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说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模板分享!想了解小说不同题型的解答方法,一张思维导图就够了!从小说的概念、三要素到主题、表达技巧,全方位解读小说阅读知识点。考试遇到小说阅读,思考有方向、下笔有技巧,小伙伴们快学起来!
编辑于2020-04-10 21:41:38小说
情节
情节梳理题
步骤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场面
③寻找小说的线索
答题模板
①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何事”一环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②从主人公角度叙述
情节手法题
叙述手法
叙述人称和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 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
叙述方法
顺叙
定义: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定义: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定义: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着原来的主要事件写
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注: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补叙
定义: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
作用: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局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注:若无补叙,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
定义: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结构手法
悬念
定义:先设置一个谜面,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作用: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定义: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作用: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定义:篇章间的伏笔照应
作用: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定义: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
作用: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定义: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作用: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定义: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定义: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作用: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定义: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作用: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索
定义: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全文结构的脉络
常见①人物线索②事物线索③事件线索④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
双线
①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②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作用:①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②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
情节作用题
内容上
作者的角度
环境
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氛围等
①表现了ⅩX环境的XⅩX特点 ②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人物
①表现了人物间的矛盾关系②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XX依据,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发生了XⅩ转折③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心理、性格等
①表现了人物之间的XX关系+分析 ②为下文ⅩXX的言行提供了依据,使ⅩXX的命运(性格)发生转变+分析 ③表现了XXX的形象+分析(身份、心理、性格等)
主题
①对历史或现实的折射与反映状况 ②揭示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即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人性 ③对人物形象的普遍意义,即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①反映了ⅩXX的社会环境或社会话题+分析 ②展现了XXX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分析 ③凸显了XXⅩ的主题+分析
读者的角度
兴趣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
真实
列举主人公的事迹/对话或他人对主人公评价,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思考
引发读者思考
画面感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切实地感受到……画面
感染力
使读者产生共鸣
结构上
开头
①直接式
点明题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悬念式
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③写景式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
①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使情节结构紧密,前后呼应
②补充叙事,揭示矛盾;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结尾
出人意料式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形成情节的陡转,出人意料,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③丰富人物形象+分析
④突出小说主题+分析
戛然而止、留白式
①增加神秘感,能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②有限视角,给人以真实感
③丰富人物形象+分析
④突出小说主题+分析
补叙式
①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
②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
③深化主旨
写景式
①营造意境,感染读者
②烘托人物形象
③运用象征手法,含蓄表达小说主题
悲剧式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加悲剧色彩
③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感动,让人回味,引人思考
大团圆式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形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能凸显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语言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直接感知词义(字面义)
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义,触手可及
联系故事情节理解词义(文中义)
无论这个词是在故事开头或某一段的开头、故事中、故事结尾,分别起统领、过渡还是总结作用,都可以利用故事情节发展理解词语
联系人物的状态、性格或表现的情感、主旨理解词义(深层义)
无论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还是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都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旨情感服务的,因此可以结合语境,往这方面考虑词语含义
理解或赏析重要语句
辨明类型
作者的叙述语言
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
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分析语句内涵
关键词
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结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手法
人物描写手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等
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答题步骤
“手法+内容+效果”: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注意
对内涵和效果的分析一般要紧紧扣住人物、环境、情节、主题作答。另外,从表达效果切入,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写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
品味语言艺术
用语特点
用词特点
色彩
感情色彩
①是否鲜明②是褒还是贬
语体色彩
①文言词②口头语③书面语④方言
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的使用
造句特点
句式
①排比句②对偶句③反复句④整散句⑤长短句
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景象→境界开阔 动词→富有力度 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 抒情→大多激越昂扬 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柔婉
对象→纤巧细致 情感→细腻缠绵 画面→色调柔和 修辞手法→少用排比、夸张、设问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达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表情达意→不直接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描绘性语言 修辞手法→少用修辞手法
华丽(典雅)
语言→多描绘性语言,讲究节奏韵律 修辞手法→多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
庄重与诙谐
庄重
话题→较为严肃 语言→凝重 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 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 修辞手法→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等
简洁与细腻
简洁
多用短句→语势流畅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标题
