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湘教版),必修一章节有: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编辑于2023-08-23 17:15:11 贵州自然地理
必修一
走进地理学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做什么?
地理学怎样做?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太阳系与地月系
月相
特殊行星——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大气层结构
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和地震波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球的演化
地层和化石
地层是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和堆积物。地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时代的地层,在地层中留下了历史事件的痕迹,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迹或遗体,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因此可以说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如贝壳,骨骼等;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印,粪便等。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进化的。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例如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
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地球的演化史
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的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在宙之下,又分出代;在代之下,再分出纪。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称为地质年代。
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指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40亿年。按照早晚顺序,前寒武纪依次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其中 👉冥古宙 作为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变化。
在 👉太古宙 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那时,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经常出现烟雾满天的景象。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太古宙早期地球上还没有生命现象,到处是一片荒凉死寂。地球经过十几亿年的演化,有了水和空气之后,太古宙中期才出现最原始的生物。从无生命到有生命,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
在 👉元古宙 现在陆地的位置仍大部被海洋所占据。那时地壳运动剧烈。元古宙,晚期出现了若干大片陆地。元古宙时,海水中的生命活动明显增强,除单细胞生物外,还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标志着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
显生宙
显生宙是指寒武纪以来的时期。自寒武纪开始,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按照早晚顺序显生宙依次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 是地壳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到了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海水中出现了许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珊瑚等;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后期,一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中后期,陆地上出现了大片植物,特别是蕨类植物繁生,从海滨地带到大陆内部,出现了万木参天、郁郁葱葱的景象。古生代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在寒武纪早期,地球海洋中的生物快速发展,进化出大量不同种类的生物,古生物学家称,这个事件为寒武纪大爆发。
👉中生代 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也带来了丰富的金属矿产。生物的变化很大,爬行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后来,空中出现了始祖鸟,爬行动物的一只开始向鸟类发展。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因此,中生代也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中生代末期,除盛极一时的恐龙从地球上突然销声匿迹以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 新生代 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高山是在这次运动中造成的,由此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哺乳动物和被子动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第四纪进入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次大冰期,称为第四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来临时,气候变冷,陆地上冰川覆盖面积增大,海面下降100多米,许多大陆架变成了大陆间人和动物来往的通道。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间。地球演化史有力地证实了“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的”这一真理,证明了新陈代谢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流水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V型谷
U型谷
河流阶地
牛轭湖
流水堆积地貌
冲积扇
洪积扇
三角洲
尼罗河三角洲
江心洲
滑坡和泥石流
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
风蚀壁龛
风蚀柱
雅丹地貌
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士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喀斯特地貌
海岸地貌
冰川地貌
冰斗
冰川槽谷(U型谷)
角峰
刃脊
峡湾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
山谷风
海陆风
城市热岛环流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水循环
水的行星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鱼鳞坑
洪涝灾害防治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水的性质
海水的温度
纬度
洋流的影响
海水热导率低,导致水温自表层向深层大体上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在表层区,水温基本上趋向于均匀分布;在温跃层(水温在垂向上存在显著差异的水层)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深水区,水温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变化缓慢,温度偏低。
海水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比热容大,海边地区冬暖夏凉
消极影响:1、台风飓风增加 2、致使浮游生物数量显著下降,影响鱼类,海鸟还瘦的食物供给。
全球气候变暖,超过90%的地球热量被海洋吸收。虽然海洋表层水温上升,加快浮游植物的生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带来丰富的产量。当表层海水变得温暖,它们的密度减小,这样,较冷的富含营养的下层海水无法上涌到表层,意味着肥料减少。如果浮游植物没有营养,即使水温合适,它们也无法生长。所以,总的来说,较高的水温会减缓浮游植物的生长。
利用海水温差发电
海水的盐度
海水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用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来量度。海水的味道之所以既苦又咸,是因为氯化钠(味咸)和氯化镁(味苦)是海水中主要的溶解盐类
降水量与蒸发量影响盐度的大小
赤道附近、副热带海区、高纬度海区比较。
北极周围有欧洲 北美洲 亚洲 等大洲 这些大洲陆地山的淡水大量注入北冰洋 从而降低了那里的盐度 南州是一块冰上覆盖的大陆 周围并没有大洲的淡水注入 二南极大陆本身由于 温度极低 大陆上的冰川几乎不融化 并没有多少淡水稀释周围大洋
洋流影响盐度的大小
江河入海口盐度较低
河流的顶托作用
海水盐度在垂向上存在着分层:潜浅表层盐度比较均匀;随着深度的增加,盐度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一水层称为盐跃层);到一定深度,盐度又近似均匀分布。在中低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高,随着深度的增加,盐度降低。在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着深度的增加,盐度升高。
海水的密度
海水密度的变化比较复杂,与温度、盐度和压力都有关系。在大洋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盐度的变化。例如大西洋赤道附近温度偏高,盐度稍低,表层密度小,由此向两极逐渐增大,在副热带海区虽然盐度偏大,但因温度下降幅度不大,尽管密度增大,却没有出现及时,随着纬度增高,虽然盐度巨匠,但因温度降低引起的分泌效应,盐度降低引起的解密效应要大,所以密度继续增大,最大密度出现在即,寒冷的极地海区,在河流入海口,由于盐度低,伊尔密度较小,但河水夹带着泥沙,可是密度变大。
海水在垂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密度跃层,不同纬度海水密度垂向差异很大。在低纬度海区,由于表层海水温度高,海水密度相对较低。从海面到一定深度,受海水运动的影响,海水混合良好,因此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变化不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增大。但到一定深度之下,海水密度基本不变。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在垂向上的变化很小。
海水的运动
波浪
潮汐
洋流
寒流
暖流
海洋与人类
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水产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
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主要植被
植被与环境
土壤的形成
成土因素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其他因素,地形和时间。
土壤剖面
有机层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
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自转周期
自转方向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移
产生时差
时区和区时
区时的换算
日期和国际日界线
地球的公转
方向、周期、公转轨道。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矿物
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水蚀作用
