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苏东坡作品出身及影响
苏轼一生写过哪些重要作品?他一生的3个妻子及4个儿子情况如何?他在美食上有什么创造?除了诗词,他的书法绘画有何特点?让我们走进千古奇才苏东坡的经历。本导图还附有丰富的百度链接和注解。
编辑于2020-04-19 11:27:20旷古奇才苏轼(1037—1001)
主要作品
1037—1055 早年读书
1037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黠鼠赋》少年时期
作品原文 黠⑴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⑵。拊⑶床而止⑷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⑸中空。嘐嘐聱聱⑹,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⑺而不得去者也。”发⑻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⑼,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⑽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⑾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⑿,登龟狩麟⒀,役万物而君⒁之,卒见使⒂于一鼠,堕⒃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⒄,乌⒅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⒆,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⒇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黠:狡猾。 ⑵啮:咬。 ⑶拊:拍。 ⑷止:使……停止 ⑸橐【tuó】:袋子。 ⑹嘐【jiāo】嘐聱【áo】聱: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 ⑺见闭:被关闭。见:被 。 ⑻发:打开。 ⑼索:搜索。 ⑽穴:咬洞,这里作动词用。 ⑾致:招引。 ⑿扰龙伐蛟:扰,驯服。伐,击,刺杀。此处指“擒”。 ⒀登龟狩麟:登,捉取。狩,狩猎。 ⒁君:统治,这里作动词用。 ⒂见使:被役使。 ⒃堕:陷入。 ⒄脱兔于处女: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使敌方不做防备)然后像逃跑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使对方来不及出击,这里指老鼠从静到动的突变。 ⒅乌:何,哪里。 ⒆虿【chài】:蝎子。 ⒇俛【fǔ】:俯下身子。 白话译文 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老鼠刚才是在咬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那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叹了口气说:“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破袋子,用假装咬袋子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他们,最终却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吃惊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我)坐下来,闭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对我说“你只是多学而记住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下了我的文章。
1056—1061 应试及第
1057年
春,与弟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刑赏忠厚之至论》
作品原文 编辑 刑赏忠厚之至论 1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2,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3,欢休惨戚4,见于虞、夏、商、周之书5。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6,而告之以祥刑7。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 8,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9,所以慎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10。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11。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12”,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13”,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14:“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 , 15。”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16。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17,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18,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19:“君子如祉20,乱庶遄已21。君子如怒,乱庶 22。”夫君子之已乱23,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24,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义25,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22。”夫君子之已乱23,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24,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义25,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1-2] 22。”夫君子之已乱23,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24,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义25,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1-2]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刑赏忠厚之至:出自《 刑赏忠厚之至:出自《 ·大禹谟》伪孔安国的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 哀矜(jīn)惩创:怜惜惩戒。 吁俞(xūyú):惊叹应答。俞,表示应允。 欢休:和善也。惨戚:悲哀也。 虞、夏、商、周之书:指《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吕侯:人名,一作甫侯, 吕侯:人名,一作甫侯, 之臣,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论作刑法。 祥刑:刑而谓之祥者,即刑期无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赏疑从与:言与赏而疑,则宁可与之。 罚疑从去:言当罚而疑,则宁可去之。 皋陶(gāo yáo):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中国上古黄帝的长子少昊的后裔。士:狱官也。 宥(yòu):宽恕,饶恕。 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鲧: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 方命圮(pǐ)族:违抗命令,毁害族类。方命:逆名也。圯族:犹言败类也。 《书》:指《尚书》。以下引文出自《尚书·大诰》。 宁失不经:宁可犯不守成法办事的错误。经:成法。 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 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这样,奖赏的作用只落到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身上。 疑:指赏罚不能确定。 《诗》:指《 《诗》:指《 》。以下引文出自《诗经· 《诗》:指《 》。以下引文出自《诗经· 》。 祉(zhǐ):福,引申为喜欢。 遄(chuán):快,迅速。
1060年
至京。授河南福昌县主簿,弟辙渑池县主簿,俱未赴任
《进策》二十五篇
《策别安万民》六篇
《策别厚货财》二篇
《策别课百官》六篇
《策别训兵旅》三篇
《进论》二十五篇
《留侯论》
作品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白话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佑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西主簿属正九品。苏轼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留侯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
《晁错论》
作品原文 晁错1 天下之患2,最不可为3者,名为治平4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5变,而不为之所6,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7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8。惟9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10为天下犯11大难,以12求成大功;此固13非勉强期月14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15;吾发16之,吾能收17之,然后有辞于天下18。事至而循循焉19欲去20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21,谋弱山东22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23,以诛错为名24;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25。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26。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27。昔禹之28治水,凿龙门29,决大河30而放之海。方31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32;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33得至于成功。 夫34以七国之强,而骤35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36?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37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38。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39。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40。当此之时,虽41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42?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43,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44。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45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46,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47? 嗟夫48!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49。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50,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51!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汉景帝四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讨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因此被杀。 患:祸患。 为:治理,消除。 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其:代词,指祸患。 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狃(niǔ):习惯。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着。 以:而,表顺接。 固:原本。 期(jī)月:一个月。这里泛指短时期 端:开头,开始。 发:触发。 收:制止。 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徐徐。焉,……的样子。 去:逃避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 山东:指崤山以东。 并起:一同起兵叛乱。 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 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汉景帝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 大河:指黄河。 方:当。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是以:所以,因此。 夫:句首发语词。 骤:突然。 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 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皇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虽:即使。 何者:为什么呢?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 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使:假若。 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 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嗟夫:感叹词,唉。 则无务为自全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务,从事。 隙:空隙,空子。 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白话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创作背景 《晁错论》为苏轼在宋仁宗嘉佑五年至六年(1060—1061年)写就并呈与朝廷的文章之一。《晁错论》的具体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本文写于宋仁宗嘉佑五年,是在制科考试前所上二十五篇《进论》之一;另一种说法认为该作品写于嘉祐六年,是苏轼在制科考试中的一篇应试文章。 其一宋仁宗嘉佑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西主簿属正九品。苏轼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苏轼所上策、论词理俱佳,被推荐参加秘阁考试。 其二嘉祐六年八月十七日,苏轼在制科阁试中合格,得以参加殿试。嘉祐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宋仁宗在崇政殿亲试制科应试者,称为“殿试”。苏轼首先呈上《中庸论》、《汉高帝论》等二十五篇文章,接着答《策问》,即《御试制科策一道》,举条而对,作了五千余字,并入三等。
《荀卿论》
作品原文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吾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白话译文编辑 我曾读《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虑之深啊。(他说的一些道理,)好像茫茫无边,但其实并不遥远;好像浩瀚浑厚,没有边际,但其实并不深奥。他说的那些事情,普通人都知道,但实行起来,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唉!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说过而未做到的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啊。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巧辩,冉有的智谋,这三个人,都是天下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人。但是这三个人,却经常不被孔子喜欢。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其实,向圣人学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孔子认为后世必定会有人不能执行他的学说,也必定会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而做不义的事。所以他的话通俗易懂,直来直去,而不敢做一些不同寻常而又值得炫耀的高论,主要是为了让后人不好随便篡改。 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 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夏桀、殷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 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 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孔、孟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如果天下真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那么哪里用得着追求标新立异呢!
