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作者钱穆。
编辑于2020-04-02 15:15:37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汉代
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皇帝
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
三公
丞相(行政)
十三曹(宰相自己辟用)
太尉(军事)
御史大夫(监察,“副丞相”)
御史中丞(管理皇室一切事物)
九卿(两千石,隶属于宰相,实为内廷官)
太常(皇家太庙)
光禄勋(门房)
卫尉(卫兵)
太仆(皇帝车夫)
廷尉(掌管法律)
大鸿胪(外交)
宗正(皇帝家族)
大司农(政府经济-田赋)
少府(皇室经济-工商业,海盐,矿等)
地方政府
郡(一百多个郡)
太守(行政长官)
都尉(地方军事首领)
县(一郡含十至二十个县)
县令
地方掾属由地方长官任用
选举制度
贤良
无定期选举,新皇帝即位,下诏书选举人才
政府“策问”,贤良“对策”
出使绝域之人
特殊时期选举(出使西域,黄河决堤等)
孝廉(此选举制度为主)
经济制度
田赋(三十税一)
盐铁政策(收回盐铁,变为国营。节制资本,不让民间有过富)
兵役制度
兵役
卫兵(中央)
南军(皇宫卫队)
北军(首都的卫戍部队)
戍卒(边郡)
费用自负,服役三天
国民兵(地方)
都试(每年秋季一个月的大检阅)
兵农合一(全民皆兵)
力役
替国家义务劳工,每年一个月,也叫“更卒”
人口税
所有人都需纳税,导致很多人去做奴隶,奴隶的人口税由奴隶主负责。
良家子从军
富有家庭,希望打仗立功,做官封侯(李广)
得失检讨
政府组织
皇帝与宰相,皇室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原因:看重不成文法,遇到大的关节,反而没有严格明白的规定。 没有管束皇帝的制度。导致权力偏移和丧失
霍光(大司马大将军)
选举制度
权力在长官,在中央,在上不在下。
没有考虑资源不均,读书不易问题。“门第的社会”,书生贵族。
经济制度
土地问题为未解决
兵役制度
军队数量太多,训练太简略,全国皆兵,有实无名。
不可能长久都是好制度,制度在于不断地改善。
唐代
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三省(宰相)
政事堂(中央最高机构, 中书省与门下省举行的联席会议)
下诏书流程: 政事堂会议通过(中书省撰写→门下省复审)→皇帝写“勅”字→尚书省执行
武则天时期,唐中宗“斜封墨敕”, 略过中书门下省自封官职,称之为“斜封官”
中书省(定旨出命之权)
中书令
中书侍郎
中书舍人(拟撰诏勅)
撰写诏勅仅由几名中书舍人之意见, 中国重质不重量(“贤”为质,“众“为量)
门下省(副署之权)
侍中
侍郎
给事中(诏书批注,“涂归/封驳/封还/驳还”)
尚书省(最大的行政机构)
尚书令
六部 (汉代九卿管皇室内廷, 唐代六部管国家政务) 《唐六典》
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之权,任用五品以下官,五品以上宰相决定)
户部(长官民政,户口)
礼部(主管宗教,教育)
兵部(掌军事)
刑部(掌司法)
工部(主管建设)
御史台(独立于宰相)
左御史“分察”(监察朝廷中央政府,监察六部,中书省和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
右御史“分巡”(监察地方政府)
观察使(常停驻地方,高于地方长官)
节度使(巡视边疆)
“藩镇”;“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
地方政府
州(比郡小)
刺史
上州,中州,下州
县
上县,中县,下县
与汉代区别:地方政府无权任用部属,由中央分发
与汉代区别
六部管理国家事务,九卿管理内廷
中央集权严重,官阶上下相隔较远,相比之下升迁机会少
观察使权力大于地方政府长官,中央集权
考试制度
范围更广的科举制度(臃肿,报考无限制,人数过多,需多设官。 “员外官”“候补官”)
“士十于官,求官者十于士,士无官,官无禄,而吏扰人”
不断鼓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压抑工商资本。
经济制度
账籍制度 (州县保存五比,户部保存三比)
账(壮丁册子)
每年重造一次,一次称为一比
籍(户口册)
每三年重造一次
租庸调
租(粟米之征)
田赋,四十税一(土地属于中央政府,丁年十八授田,期间纳税,六十为老,土地还官)
庸(力役之征)
劳役,每人每年二十天
调(布帛之征)
各地将土产贡献给中央,主要为丝织麻织
两税制
“户无主客,以看见居住为簿”,人口迁徙更自由
有多少产交多少税变为有多少地交多少税 (国家征收的结果差不多,由此,劳役等负担也解放了。)
土地贫瘠处负担大,争相赶往富乡。越来越不均。
不收谷米,改收货币
商人可以上下其手,农民损失很大
兵役制度
兵农合一(全兵皆民)