下切侵蚀
溯源侵蚀
侧向侵蚀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蚀作用(磨蚀作用)
风积作用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高空风
近地面风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季风环流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
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地中海气候
天气系统
锋与天气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第四章 陆地水与洋流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联系的陆地水体
河流的补给
雨水补给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冰川融水补给
湖泊和沼泽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
洋流
洋流的形成
全球洋流模式
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基带、林线、雪线
地方性分异规律
主要的陆地自然带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科技进步与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的属性(条件)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国际人口迁移(历史)
我国人口迁移
人口容量
人口增长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自然增长率
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人口合理容量
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城乡空间结构
城乡土地利用
通常,我国土地分为农用地(乡村以其为主)、建设用地(城市以其为主)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等。
城镇土地利用(建设用地)
是指城镇中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绿化等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乡村土地利用(农用地)
乡村土地利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在乡村土地利用构成中,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占有较大比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分散。
城乡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
形成原因
类型
功能区分布
合理利用城市空间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❶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村镇驻地以居住、工业、商业、交通、行政等用地为主,其外围则以农用地为主
❷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主要有密集型、分散性和半聚集型等,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❸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村镇多为所在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一般建有学校,卫生所,邮局等服务设施。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是城乡规划和建设的首要任务。城乡是一个由城市和乡村多种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不能封闭起来发展乡村,也不能单单靠城市解决乡村问题。只有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相互支撑,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二是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三是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四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城乡区位分析
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城镇空间布局指向
效率指向 城镇空间布局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聚集,有利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人流、物流汇聚之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社会公平指向 城镇注重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设施的相对均衡布局,提供大量的就业、发展和交流机会,有利于不同收入人群共享社会福祉。
滨水指向 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河入海处,往往形成较大城市。
地形指向 平原地区城镇建设最为有利,山地丘陵区城镇建设投入较大。位于地势低洼地区的城镇应加强排水设施建设。
避灾指向 城镇选址应尽量避开地震频繁并且危害严重的地区,同时还要避开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方以及地质活动断裂带。
交通指向 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处,往往形成较大城市。
文化指向 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教育科研机构较多处,往往形成文化中心和旅游城市。
环境指向 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居住区布置在工业区的上风向或者城区河流的上游。城市周围应有良好的植被,最好还要有大面积的水面。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
自然条件 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多或者规模大,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乡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
地势地貌 平原盆地乡村聚落多、规模大,山地高原乡村聚落少、规模小。
气候条件 湿润温暖的地方乡村聚落多、规模大,酷热酷寒或干旱缺水的地方乡村聚落少、规模小。
水源条件 乡村聚落具有明显的亲水型指向,多靠近水源丰富、水运方便的地,这样有利于居民的生产生活。
交通条件 乡村聚落倾向于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较大的村落往往靠近交通要道,聚落发展与商贸活动互为促进。
历史文化 一部分乡村聚落拥有地方显著特色的历史文化。庙宇、道观、教堂附近,家族祠堂所在地,旅游地,都有助于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内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古都)
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城镇化(城市化)
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城市化的动力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我国的城镇化(目前63.89%)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二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三是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四是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五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六是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居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的城市群,培育壮大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抓紧建设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哈长(黑龙江、吉林)、北部湾(广西、广东、海南)等重点城市群,完善城市群的协调程度,提高城市区城市群的荷载功能,增强城市群的带动能力,扩大城市群的国际影响力。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病
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社会条件
农业科学技术因素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农业信息化则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农业布局
农业布局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因地制宜
农业地域类型
农作物种类
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❶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 ❷从小而全到专业化 ❸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 ❹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 ❺从粗放型到集约型 ❻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传统工业的区位指向
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
社会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当地的总体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政策、市场、运输成本)科学技术因素(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科技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等)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环境质量、信息化水平、产业集聚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工业布局
河流、风向等
工业布局
世界工业布局的特点
工业基地向大型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根据地域条件,以优势工业部门为主导,许多地方建成了现代化综合工业基地。
工业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工业布局在地域上相对集中,如北半球中纬度形成了一系列加工制造业地带,同时,随着交通运输的改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活动趋于网络化,使得一些新型工业的布局相对分散。
工业布局在近燃料的近原料地、近消费地、临海型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临空型、科技型的新布局类型。如围绕航空港布局工业,靠近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工业。
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布局的不平衡状态依然存在。 工业生产集中在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亚洲太平洋地区工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新兴的加工业制造中心。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服务业概述
