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政治权力
【题 目】1.政治权力 【体系位置】政治学/行政学 » 政治学教程 » 1.政治权力 【内 容】①什么是权力;②权力的类型;③权力的来源和实施;④权力的合法化和权力监督; 【参考教材】《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列教材·政治学教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列教材之一,由我国著名政治学家俞可平教授主编,参编作者都是政治学科的知名学者或博士生导师。全书力图突出科学性、学术性和前沿性,尽量向学生展示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系统知识;力图反映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和最新成果,尽量向学生展示政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新生的学科的历史与现状;力图将学术性与现实性尽可能地结合起来,尽量向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现实政治生活的知识工具。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编辑于2023-08-24 16:04:37 湖北省【内 容】①阶级与国家;②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③国家机构;④政治民主;⑤政党与政党制度;⑥政治参与;⑦政治文化;⑧政治发展;⑨民族与宗教;⑩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内 容】①认识新媒体;②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③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④新媒体用户;⑤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⑥新媒体信息的组织;⑦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⑧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⑩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参考教材】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_彭兰 著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 容】①阶级与国家;②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③国家机构;④政治民主;⑤政党与政党制度;⑥政治参与;⑦政治文化;⑧政治发展;⑨民族与宗教;⑩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内 容】①认识新媒体;②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③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④新媒体用户;⑤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⑥新媒体信息的组织;⑦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⑧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⑩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参考教材】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_彭兰 著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政治权力
什么是权力
权力是政治的基础和核心
权力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研究就是关于权力分配方式和权力运行机制的研究,政治学也就是关于权力的学问。
对政治的权力研究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追求权力是人的基本目标。这种假设往往与现实主义(realism)政治分析相联系,形成了关于权力政治观念的悠久的思想和学术传统。
关于权力的一般理解
追求权力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动机,权力是政治的基础,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
一些政治学教科书为权力提供了几种比较简洁的定义:
权力是实现集体目标的能力。
权力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而反对他人的能力。
权力是使他人违背其利益而行事的影响力。
权力的特性
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狭义地说,政治权力主要指政府权力。
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S.奈(Nye, J.S.)曾经指出:“权力犹如爱情,易于体验却难以衡量”
政治权力的特性
支配性
强制性
扩张性
排他性
硬权力与软权力比较
约瑟夫·S.奈在提出“硬权力”和“软权力”概念的同时,比较分析了两种权力不同的资源和实施方式(见下图)。根据他的观点,硬权力与软权力是通过控制他国行为实现其目的的不同能力,二者只是在行为性质、权力的有形性等方面有程度上的差别。“命令性权力——改变他者所作所为的能力可依赖于强制和引诱。同化权力——塑造他者期望的能力可依赖于某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或控制政治议程以使得他国无法实现其目标(因其过于不切实际)的能力……软权力资源往往与同化权力行为相关,而硬权力资源往往与命令性行为相关” 。
权力的类型
权力套餐
直接动用武力
使用政治威胁
制定政治规则
下达政治指令
展开政治说服
实施政治激励
实施政治处罚
政治权力的运行规则
权力的对比决定政策方向
政治是权力较量
政治是不同力量之间的博弈
政治是讨价还价
政治是谈判妥协
因此,政治被说成是艺术
权力分配的理论
问题:平等原则——适用于权利分配,还是权力分配?
