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招聘:心理学第二章认知与发展
感知觉,记忆,言语与思维,想象,注意
编辑于2020-04-05 10:04:35二、认知与发展
感觉与知觉
感觉
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
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触(视敏度:视觉系统能分辨最小事物的能力) 内部感觉: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晕车),运动觉(骨骼肌肉),机体觉(对五脏内俯)
感觉的规律
(1)同种感觉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明适应:由暗处转明处,感受域限迅速上升,感受性下降;暗适应:由亮处转暗处,感受域限缓慢下降,感受性上升) 2、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绿叶衬红花;继时对比:先吃糖再吃橘子) 3、感觉后效(正后像:与原来的一样,如先看太阳🌞,再闭眼,眼前会有亮光;负后像:与原来的看到的东西的颜色,亮度相反,如先看太阳,再看白墙,是一个黑点) (2)不同感觉相互作用 1、联觉(红色看起来很温暖,相当于语文里的通感) 2、不同感觉相互补偿(瞎子听觉很灵敏) 3、不同感觉相互影响(如吃苹果时闻榴莲)
感受性与感觉域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域限:
1、绝对感受性:对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绝对感受域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域限:
1、差别感受性:能感受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2、差别感受域限: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感受性与感受域限呈反比
重口味:感受域限高,感受性低 吃的清淡:感受域限低,感受性高
知觉
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种类
物体知觉
空间的知觉(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
运动的知觉(真动运动和似动运动)
动景运动:两个物体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距离相继呈现时,会看到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连续运动
诱导运动:看到一个运动的物体,感觉旁边的物体也在跟着运动 (同时)
自主运动:在黑暗处,盯着一个亮点,会感觉亮点在动(眼球在运动)
运动后效:先看一个朝一定方向运动的物体,再看一个静止的物体,感觉静止的物体向相反方向动了起来(继时)
时间的知觉(如物体的速度)
社会知觉
光环效应:他有某一种优点,就认为他的其他方面也很好
社会刻板印象:认为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忽视了个体差异性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近因效应:新获得的信息会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投射效应:把自己不喜欢的,不被接受的一些观念思想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这样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错觉
概念:一种必然会发生的具有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辨析: 1、错觉是可以避免的(×) 2、错觉是错误的感觉(×) 3、错觉是因人而异的(×) 4、错觉是有实用价值的(√) 5、错觉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
知觉的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
在面对众多客体时,会将刺激区分为背景与对象,并将知觉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原因
客观原因:知觉对象的活动率,差异率,强度率,新颖奇特性
主观原因:任务与目的,兴趣爱好与需要动机以及情绪状态,已有的知识经验
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用语词加以概括并赋予意义(如:根据上下文猜一个词的词义)
知觉的整体性:
根据已有经验,将感知到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如:某人换了个发型,但我们仍知道是他;遇到残缺字能把它补全)
知觉的恒常性:
客观事物本身不变,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我们仍认为它不变。(颜色,声音,形状,大小,亮度)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要运用感知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中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小学生的观察力特点:无目的性,精确性差,无顺序性,无深刻性 中学生的观察力特点:有精确性,有目的,持久性长,有概括性
观察力如何培养 1、要明确观察任务与目的 2、要有准备有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记录观察结果,这观察日志或报告 5、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记忆
记忆的概念与品质
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得快不快),记忆的持久性(记得牢不牢),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能否随时提取)
记忆的分类
按记忆阶段分
瞬时记忆
概念: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特点:容量很大,时间极短(秒),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方式:图像编码与声像编码,主要是图像编码
短时记忆
概念: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特点:容量小,一般为5~9个组块;意识清晰;易受外界干扰;时间短(分钟);操作性强 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与视觉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 存储方式:复述(机械复述:将记忆中的信息不断简单重复;精细复述:理解着记忆,将记忆的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
组块:由几个小的单位联结成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米勒) 经验越丰富,组块内容可以越大
长时记忆
概念: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特点:时间长(永久),容量无限 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长时记忆的分类:情景记忆(对某一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对一般的知识和规律的记忆);图尔文
按记忆内容分
情绪记忆(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 动作记忆(做过的动作); 逻辑记忆(用词语概括的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及事物间的意义与性质); 形象记忆(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以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为主)
按记忆时意识的参与程度分
外显记忆:有意识主动的搜集相关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 内隐记忆:不知不觉的记住了(不需要意识参与,有意回忆,个体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
按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分
陈述性记忆:(是什么,为什么,如知识和常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怎么做)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记忆的过程及其规律 过程: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
识记
概念: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个体获得经验的过程,识记具有选择性
分类
按识记时有无目的分:
有意识记:有明确记忆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和一定识记方法 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就记住了
按识记方法分:
机械识记:不断重复(用多次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即死记硬背) 意义识记:理解着记(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内在联系自己自身已有经验进行识记)
1、可以丢掉机械识记吗? 不可以,机械识记是必要的,因为有些材料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2、随着年龄的增长,机械识记削弱,意义识记增强(×) 都增强,只是意义识记增加的更多
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目的与任务 2、活动任务的性质 3、识记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4、识记者的情绪状态,兴趣爱好 5、识记的方法
保持与遗忘
保持
保持及其规律:
1、保持的概念:巩固过程(以获得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 2、保持的规律:保持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过程(识记数量的变化,如记忆恢复,指识记后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质的方面的变化)