服务业是指生产服务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服务业不仅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健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服务业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主要为生产、商务等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包括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科技服务等。
生活性服务业是指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的行业,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各种生活需求,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文化娱乐等。
中心地理论
公共服务业是指政府或公共组织为服务社会大众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包括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业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遍在性等特征。
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对沿线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提高了可达性,更强化了区位优势,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进而形成经济带,即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与途径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经济大可分为沿海型、沿河型、沿路型、复合型等类型。
沿海型经济带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沿河型经济带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沿路型经济带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演变。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促进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同属华北要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在统筹规划建设、交通运输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以生态型都市圈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使之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目前,京津冀形成1.5小时交通圈,推行公交一卡通和高铁互联互通;司法、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这里正在建设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世界级现代港口群和环首都公园。
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海洋权益是国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的统称,主要包括在领海(12海里)的主权,在毗连区(24海里)、专属经济区(200海里)、大陆架(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别国领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飞越权以及在别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等。
海里 子午线上纬度1分对应的长度,以前没有gps只能通过六分仪计量 1海里=1.852公里
我国新时期海洋发展战略
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进行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海洋,事关我国的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已经被纳入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中。
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
一,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加强陆海统筹建设,将滨海开发向海洋延伸,发展海洋产业,振兴海洋经济,构建海运大通道。在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方面,既要注重开发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开发格局的优化
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 海岸带地区是海洋开发活动的核心区域,也是坚持陆海统筹,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开发。
提升海洋传统产业,优先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比如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我国远洋渔业发展迅速,但在技术、装备、作业方式、探测能力等方面,需要进行全面提升。大力发展高品质的滨海旅游业、深海探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高科技产业。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经济区,是推进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的示范区。以青岛市为龙头,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成绩斐然,海洋产业成为山东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该经济区更加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对海岸带污染源进行全面治理,控制海水养殖强度,严禁掠夺式酷渔滥捕,强调陆海统筹协调发展。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重点方向是我国沿海港口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我国沿海港口到太平洋,北冰洋。串联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南亚、西亚、北非、大洋洲、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发展面向海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
三,创新海洋科技 海洋科技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技术保障,也是增强海洋开发能力的重要支撑。我国在海洋高新领域有领先世界之处,例如深海载人深潜装备和技术,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仍有很大差距,需奋起直追。只有掌握现代海洋科学技术,面对巨大的海洋宝库,我们才不会望洋兴叹
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五,维护海洋权益 维护海洋权益,就要拥有强大的海上综合力量,需要运用各种手段,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手段,不断提升国家对所属海域的控制能力,使国家海洋权益到广泛的认同和充分保障
六,全面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倡导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蓝色伙伴关系,通过双边及多边合作,与国际社会共同保护海洋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世界海洋规则制定,构建和平、公平的海洋秩序。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环境问题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类型
环境污染 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 包括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资源短缺 包括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污染的治理
生态保护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选择性必修二 区域发展
第一章 认识区域
区域及其类型
区域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地理学中的区域还是一种空间思维,通过区域认知,人们实现对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认识、理解,并找出规律。
基本特性
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动态性。
类型
按自然特征划分的区域有高原区、雨林区、季风区等
按人文特征划分的区域有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区、稻作农业区等
按照尺度大小划分,大洲和大洋是大尺度的区域,市、县、乡、村属于中小尺度不同层次的区域。
按照区域性质来划分,区域类型主要有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等。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其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区域的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居民经济收入不高,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不大,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交通运输线分布稀疏,区域开放程度较低,进出口贸易规模偏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以工业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随着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扩展,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态势,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发生很大变化,表现为明显的不协调。
该阶段与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工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工业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大规模的工业化也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水体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第三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中心城市呈现率先发展的势头,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成长阶段后期,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区域产业必须进行调整,寻求新的发展。
我国近年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其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强调以创新为引领,主要是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章 区域发展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第三章 区域合作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