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本思维导图是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的总结
编辑于2020-04-14 08:08:49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朝的特点:繁荣却短命)
1、建立:581 年,杨坚(隋文帝),定都长安。
2、统一:589 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
3、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隋初的发展(开皇之治):
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 年;人物:隋炀帝。
3、三点:洛阳(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
5、五大水系(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长度及地位:全长 2000 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7、影响:
①积极: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②消极: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为隋朝的速亡埋下伏笔。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开创: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正式形成: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3、选拔标准:才能(学识或考试成绩)
4、选拔方式:考试
5、影响:
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四、隋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结果:公元 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从“贞观之治” 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及兴盛(唐朝的特点:繁荣和开放)
1、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
2、走向兴盛:
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 政治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 抑制旧士族,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用人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重用贤能,重视官吏考核 治世局面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鼎盛时期 共同点 都注重发展经济;都重用人才;都发展了科举制;都形成了治世。 启示 要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与考核;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
3、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为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②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实行改革;唐初几代帝王很有作为,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③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实行改革;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
①垦田面积扩大;
②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
③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
①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
②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以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为著名。
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3、商业繁荣:
①水路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
②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③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冶、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民族交往与交融
1.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
2、 民族交往的方式:
(1)战争: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册封:唐玄宗封渤海郡王(渤海国)、怀仁可汗(回纥)、云南王(南诏)。
(3)设置机构:设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4)和亲:唐蕃和亲——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时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1)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2)代表人物:
①“诗仙”李白——昂然进取、飘逸洒脱;
②“诗圣”杜甫——淳朴厚重、反映历史,“诗史”;
③白居易——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
2、书法: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柳公权;欧阳询《九成宫醴泉碑铭》。
3、绘画: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拓展】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励精图治。
③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等。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唐朝衰亡
过程 事件 背景原因 影响 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755年) ①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②社会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趋紧张。③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③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致命打击 黄巢起义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②人民徭役繁重。③连年灾荒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唐朝灭亡 后梁灭唐(907年) 概况: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标志着唐朝灭亡。
二、五代十国的更迭(dié)与分立
1、五代: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
3、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影响: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
5、评价:虽然是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中日)
1、遣唐使:
(1)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遣唐使来华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来华次数多;③使团规模大;④人员素质高;⑤学习内容广。
(3)影响:①把唐朝先进的文化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密切了中日两国之间的联系,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2、鉴真东渡:
(1)概况:唐玄宗时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
(2)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精神:百折不挠、矢志不渝、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文化交往:
(1)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3)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三、玄奘西行(中印)
1.概况:贞观初年(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2.影响:
①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②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拓展】
1、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
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世界领先,有巨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③唐朝海陆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④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唐代的对外交流频繁给我们的启示:
①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②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③各国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3、唐代的对外交流特征:
双向交流、兼容并蓄是唐朝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