遗忘
遗忘及其规律
1、遗忘的概念: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表现为错误的回忆和再认),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 2、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艾宾浩斯对遗忘做了研究(发明了无意义音节),提出了“遗忘曲线”,认为遗忘是不规律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且遗忘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
遗忘的种类
按遗忘的时间分
暂时性遗忘:(假性遗忘)由于干扰等原因,造成提取信息的障碍 永久性遗忘:(真性遗忘)由于衰退原因引起的存储性障碍
按遗忘的主动被动分
主动性遗忘:为了减少心理的不安与痛苦,有意识的逼迫自己不去回忆那些痛苦的体验,或有意歪曲它们(如弗洛伊德提出的压抑型遗忘,巴特莱特提出的创伤性遗忘) 被动性遗忘:因为干扰,衰退引起的遗忘
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任务的重要性与长久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3、情绪和动机 4、识记方法 5、学习程度(适当过度学习) 6、时间因素 7、系列位置效应:记开头和结尾的材料会比中间的好(接近开头和结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要比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好)
过度学习:学习达到恰能背诵后再继续学习,学习程度达到150%,过度学习达到50%时学习效果最好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不断减弱,直至消退的结果 干扰说: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会导致遗忘 ①倒摄抑制(后面识记的材料对前面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有干扰作用) ②前摄抑制(前面识记的材料对后面材料的识记有干扰作用) 压抑说:遗忘是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压抑解除,记忆就会恢复(弗洛伊德)(考试紧张大脑空白) 提取失败说:(话到嘴边,舌尖现象)明明知道这件事,但是回忆不出来的现象 同化说:奥苏贝尔认为遗忘是结构简化过程 ①、在学习了高级概念后,高级概念代替了低级的概念,使低级概念得到简化,减轻记忆的负担,是积极的遗忘。 ②、对原有概念不够巩固或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楚时,用原有概念代替了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这是消极的遗忘。
再现(再认和回忆)
再认
概念:当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眼前时,仍能认识(相当于选择题)
回忆
概念:当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能在头脑中将它重新呈现出来
分类: ①有意回忆(有回忆任务,需要意志努力,自觉追忆过往经验);无意回忆(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如触景生情,自由联想) ②直接回忆(由当前的事物直接唤起旧经验的重现);间接回忆(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或中介性的联想才能得到要回忆的旧经验)
追忆:需要一定努力,客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
影响回忆的因素: 正确的中介联想(接近率,相似率,对比率,因果律) 平静的情绪状态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明确记忆目的与任务 2、运用多种编码方式 3、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 4、运用记忆术 5、适当过度学习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7、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 8、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想象
表象
表象概念:当事物不在眼前时,脑海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特征:可操作性,易变性,直观性,概括性
表象的种类: 按感觉器官分:视听嗅味触和运动表象 按表象的概括程度分:个别表象(一具体事物),,一般表象(某一类事物)
表象的作用: (1)对思维的作用:为思维提供素材 (2)对记忆的作用:提高记忆效果 (3)对解决问题的运用:推理时将抽象复杂的语词性命题在头脑中转化为具体形象,从而使推理变的形象,更加容易 (4)对知觉的作用:对知觉的选择有干扰和促进
想象的概述
想象的概念: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性质: (1)生动性,(2)丰富性,(3)新颖深刻性,(4)主动性,(5)现实性
想象的种类: 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随意想象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的想象)不随意想象
想象的加工方式: 夸张,黏合,拟人化,典型化
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蓝图),补充功能,替代功能(想象中的虚拟社会),调节功能(身心健康)
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
概念:根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明确,生动,鲜明 2、正确理解词语及实物标志的意义 3、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创造想象
概念: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利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创造出的新形象过程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丰富的表象储备 2、积累的必要的知识经验 3、强烈的创造愿望 4、原型启发 5、灵感的作用 6、积极的思维活动
原型启发:从其他事物的身上,发现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对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就叫做原型 灵感:突然产生新形象的状态
幻想
1、概念: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与生活愿景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2、幻想的形式:空想(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有可能实现的),科学幻想(有科学理论原理的) 3、幻想的特征: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与个人愿望相关,是向往的形象
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
发展再造想象: 1、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2、帮助学生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 3、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4、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
发展创造想象: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自己的表象储备(丰富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经验,增强空间想象能力(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积极的思维活动) 4、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结合学科教学)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幻想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6、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言语与思维
言语
概念: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活动过程 特点:目的性,开放性(句子无穷多),规则性(句子有语法),离散性(由一个个词构成),个体性和社会性(言语在社会中产生,但每个人的言语不同)
种类
外部言语
书面言语:
随意性,展开性和计划性
口头言语:
1、对话言语:一种直接交际言语(情境性,反应性),如聊天,座谈 2、独白言语: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言语(随意性,展开性,计划性),如演讲,报告
内部言语:
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隐蔽性,简略性)
思维及其品质
思维的概述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与间接性反应 特点: 概括性:(1)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2)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谚语,如月晕而风) 间接性:思维对于感官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再眼前的事物,借助某种媒介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出门看到地上有雨,推测昨天下雨了,医生做b超来诊断)
分类
按思维的内容凭借物分
直观动作思维:以直观动作为内容 具体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内容 抽象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
