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文学第三章:陶渊明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街上,并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
编辑于2023-02-07 16:36:24 广东魏晋文学第三章: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仕与隐的选择
前期:在官僚与隐士之中纠结
少年时代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
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桓玄图谋篡晋。陶渊明产生归隐想法。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
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捨此去,遥遥至西荆!”
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叁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餘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时年大约40岁。
后期:处在矛盾的心态之中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
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
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末曰:“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这成为他的绝笔。
死后,朋友们给他以謚号曰“靖节先生”。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誄文,这篇誄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资料。《宋书》、《晋书》、《南史》都有他的传记。
创作情况
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还不能肯定。
陶集
生前流传不广。(梁)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幷为之写序、作传。后佚。
但此后的陶集,如已佚的北齐阳休之本、北宋宋庠本、北宋僧思悦本,以及今存的一些宋代刻本:如汲古阁藏十卷本、曾集刻本,都是在此基础上重编而成的。
思想成分
朱自清《陶诗的深度》根据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统计,“陶诗用事,《庄子》最多,共四十九次,《论语》第二,共叁十七次,《列子》第叁,共二十一次”。
儒之入世
梁啟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说陶渊明是“儒家出身”,“一生得力处用力处都在儒学”。
他在肯定陶渊明冲远高洁之外,又强调其为“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缠绵悱惻最多情的人”,“极严正——道德责任心极重的人”
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朱自清《陶诗的深度》曰:“‘真’和‘淳’都是道家的观念,而渊明却将‘復真’‘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谓孔子学说的道家化,正是当时的趋势。”
道之出世
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
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但他幷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佛之悟世
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待死亡,与佛教之嚮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歷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歷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係密切
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幷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
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
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为人準则,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
“好爵吾不縈,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復何求”(《咏贫士》其四)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
崇尚自然——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
“久在樊笼里,復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风流的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题材的分类
田园诗
咏史诗
咏怀诗
役诗
赠答诗
发挥哲理的“玄言诗”
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
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雕敝
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拟古》、《杂诗》
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行役诗中表现的苦闷
宦游期间的作品
“行役”一词取自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於规林》其二:“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
悲嘆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
赠答诗中表现的真挚
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
《停云》: “靄靄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答庞参军》是其赠答诗中最深沉的一首: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復东西缘。物新人帷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第叁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艺术特色
王叔岷承袭钟嶸之说将陶诗分成四类:质直、风力、华靡、温厚
前叁者就其五言诗而言,第四就其四言诗而言
孙静用真、淳、朴概括陶诗艺术风格
李华将陶诗的特色概括为真、大、远、深
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徵——自然
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
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
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
日常生活的诗化
艺术物色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拟挽歌辞》其叁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嶢。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给自己死后写的挽歌 角度十分新颖)
“理”
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綺丽
例子
《拟古》其叁: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鶏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
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綺,臒而实腴”(《与苏辙书》)
朱光潜对苏轼的话有详细的发挥:“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綺。这两组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能调和在一起呢?把它们调和在一起,正是陶诗的奇跡;……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綺,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綺。”
艺术渊源
钟嶸《诗品》曰:“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其后多有反对此说的,今人则多表示赞同。
与其说陶诗源于应璩,不如说源于汉、魏、晋诸贤,应璩一人不足以笼罩他。
如果一定要说得具体些,可以说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
《五柳先生传》在一百多字的篇幅中,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
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对于后人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顏延之《陶征士誄》盛赞其人品,而对其文学衹有一句评论曰:“文取指达。”钟嶸《诗品》将他列入中品。
“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歟!”
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
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詮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酒与菊
《形影神赠答诗》 东晋·陶渊明 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幷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佔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幷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