《范增论》
作品原文 范增论1 汉用陈平计2,间疏楚君臣3。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4,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5。”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6。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7,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8!’《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9。’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10。”陈涉之得民也11,以项燕、扶苏12。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13。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14。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15,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16,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17,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18,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19,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范增:居鄛(今安徽巢县西南)人,秦汉之际,为西楚霸王项羽谋士,被尊为亚父。曾屡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陈平反间计,渐削范增权力,范增忿而离去,途中背上毒疮痈疽发作而死。 汉:指汉王刘邦。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汉初政治家。楚汉相争时,先为项羽部属;后奔刘邦,为刘邦重要谋臣。 楚:指项羽的西楚。 项羽:名籍,秦末楚国贵族。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在陈胜影响下,跟从叔父项梁起义。梁死,籍为统帅。秦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随后与刘展开激烈的争夺统治权斗争,最后项羽失败,自刎而死。 骸(hái)骨:多指尸骨。赐骸骨,退休回家。卒伍:秦时乡里基层组织,此指家乡。 疽(jū):毒疮。 沛公:即汉高祖刘邦,他响应陈胜起义于沛(今江苏沛县东),被立为沛公。 几:微小。引文见《周易·系辞》。 “相彼”二句:引文见《诗经·小雅·頍弁》。霰(xiàn):小雪珠。 卿子冠军:即宋义,为义帝所封,被项羽所杀。卿子,当时对人的尊称;冠军,指地位在其他将领之上的上将。 陈涉:名胜字涉,秦末农民起义首领。起义时曾打着项燕、扶苏的旗号,用来争取民心。 项燕:战国末年楚国名将,项羽的祖父。扶苏:秦始皇长子。始皇死,宦官赵高主谋,诈称始皇之命,令扶苏自杀。 楚怀王孙心: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秦国曾将楚怀王骗去扣留,后楚怀王客死秦国,楚国灭亡后,熊心隐藏在民间替人牧羊。前208年,范增向项羽的叔父项梁献计,拥立楚怀王的后代,并仍称怀王,以争取民心。项梁听从范增计,在民间找到熊心,拥立之。后项梁战死,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尊楚怀王熊心为义帝。 弑(shì):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为“弑”。义帝:即楚怀王熊心。 关:指关中之地,义帝命宋义、项羽救赵,而命刘邦攻打咸阳,并与诸将约定,先达关中灭秦者为王。 稠(chóu)人:众人。 矫杀:此处指项羽诈称义帝命令杀卿子冠军宋义。 项梁:楚名将项燕之子,项羽叔父,始立楚怀王熊心者。 比肩:并肩,这里比喻地位相当。 白话译文 汉高祖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私下串通,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的事情已经平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您开恩准我告老还乡。”可是还没到彭城,他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开得对,若不离开,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些离开。 那么,范增应当因什么事情离开呢?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因此失掉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建议杀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说明他还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因此事离去呢?《易经》说:“懂得事情的预兆,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下雪之前,水汽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开,应当在项羽杀宋义的时候。陈涉受到拥护,是因为打出了项燕和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反叛,是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是否被杀,岂止是关系着楚国的盛衰,也关系到范增的祸福。义帝被杀,范增就没有长久独存之理。项羽杀宋义,是杀害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去离间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出虫子;人必定先有了疑心,然后谗言才能听得进去。陈平虽说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他只派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众人之中发掘识别宋义,提拔他做上将军,这样做还不够贤明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之命杀死宋义,义帝必然不能容忍。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聪明人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想法。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极力反对却不被接受。不听他的话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此时开始的。 在项羽杀宋义时,项羽和范增同为义帝之臣,还没有确定君臣名分。替范增考虑,有能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很果断的大丈夫吗?范增年纪已经七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不合就离开,不在此时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不明智啊!虽然如此,范增还是汉高祖所畏惧的人。范增不离去,项羽也不会被灭。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创作背景编辑 楚汉战争时,项羽摆下鸿门宴,请刘邦赴宴,范增力劝他席间杀死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的谋士陈平施反间计,离间项羽与谋臣范增的关系,使得范增离开项羽。苏轼年轻时为准备科举应试,他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就此事写了这篇习作。
《贾谊论》
作品原文 贾谊论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1,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2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3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4,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5,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6,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7,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8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9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10,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11?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12,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13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14!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15,纡郁16愤闷,趯然17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18。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19。是故非聪明睿智20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21得王猛22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23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24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25,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26哉! 注释译文 注释 1.贾生:即贾谊。汉代的儒者称为“生”,如贾生、董生(董仲舒)。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2.所取者:指功业、抱负。 3.所就者:也是指功业。 4.可致之才:能够实现功业,抱负的才能。致,指致功业。 5.贾生之论:指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治安策》。 6.汉文:汉文帝刘恒,西汉前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 7.昼:齐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孟子曾在齐国为卿,后来见齐王不能行王道,便辞官而去,但是在齐地昼停留了三天,想等齐王改过,重新召他入朝。事见《孟子·公孙丑下》。 8.豫:喜悦。《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苏轼这里误为公孙丑。 9.“夫绛侯亲握天子玺”句:绛侯:周勃,汉初大臣。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第二子,初封为代王。吕后死后,诸吕想篡夺刘家天下,于是以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的刘邦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皇帝。刘恒回京城路过渭桥时,周勃曾向他跪上天子玺。 10.诸吕作乱,齐哀王听到了消息,便举兵讨伐。吕禄等派灌婴迎击,灌婴率兵到 荥阳(今河南荥阳)后,不击齐王,而与周勃等共谋,并屯兵荥阳,与齐连和,为齐王助威。周勃等诛诸吕后,齐王撤兵回国。灌婴便回到长安,与周勃、陈平等共立文帝。 11.这是说他们君臣之间,比父子兄弟还亲。 12.贾谊为太中大夫时,曾向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 乐”以及列侯就国,更改律令等一系列建议,得罪了周勃、灌婴等人。他做梁怀王太傅 时,又向文帝献治安策,对治国、御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13.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浸渍(zì),双声连绵字,渐渐渗透的样 子。优游浸渍:从容不迫,逐渐渗透。 14.遽:副词,急速,骤然,迫不及待地。指贾谊在《治安策》的序中所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15.贾谊因被朝中大臣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路过湘水,作赋吊屈原。 16.萦纡(yíng yū):双声连绵字,缭绕的样子。这里比喻心绪不宁。 17.趯然:超然的样子。远举,原指高飞,这里比喻退隐。贾谊《吊屈 原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正是远举的意思。 18.贾谊在做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骑马摔死,他自伤未能尽职,时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夭绝,指贾谊早死。 19.累,忧虑。 20.睿(ruì),智慧通达。 21.苻坚:晋时前秦的国君。王猛:字景略,初隐居华山,后受苻坚召,拜为中书侍郎。 22.王猛被用后,受到苻坚的宠信,屡有升迁,权倾内外,遭到旧臣仇腾、席宝的反对。苻坚大怒,贬黜仇、席二人,于是上下皆服(见《晋书·载记·王猛传》)。 23.匹夫:指苻坚。略:夺取。当时前秦削平群雄,占据着北中国,与东晋对抗,所以说“略有天下之半”。 24.狷(juàn)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 25.病沮:困顿灰心。沮(jǔ):颓丧。 26.发:泛指立身处世,也就是上文所谓自用其才。 译文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巨,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 “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 创作背景编辑 苏轼于嘉佑二年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试于礼部,时年21岁,到嘉佑五年(1060年)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时间先后写有二十五《进策》、二十五《 进论》,这些策论基本上系统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贾谊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
