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基础心理学》第2版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编辑于2020-04-13 20:32:31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元
一、神金元的基本结构与种类
(一)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结构主要由细胞体、轴突、树突三个部分组成
(二)神经元的种类
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
感觉神经元
功能
将连接在皮肤、肌肉、关节等感觉器官和内脏器官上的感受器接受的刺激经神经冲动传到脊髓和大脑
运动神经元
功能
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至肌肉、关节、腺体等效应器
联络神经元
又称:中间神经元,只存在于脑和脊髓之中
功能
联结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神经冲动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一)神经元的兴奋
神经元的功能
兴奋
传导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三种接触形式
轴突与细胞体
轴突与轴突
轴突与树突
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决定者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性质、
特殊结构
突触前膜
发送信息的神经元的终扣
突触后膜
接受信息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的表面
性质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第二节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
(一)躯体神经系统
组成
脊神经
脑神经
功能
整合和调谐身体的功能
(二)植物性神经系统
构成
由分布在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构成
种类
交感神经系统
负责唤醒躯体采取行动以应付紧急情况
副交感神经系统
起着与交感神经相反的作用,即维持身体内部功能的活动,或使兴奋的躯体回到较低的唤醒水平,以保存能量
两者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
二、中枢神经系统
组成
脊髓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是链接周围神经系统和脑的桥梁
脑
1.脑干
包括
延髓
生命中枢
是维持生命机能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若受到损伤会致命
桥脑
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路,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中脑
按功能分
上行系统
下行系统
生理功能
是进行和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是呼吸、血压、心跳的调节中枢
2.间脑
含义
在脑干的上部、大脑两半球下部的神经核团叫丘脑,其下方的更小组织是下丘脑,它们共同组成了间脑
3.小脑
主要功能: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
运动技能的学习方面
4.边缘系统
大脑两半球交界处的环球部分是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中杏仁核影响着攻击和恐惧
5.大脑的结构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大的生理结构
功能
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大脑两半球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中心
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明显差异
左半球
语言功能
右半球
功能主要有:
空间关系
情绪
音乐节奏
艺术
三、大脑皮层的功能
(一)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及机能
1.躯体感觉区
3.视觉区
3.听觉区
(二)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及机能
(三)大脑皮层的语言区及功能
(四)大脑皮层的联合区及机能
(五)大脑两半球的一侧化优势
第三节条件反射
一、反射和反射弧
(一)什么是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如:手遇火时即缩回
(二)反射弧
含义
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包括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二、反射的类型
(一)无条件反射
含义
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二遗传下来的反射。
本能就是无条件反射
吸允反射
抓握反射
如
“狗吃肉会留唾液"
针刺手,手缩回
防御反射
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无条件刺激
肉
针
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
流唾液
手缩回
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
食物反射
防御反射
内脏反射
朝向反射
性反射
无条件反射对个体来说是不学而能的,其反射弧是与生俱来的神经联系
(二)条件反射
含义
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
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条件刺激
由条件刺激引起的行为叫条件反应
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
特点
概括性
灵活性
分类
1.经典性条件反射
2.操作性条件反射
三、两种信号系统
(一)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
含义
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
如
让人闭上眼睛,在嘴里放入一颗梅子时,就会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射
有吃梅子的经历的人看见梅子时,也会流口水,这是条件反射
望梅止渴
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依靠它只能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的反应
第二信号系统
指人类所使用的言语、文字,
这种言语和文字是抽象事物或刺激的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为第二信号系统
主导作用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过程
随环境条件的变化,使某些条件反射减弱或消退,即高级神经活动产生抑制的过程
抑制过程
1.非条件性抑制
又称“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
包括
外抑制
含义
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
如
突然出现“闪电雷鸣”,使正在进行的活动暂停
超限抑制
含义
是由相对过强、过多、延续时间过久的刺激作用大脑皮层使神经细胞产生的抑制,又称“保护性抑制”
人在熬夜、过渡疲劳后倒头便睡,就是超限抑制的表现
2.条件性抑制
又称“内抑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
包括
消退抑制
含义
是由于没有得到必要强化二产生的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基本形成
如
学习后若不进行练习强化,在学习中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就会抑制消退,最后消失
分化抑制
含义
是在建立条件反射时,支队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近似刺激物不予强化
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作出准确反应
如
在学习中,对“己、已、巳”的细微区别就是通过分化抑制实现的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两个基本规律
兴奋过程
抑制过程
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扩散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在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产生后,并非停滞原处,而是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播
当兴奋或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时,易于扩散
集中
含义
当扩散到一定程度,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
当兴奋或抑制的强度适中时,易于集中
2.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含义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其中 一种中枢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中枢神经过程
特点
同时性诱导
中枢神经过程同时在大脑皮层区域之间发生的相互诱导
继时诱导
中枢神经过程相继在大脑皮层区域之间发生的相互诱导
效果上
负诱导
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邻近区域的抑制过程
如
当专注阅读书本时,对周围环境的人或事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正诱导
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邻近区域事物兴奋过程
如
孩子临睡前的“闹觉”
第四节学习
一、学习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环境中,通过练习或经验产生行为或潜在行为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或结果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可分为
生理性适应
主要是通过个体固有的遗传机制的成熟
心理性适应
必须通过学习来不断地构建新的心理机制,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二)学习的特征
1.学习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
2.学习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说明个体“学会了什么”
3.个体行为的变化可能是基于经验引起
4.学习引起较为持久的行为变化
二、顿悟学习
格式塔学派
代表人物:苛勒
顿悟学习
个体并非是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进行学习的,学习是一个“完形”重组的顿悟过程
“星星取香蕉”实验
“箱子实验”
“棒子实验”
三、认知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
认为学习不是S-R的联结,而是个体整体性行为趋向或避开某种目的和达到最终目的的认知活动过程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入个体的三种“中介变量”
需求系统
认知信念价值系统
强调“中介变量”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
行为空间
设计了认知地图的白鼠“位置学习”实验
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需的。
学习并不是盲目地行动,它不仅是行为反应与结果的联结,也是认知学习活动的过程
子主学习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要有目标
四、观察学习
含义:是指个体不直接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某种行为的过程
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从而学习到类似行为是社会性间接学习,也称为替代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人的学习分两类
1.亲身经历的学习,是从自己亲身经历的行为后果,或个人亲身经历的成功或失败中获得新行为的学习,这类学习作用有限
2.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榜样(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的行为,个体自己在后来或做出或抑制类似的行为。
观念、风格、习惯等
第五节内分泌系统
一、内分泌系统及其基本功能
两类腺体
导管腺体的外分泌腺
含义:指分泌物通过导管流入或排出体外
如:唾液腺、汗腺、胃腺
无导管腺体的内分泌腺
内分泌腺的分泌物由腺体细胞直接渗入到血液或淋巴中,进而传到整个身体从而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
脑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性腺
二、内分泌的活动方式
两种
1.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腺体活动
如:恐惧、暴怒、难忍的疼痛、、
2.神经系统使脑垂体分泌激素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体的活动
如:烦躁不安、容易激动、多言多动
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身体内活动的第二信息交流系统
身体内活动的第一信息交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