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基础2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2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1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稻草人》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春晓》思维导图
亡羊补牢
一张思维导图帮您读懂唐诗《咏鹅》!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关系:相互制约,且教育自己相对独立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有动力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有科技功能
教育与文化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即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教育能够改造文化,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特指身心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包括身体心理两个方面,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影响着胜利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孟子,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霍尔
内容:人身心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遗传素质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观点错误)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内容: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内容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决定着人的发展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互配合)
遗传(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
环境(提供可能)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部分
教育(主导)
教育即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 对人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 (内因和动力)
内涵: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 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 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作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个体 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教育目的
概述
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组成要素之一
教育目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师的教学目标
确立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人们的教育理想
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理论
个人本位论
内容: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 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社会本位论
内容: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 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 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最极端)、孔德、巴格莱等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基本精神
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②坚持全面发展③培养独立个性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途径)⑤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特征:①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②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落实
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贯彻基本要求
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教育制度
概念
教育体系及各项规定的总称。广义是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
“癸卯学制”承袭日本学制,是我国史上第一部全国实行的学制,标志我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912年到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是第一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标志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1922年的“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为新学制和633学制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p44
当前的学制
结构
层次上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类别上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三种:①双轨学制②单轨学制③分支型学制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当前的学制改革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终身教育特点:终身性、全民性(普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