1061年
十一月与弟辙别於郑州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
怀渑池寄子瞻兄①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②。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①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子瞻:苏轼字。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苏轼与弟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
《怀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作品原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此诗作于 此诗作于 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 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 、 以为用禅语, 、 以为用禅语, 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 《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1062—1068 初仕为官
1063年凤翔
《凌虚台记》文1063
1.背景: 1.背景: 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 1.背景: 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 1.背景: 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 1.背景: 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 在后圃筑台,名为“凌虚”,求记苏轼,于是苏轼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
正月《和子由踏青》诗1063
作品原文 编辑 和子由踏青1 东风2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3。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4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5。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6: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7。”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8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9符神! [1] [1]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和(hè):和答,唱和。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踏青:赏春,春游。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眉山人结伴郊游于城东蟆颐山,欢歌宴饮,赏春踏青,年年如是。与达州的“元九”登高情形相似。 东风:春风。 岁华新:新年伊始。 喧阗(tián):喧嚣嘈杂。 “歌鼓”二句:歌吹鼓乐在山间回荡,惊动了草木;游人取出饮食开始野餐,天上的老鹰也飞下来捡食,它们显得很驯良,与人们共进午餐。箪瓢(dān piáo):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借指饮食。乌鸢(yuān):老鹰类属的猛禽,身体褐色,常捕食蛇、鼠等。 遮道:拦住道路。色怒嗔(chēn):面带怒色。 汝:你。麇(jūn):古书里指獐子。 禳(ráng):祈福消灾。 吾:我。 吾:我。 [2] 吾:我。 [2] 白话译文 东风微拂的田间小路上惊起了微尘,游人们开始来到野外感受春天的喜悦与温馨。 人们难得清闲,正好停车在路旁小饮,麦苗短而柔韧,不怕那辗轧过来的车轮。 城里人厌倦了高高的城墙,向往着郊外的景致,许多人家一大早就爬起来,闹腾腾地涌出城来踏青。 鼓乐声惊醒了冬眠的山岭,草木在欢歌笑语中摇动。野餐用的箪瓢遍野都是,前来捡食的乌鸢像驯养熟了一样全不避人。 那边是个什么人在自称道人,引得众人都来围观?只见他挡在路上卖符,脸红脖子粗地夸说它是多么灵: “我这符能使你家养蚕结茧似瓮大,养羊如獐圆滚滚。”
《和子由蚕市》诗1063
作品原文 编辑 和子由蚕市 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①,一年辛苦一春闲。 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 去 年霜降斫秋荻②,今 年箔积如连山③。 破瓢为轮土为釜④,争买不翅金与纨⑤。 忆昔与子皆童丱⑥,年年废书走市观。 市人争夸斗巧智,野人⑦喑哑遭欺谩⑧。 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⑨悲流年。 作品注释 编辑 ① 这句是说一个耕种的人要养活十个不耕种的人,是首句“衣食常苦艰”的说明。《汉书·贾谊传》:“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无饥,不可得也。”此用其事。 ② 荻,即苇子。饲蚕要搭“山棚”,扎“缀头”——四川叫做“树”,是用苇子做的。所以需得头年把它砍下来,以备搭扎之用。 ③ “蚕台”上一格一格的,放着一张一张的“团扁”——簸箕,叫做“箔”。连山,是指一架一架的山棚,言其旺盛。 ④ 瓢轮,土釜,都是缫丝用具。 ⑤ 纨,织品中最细的。 ⑥ 丱(音guàn),古代儿童束的上翘的两只角辫。童丱,指少年时。 ⑦ 野人,这里指乡下人。 ⑧ 喑哑,说不出话。言其拙于言词。谩,轻慢、谎骗。
《客位假寐(因谒凤翔府守陈公弼)》
陈希亮官僚架子很大,同僚晋见,任在客座中等候,久久都不出来接见,甚至看见有人在客座中打起瞌睡来,苏轼心生不平,作客位假寐诗,讽刺他: 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 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 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
1065年五月,妻王弗(1039—1065)卒於京师
1066年四月,父苏洵(1009—1066)卒。服孝(1066.4~1068.7)
1068年十月,续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闰之为妻。冬,与弟辙携家赴汴京,途中在长安度岁
1069—1078 王安石变法 地方为官
1069年京师
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石苍舒醉墨堂》诗
作品原文编辑 石苍舒醉墨堂⑴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⑵。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⑶。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⑷。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⑹。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⑺。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⑻。 我书意造本无法⑼,点画信手烦推求⑽。 胡为议论独见假⑾,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⑿,下方罗赵我亦优⒀。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⒁。 [1]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石苍舒:字才美,京兆(即长安)人,善草隶书。人称“草圣三昧”。 ⑵“姓名”句:《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⑶惝恍(chǎng huǎng):模糊不清,这里形容草书变化无端。 ⑷何能瘳(chōu):一作“何年瘳”。瘳,病愈。 ⑸至乐、逍遥游:均为《庄子》篇名。这里用其字面含义。至乐,最大最高层次的快乐。 ⑹“乃知”二句:柳子,柳宗元。不妄,不假。珍羞,同“珍馐”,珍美的菜肴。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凡人好辞工书,皆病癖也。”“吾尝见病心腹人,有思啖土炭,嗜盐酸咸者,不得则大戚,······观吾子之意亦已戚矣。” ⑺“堆墙”句:《唐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此谓石苍舒勤学苦练。 ⑻“骏马”句:形容石氏草书神速,放笔快意,自由无碍。倏(shū)忽,疾速,指极短的时间。九州,指全国各地。 ⑼意造:以意为之,自由创造。 ⑽推求:指研究笔法。 ⑾胡为:何为、为何。假:宽容,这里是作者的自谦。 ⑿“不减”句:《法书要录》卷一《晋王右军自论书》:“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又《法帖释文》卷五载唐怀素书:“右军云:‘吾真书过钟,而草故不减张。’仆以为真不如钟,草不及张。”钟张,指钟繇、张芝,皆汉末名书法家。 ⒀方:比。 罗赵:罗晖、赵袭,皆汉末书法家。 ⒁完:完好。衾裯(qīn chóu):泛指被子。 白话译文 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因此,只要能写能认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更何况用草书来夸耀书法的神奇和快速,让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发愁。我每每自笑曾经爱好草书,不想你也有这个“毛病”,不知道哪年才能病愈?还说这里面有什么最大的快乐,非常称心合意,和庄子的逍遥游没有什么不同。最近,先生建造了醉墨堂,就像啜饮美酒能消愁销除烦恼一样。看先生这个样子,我才领会到柳宗元说得不错:嗜好土炭的病人吃起土炭就像美味佳肴一样。先生在书法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兴致来时,挥动笔墨多少纸都用得完,就好像骏马一转眼就踏遍九州大地。我的书法都是凭借想象力创造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章法,一点一画随手写来,也懒得去仔细推敲琢磨。为什么我的随口议论独独被先生所容纳,就连只字片纸也会收藏起来?如果用“不低于钟繇、张芝”来评价先生,先生完全当得起;如果用“向下和罗晖、赵袭差不多”来评价我,我似乎还要好些。从今后,先生不用再像张芝那样临池苦学,池水尽黑了;那些未曾染色的白绢与其先写字后再染色做衣服,不如直接拿来做被褥床帐。 作品背景编辑 此诗作于宋仁宗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时年三十四岁。苏轼由开封至凤翔,往返经过长安,必定到石苍舒家。熙宁元年(1068年),苏轼凤翔任满还朝,在石家过年。他藏有褚遂良《圣教序》真迹,堂取名“醉墨”,邀苏轼作诗。苏轼回到汴京,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反对新法
1071—1074 杭州
1071年
四月奉命通判杭州,十一月到杭州任
作品
十月《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诗