精英主义模式(Elitism):统治精英(ruling elite)的概念与三位学者有密切联系。他们是意大利的帕累托、莫斯卡和德国的米歇尔斯。:少数精英统治社会,而人数更少的精英实施政治统治,这是任何社会的普遍规律。
多元主义模式(Pluralism):现代民主是一个开放和竞争的舞台,不同的利益和团体为了影响社会而展开竞争。多元主义被认为是介于精英主义和传统民主主义之间的中间立场。
法团主义模式(Corporatism):20世纪70年代,法团主义理论被重新用来分析自由民主国家中权力分配的模式。德国和奥地利被认为是法团主义模式的典型。:法团主义强调,社会中一些群体(主要是经济性的)组合成为社团并进入决策程序是实现权力分配的有效途径。在这种分配模式中,国家从与社团的合作中获得好处。
马克思主义模式(Marxism):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政治权力也必然集中在处于少数的统治阶级的手中。国家作为一种强制机器,也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马克思主义承认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
权力分配的现代原则
准入机制——运行和约束机制
结构分化原则
多元主义原则
精英主义原则
公开竞争原则
程序公开原则
权力分配的常见模式
阶级分权:不同阶级力量的妥协、合作
政党分权:政党分肥,联合执政
横向分权:三权分立
纵向分权:中央与地方分权,如联邦制与单一制
权力的来源和实施
有关政治权力起源的理论
君权神授理论
社会契约理论
利维坦式的绝对主权理论
洛克式的有限主权理论
人民主权理论
暴力强权理论(暴力革命理论)
权力从哪里来?
权力的构成要素
客观构成要素:硬实力
生产资料;
物质财富;
暴力;
其他。
主观构成要素:软实力
能力素质;
身份资格;
理论与策略;
组织能力及社会资本等。
权力的合法化和权力监督
为什么要限制政治权力?
政府是“恶”,公权是“害”
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
限制政府的理论
“有限政府”的思想贯穿于从“政府是必要的恶”到“诺思悖论”的种种论述当中。正是这些论述,为“有限政府”乃至宪政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从英国早期自由主义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运用著名的“利维坦”比喻来论证强有力的国家和政府对于维护社会秩序、避免“战争状态”的必要性之后,许多政治学家开始思考如何控制“利维坦”这只怪兽,想方设法为政府设置种种限制。
政府是必要的恶
约翰·洛克在其重要著述《政府论》中,把政府看作是“必要的恶”,明确提出“有限政府”的概念,强调以法治和人民的“革命”权来抗击政府强权。
美国思想家托马斯·潘恩对社会与政府作了区分,认为“社会在各种情况下都是受人欢迎的,可是政府呢?即使在其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在其最坏的情况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祸害” ,主张以宪法至上的共和制度来降低政府“祸害”的程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采取了更加激烈的看法,把国家称为社会的“累赘”和“肿瘤”。
结论:政府是由我们的罪恶产生的,因为我们不是天使,所以我们才需要政府。但政府也不是天使,因而,对待政府的权力就需要时时警惕。
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
政府公共政策所追求的“公共利益”是否存在以及如何体现尚无定论。
即使现实中果真存在利益需求比较一致的情况,现有的决策体制(如直接民主制、代议民主制)和决策方式(投票规则)也因其各自缺陷而难以制定出理想的政策。
政府决策信息不全面。
政治家和选民的“近视效应” 。
寻租理论
政府“寻租理论”把“经济人”假设引入对政治腐败的分析中,认为政府也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经济人”,并在人为地制造稀缺,一旦制造出稀缺,寻租活动便有了可能,腐败也因此而产生。因此,正是行政机构对市场的干预产生了租金,从而使企业为了寻求租金而不得不向官员行贿。由租金获益的官商既得利益者,力求保持原有租金制度并不断设立新的租金制度,进一步扩大租金规模,权力腐败现象由此更为严重。
政府俘获理论
政府管制俘获理论也深刻揭示了政府官员权力腐败的社会经济根源。该理论给出的结论是,管制与被管制双方看似对立,实则利益一致,可以达成紧密的联盟。一方面,每个有足够政治力量利用国家机器的产业或企业都会谋求控制进入,而管制政策经常是按照阻碍新厂商成长的目的制订的,因此,正是受管制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才要求政府进行管制的。另一方面,政府及其官员出于自身利益,很乐于被企业集团所“俘获” 。
为什么要限制政府权力?
限制政府权力是现代政治学的核心课题
政治文明与控制国家
追求好人统治还是好的制度安排?
如何限制政治权力?
以权力制约权力:分权与制衡(以美国为典型)
以权利约束权力:赋公民、社团和媒体以权利,通过其维权行动实施对政治权力的限制:自由权、平等权、民主权。
社会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