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组织与指导
最佳的记忆方法,虽然耗时,但很有成效
编辑于2020-04-08 21:09:49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组织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幼儿园教育活动含义和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体现自主与主体特质和主客观因素
1 、整合性 2 、生活性 3 、趣味性 4 、动态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类型
1 、结构角度:学科领域结构主题单元结构
2 、特征角度: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
3 、内容领域角度: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4 、性质角度:儿童自主生成活动,教师预先设置活动
5 、组织形式:集体活动,区角活动,个别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含义:教学组织行为的一种预先筹划,一系列外部事件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过程,支持和促进儿童内部的学习。
主要要素
1 、活动设计意图 2 、活动目标的设计 3 、活动准备的设计 4 、活动方法的设计 5 、活动组织形式的确定 6 、活动过程的设计 7 、活动延伸 8 、活动评价
皮亚杰的认知派学习理论
认知或智力发展分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 、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 ~ 12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2~ 15、 16岁)
影响和启示: 1 、强调为幼儿提供实物,鼓励儿童积极动手操作。 2 、强调儿童自主活动,鼓励儿童自我建构和反省抽象。
维果斯基的有关心理发展理论
最近发展区:儿童实际心理年龄与其经过帮助后能达到的心理水平之间的差异。
鹰架教学:为儿童提供实物,并逐步转化成外部支持的过程。
心理工具:扩展心理能力,帮助儿童记忆、注意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工具。
启示
1 、提升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环节。 2 、注重最近发展区和鹰架教学。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智能理论
1 、语言智能 2 、逻辑数学智能 3 、空间智能 4 、肢体运动智能 5 、音乐智能 6 、人际智能 7 、内省智能 8 、自然探索智能 9 、存在智能 10、其他类型智能
启示
1 、改变以往儿童观 2 、重新定位教育观 3 、改变以往儿童观 4 、相应调整教育行为
教育生态学理论
启示
1 、活动的有力支持者 2 、聪明的隐形指导者 3 、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4 、快乐的成果分享者
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
1 、贯彻儿童为主体理念 2 、适时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活动性原则
1 、给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 2 、激发幼儿主动活动
发展性原则
1 、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基于幼儿现有基础,适应幼儿发展水平,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最终目标。 2 、促进幼儿发展为落脚点,以“ 发展 ” 作为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
整合性原则
1 、内容整合 2 、活动形式整合 3 、教育环境整合
开放性原则
1 、活动目标开放 2 、活动内容开放 3 、活动组织形式开放
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目标与内容分析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2016年修订《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
1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 2 、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 3 、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 4 、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不同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
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
生成性目标
教育活动过程中生成的目标,也称过程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创造性,强调个性化
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条件、标准
目标表述的具体要求
可操作性,清晰准确,可检测性,统一性和整合性
教育活动内容的类别与分析
认知类教育活动内容的分析
1 、言语信息 2 、智力技能 3 、认识策略
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
1 、能反映时代发展特征,有利于幼儿的后续学习和长远发展。 2 、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3 、能对应和覆盖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 4 、能引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5 、能考虑季节、节日以及周边环境资源等因素。 6 、能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各领域教育活动内容的特点
1 、广泛性和启蒙性 2 、综合性和整体性 3 、生活性和生成性
教育活动内容的设置与编排
1 、从兴趣入手 2 、从经验入手 3 、从教材入手 4 、从联系入手
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
教育活动设计的策略
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
分析教育内容
1 、把握重点难点 2 、促进幼儿发展,保证活动目标顺利实现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小班 2 ~ 3 分钟,中大班不超过 5 分钟)
1 、教育活动导入 2 、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3 、注意力吸引到活动主题上
基本部分
1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教学活动 2 、理解教育内容 3 、适当教育形式巩固教育内容 4 、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束部分
1 、教育活动的延伸 2 、展示幼儿通过教育活动得到发展的结果 3 、总结幼儿的学习态度,表现,创新,推广好的成果
选择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的类型
口语类
1 、讲解法 2 、谈话法 3 、讨论法
直观类
1 、示范法 2 、演示法 3 、电化教学法
活动类
1 、观察法 2 、游戏法 3 、操作法 4 、探索法
评价类
环境陶冶类
选择教育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 、根据活动目标选择方法 2 、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选择方法 3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 4 、注意各种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教育活动设计的主要模式
接受式学习
特点:1 、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 、学习材料对幼儿具有潜在意义
设计要点