作品原文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⑴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⑵。 长淮忽迷天远近⑶,青山久与船低昂⑷。 寿州已见白石塔⑸,短棹未转黄茅冈⑹。 波平风软望不到⑺,故人久立烟苍茫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颖(yǐng)口:今安徽 西正阳关。颖水由颖上县东南流至此入淮,春秋时谓之颖尾。寿州:州治在今寿县。 ⑵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秋兴:因秋而起的感怀。 ⑶长淮:宽阔的淮水。 ⑷低昂:时高时低。 ⑸白石塔:洁白石头砌成的塔。 ⑹棹(zhào):船浆。黄茅冈:泛指长有黄草的山冈。 ⑺软:柔和。 ⑻故人:指送行人。苍茫:模糊迷茫的样子。
十一月《游金山寺》诗
作品原文 游金山寺⑴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⑵。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⑶。 中泠南畔石盘陀⑷,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⑸,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⑹。 是时江月初生魄⑺,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⑻,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⑼,有田不归如江水⑽。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⑵“我家”二句: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⑶“闻道”二句: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⑷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⑸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⑹“微风”二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⑺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⑻“江心”一句: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另有一说“江中炬火”是一不明飞行物,后一句“飞焰照山”才能够解释。 ⑼谢:道歉。 ⑽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白话译文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 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 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 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 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 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 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 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 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 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 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 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创作背景编辑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轼深感仕途险恶,主动清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二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难怯,苏轼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十二月《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作品原文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⑴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⑵。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⑶。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⑷。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⑸。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⑹。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⑺。 出山回望云木合⑻,但见野鹘盘浮图⑼。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怳如梦遽遽⑽。 作诗火急追亡逋⑾,清景一失后难摹。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腊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十二月一日,有的说是十二月八日。孤山:在杭州西湖。惠勤、惠思:均为余杭人,善诗。 ⑵明灭:依稀模糊,似有若无。忽隐忽现。形容楼台山峦。 ⑶鸟相呼:一作“鸟自呼”,言鸟相和而鸣,如自呼名字。 ⑷名:名义上。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和尚。 ⑸宝云山:在西湖北面,有宝云寺。 ⑹团蒲(pú):即蒲团,和尚坐禅的用具。 ⑺晡(bū):申时,黄昏之前。 ⑻云木合,云和树迷蒙成为一片。 ⑼野鹘:属鸷鸟类,飞翔迅疾。浮图:佛塔。 ⑽怳(huǎng),恍惚。遽遽(jù):惊动貌。 ⑾亡逋(bū):逃亡者。 白话译文 天空将降瑞雪,湖面上阴云密布;层叠的楼台与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今天是腊日,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说是去寻访僧人,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僧人的禅房坐落何处?喏,就在那宝云山前,小道狭窄,弯弯曲曲。孤山独自耸立,有谁肯在这里结庐?只有僧人,道行深厚,与山相傍护。到了,那纸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惠勤与惠思,裹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天寒路远,仆夫催着回家,告别时,还未到黄昏日暮。出山回望山中景色,树木都笼罩着烟云,一片模糊;有一只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回互。这次出游虽然淡薄,但我心中充溢着快乐。回到家中,神思恍惚,真像是刚从梦中醒来,那山中状况还历历在目。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 创作背景编辑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同年十二月,苏轼游孤山访惠勤惠思后作此诗。
年底《戏子由》
作品原文 戏子由1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2。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3。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从饱死笑方朔4,肯为雨立求秦优5。 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6。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7。 劝农冠盖闹如云8,送老齑盐甘似蜜9。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10,画堂五丈容旗旄11。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12。 道逢阳虎呼与言13,心知其非口诺唯14。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15,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16,付与时人分重轻。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子由:即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 宛丘:陈州的别称。因为苏辙任陈州州学教授,所以戏称“宛丘先生”。这两句言人长屋小,是夸张的说法。 屋打头:形容学舍不仅小,而且陋。 东方朔:汉时人。他曾对武帝说:“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栗、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饿欲死。”(《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这番话,是说身长九尺余的大个子不能和身长仅三尺余的小人同样待遇。 秦优:指秦始皇的歌童名叫旃的,是个侏儒。有一次,秦始皇在殿上摆酒宴,天下着雨,陛楯郎(殿前执楯的卫士)都被淋着,优旃怜悯他们,跟他们说好:等一会我呼唤,你们应诺,我便有办法让你们休息。“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半相代”(《史记·滑稽列传》)。 勃溪:争吵。六凿:即六情:喜、怒、哀乐、爱、恶。《庄子·外物》:“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律:指法律;术:谓治术。这两句诗是反语,剌当时朝廷重法轻儒。杜甫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轼亦未尝没有此志,不过以为法律不足以致君尧舜。 劝农:指朝廷派遣到各地视察农田、水利、赋税、劳役的官吏。“冠盖如云”语出《汉书》。冠盖:官帽、车盖之类,原是官吏们的服用;以后便借此来指官吏。如云:言其盛多。 送老:犹如说养老。齑(jī),指腌菜,捣碎的姜、蒜、韭菜等。韩愈《送穷文》:“太学四年,朝齑暮盐”,极言学官生活之清苦。作者说“甘似蜜”,实有所剌,《乌台诗案》说“讥讽朝廷新差提举官所至苛细生事,发摘官吏,惟学官无吏责,辙为学官,故有是句”。 余杭:即杭州。作者这时任杭州通判,故自称“余杭别驾”。 旗旄(máo):亦作“旂旄”。犛牛尾于杆首的旌旗,军将所建。此句言自己所居处富丽、宽大,仪仗盛陈,与“宛丘学舍小如舟”对照。以下诸句自嘲,亦处处与所戏者情况对照,一直到“气节消缩今无几”之对照“头虽长低气不屈”。 疲氓:指贫困的百姓。鞭箠(chuí):两者都是刑具,这里泛指用刑。箠,短木棍,用棍子打,杖刑。这两句是倒置的,意谓对贫困的人用刑,是平生所耻的事,却不以为羞。 阳虎:即阳货,与孔子同时人,孔子所鄙视而不愿意与之见面的人。苏轼在这里实有所指,据《乌台诗案》,是说张靓、俞希旦——他们正作监司官,苏轼最不喜欢的人。 诺唯:有时也作“唯诺”,都是应辞,只说“是、是”而不表示见。 伎:同“妓”。扬雄说过:诗赋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杜甫诗:“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安足程:何足算,算得什么。程,计算。 衰老:愤慨语,这时作者三十六岁,他的弟弟三十三岁,正当壮年。 白话译文 宛丘先生身高如孔丘,宛丘学舍低狭如小舟。 平常低着头诵读经史,忽然伸腰被房顶碰着头。 斜风吹帷幕,雨水流脸上,旁人羞愧而先生无所谓。 宁可让饱死的侏儒嘲笑饥饿的东方朔,岂肯为了避雨而求侏儒优旃之助。 眼前之屋低陋而使家人争吵不安算得什么,要摆脱六情干扰须向宇宙神游。 你读书万卷而不读当今的法令,想辅佐君主,终于没有本领。 劝农使闹闹嚷嚷,像乱拥的乌云,你却靠齑菜盐巴打发日子,自甘贫困。 门前万事不放在心里,头虽长低而意气不屈。 我这位杭州通判没有任何功绩,高大雄丽的州府可插五丈大旗。 重重楼阁横空,雨声都听不清楚,屋多人少,只觉得凉风习习。 对贫困的百姓用刑,本是平生惭愧之事,可现在却不以为耻。 路上碰见阳虎式的人同我说话,明知他一派胡言,还只好点头称是。 身居高位而志气低下,还有什么用处,一生所重的气节,如今已所剩无几。 文章不过是雕虫小技,哪里值得效法?你我过去枉自以文章并称。 如今都衰老了成了无用之人,只好让人们去掂轻量重,随意品评。 创作背景 这首《戏子由》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底在杭州所作。当时作者任杭州通判,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任陈州(别名“宛丘”)学官(州学教授),作者作此诗以戏之。
1072年
冬间,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孙觉
作品
《望海楼晚景五绝》诗
