂器
A.江苏宜兴被认为是中国的“陶都”。宜兴紫砂器享有天下“神品”之称。
B.紫砂器是用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制成的无釉细陶器,呈赤褐、浅黄或紫黑色。紫砂茶具造型美观,色彩古朴,胎壁无釉多孔,有较强的吸附力,泡茶数天后不馊且仍能保持茶香。
5.醴陵釉下彩瓷
湖南醴陵瓷器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迄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醴陵釉下彩瓷釉面犹如罩上一层透明的玻璃罩,无铅毒、耐酸碱、耐摩擦,洁白如玉,晶莹润泽,虽长期存放,花纹始终保持原来色彩。这是由于釉下彩的釉是一种很坚硬的玻璃质,它耐摩擦、耐高温、耐酸碱腐蚀,保护着画面能始终保持原来色彩。醴陵釉下彩是醴陵日用瓷中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传统产品。
6.淄博美术陶瓷
A.山东淄博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汉代已能生产翠绿、栗黄、茶黄、淡绿四种颜色釉陶。淄博现代以生产传统的名贵色釉——雨点釉、茶叶末釉。
B.雨点釉瓷又称油滴瓷,在黑色的釉面上均匀地布满了银白色的小圆点。圆点小如米粒,盛茶时金光闪闪,盛酒则银光熠熠,映日视之,晶莹夺目,曾有“尺瓶寸盂视为无上之品,名瓯酒盏叹为不世之珍”之说。
C.茶叶末釉是一种含有结晶矿物的无光釉。古人称赞说:“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嫩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最养目。”用这种釉制作的各种文具、瓶、罐、釉色纯正,古朴典雅。
7.德化白瓷
A.福建德化是我国白瓷著名产地,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B.德化窑历史悠久,历经了千年的历史,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