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知识点导图。
编辑于2020-04-06 13:21:35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歷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记言叙事文之祖
《尚书》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尚书》在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
西周末,《尚书》已成书,相传孔子曾编定过《尚书》100篇。
*今古尚书*
《今文尚书》
秦火后,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尚书》,衹有28篇。
今本《尚书》,大约衹有《今文尚书》28篇是可信的。
《古文尚书》
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壁时发现的《古文尚书》,比今文多出16篇。
西晋末年,《古文尚书》失传,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賾奏《古文尚书》58篇,将《今文尚书》析成33篇,又多出25篇,流传於今。
·与《尚书》相类似的还有《逸周书》,记录了周文王到春秋后期的史事。
《虞书》
《夏书》
《商书》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周书》
文体主要是“诰”与“誓”两种。
《金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誥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歷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歷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歷史。
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按时间顺序编排歷史事件
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记事方式是“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时,以时繫年。”
但其记事都很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因此,其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幷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仿佛一则新闻标题,而不像一篇文章
《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种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春秋》三个注本
《春秋谷梁传》
亦文字简朴,议论精深
《春秋公羊传》
文风淳朴简劲,语言凝练準确
在汉代和晚清,都曾为显学
《春秋左氏传》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的成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是否传《春秋》”
司马迁、班固都认为《左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但汉儒也有认为《左传》不是传《春秋》的。
《左传》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事实补充说明《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係。
作者之谜
左丘明。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左丘明所作,并说左丘明是“鲁君子”,“鲁太史”
甚至有人认为《左传》为汉代刘歆伪造
《左传》的著者也许不一定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但《左传》不是一部伪书,写定於战国初期,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看法。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左传》进步的歷史观
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幷
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在人与神的关係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係中,民的地位提高了。
《左传》的叙事特徵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叙事手法
倒叙与预叙,插叙和补叙
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係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鞍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歷来被人们赞不绝口
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对事件因果关係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
(大量描写细节)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
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记言文字
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諫说之辞等
“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刘知几《史通》卷十四《申左》)
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殫,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叁隅于字外。”(《史通•叙事》)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云:“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为争渡船逃命,先上船者以乱刀砍争攀船舷者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简练的一句话,写尽晋师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左传》文学成就最高,尤其是辞令与战争描写。其辞令,开启了战国时代纵横驰骋、酣畅淋漓的文风。
同年冬天,楚国出师灭萧,将士“多寒”,于是“(楚)王巡叁军,拊而勉之,叁军之士皆如挟纊。”楚王劳军的体恤之语,温暖将士之心就如披上了绵衣。以一个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楚王慰勉之殷,将士愉悦之情。
第叁节《国语》的文学成就
成书及体制
《国语》又被称为《春秋外传》
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作者,歷来争论颇多。汉人认为是左丘明所作。还有人认为左丘明採集列国之史,取其精华,为《左传》先採集之草稿,时人共传习之,是为《国语》。此外还有各种说法。
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记言为主 记事为辅
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縝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所记多为朝聘、饗宴、讽諫、辩詰、应对之辞
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把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
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成书过程和纵横家思想
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幷六国。
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
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定名:“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虚构性
由于作者对这些人物心仪不已,颇为倾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像进行文学性描写。
许多著名篇目,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諫”、《赵策叁》“鲁仲连义不帝秦”等等,都是依托之作。
夸张虚构不合史著的要求,但却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蒋寅、张宏生有同题论文《〈左传〉与〈战国策〉中说辞的比较研究》
蒋寅
(1)在陈说方式上,《左》以情理服人,《战》以声势夺人
(2)在陈说内容上,《左》持之有故,信而可徵,《战》则杜撰寓言,间杂鄙俚;
(3)在陈说态度上,《左》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强词夺理,巧言令色;
(4)在辞令风格上,《左》平实典重,委婉蕴藉,《战》铺张扬厉,夸饰鄙俗。
张宏生
《左传》和《战国策》辞令在表现形态上有文与野的不同
在层次逻辑上有密与疏的不同
在语言风格上有婉与恣的不同
王觉《题〈战国策〉》:“辩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张高评《〈左传〉之文学价值》把《左传》给予后世文学的影响,推崇到了无所不在的极致,如其书章题即有“为文章体裁之集林”,“为古文家法之宗师”,“为駢体文章之先河”,“为神话小说之原始”,“为通俗文学之远源”,“为传记文学之祖庭”,“为叙事文学之轨范”,“为说话艺术之指南”等。它们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创作的滋养,尤为明显。
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汉纪》、《资治通鉴》等,则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史记》就吸收了《左传》、《战国策》的写作技巧,对其中的一些史实略加改动便加以运用,前人认为《史记》採用了《战国策》九十餘条,不同的衹有五六条。少数特别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动就直接录入。
散文创作的楷模
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可以看出对《战国策》的借鉴。
宋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幷论,同作为文学范本。
情韵丰富的《左传》散文,也深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
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餘绪。
在苏洵、苏轼等后代作家的散文中,还可以体味到先秦叙事散文的神韵。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1.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君子曰”对事件的评价,在文言小说如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
2.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3.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4.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歷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闔时代特徵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唐宋时,已有人怀疑梅賾本《尚书》,清人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以大量的论据,证明了梅本之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