作品原文 望海楼晚景五绝⑴ 其一 海上涛头一线来⑵,楼前指顾雪成堆⑶。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⑷。 其二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⑸。 其三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譍⑹。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⑺。 其四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⑻。 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其五 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 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⑼。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望海楼:即中和堂的东楼,又名望潮楼,在杭州凤凰山上,是杭州的名迹。 ⑵涛头:指最前面的波涛。 ⑶指顾:即指点顾盼之间,比喻时间很短。犹如说须臾、一会儿。这两句写海潮来势凶猛。 ⑷二十:一本作“十二”。 ⑸时:时时。掣(chè):拉,拽。紫金蛇:形容闪电的形状和色彩。 ⑹譍(yīng):古同“应”。 ⑺西兴:即西陵,在今杭州市萧山区境内,相传为越国范蠡屯兵之处。 ⑻玉笙:此处指笙的吹奏声。 ⑼欹(qī)侧:倾斜,歪斜。 白话译文 其一 海上波涛初来时像一条白线,转眼间在望海楼前就变成雪堆一样了。 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要再上层楼,观看白浪形成的银山,看二十回也不嫌多。 其二 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 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其三 青山断开的地方有层层的高塔,隔着江水想要回应对岸人家的呼唤。 傍晚,江上的秋风吹得很急切,为的是把钟鼓的声音传到西兴。 其四 夜晚,谁家在望海楼下点燃炉香,玉笙哀怨的乐曲在刚有凉意的时候响起。 有位客人面对秋风在扇子上题诗,祭拜明月让人无法看见你的晚妆。 其五 沙河上的船灯将山照红,歌声鼓声在笑语中喧响。 问一问少年的心思在哪里,只见他方巾斜在一旁以致头发散乱。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当时苏轼被派往杭州担任州试的监试。院试余暇,苏轼得以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写下这五首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诗
作品原文编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⑴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⑵,白雨跳珠乱入船⑶。 卷地风来忽吹散⑷,望湖楼下水如天⑸。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⑹,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⑺,风船解与月裴回⑻。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⑼,乱系青菰裹绿盘⑽。 忽忆尝新会灵观⑾,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⑿,细雨斜风湿翠翘⒀。 无限芳洲生杜若⒁,吴儿不识楚辞招⒂。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⒃,可得长闲胜暂闲⒄。 我本无家更安往⒅,故乡无此好湖山。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⑵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⑶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⑷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愈《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 ⑸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⑹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⑺“水枕”句:躺在船里看山,不觉得水波起落,只见山头忽上忽下。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 ⑻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裴回:即徘徊。 ⑼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芡(qiàn):大型水生植物。 ⑽青菰(gū):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⑾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会灵观:据《汴京遗迹志》:“会灵观在南薰门外,宋祥符五年建,初名五岳观,观成,赐名会灵。南有奉灵园,东有凝祥池。” ⑿游女:出游的女子。 《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里指采莲女。木兰桡:用木兰树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桡(ráo):划船的桨,这里指小船。 ⒀翠翘:古代妇女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⒁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杜若:香草名。多年生草本,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 ⒂吴儿:指吴地之人,这里也代指采莲女。吴地,指中国长江下游南岸一带地域的总称。 ⒃小隐:谓隐居山林。 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中隐:指闲官。唐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⒄“可得”句:语出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偷闲意味胜长闲。”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⒅安往:去哪里。安,哪里。 白话译文 其一 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其二 西湖的鱼鳖,胆子真不小,竟跟着游人跑。西湖的荷花,没有人照料,倒也开得飘飘摇摇。 喝点小酒,我在船上醉卧。水是我的枕头,山在向我作揖求饶。月亮在船前边转圈边唠叨。 其三 黑黑的菱角,白色的芡实,这里十分常见;青色的茭白,叶子凌乱,那雕胡米就像裹进绿盘。 突然想起来上次在京城一个道观里尝鲜。看来我现在滞留在乡野之中,应该保重身体加个餐。 其四 拿着花的女孩斜靠在船沿,斜斜的风带着细细的小雨打湿了绿色的三寸金莲。 她们在观赏前面小洲上那些美丽的香草,肯定不会想起同样喜欢香草的屈原。 其五 我本是乡野狂人,想把自己放逐在山林之间。现在却当上了地方官,不过离开京城也算是得了一点清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无处可去,而现在,我很心安。因为,这里有美妙的湖光山色,远胜过我的家乡眉山。 创作背景编辑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
《吴中田妇叹》诗
作品原文 吴中田妇叹⑴ 和贾收韵⑵ 今年粳稻熟苦迟⑶,庶见霜风来几时⑷。 霜风来时雨如泻⑸,杷头出菌镰生衣⑹。 眼枯泪尽雨不尽⑺,忍见黄穗卧青泥⑻! 茅苫一月垅上宿⑼,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⑽,价贱乞与如糠粞⑾。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⑿。 官今要钱不要米⒀,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⒁,不如却作河伯妇⒂!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吴中:指江浙一带。 ⑵贾收:字耘老,乌程人,苏轼的朋友,著有诗集《怀苏集》。 ⑶粳(jīng):俗称“大米”,亦名“秔”,稻谷的总称。 ⑷庶:差不多。 ⑸泻:倾泻。 ⑹杷(pá):同“耙”,翻土的农具。出菌:发霉。镰(lián):收割谷物和割草的农具。衣:这里指铁锈。 ⑺眼枯:谓泪水流尽。 ⑻忍:这里指不忍。黄穗(suì):成熟的稻穗。 ⑼茅苫(shān):茅棚。苫,草帘子。 ⑽赪(chēng):红色。 ⑾粞(xí):碎米。 ⑿“官今”句:当时推行的新法规定,交税,免役均用现钞。农民必须把实物换成钱币。结果市场上出现了“钱荒米贱”的现象,导致田地荒疏,民躲避税收而流离失所。
《山村五绝》诗
作品原文 宋 苏轼 其一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 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 其二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 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其三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其四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其五 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 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平生马少游。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作品原文 江城子⑴·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⑵ 凤凰山下雨初晴⑶,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⑷,开过尚盈盈⑸。何处飞来双白鹭⑹,如有意,慕娉婷⑺。 忽闻江上弄哀筝⑻,苦含情⑼,遣谁听⑽!烟敛云收⑾,依约是湘灵⑿。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⒀。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原为单调,至苏轼始变为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年长苏轼四十七岁。 ⑵同赋:用同一词牌,取同一题材填词。 ⑶凤凰山:在杭州之南。 ⑷芙蕖(qú):即荷花。 ⑸盈盈:轻盈美丽的样子,此处用来映衬弹筝姑娘的姿态。 ⑹白鹭:鹭的一种,又称鹭鸶。此处暗指爱慕弹筝人的男子。 ⑺娉(pīng)婷(tíng):形容女子美好的姿态。汉代辛延年《羽林郎》诗:“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⑻弄:弹奏。哀筝:悲凉的筝声。 ⑼苦:甚、极的意思。 ⑽遣:使,教。 ⑾烟敛云收:仙人在天上驾云而行,所到之处烟云缭绕。烟敛云收,是指仙人收起云雾,下凡到人间,此处是把弹筝姑娘比作下凡的仙人。 ⑿湘灵:古代传说中的湘水之神。《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洪兴祖补注:“此 湘灵乃湘水之神,非湘夫人也。”此处暗指弹筝姑娘飘渺超绝。 ⒀“欲待”三句:用唐代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白话译文 雨后初晴的凤凰山下,云淡风清,明丽的晚霞映衬着湖光山色。湖面上的一朵荷花亭亭玉立,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对白鹭,它们就好像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一样,特意停留在水面上。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回荡在山间水际。 创作背景 此词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据《墨庄漫录》载:东坡在杭州,一日游西湖,见湖心有一彩舟渐近,中有一女风韵娴雅,方鼓筝,二客竞目送之。一曲未终,人翩然不见。公因作此长短句戏之。
1073年
在杭州,行部富阳、新城,始识晁补之。协助陈襄修复钱塘六井。
作品
正月《法惠寺横翠阁》诗