府兵
府(军队屯扎地)
下三等民不能当兵,当兵人家免租庸调,兵无饷给,兵有自己的田地
宿卫
中央直辖十六个卫,每个卫设大将军
府兵需到中央宿卫一年
封勋
文官分品级,武官分勋级,武官又称勋官,勋官有爵号无实职,不干预政治。
府兵制度失败原因
人事颓废
各地府兵要到政府轮值宿卫,中央宿卫太多,士兵变成了大臣的苦工。 军心丧失。
府兵打仗阵亡,军队立即呈报名册,中央派地方政府慰问,赠勋赏恤。 过程疏慢,人心丧失。
勋位只是荣誉,而无实职,还是一个兵,政府要员差唤,军人地位堕落。
刻意开边,打仗后不复员长期戍边。边疆营官压榨士兵做苦工,从而获取其自带财物。
兵源枯竭,买外国人当兵,边疆都是外国兵,边疆动乱。
综述
中央政府
结束三公九卿制,开创尚书六部制
选贤举能
结束乡举里选制,开创科举考试制
租税制度
结束田租、力租、土贡分项征收制,开创单一税收制
军队
结束普及兵役制,开创自由兵役制
宋代
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两府
政事堂
中书省(丞相)
相权低落,君权提升(军事,财政,用人都不归丞相)
枢密院(军事)
谏官
皇帝选拔,监察宰相
以前谏官是监察皇帝,御史台监察政府。 现在两者都监察宰相,宰相权力和话语权更低。皇帝无人监管。
谏官是分散的,像是在做主持公议,实则比西方的反对党更有力。
三司(财政)
户部司
盐铁司
度支司(经济出纳)
考课院(用人)
东院(文选)
西院(武选)
地方政府
三级(路、州、县)
知州,知府
中央官员临时管理地方,制度上没有地方官
监司官
一路四个监司官 (中央派到地方来监临指挥)
帅(安抚使,掌兵工民事)
漕(转运使,掌财赋,最为重要)
地方财富全部转运至中央,财权集中
宪(提刑按察使,掌司法)
仓(提举常平使,掌救恤)
相权衰落,中央集权(军事集中,财政集种,用人集中),地方衰落
考试制度
弊端 (考试制度更重要,更严密,但非更有真效)
唐代门第家教熏染,懂得政治掌故。 宋代白屋书生,对政治生疏扞格。
唐代公卷,通榜。不专凭考试一日之短长。 宋代更严格,糊名之制,且仅凭考试成绩。
唐代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先去地方实习。 宋代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及第即得美仕。
考试制度改革
注重教学,大于考试。“但非咄嗟可望”
更改考试内容,不考诗赋,改考经义。”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料转变秀才为学究“
赋税制度
沿袭两税制,但是夹杂租庸调
差役法
军队到地方,地方出力役,出贡调。
王荆公变法“免役钱”,地方出钱,每家平摊
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军队
分类
禁军
中央的军队
厢军
驻守城厢,不用来打仗,在地方当杂差
性质
宋代兵役相当于汉唐的劳役,苦工
宋代没有退役,不在边防,即在中央
宋太宗交战辽国,打败仗。之后不裁兵,以防御为主。
抑制军人跋扈,避免重蹈唐末五代覆辙
冗兵,冗吏
不打仗而必须养兵
连年不打仗,但是经费却很高
提倡文治,重文轻武。
国防
地理位置
都城开封一片平地,骑兵北下,即可攻城,没有国防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讲和,不好正式布置边防
只有太原雁门关一道防线,杨家将守卫
国防资源
军粮全靠长江流域供给,中原地带在唐末五代残破不堪,经济全赖南方支持。 节省粮运,建都开封
连年不打仗,但是经费却很高
骑兵马匹产出地东北,西北。两地被辽和西夏拿去。 “保马政策”民散养马,温湿地带不易养马,死马赔钱,民不得不做苦事。 散养羸弱之马也未必有用
总论
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
一个国家该有凝固的中央,政治进步,政权自然集中
国家统一而不要太偏于中央集权,也要多注意地方政治改进
社会阶层趋于平等
“节制资本”,自宋代已是平铺的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
封建贵族废除
官吏不可世袭
政权普遍公开
考试符合条件可入仕途
平铺的社会没有力量。
长治久安下的知识分子只能维持三代
勤耕苦读之人飞黄腾达,下一代纨绔子弟
皇帝世袭地位尊严不断提高,政府的权不断降低
政治制度相沿日久,繁密化
一个制度出现,再制定一个制度仿制它。制度繁密,人才束缚。
中国政治偏重法治(制度化),西方政治偏重人制(事实化)
一笔抹杀传统政治,会使我们对一切传统和习惯失去共尊共信心。 ”制度不在推倒,在建立。“
清代
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制度与法术
制度(制度出于公)
法术(法术处于私,满洲部族的“部族政权”私心)
部族政权
政权(掌握政权者一定是集体)
贵族政权
军人政权
士人政权
部族政权
中国历代不讨论政府主权,中国政治理想重“职责”。 若必须讨论政权,以往则是“士人政权”
