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国家
【题 目】2.国家 【体系位置】政治学/行政学 » 政治学教程 » 2.国家 【内 容】①什么是国家;②国家的要素;③国家的历史和类型;④国家制度监督;⑤国家机构; 【参考教材】《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列教材·政治学教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列教材之一,由我国著名政治学家俞可平教授主编,参编作者都是政治学科的知名学者或博士生导师。全书力图突出科学性、学术性和前沿性,尽量向学生展示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系统知识;力图反映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和最新成果,尽量向学生展示政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新生的学科的历史与现状;力图将学术性与现实性尽可能地结合起来,尽量向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现实政治生活的知识工具。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编辑于2023-08-24 16:28:46 湖北省【内 容】①阶级与国家;②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③国家机构;④政治民主;⑤政党与政党制度;⑥政治参与;⑦政治文化;⑧政治发展;⑨民族与宗教;⑩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内 容】①认识新媒体;②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③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④新媒体用户;⑤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⑥新媒体信息的组织;⑦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⑧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⑩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参考教材】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_彭兰 著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 容】①阶级与国家;②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③国家机构;④政治民主;⑤政党与政党制度;⑥政治参与;⑦政治文化;⑧政治发展;⑨民族与宗教;⑩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内 容】①认识新媒体;②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③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④新媒体用户;⑤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⑥新媒体信息的组织;⑦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⑧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⑩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参考教材】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_彭兰 著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国家
什么是国家
一、国家的概念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诸侯的土地称为国,大夫的土地称为家,皇帝统治的“天下”为国家。在英语中有三个词汇state、nation、country,都译成汉语的 “国家”。 其中state才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现代国家一般是民族国家,通常也采用nation- state来表示。
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概念:
社会共同体说:把国家解释为社会共同体。
法律联合体说:把国家解释为依照法律组织起来的联合体。
政治共同体说:把国家解释为划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政治共同体。
暴力垄断权说:把国家解释为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权的组织。
国家要素说:把国家解释成为是由领土、人口、主权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国家的组成要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就是拥有一定领土、居民和主权的社会公共权力形式,其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二、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职能,就是国家对社会发展所承担的职责和所起的作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的本质职能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此外,国家又是公共权力机构,具有公共性,必须行使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国家的职能就是国家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可进一步分为四个方面: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文化管理。
三、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的主体是国家,是国家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国家利益作为普遍性利益,与个体或其他团体的特殊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
根据利益的重要性程度,国家利益可以区分为核心利益、根本利益和一般利益。根据利益的时效性不同,可以划分为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而根据利益的内容又可以划分为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等。
国家利益具有两重性,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公共性。
由于存在着超越个人、集团、阶级、党派之上的国家利益,这使得国家利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国家利益的阶级性与公共性,既存在一定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也存在着矛盾性和对立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统治阶级的代理人,他们不仅只是为了这一部分人的私人利益,而是为了整个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当统治阶级利益与社会共同体的国家利益不一致时,他们就会损害、牺牲社会共同体的国家利益。
理论上,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阶级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利益与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相一致,国家利益真正成为了所有人民共同的利益。但是,实际上,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仍然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牺牲国家利益。
四、国家与社会
古希腊,城邦与社会是重合的,是一种国家与社会重合的一元结构。
在基督教占主导地位的中世纪,既没有出现成熟的国家形态,也没有形成独立的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还是混沌的、模糊的。
近代资本主义时期,市民社会与国家逐步分离,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建立,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
现代国家中又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的新的重合。哈贝马斯批判性地分析了现代国家与社会的重合趋势,提出了公共领域的概念,揭示了现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三元结构(国家—市场—公共领域)及其矛盾和危机。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几种典型模式
无政府主义的反国家模式,认为国家是社会祸害,是人类社会中的统治压迫、专制和战争等各种罪恶的根源,因此主张立即废除国家,建立起没有国家的、个人绝对自由的自治社会。
国家主义的全能国家模式,认为国家是神圣的、万能的,国家有能力治理并解决社会中的一切问题,主张国家对社会实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甚至完全以国家来取代社会。
自由主义的最小国家模式,认为国家是社会的守夜人,起到维护社会安全的作用,但是国家只是必要的恶,必须把国家权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不应对社会有太多的干预,更不能完全取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决定国家的模式,认为国家产生于社会,并受制于社会,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把黑格尔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的颠倒重新颠倒过来,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基础。社会是第一性的,国家是第二性的,是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社会。
国家的要素
一、人口
国家必定由一定的人口所组成,人口是国家的基本要素。
现代国家中的单个人口称为国民,国民是国家中的单一成员,国家就是由所有国民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中的人口是划分为不同的阶级的,存在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区别。国家由一定的人口组成,而人在阶级社会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的。
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看,人可以分为不同的阶层,阶级和阶层的存在是任何国家都具有的普遍现象。阶级和阶层之间是一种复杂的交叉关系。阶级主要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状况的不同作为划分的根据,而阶层则主要是以收入、财富、职业声望等社会资源的占有情况的不同作为划分的依据。
现代国家中的人口往往是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国家是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是有固定领土并具有主权的政治组织;民族则是文化、心理意义上的共同体,通常没有国家所具有的固定领土,不享有主权。
二、领土
领土是国家的基本要素,国家是在相对固定的领土区域内的社会共同体。
领土是国家活动的空间。
国家的领土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从而形成了一国的边界,使一国的领土能与相邻国家的领土得以区分。国界是国家的边界,是国家领土的地理界限。
三、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构成国家最重要的要素,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共同体、其他社会管理组织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主权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所固有的具有最高权威的权力。