作品原文编辑 法惠寺横翠阁①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从②。 吴山多故态③,转侧为君容④。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⑤,东西作帘额⑥。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⑦。 已泛平湖思濯锦⑧,更看横翠忆峨嵋。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⑨。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①法惠寺:故址在杭州清波门外,旧名兴庆寺,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 ②吴山:一名胥山,以旧时山上有伍子胥祠而得名,又叫城隍山,在今杭州市西南。从,通“纵”。 ③故态:本来的姿态。 ④转侧为君容:打扮好以后,转换不同的角度,让你欣赏。这是把吴山比作美女,用了《战国策·赵策》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典故。苏轼还在《和何长官六言》中写过“青山自是绝色,无人谁与为容”;在《次韵答马中玉》中写过“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的句子,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⑤千步冈:指吴山。 ⑥帘额:门窗上挂的帘子,悬在上端,有如人的额头。这是把吴山比作法惠寺的帘额。 ⑦人言秋悲:宋玉曾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 ⑧平湖:指西湖。濯锦:四川成都有江名锦江,据说在江中濯锦颜色更加鲜明。由于苏轼是四川人,所以他从西湖和吴山联想到锦江和峨嵋山。 ⑨悬知:预先知道。草莽化池台:即池台化为草莽。 白话译文 清晨,我见到吴山,像展开的一条绿带;傍晚,我见到吴山,它又仿佛聚合在一块。吴山是那么地多姿多态,似乎把自己美丽的身形呈现,供人赏玩抒怀。是谁建造了这座高阁,空空旷旷,什么也没有,只有这绵亘的吴山,从东到西,像是一道帘旌,在我面前展开。春色满眼,我却滞留他乡,不知何时回归;人们说秋天使人悲伤,谁知道春天给人的伤感更加难遣难排。我已游览过波平水静的西湖,却更令我想念家乡的濯锦江水;再看见这横翠阁前的山色,不由得又思念起秀丽的峨眉。哎,这雕栏又能经几番风雨?不单是我这凭栏登眺的人儿,倏忽便会龙钟老态。百年兴废,转眼即过,更使我无限伤悲。我知道,这华美的楼台,也很快会成为荒草污莱。可是,那时定然有游人寻觅我的游踪,在这吴山横翠之处,留连忘返,观望徘徊。 创作背景编辑 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一月。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1077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正月、二月《饮湖上初晴后雨》诗
作品原文编辑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⑴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⑵,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⑶。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⑷,山色空濛雨亦奇⑸。 欲把西湖比西子⑹,淡妆浓抹总相宜⑺。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濛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白话译文 其一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创作背景编辑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二月《行香子·过七里濑》
作品原文编辑 行香子⑴·过七里濑⑵ 一叶舟轻⑶,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⑷。鱼翻藻鉴⑸,鹭点烟汀⑹。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⑺。算当年、虚老严陵⑻。君臣一梦⑼,今古空名⑽。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双调小令,六十六字。 ⑵七里濑(lài):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钱塘江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⑶一叶:舟轻小如叶,故称“一叶”。 ⑷湛(zhàn):清澈。 ⑸藻(zǎo)鉴:亦称藻镜,指背面刻有鱼、藻之类纹饰的铜镜,这里比喻像镜子一样平的水面。藻,生活在水中的一种隐花植物。鉴,镜子。 ⑹鹭(lù):一种水鸟。烟汀(tīng):烟雾笼罩的水边平地。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小洲。 ⑺屏(píng):屏风,室内用具,用以挡风或障蔽。 ⑻严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刘秀三次派人才把他召到京师。授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 ⑼君臣:君指刘秀,臣指严光。 ⑽空名:世人多认为严光钓鱼是假,“钓名”是真。这里指刘秀称帝和严光垂钓都不过是梦一般的空名而已。 白话译文 乘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笑严光当年白白地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晨曦,青翠欲滴。 创作背景编辑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二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他巡查富阳,由新城至桐庐,乘舟富春江,经过七里濑时作此词。
三月《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
作品原文 瑞鹧鸪⑴ 寒食⑵未明至湖上。太守⑶未来,两县⑷令先在。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⑸早满湖。鼓吹⑹未容迎五马⑺,水云先已漾双凫⑻。 映山黄帽⑼螭头舫⑽,夹岸青烟鹊尾炉⑾。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⑿。 注释译文编辑 字词注释 ⑴瑞鹧鸪:词牌名。原本七言律诗,由唐人谱曲而成词调。又名《舞春风》、《鹧鸪词》等。有上下片首句平起或仄起两种格式。 ⑵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节时禁火,吃冷食。 ⑶太守:宋代对知府、知州的别称。此处指当时杭州知州陈襄。 ⑷两县令:指钱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畴。 ⑸朱舰红船:指各级文武官员的船只。宋代官船涂以朱红色。“朱舰”一本做“乌榜”。 ⑹鼓吹:汉以来古乐名。这里泛指当时演奏的乐曲。 ⑺五马:太守的代称。 ⑻水云:远处水面。滚:泛舟。双凫(fú):《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传上》载,王乔做县令时,能化为双凫(野鸭)飞到京都,定期朝见皇帝。此处指二县令。 ⑼黄帽:指用篙(gāo)撑船的年轻人。见《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 ⑽螭(chī)头舫:泛指龙船。螭,古代传说中一种动物,蛟龙之属。 ⑾鹊尾炉:《诗集》同题诗同句王文诰注引《法苑珠林》:“费崇先,吴兴人,少尤信佛法,每听经,常以鹊尾香炉置膝前。”查慎行注引《珠林》:“香炉有柄,日鹊尾炉。” ⑿须臾:片刻。 白话译文 寒食节到西湖时天还没亮,太守还没有来,两县令先来了。 天色未明,乌鸦尚在啼鸣,官船早已满湖都是。礼仪乐队尚未列好队伍迎接太守,远处水面就迅速驶来了两县令的船只。 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撑船的年轻人驾驶着龙船,岸上青烟缭绕,那是从有柄的香炉里升腾起来的。难得遇见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觉。但愿能有一个僧榻,让我好好地睡一会。 创作背景编辑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寒食节清晨苏轼同众官游西湖,迎接太守到来,苏轼作该词记录当时的情景。
初秋《有美堂暴雨》诗
作品原文编辑 有美堂暴雨①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②。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③,千杖敲铿羯鼓催④。 唤起谪仙泉洒面⑤,倒倾鲛室泻琼瑰⑥。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①有美堂:嘉祐二年(1057年),梅挚出知杭州,仁宗皇帝亲自赋诗送行, 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到杭州后,就在吴山顶上建有美堂以见荣宠。 ②顽云:犹浓云。 ③潋滟(liàn yàn):水波相连貌。凸:高出。 ④敲铿(kēng):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羯(音竭)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 ⑤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指李白。贺知章曾赞美他为谪仙人。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 ⑥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琼瑰:玉石。 白话译文 一声响亮的雷声宛如从游人的脚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浓厚的云雾缭绕,挥散不开。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我真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这满山的飞泉洗脸,让他看看,这眼前的奇景,如倾倒了鲛人的宫室,把珠玉洒遍人寰。 创作背景编辑 有美堂,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取的。欧阳修曾作《有美堂记》,时人也纷纷吟诗作文题吟此堂。《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初秋作,苏轼时官杭州通判。
1074年
纳妾王朝云,十一月改知密州
作品
三月底四月初《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作品原文 少年游⑴·润州作⑵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⑶,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⑷,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⑸,分明照、画梁斜。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少年游:词牌名。 ⑵润州:今江苏镇江。 ⑶余杭门:北宋时杭州的北门之一。 ⑷“对酒”句:写月下独饮。 ⑸姮娥:即嫦娥,月中女神。亦代指月。《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汉避文帝刘恒讳改嫦娥。 白话译文 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离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 卷起帘子举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月光无限怜爱那双宿双栖的燕子,把它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诗词格律编辑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说明: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加粗体字,表示韵脚。)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七年(公元1074年)三月底、四月初,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去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被调任为杭州通判。他在杭州之时远离激烈的政治争斗,无异于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杭州天堂般美丽的湖光山色,市民与同僚对他的尊敬,僧人与歌伎对他的崇拜,都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续娶的年轻妻子和牙牙学语的儿女也使他感到天伦之乐的惬意和温暖。杭州成了他的人间天堂,每一次因公而暂时离开杭州都使他依依不舍。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冬天,他又被两浙转运使派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这是他离开杭州最长的一次,眷恋之情自然更为深切,沿途曾写有不少诗词表此衷曲,此词就是其中之一。
七月《南乡子·送述古》
