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性: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影响因素(控制变量法) 内因:溶质的性质(种类),溶剂的性质(种类)
外因:温度 气压
对于固体溶质温度
温度升高,溶解性明显增大〈绝大部分的固体物质〉
温度升高,溶解性增大不明显,氯化钠
温度升高,溶解性减小,氢氧化钙
对于气体溶质
压强不变,温度升高,溶解性减小,
如水沸腾前已经有气泡冒出;
温度不变,压强增大,溶解性增大,
如打开汽水的瓶盖,会冒出大量气泡。
[2]定量:溶解度:〈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符号:S 单位:g/100g水
例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100g水表示的含义是指:
①在20℃时,食盐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能溶解36g.
②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36g食盐
③在20℃时,m质=36g m剂=100g m液=136g(饱和状态时)
影响固体溶解度得因素:
内因:溶质的性质(种类),溶剂的性质(种类)
外因: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略增大,如氯化钠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
压强(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温度(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用来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1)已知T读出S;已知S读出T
(2)曲线上的点:某温度下改物质的溶解度恰好饱和
(3)曲线上的的交点:某温度下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4)在下方的点:溶液不饱和
(5)在上方的点:饱和溶液加+溶质共存(过饱和)
M→P:降温 溶液不饱和→饱和
M→O:加溶质 溶液不饱和→饱和
O→P:降温 溶液饱和→饱和
P→O:升温并加溶质 溶液饱和→饱和
(6)线的走势
①大多数固体 T↑S↑明显(如硝酸钾)
②T↑S↑略(如氯化钠)
③T↑S↓(如氢氧化钙)
T(=) P(↑) S(↑)
P(=) T(↑) S(↓)
溶质质量分数(浓度)
1.定义: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计算式:
(1)C%=m质/m液*100%
(2)C%=S/S+100*100%(只适用于饱和溶液)
(3)m溶质=m溶液*C% ,m溶液=m溶质/C%
(4)浓配稀公式:m稀*C%稀=m浓*C%浓
m加水=m稀-m浓
3.含义:溶质质量分数:0.9%的氯化钠?
每100g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0.9g
即100g溶液含溶质0.9g,溶剂99.1g
影响浓度的因素-T,m质,m剂
①C%不变:到出一部分,先看原溶液是否饱和
②C%变大{不饱和溶液中加溶质 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
③C%变小{加水 降温至有固体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