1 、了解幼儿已有知识经验,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2 、遵循幼儿认知规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3 、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拓宽信息渠道
体验式学习
特点:1 、情境性: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 2 、亲历性:进入某种情境,参与实践活动,用身体,感官,心灵去感受,体验和感悟。
设计要点
1 、情境体现真实性,模拟性,社会性 2 、内容注重适宜性,意义性,挑战性 3 、活动评价关注过程性,持续性,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
特点:1 、主体性: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相结合,共同探索 2 、开放性: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多元,开放,评价标准多元化。 3 、实践性: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经历实践活动,有收获有价值。
设计要点
1 、从幼儿经验出发确定探究主题 2 、提供充分的支持探究的环境 3 、形成支持、合作、交流、引导的探究过程 4 、探究结果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
合作式学习
特点:1、师幼互动 2、幼幼互动 3、全员互动
设计要点
1、采用异质成员的分组方式 2、合理安排活动空间和时间 3、材料的设计与投放有利于共同学习 4、鼓励和支持幼儿的互赖行为
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一般性策略
组织策略
活动导入环节的策略
原则
1、与教学内容一致性原则 2、以激发幼儿兴趣为原则 3、以简单明了为原则
策略
1、情境导入法 2、故事导入法 3、问题导入法 4、关键经验导入法 5、材料导入法
活动过程中的策略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巧妙过渡,自然衔接
1、直接过渡 2、承上启下式 3、小结式过渡 4、问题式过渡 5、复述式过渡 6、评论式过渡
活动结束环节策略
原则
1、一致性原则 2、结构完整性原则 3、留有余兴原则
策略
1、总结归纳策略 2、水到渠成策略 3、延伸扩展策略
语言运用策略
讲授语言运用策略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述 2、运用支架式语言进行讲述
提问语言策略
1、通过发问引发幼儿兴趣 2、通过反问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3、通过追问把活动引向深入
回应策略
重复
1、重复幼儿的问题或回答向全班幼儿反馈有价值的信息 2、重复话语,给予提醒和暗示,启发幼儿调整语言
反问
1、幼儿自发提问,教师适时反问 2、对问题探究因经验有限而得出有悖于现实生活结论时,反问引发幼儿思考 3、幼儿之间对话产生问题,适当反问,引发幼儿进一步交流
提炼
1、提升式回应:顺应幼儿思路,把幼儿的回答提升到可以理解的高度 2、提炼式回应:将幼儿的缺乏连贯性的回答进行总结
评价语言运用策略
1、口号式称赞 2、表扬幼儿的具体行为 3、表扬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师幼互动策略
引导性策略
1、善于抛球和接球,引导探索 2、适时帮助,完成任务
支持性策略
1、提供平台,布置任务 2、给予空间,自由创造 3、适时等待
参与性互动
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
教育活动评价
教育活动评价内容
对幼儿学习的评价
1、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2、幼儿的情感态度 3、幼儿的学习方式 4、幼儿在教育活动的互动程度 5、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力 6、幼儿的学习习惯
对幼儿发展的评价
了解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1、语言智能(倾听阅读,语言表达) 2、肢体运动智能(运动能力) 3、空间智能(技能展示) 4、人际智能(适应集体、交往合作、关爱情感) 5、内省智能(认识自己、自理能力) 6、数理逻辑智能(数形时空) 7、自然观察智能(基本常识、探索操作)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能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对教师“教”的评价
对教育活动目标的评价
1、统一性 2、整合性 3、针对性 4、可操作性
对教育活动内容的评价
1、适宜性、有效性 2、针对性、挑战性 3、多元性、整合性 4、自然性、开放性
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
适宜性
常用教学方法:游戏法、情景法、模仿法、谈话法、操作法、故事法、发现法、探究实验法、展示交流法
有效性
提问有效性
1、提问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展示式提问、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启发式提问、换位式提问 2、提问使用的目的性、艺术性 3、教师是否将“疑”字引入教学活动,启发幼儿积极思维
对教育活动材料的评价
相宜性、启发性
1、与活动内容、目标定位相适宜 2、环境和材料呈现方式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主题内容相适宜 3、环境和材料具有启发性,是否促进幼儿概念建构、探索发现、认知冲突、积极思维等
多样性、开放性
调动和布置多种资源和环境,开放的设计和使用环境和材料,同时要把握好“度”
教育活动评价原则及方式
原则
尊重性原则
尊重被评价者,评价要客观、公正,以正面肯定和激励为主,目的是帮助教师成长或促进幼儿发展
科学性原则
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全面性原则
1、全面评价幼儿的发展水平 2、评价的渠道应体现全面和多样
情境性原则
1、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2、要跟踪幼儿的真实生活和学习情境,观察与记录情境问题中的参与、操作、交流、合作、态度等作出评价
个别化原则
关注幼儿全面发展,还要关注幼儿某个方面的突出表现和潜在能力,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方式
1、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2、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 4、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幼儿成长档案评价的内容、特点和记录方式
含义
对幼儿成长过程的档案式记录,通过幼儿的作品及相关的资料收集、整理、记录幼儿在各类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个性、兴趣、态度、能力等
特点
反映幼儿成长的“动画片”
是一种动态性的评价方式,能定期不定期的收集幼儿成长发展中不同时期的资料,帮助教师通过成长档案袋中积累的各种作品特点及观察记录评估幼儿。
组织教育活动的资源库
描绘了幼儿真实情况,教师能够在对幼儿进行系统化、全面化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拟定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教育计划和方案,有效的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发展
架设家园合作的“信息桥”
联系和沟通家园合作架起一座桥梁,让家长在分享评论结果中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
基本内容
幼儿生长发育方面
对幼儿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状况的评价和记录
幼儿认知活动方面
记录幼儿在集体、小组或个别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语言、想象、观察、思维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幼儿动手能力方面
活动作品通过拍照或文字描述等方式归入档案袋中
艺术活动方面
将幼儿在美工活动中的作品用拍摄照片的呈现方式加以收集,还可以将歌唱、韵律动作表现,文学戏剧表演等用照片或声像的方式记录
一般记录方式
1、原始作品呈现 2、照片记录 3、文字表述 4、录音录像
幼儿成长档案袋评价的运用
基本原则
1、目的性、计划性 2、主体性、参与性 3、积累性、总结性
一般步骤
1、建立档案 2、充实档案 3、保存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