作品原文 南乡子·送述古1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2。谁似临平山3上塔,亭亭4,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5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6,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福建闽侯人。 2.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代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3.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4.亭亭:直立的样子。 5.归路:回家的路上。 6.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白话译文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即苏轼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陈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职,熙宁七年(1074)七月,瓜代期满,陈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作品原文 虞美人1·有美堂赠述古2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3千里。使君4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5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述古:即陈襄,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时期名臣。字述古,因居古灵,故号古灵先生。 弥:满,遍。 使君:汉时称州牧为使君,后世用来称州郡长官,这里是指陈襄。 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热闹繁华之地。 白话译文 登高远眺,千里美景尽收眼底。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要数这里最美。你这一去,何时才能返回?请痛饮几杯吧,但愿醉倒再不离去。 看,沙塘里华灯初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 创作背景 据《本事集》说,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任杭州通判,杭州太守陈襄(述古)将罢任,苏轼为陈襄的下属。陈襄离杭之前,宴客于有美堂,苏轼即席赋此词。
十月《永遇乐·长忆别时》
作品原文 永遇乐1 孙巨源2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3,坐别于景疏楼4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5,至楚州6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7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8,孤光9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10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11上,能道使君12深意。凭仗13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14清禁15,夜永16露华17侵被18。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此调有平、仄两体。此体为双调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四仄韵。 孙巨源:名洙,苏轼友人。 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景疏楼:在海州东北。宋叶祖洽因景仰汉人二疏(疏广、疏受)建此楼。 润州:今江苏镇江。 楚州:今江苏淮安。 太守:汉时郡长名。宋时改郡为府、州,长官称知府、知州,但仍习惯称太守。此指继知海州的陈太守(名不传)。 三度:指三度月圆。孙巨源八月十五日离海州,至东坡十月十五日作此词,三见月圆。 孤光:日月之光,此指月光。 伊:第三人称代词。指月。 濉(suī):水名,宋时自河南经安徽到江苏萧县入泗水。 使君:指孙巨源,甫卸知州任,故仍以旧职称之。以上三句谓客人带来孙巨源对自己的问候。 凭仗:凭借。 西垣(yuán):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别称西垣,又称西台、西掖。 清禁:宫中。时孙任修起居注、知制诰,在宫中办公,故云。 永:长。 露华:露水。 侵被:沾湿了被子。 白话译文 八月十五日孙巨源离开海州,这之前我在景疏楼上为他送别。后来不久他又与我在润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别。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与太守相会于景疏楼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这首词寄给巨源。 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你走之后正好三个月了,月亮圆满了三次,今天,又是一个月圆之日,我一个人喝着酒,冷冷清清,与谁同醉?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 今天有个客人,来自濉水旁,他告诉我你也很想我。你的相思泪融入清清的淮水,流进大海。而今你在哪呢?你在宫中,在漫漫长夜里,露水沾湿了被子。这时的你,在回廊里看着月亮,也应该暗暗思念我吧。 创作背景 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十五日,苏轼在赴任密州太守的路途中,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陈太守在景疏楼为其接风。三个月前,苏轼的好友、原海州太守孙巨源离任时,亦曾在这里与群僚告别。十月十五,巨源已到汴京履新,苏轼便于席上作此词寄之,以表思念之情。
十一月《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作品原文 减字木兰花1 空床响琢2,花上春禽冰上雹3。醉梦尊前4,惊起湖风入坐寒5。 转关镬索6,春水流弦霜入拨7。月堕更阑8,更请宫高奏独弹9。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 2.响琢(zhuó):即响玉,比喻乐声如击玉,清脆悦耳。 3.花上春禽冰上雹(báo):春天花上的禽鸟、寒冬冰雹击地,比喻乐声时而轻柔鲜丽,时而冷峻高亢。 4.尊:同“樽”,酒杯。 5.湖:此指颍州西湖。入座寒:此词与《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座客》作于同时,深秋月夜,寒意袭人。 6.转关镬(huò)索:传说是两首古曲。 7.春水流弦:比喻曲声流动的美感。霜入拨:重。拨,指拨弦的器具。 8.更阑:指五更将尽的时候。相当于“拂晓”。 9.宫高奏独弹:独自弹奏高昂的宫调。 白话译文 琵琶声像琢磨玉器一样,声如春鸟鸣转,雹落冰下。醉倒在酒杯前,又感到飕飕寒意,如湖上刮起来的风吹入座中。 弹奏《转关六幺》琵琶曲,琵琶拨弦发出春天流水的声响,是一种流动的美感。五更将尽月落之时,更请弹奏高昂的宫调。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十一月赴密州途经海州时。与创作有关的本事,苏轼在《与蔡景繁十四首》其九中说得最清楚:“朐山临海石室,信如所论。前某尝携家一游,时家有胡琴婢,就窒中作《镬索》《凉州》,凛然有冰车铁马之声。
冬《雪后书北台壁二首》诗
作品原文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⑴ 其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⑵。 五更晓色来书幌⑶,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⑷,未随埋没有双尖。 其二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⑸。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⑹。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⑴北台:超然台,在山东诸城县北城上。 ⑵堆盐:谢安侄儿咏雪,有“撒盐空中差可拟”句。 ⑶幌:帘幕。 ⑷马耳: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 ⑸海眼:一作海眩。 ⑹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韩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二人之上。 白话译文 其一 黄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只觉得被褥没有丝毫暖意,就像水泼在上面,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半夜看到屋檐上的一片寒光,以为是曙色从帘幕透过来,误以为天将五更,其实是屋檐上的冰溜子。早晨起来扫除积雪登上北台,只见一片茫茫,只有马耳山露出了双峰尖。 其二 雪后初晴,城头乌鸦开始上下翻飞,路上融化的积雪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在阳光照耀下,房屋似玉楼,大地如银海,人们被冻得皮肤起粟,雪光使人目眩眼花。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来年百姓麦子该会长得很茂盛。本应歌颂瑞雪,但我已老病,诗力减退,只能空忆刘叉吟诵他的《冰柱》了。 创作背景 北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的北面。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作者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十一月到任,正是寒冬季节,这两首诗即作于此时。
1075—1076 密州
1075年
重葺超然台,作记
作品
正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品原文编辑 江城子⑴·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⑵ 十年生死两茫茫⑶,不思量⑷,自难忘。千里孤坟⑸,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⑹,尘满面,鬓如霜⑺。 夜来幽梦忽还乡⑻,小轩窗⑼,正梳妆。相顾无言⑽,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⑾,明月夜,短松冈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⑵乙卯(mǎo):北宋熙宁八年(1075)。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liáng):想念。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其妻王氏之墓。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⑹纵使:纵然,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白话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忘。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创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词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正月《蝶恋花·密州上元》
作品原文 蝶恋花 密州上元1 灯火钱塘三五夜2,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3。帐底吹笙香吐麝4,更无一点尘随马5。 寂寞山城人老也6!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7。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8。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2.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3.“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4.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5.“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6.山城:此处指密州。 7.“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8.“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垂,靠近。 白话译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创作背景编辑 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故而写下此词。
《超然台记》文