按思维时是以理论还是日常经验为指导分
经验思维: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 理论思维:以科学原理、规律为依据
按思维过程中是否有逻辑,意识清晰分
直觉思维: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参考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 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逐步推导,得出符合逻辑的参考答案
按思维指向性分
辐合思维: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得出唯一确定的答案 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时,思路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得到多种参考答案
按思维的创造程度分
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用常规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独立性:不人云亦云,不受他人暗示,也不固执己见,而是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独立的解决问题 批判性:能吸取别人观点中的精华,去除糟粕;能冷静客观的评价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不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偏爱的影响
思维的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灵活性:灵活思考问题,,多方面多角度,能随机应变 敏捷性:思维活动迅速,能当机立断
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
逻辑性与严谨性: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严格遵循逻辑规律。(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中心环节)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广阔性:思路开阔,能从多个方面揭露事物的联系,全面思考问题。 深刻性:深入思考问题,透过表面看本质,揭露事物内在联系。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科学思维的方法训练 (2)启发式方法,调动思维积极性 (3)定势的积极作用 (4)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5)言语交流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即命题),推理)
概念的学习
什么是概念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内涵: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概念所包含的所有样例)
种类: (1)抽象概念(按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具体概念(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如分苹果香蕉,球,口琴按什么来分 (2)合取概念(同时具备多种属性,缺一不可,如毛笔),析取概念(不同人有不同的标准,根据不同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形成的概念,如不同人对好孩子的定义不同),关系概念(根据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如上下左右)
概念学习的过程
概念的获得
概念的形成
概念:(由特殊到一般)个体反复接触大量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并通过正反例加以证实,从而形成概念 概念形成的标志: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概念形成经历的三阶段:抽象化,类化,辨别
概念同化
(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供概念的关键特征,使学生获得概念。
概念的运用
在知觉水平上运用,在思维水平上运用
科学概念的掌握
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 (感经变言实)(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运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思维的一般过程
分析与综合
分析:在头脑中将事物拆开成各个部分 综合:在头脑中将事物的个别部分联合在一起(找文章的中心思想)
抽象与概括
抽象:在人脑中提炼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如:鸟会下蛋 概括:人脑把事物间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并加以综合的过程(所有,全部,都等词出现,如:下蛋的都是鸟)
系统化与具体化
系统化: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的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形成理论) 具体化: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推广到同类的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应用理论)
比较与分类
比较: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来确定事物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 分类:根据事物的异同点进行分类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新颖独特(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多种思维的结晶(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灵感状态
发散思维特点:流畅性(数量多),灵活性(类型多),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学),酝酿期(思),豁朗期(提出假设),验证期
豁朗期: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种现象教学灵感(豁朗期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5)具体的创造性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头脑风暴:集体讨论,畅所欲言;不作即时评价;鼓励标新立异,多多益善 检查单法(奥斯本),创造技法之母
注意
注意概述
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指向),保持功能(集中),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预订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
注意的规律
注意的外部表现:屏息现象;适应性动作
注意的产生与维持 (引起注意的条件)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主观:情绪状态,兴趣爱好和需要,知识经验 客观:差异性,新颖奇特,活动率,强度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学生)对目的与任务的理解,对兴趣的依从;(老师)排除内在因素的干扰,合理组织活动
注意的基本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注意的不稳定性 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 (听钟声忽远忽近)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的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广度
概念:在同一时间内,能知觉到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的条件:(1)已有知识经验和水平;(2)知觉对象的特点;(3)当时的知觉任务
注意的分配
概念:在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
影响注意的分配的条件:(1)对于活动的熟练度;(2)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的转移
概念: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将注意从一个对象(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活动)上
影响注意的转移的条件:(1)原有注意的紧张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化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学: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教学: 明确学习的目的与任务;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1)要加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 (2)要扩大注意的广度,就要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 (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具有实践意义 (4)注意的转移虽与人的先天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通过外在因素控制或后天加以训练来改善
1、复习时机要得当: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2、复习方法要合理: (1)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2)运用多种感觉器官 (3)复习方法要多样 (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