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文学观念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古代文论》先秦“文”与“文学”观念的演进,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的文化形态,“献诗讽谏”说与“观诗知政”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票尚声色,追求艺不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街上,并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先秦文论
“先秦”时间概念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先秦“文学”观念
总体: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文学观念不明确。
1.“文”的含义及其延伸
·最早本义“错画也,象交文。 ”
可能与纹身或陶器上的编织纹有关
后来色彩交错也称为“文”——如“五色成文”等
再往后发展到社会事物之“文”、人之“文”。
《系辞》:“物相杂,故曰文。”;《国语·鲁语》“服,心之文也。”;《国语·晋语》:“言,身之文也。”
2.“文学”概念及其延续——“文字的文学观念” (成复旺先生提出概念)
《论语·先进》中有“文学:子游、子夏”的说法。这里的文学指的是经籍典籍之学。
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困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于经史百传之学。”
清代刘大魁《赠张絧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余旁及秦汉以来大小之篆章。”
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3.文学观念的演进——“文章的文学观念”
(1)郭绍虞:先秦“文”包括“文章”和“博学”。战国中期之前主要是“博学”的含义。
(2)战国中期以后,“文章”的含义大增。主要是专业诗人的出现(《楚辞》),使得文学的特征越来越突出,学科开始分化——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的状态打破。
“五经”论述中文学观念的发展——荀子《儒效》中的“五经明道”、“诗言志”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管道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
“《诗》言是其志也,
《书》言是其事也,
《礼》言是其行也,
《乐》言是其和也,
《春秋》言是其微也。”
诗歌认识中文学观念的演进
1.《诗经》被看作是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2.战国中期以后,诗歌抒情的特点逐渐被认识,并被突出强调——“发愤抒情”的思想。
《楚辞·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3)南朝梁·萧统《文选序》选文标准:“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瀚藻”;排除了“以立意为宗,不能以文为本”的经史子等类著作。
(4)梁元帝萧绎《 金缕子· 立言篇》“文笔论”——“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柏松,若此之流,泛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文论由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到转向文学自身,对文学抒情特质、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
诗乐舞一体
《尚书·尧典》:“击石附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谈葛天氏之乐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上古一个叫做“葛天氏”的部落歌舞祭祀的活动: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礼记·乐记》总结:“诗,是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诗言志”说
1.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于《诗经》中最早体现色彩
《诗经·小雅·节南山》:“家父作颂,以究王凶,式讹尔心(语气改变你的心意),以蓄万邦。”
《诗经·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视人罔极(没有准则,心多变难测)。作此好歌,以极反侧。(作此歌用以深究这反复颠倒的世态)”
最早的理论提出,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左传》襄公27年,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
一说《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翻译)帝舜说:“夔,任命你掌管音乐事物,负责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大而坚栗,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调和,不使它们乱了次序,那么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了。”
观念的普泛化:战国
《庄子·天下》:“诗以道志”
荀子:“诗言是其志也。”
2.“志”的含义
·字面含义
杨树达的解释,“志”即心。
汉朝人解释“志”为“心所念虑”(赵岐《孟子·公孙丑》)
“心意所趣向”(郑玄《礼记·学记》注)
孔颖达:“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志”理解的历史沿革
先秦:政治抱负
战国中期:思想感情因素上升
魏晋南北朝:情感内涵突显。陆机《文赋》缘情说。
献诗讽谏说
《国语·周语上》的《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召公对周厉王进谏道:“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此说后来被概括为“献诗讽谏”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事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以诗为谏”的谏说行为主要是通过作诗为谏、赋诗为谏、诵诗为谏和引诗为谏等具体模式实现的,其中作诗为谏是从创作的层面出发,力图形成和表达谏说的用意;而赋诗为谏、诵诗为谏和引诗为谏则是从用诗的角度出发,尝试在不同的言说语境下,采取适当的方式,以实现谏说的目的。
西周文化赋予诗之功能
“诗”的谏言功能——从字源学的角度来说,“诗”从“言”从“寺”,“寺”本有“规正”“法度”等义,“诗”字的造字之意应为规正人行、使之有法度的言辞,其于生成之初便蕴含着“规谏”“劝勉”之义。此后其创作内容虽然续有扩展而及于“言志”“抒情”“叙事”等多个层面,但“规谏”意图作为这一体裁的最初创作指向,一直贯穿于“诗”之生成与应用的全过程。
*诗歌在西周时期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与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尊崇的。
作用一:沟通人与神——证明周人统治权力的合法性
作用二:沟通君与臣
“美”:肯定评价、颂扬
“刺”:批评与劝谏
委婉文雅,是贵族社会一种言说的特殊方式、权利,从而可以使得“言之者无罪,听之者足以戒。”
观诗知政说
这一较为有代表性的文论观点出自于《左传》,根据其中襄公29年《季札观乐》的记载,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季札在观赏周王室的音乐舞蹈时,能通过音乐而感受到该地的风土国情,发出“渊乎”、“思而不惧”、“其细已甚”、“泱泱乎”、“荡乎”、“沨沨乎”、“思深哉”……等等的评论。由此可知先秦时期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性,以及贵族阶层对礼乐文化的重视,从音乐的风格评定政风的优劣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