清代是部族专制,非皇帝专制,满洲部族凌驾中国读书人
中央政府 (始终需要满洲人拥护,才能控制牢固)
军机处
政府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发出,不再经过内阁。军机处成为了皇帝的秘书
寄信上谕 (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之人。 不再经内阁和六部尚书)
皇帝直接与全国各长官联系,其他人全不知。 政治变成了秘密。没有制度,只有法术。
全国各地长官一切活动皇帝皆知,皇帝私派特务人员。
六部尚书
满汉分开。尚书和侍郎接单独上奏皇帝。 每个部六个长官。一个汉人尚书,两个汉人侍郎。满人也如此。
寄信上谕→六部皆不能做事,皇帝集权
全国用人之权全在皇帝,吏部没有话语权
地方政府
总督巡抚正式地方行政首长。五级:1知县,2知府,3道员,4布政司,5总督与巡抚。
军事时期,中央令派经略大臣,参赞大臣等到地方,这些人做主。
八旗兵
满洲军队“八旗兵”,国家武力主干,驻防全国军事要地。 下面“绿营”是中国军队,绿营将领仍为满族人
太平天国之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再造中兴,封疆大臣到了中国人手里。甲午战争之后,又是满人为主。
禁令与禁区
禁令(府学,县学的明伦堂的禁令)
生员不得言事(言论自由)
不得立盟结社(结社自由)
不得刊刻文字(出版自由)
禁区
关东三省(汉人不许出关,持续到光绪末年。为自己留有退步)
台湾(郑成功收复后不断有造反,禁止福建人私渡。为了管理方便)
察哈尔和绥远(不许汉人进入,光绪末年才开禁。把蒙古人和汉人分开)
新疆(不许汉人进入,左宗棠平定回乱以后禁令结束。新疆土地肥沃,尚未开辟,留作满人衣食之地)
部族政权下的考试制度
满洲人占比少,做官者远多于汉人
考试制度本是开放政权,选拔真才。 清代部落政权无意开放政权,考试成了政权束缚之术。
统治政策
满人第一,蒙古人第二,汉人第三。宗教在满人运用下,成了法术。
中国无帝国主义
英国是帝国主义(对征服地另外管理)
印度,香港总督是英王派的
英国本国政治民主,殖民地附属于帝国,无民主
清代“本部十八省”,“藩属”。待遇蒙古族人优于汉人
满洲人压迫汉人知识分子,讨好下层民众。“文字狱”
“地丁摊粮”只收田租。实则赋税增加。(不断累积,引起民愤)
民众的反抗运动
满族官僚政治腐败,底层民众痛苦不断累积。即使没有中西交通,仍会垮台。
“太平天国”失败于集团内没有知识分子,且要推翻中国全部历史(焚毁孔庙等)
变法与革命
革命(孙中山)
推翻皇帝,推翻满清部族政权。创建新制度。
革命之后要有心理建设,共尊共信心。
变法(康有为)
皇帝可保留。认为皇帝专制,实则是满洲部族主权。 (看了制度,没看主权)
明代
政府组织
中央
中央政府 (有卿无公,多头政府)
六部尚书(二品官,没有统一长官,六部并列。 六部尚书为中央政府最重要部分)
督察院(弹劾纠察)
通政司(管理奏章,公文出纳)
大理院(主平反,管刑罚案件)
“延推,延议,延鞫” (大官的推举,大事的决定,大的狱讼的解决。七卿九卿一起商议)
给事中(依照尚书分六科,类似专家智囊团,有话语权)
内阁(皇帝的秘书处)
内阁大学士(皇帝的顾问,五品官)
皇帝偷懒,政权逐渐交付内阁
“经筵讲师”(皇帝或太子的老师)兼职内阁大学士
内阁大学士通常由尚书兼职
太监(太监的领袖,司礼监)
皇帝与内阁逐渐接触较少,中间的太监权势变大, 甚至皇帝让太监批公事,太监成了真宰相,真皇帝
地方政府
行省(行中书省)(中央派到地方的的机关,中央集权。 不是地方政府,而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承宣布政司(行省长官,又叫藩司)
提刑按察使(管司法,又叫臬司)
都指挥使(管军事)
胥吏(师爷)
流品观念(职业,出身等歧视?三六九等)
官是管官的,吏是管事的。吏可上下其手
考试制度
进士和翰林院 (进士和进翰林院的人才有资格做大官)
考试流程
1府县考,录取了叫“人学”,“秀才”
2省试,叫乡试。考中者叫“举人”
3中央集合会考,叫“会试”。考中者叫“进士”“进士及第”
翰林院
进士在中央读书三年,再考试,成绩好者进翰林院
进士翰林院制度下,中央培养人才
八股文
赋税制度
黄册(登记户口)
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其中粮多的十户为长,剩下一百户分十甲,一甲十户。 每年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大户与小户区别较大,对小户极不利)
鱼鳞册(登记田亩)
一条鞭法
把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之下
兵制
卫所制度(等同于唐代的府兵制)
卫(大的兵区)
所(小的兵区)
太平时期的战事
全国平均分调兵力,气候差异,武器年久未更,士兵装备亦如此,所以会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