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
普通心里读书笔记,适合心理学考研人群
编辑于2020-04-07 18:07:36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人脑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脑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
人格倾向性: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和趋向。
人格心理特征:人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里面貌。
意识
定义: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自我意识:人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
对周围环境的意识:人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有意识地反映
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
意识有客观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
意识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事务为主要特征的
意识离不开语言
意识和动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
意识的功能
觉知性:人对环境刺激和自身心理状态的了解
能动性:人拥有积极主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意识活动的前进性
选择与监控功能
选择接受最适宜最有效的刺激信息
监视自己的心理活动和环境的刺激信息;调节和控制自身状态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意
定义: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特征
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性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稳定性: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我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意义
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注意是提高活动效率的必要条件
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
无关运动的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分类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原因
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人本身的状态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保持方法
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的组织活动
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感觉
含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测量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视觉:个体借助眼睛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感觉
听觉:人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
触压觉
触觉: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的感觉为触觉。
压觉:刺激物使皮肤引起明显形变时的感觉
温度觉
痛觉
嗅觉: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感觉
味觉:可溶性物质作用于味蕾产生的味道感觉
运动觉: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平衡觉: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内脏觉:对机体饥、渴、痛、温度等状态的反映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知觉
含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区别
产生的性质不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知觉链
外界环境:环境中作为知觉来源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特征、位置及分布
中介物:外界环境中物体的各种属性,通过中介物,如光、空气、力、热等传递到人的感觉器官
刺激物与感觉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向大脑传递各种外界信息的过程
大脑对传入皮层相应投射区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过程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务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
接近原则
相似原则
连续原则
闭合原则
知觉选择性: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知觉理解性: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句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
知觉恒常性: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相对稳定的过程
大小知觉恒常性
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方向恒常性
空间知觉
深度知觉:人对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
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知物体深度的线索
遮挡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明暗和阴影
运动视差
结构视差
相对大小
相对位置
生理线索:由眼睛的运动觉而形成的对物体距离的知觉线索
水晶体调节
双眼视轴的辐合
双眼视差:两眼注视外界物体时,两个眼睛视网膜上视像之间的差异
方位知觉:人对物体空间位置关系和对自己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大小知觉:人对物体体积大小的知觉
形状知觉:人对物体形状的知觉
时间知觉: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线索
外在标尺,包括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和其他客观的自然现象,如太阳升落等
内在标尺:人体内部有节律的生理过程,如心跳等
特征
时间知觉对时间间隔判断的精确性受感觉通道性质的影响
时间知觉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个体差异
时间知觉受自身活动的内容、情绪、动机、态度等的影响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的知觉
似动知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运动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看到原来两个静止物体连续运动的现象
自主运动:人在注视暗环境中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
诱导运动:由于物体的运动使邻近的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记忆
含义: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分类
形象记忆: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逻辑记忆:以逻辑思维结果和逻辑判断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情景记忆: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语义记忆: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
内隐记忆: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
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件和事实性信息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
记忆过程
识记
识记的种类
无意识记: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不需要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意义识记: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我材料内容的识记,其基本条件是识记者能理解识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
机械识记: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影响识记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
学习者的态度
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识记方法
保持: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
影响因素
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识记材料的数量
学习程度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前摄抑制: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
再认: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回忆: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记忆系统
感觉记忆:感觉性刺激作用后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
短时记忆:刺激信息呈现以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的记忆
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表象
含义: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人脑中呈现出关于改事物的形象
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分类
记忆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
想象表象:原有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的新形象
遗觉像:在刺激停止作用后,人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的、鲜明的表象
想象
含义: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功能
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代替功能
分类
不随意想象:没有预见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新式
再造想象:
含义: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作用
再造想象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
再造想象对人格的塑造也有重要作用
形成条件
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丰富的表象储备
创造想象
含义: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发展条件
创造动机
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和艰巨劳动
灵感是指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的心理状态
幻想
含义: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特征
幻想体现了个人的愿望,是个人向往的形象
幻想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形式
科学幻想:是科学预见的一种形式,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及其发展的推动力,是具有进步意义和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空想:与客观现实相违背的、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消极幻想
梦:是不随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思维
含义: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种类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
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聚合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概念
含义: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种类
具体概念:按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的概念
抽象概念:按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形成的概念
合取概念: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
析取概念: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形成的概念
关系概念:不是根据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而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前科学概念:又称日常概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和个人积累经验的过程形成的
科学概念: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过程形成的概念
功能
减少情境的复杂性
认清事物
增加经验的意义
增加对事物间关系的了解
使知识经验系统化
概念的形成过程
抽象化
类化
辨别
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学生过去的经验
学生的认知能力
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
变式
下定义
概念体系
问题解决
含义:一系列有目的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
认知结构的限制:个人面对问题时,对问题的认识、看法、印象等方面的心理反应
定势: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动机和情绪状态
创造性思维
含义: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特点
新颖性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灵感状态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