标题意蕴理解
①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②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③挖掘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标题作用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人物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主旨意蕴
题材
标题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主要事件
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 的看法等都包括其中,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旨方向
主要人物塑造
①寻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关联着
②寻找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或小说中人物对事件的评价。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很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倾向性,蕴含着作品主旨的重要信息。小说中人物对事件的评价也蕴含了主旨信息
③辨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人物,这都和表现主旨有关联
情节发展
①梳理情节过程。小说的主旨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必须厘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②询问情节设置的原因。小说的魅力在于小说的结构选择,而小说的情节设置往往也体现着主旨表现的需要,解答时可以多问一个“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设计这一情节”
③品味细节。小说的细节是构成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基本因素,细节描写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主旨思想的表达,从而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
环境
①分析环境的特点。小说中的环境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怎样的环境形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而小说人物的命运蕴含作品的主旨。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
②抓背景介绍。小说中故事的发生离不开它的社会土壤,把故事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抓背景时,要关注小注或文章后的写作时间。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抓住文中表明历史、文化背景和习俗的文字
文中重要语句
答题步骤
概括主旨:通过……,赞扬(贬乏)……精神(陋习) 评价主旨:本文的主旨是……,理由是…… 探究主旨: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旨,分点证明
环境
概括环境特点
①区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②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
自然环境
主要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寻找并分析概括环境特点,注意景物的共同特征,尤其注意景物的修饰词。
社会环境
①从“时”的角度:“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
②从“地”的角度:“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注意它们呈现的特点
③从“人”的角度:“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厘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紧张的还是冷漠的,等等
④从“事”的角度:“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寻找并分析概括
③感知景物特点
根据环境描写句段,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同时,在感知时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④概括景物特点
自然环境多用形容词,社会环境多用名词
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 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 结合等
④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环境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人物
①交代人物身份、地位,表现人物性格,环境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物的个性和生活情趣
②影响或决定人物命运,有些小说借助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的命运
情节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主旨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主题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环境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
②揭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③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人物
①为后文刻画人物做铺垫
②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情节
①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②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③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
④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
⑤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主旨
①象征或暗示主旨
②深化主旨
答题步骤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形象特点(外在)
身份、外在特征
职业、技能
行为习惯
性格特点(内在)
精神
品行
情感
概括或分析人物形象(性格)
①情节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分析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概括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重点]
③环境
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④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
通过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直接决定人物言行的因素,概括人物的形象(性格)
⑤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 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
分析人物关系和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概括人物形象
⑤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 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
分析人物关系和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概括人物形象
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肖像描写
①对五官、面容的描写 ②对身材、体型、衣着、姿态、精神状态、风度 等较明显的外部特征的描写
使人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
对话和独白
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
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做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
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 物性格的具体展露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
细节描写
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更细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借助次要人物烘托或对比
借助物象烘托
借助环境烘托
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分析形象的作用
主要人物的作用
对情节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对社会
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对人生或人性
作品或折射人生某个阶段的某个问题,如勤奋、拼搏、成熟等;或折射人性方面的某个问题,如诚信、正直、善良、无私等
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②侧面烘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④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⑤叙述人称,真实可信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使用第一人称时,更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所以作为见证人,起到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小说中的“我”的作用
①“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有具体的语言描写或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这时的“我”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之一,“我”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看法、态度、愿望或者价值观。
②“我”只是故事的见证者,是一个看客,这时候的“我”置身于故事情节之外,作者只是借“我”叙述故事
③“我”是次要人物,起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同时体现小说主题。
小说选择题
重点看手法及情感
选择题答题技巧
①看动词(主+动+宾)
②看程度词、并列词
③看手法词
④看关系词
解答小说题步骤
第一步
概括每一件事,理清故事情节
概括事件的方法:抓动词:主人公+动词
第二步
结合每一件事,做旁批分析人物品质
第三步
抓属性或领域,把握小说的主旨
第四步
审准题目,规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