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必修2 经济与社会
高中政治新教材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思维导图知识点大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经济制度的基础。
编辑于2023-08-26 12:36:25 山西经济与社会
物质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所有制
物质资料生产
地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构成要素: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各要素地位: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生产资料所有制
地位: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经济制度的基础
作用: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
内容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其优越性
以公有制为主体
地位/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组成部分
国有经济
地位: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
地位: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利润
集体经济
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组成部分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地位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用
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长处,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壮大发展国有经济
发展目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布局结构: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
资本运行: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国家
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制度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策措施,形成促进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企业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提高企业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个人
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爱国敬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构建亲亲政商关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
#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适销对路,面向市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手段,形成竞争优势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前提条件)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价格。市场机制的核心
供求。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
竞争。市场经济的灵魂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市场价格及其波动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
市场竞争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
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
市场调节的缺陷
不是万能的
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由市场调节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也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
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由市场调节
具有局限性
自发性。害人,眼前利益
市场秩序混乱,收入差距拉大
盲目性。害己,跟风盲从
滞后性。时间差,周期长
单靠市场调节的危害
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
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
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
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市场体系
组成要素
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
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原因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
措施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加强改进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健全优胜劣汰市场退出机制,实现市场准入畅通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凡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坚持党的领导
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市场经济长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
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根本目标
科学宏观调控与有效政府治理 内在要求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
实施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实施产业政策
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
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积极意义
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完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宏观调控常用的手段
财政政策
税率,财政支出,国债等
货币政策
利率,法定准备金率,信贷规模,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我国的经济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内涵
发展为了人民 根本目的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动力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趋向
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为什么要坚持?
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工作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最大受益者
体现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新时代如何坚持?
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动力问题,第一动力
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不平衡问题,内生特点
绿色: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普遍形态
开放: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外联动问题,必由之路
共享: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根本目的
相互贯通促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不能顾此失彼,相互代替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
原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构成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主线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推进一带一路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分配制度
决定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
作用: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
按要素分配
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
作用: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爆发,创造社会财富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多样化的收入来源
劳动性收入
工资,奖金,津贴
财产性收入
银行存款所得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租金
经营性收入
生产经营活动所得收入
转移性收入
养老金,社会救助和补助,政策性生产生活补贴,救灾款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原因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措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分配制度
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两基本同步: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初次分配
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再分配
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
第三次分配
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消除贫困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的社会保障
多样的社会保障
功能
保护器:维系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从而保证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
稳定器:社会减震器,防范化解社会成员生存危机,保障基本生活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调节器: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冲突,促进公平正义
互助: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发挥社会互助功能,通过社会成员自助与他助维护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构成
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社会救助
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最后一道防线
社会福利
最高层次
社会优抚
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特殊社会保障
完善社会保障措施
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建立起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多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适应
做到权责清晰,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明确各方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督
总要求: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知密网,建机制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经济与社会
物质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所有制
物质资料生产
地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构成要素: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各要素地位: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生产资料所有制
地位: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经济制度的基础
作用: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
内容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其优越性
以公有制为主体
地位/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组成部分
国有经济
地位: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
地位: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利润
集体经济
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组成部分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地位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用
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长处,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资源,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必须壮大发展国有经济
发展目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布局结构: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
资本运行: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国家
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制度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策措施,形成促进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企业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提高企业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个人
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爱国敬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构建亲亲政商关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
#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适销对路,面向市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手段,形成竞争优势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前提条件)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价格。市场机制的核心
供求。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
竞争。市场经济的灵魂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市场价格及其波动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
市场竞争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
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
市场调节的缺陷
不是万能的
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由市场调节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也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
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也不能由市场调节
具有局限性
自发性。害人,眼前利益
市场秩序混乱,收入差距拉大
盲目性。害己,跟风盲从
滞后性。时间差,周期长
单靠市场调节的危害
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
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
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
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市场体系
组成要素
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
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原因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
措施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加强改进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健全优胜劣汰市场退出机制,实现市场准入畅通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凡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坚持党的领导
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市场经济长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
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根本目标
科学宏观调控与有效政府治理 内在要求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
实施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实施产业政策
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
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积极意义
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完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宏观调控常用的手段
财政政策
税率,财政支出,国债等
货币政策
利率,法定准备金率,信贷规模,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我国的经济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内涵
发展为了人民 根本目的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动力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趋向
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为什么要坚持?
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工作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最大受益者
体现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新时代如何坚持?
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动力问题,第一动力
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不平衡问题,内生特点
绿色: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普遍形态
开放: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外联动问题,必由之路
共享: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根本目的
相互贯通促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不能顾此失彼,相互代替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
原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构成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主线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推进一带一路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分配制度
决定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
作用: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
按要素分配
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
作用: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爆发,创造社会财富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多样化的收入来源
劳动性收入
工资,奖金,津贴
财产性收入
银行存款所得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租金
经营性收入
生产经营活动所得收入
转移性收入
养老金,社会救助和补助,政策性生产生活补贴,救灾款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原因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措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分配制度
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两基本同步: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初次分配
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再分配
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
第三次分配
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消除贫困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的社会保障
多样的社会保障
功能
保护器:维系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从而保证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
稳定器:社会减震器,防范化解社会成员生存危机,保障基本生活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调节器: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冲突,促进公平正义
互助: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发挥社会互助功能,通过社会成员自助与他助维护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构成
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社会救助
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最后一道防线
社会福利
最高层次
社会优抚
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特殊社会保障
完善社会保障措施
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建立起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多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适应
做到权责清晰,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明确各方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督
总要求: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知密网,建机制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