国家主权可以划分为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对内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可以决定国家内部的各种事务。对外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有权独立决定自己的外交方针、政策,处理国际事务,享有国际权利和义务,而不受其他国家或实体的干涉和影响。
国家的历史和类型
一、国家的起源
自然生成论:认为国家的生成来自于人类的自然的天性,由于人类有过共同生活的合群的天性,自然趋向于城邦(国家)生活。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布丹等。
君权神授论: 认为国家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统治者的权威是神授予的。君主是依靠神的意志来行使权力、治理国家的。代表人物: 阿奎那等。
社会契约论:认为人们通过相互订立契约,让渡自己的部分自然权利,由此产生了政府的权力,组成了国家。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卢梭等。
暴力征服论:认为国家是通过暴力的掠夺和征服而产生的。代表人物:杜林、巩普洛维奇等。
社会分工论: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代表人物:柏拉图、帕森斯、卢曼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并非从来就有,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只有社会发展到出现阶级、阶级矛盾时国家才会产生。
二、国家的历史
公元前40世纪的埃及王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公元前20世纪的印度、中国也形成了国家。
在西方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古希腊的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雅典城邦是古希腊民主制的典型形态。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的城邦制度走向衰落,逐步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从5世纪到15世纪的一千年,通常被称为中世纪。这一时期,西欧分裂为众多的封建制小国家,形成了分封、等级和割据的政治局面。
16、17世纪欧洲开始建立起现代的民族国家,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经历了绝对君主制国家和现代民主制国家两个阶段。绝对君主制国家的建立为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它只是存在了短暂的时期,欧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是通过民主制度的确立而完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代世界的大趋势,从而对现代民族国家体系构成巨大挑战。经济全球化甚至引起了文化、政治的全球化问题,传统的民族国家的界限日益模糊。
三、国家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区分不同的国家类型。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人数为标准可以划分君主制国家、贵族制国家和民主制国家,以国家结构形式的标准可以区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标准可以区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政治发展理论将西方发达国家视为标准的现代国家,然后将其他国家依次划分为传统国家和过渡国家,将国家的发展视为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发展过程。
民主国家、极权国家和权威国家是当代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常见的国家类型,这种分类主要是以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为标准来区分的。
马克思主义把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作为划分国家的基本标准。依据国家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的不同,历史上的国家可以划分为:
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在奴隶主占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奴隶主阶级的国家。
封建制国家,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地主阶级的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它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因而相应就有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两种形态。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产阶级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它在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
国家制度
一、国家制度概述
国家制度是国家活动的基本规则,是制约和规范国家中的个人和团体组织的比较稳定的规则,只有通过一定的制度才能组织成为国家,国家通过一定的制度才能正常运作,形成比较稳定的政治秩序,成为稳定的社会共同体。
在传统政治学理论中,制度研究处于政治学理论的中心地位,国家制度一直是一个核心主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制度研究被行为研究所取代。行为主义政治学从总体上忽视了国家制度的分析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当代政治科学中对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关注又逐年增强,在国家回归的理论热潮中,特别是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家们重新把政治制度放在国家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国家制度即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公共权力的组织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力的性质和产生方法、公共权力的分配和运作方式的一种规则体系,是复杂的政治体系,其中最主要的国家制度是国体、政体和国家结构形式的组织制度。国体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构成形式。
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般说来,划分政权组织形式的主要标准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产生的方法以及任期限制,由此划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
君主制是由君主执掌国家的最高权力,君主通常由世袭产生,并具有无任期限制的终身任职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制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
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任期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制主要划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政体。
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采取民主共和制的政权组织形式,由于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条件与国情的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也有着不同的共和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有巴黎公社制、苏维埃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主要特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受它监督,对它负责。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向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与选民保持密切的联系,选民有权罢免不称职的人民代表。
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结合起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各级人民政府能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地、有效地处理国家事务。
三、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整体与部分,即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构成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单位或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的国家,由中央权力机关集中掌握国家主要的和最高的权力,地方权力和中央权力之间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个联邦单位或若干个国家组成的复合体,复合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因其联合程度的不同而划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两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制的国家。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坚持单一制形式的同时,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并实行“一国两制”,实际上是部分地采用了联邦制国家的结构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所谓“一国”就是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主权国家;“两制”就是在国家主体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在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
国家机构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现代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国家机构和政府在性质上是同一的,广义的政府指的就是国家机构的总体,而狭义的政府指的就是国家行政机关。
决定国家机构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政体以及一个国家的各种社会状况。
二、现代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是三权分立。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是“议行合一” 。
三权分立指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三种权力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议行合一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它是由一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