作品原文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2。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3,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4,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5,而蔽采椽之居6;背湖山之观7,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8,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9,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10,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11。于是治其园圃12,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13,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14。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15。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16。南望马耳、常山17,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18!而其东则庐山19,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20。西望穆陵21,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22,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23,思淮阴之功24,而吊其不终25。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26,取池鱼,酿秫酒27,瀹脱粟而食之28,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29,适在济南,闻而赋之30,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哺:吃。糟:酒糟。啜(chuò):饮。醨(lí):淡酒。 盖:掩盖、遮蔽。 眩乱:迷乱。反复:指悲喜忧乐变化无常。 钱塘:即今杭州。胶西:即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通判移知密州。释:放弃。服:从事,适应。 去:犹弃。 蔽:遮蔽。这里犹言居于。采椽:以柞木作椽,不加削斫。这里指简陋的房屋。采,通棵,柞木。 背:离开。观:景象。此指美景。 比:连续。登:丰收。 斋厨:指厨房。索然:寂寞。这里指食物匮乏。杞菊:枸杞和菊花。这里指野菜。 期(jī)年:一周年。 安:习惯。拙:笨。此为自谦之词。 园囿(yòu):养育花木、鸟兽的地方。这里泛指园林。庭宇:院落房舍。 安丘、高密:相邻的两县名,当时均属密州,今属山东。 苟全:苟且完备。 葺:修理。 放意肆志:纵情快意。 马耳、常山:二山名,在密州城南。 隐君子:隐士。 庐山:山名,在密州城东。 卢敖:秦博士,燕人,秦始皇使其求神仙,不得,逃避庐山。 穆陵:关名,在今山东临朐南大岘山上。 师尚父:对姜太公吕尚的尊称。武王灭商后,吕尚被封于齐。遗烈:功业。穆陵为齐地,吕尚封于齐,桓公霸于齐,故日。 “北俯”二句:潍水即今潍河。韩信伐齐,楚使龙且率兵二十万救齐,两军夹河列阵。韩信乃夜壅潍水,后使人决壅,大败楚军,杀龙且。见《史记·淮阴侯列传》。潍水:即今潍河,韩信曾在此击败龙且军二十万。大息,太息,叹息。 淮阴:淮阴侯韩信。 吊:伤悼。不终:不得善终。韩信被诬谋反被杀。 撷(xié):摘取。疏:通蔬。 秫(shú)酒:黄米酒。 瀹:煮。脱粟:只去皮的糙米。 子由:即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 闻而赋之:苏辙有《超然台赋》。 白话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创作背景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府推官,继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苏轼《超然亭赋序》)。熙宁七年(1074)被批准改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品原文 江城子⑴· 密州出猎⑵ 老夫聊发少年狂⑶,左牵黄,右擎苍⑷,锦帽貂裘⑸,千骑卷 江城子.密州出猎 平冈⑹。为报倾城随太守⑺,亲射虎,看孙郎⑻。 酒酣胸胆尚开张⑼,鬓微霜⑽,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⑾?会挽雕弓如满月⑿,西北望,射天狼⒀。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聊:姑且,暂且。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⑹.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千骑(jì):形容从骑之多。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⑺.为报:为了报答。太守: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 ⑻.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⑼.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尚:更。 ⑽.鬓:额角边的头发。霜:白。 ⑾.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节:兵符,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⑿.会挽雕弓如满月:会,应当。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⒀.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1076年
十二月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移知河中府,离密州
作品
《花影》诗
作品原文 花影 重重叠叠1上瑶台2,几度3呼童4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5,却教6明月送将来7。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却:一作又 。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白话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创作背景 这首饶有趣味的小诗,大约创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是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该诗表面上写花影,实际上是影射王安石,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
暮春《望江南·超然台作》
作品原文 版本一 望江南⑴·超然台作⑵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⑶。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⑷,酒醒却咨嗟⑸。休对故人思故国⑹,且将新火试新茶⑺。诗酒趁年华。 版本二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金奁集》入“南吕宫”。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即明前茶。不同于雨前茶,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的茶,称作雨前茶,比明前茶稍晚,算不上新茶了。 白话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中秋《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水调歌头 丙辰1中秋,欢饮达旦2,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3。 明月几时有?把酒4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5,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6归去,又恐琼楼玉宇7,高处不胜8寒。起舞弄清影9,何似10在人间? 转朱阁11,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12,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13古难全。但14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旧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一说何时;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白话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词牌格律 词牌说明 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3] 有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异名。 格律对照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加黑体字有韵脚所在。)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077—1078 徐州
1077年
二月于道中改知徐州,四五月到任
作品
春《东栏梨花》诗
作品原文 东栏梨花① 梨花淡白柳深青②,柳絮飞时花满城③。 惆怅东栏一株雪④,人生看得几清明⑤。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②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 ③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④雪:这里喻指梨花。 ⑤清明:清澈明朗。 白话译文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熙宁九年(1076)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
中秋《阳关曲·中秋作》
作品原文 阳关曲⑴·中秋作 暮云收尽溢清寒⑵,银汉无声转玉盘⑶。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阳关曲:本名《渭城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 ⑵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清寒:清朗而有寒意。 ⑶银汉:银河。转:移动。玉盘:指月亮。 白话译文 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创作背景 就在创作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苏轼兄弟便得到了团聚的机会。熙宁九年(1076)冬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离密州南下。次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京师。抵陈桥驿,苏轼奉命改知徐州。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七年来,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而不再是“千里共蝉娟”。苏辙有《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记其事,苏轼则写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
十月《河复》诗
作品原文 熙宁十年秋,河决澶渊,注钜野,入淮泗。 自澶、魏以北皆绝流,而济、楚大被其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吏民疲于守御。 十月十三日,澶州大风终日,既止,而河流一枝已复故道,闻之喜甚,庶几可塞乎。 乃作《河复》诗,歌之道路,以致民愿而迎神休,盖守土者之志也。 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 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 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 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 吾君仁圣如帝尧,百神受职河神骄。 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 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 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题解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决口,七十余日后恢复故道。这次河决不亚于西汉时的“河决瓠子”,那次砍伐了大量的淇园竹子,而这次由于皇上的圣明,神灵的相助,没用一根淇园竹。此诗将两次“河决”对比,有歌颂当朝皇上之意。也反映出作者对灾民疾苦的关心。但有迷信色彩。 注释 河复:决口泛滥的黄河恢复流向故道,不再泛滥。 澶渊:chányuān,古湖泊名,也是县名;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县西,春秋卫地。 巨野:县名,在山东省西南。 泗:sì,泗水,位于山东省中部,淮河下游第一大支流,因此常淮泗连称。 澶魏:澶即澶渊,魏指澶西邺城一带,古属魏地。楚,指西楚。古彭城(今徐州)为西楚。《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集解》引孟康云: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澶州:地名,今濮阳一带。 彭门城:徐州城,此时作者任徐州知府(太守)。 既止:已经停止。 庶几可塞乎:差不多可以堵塞决口了。 歌之道路:在道路上歌唱它(《河复》一诗)。 以致民愿而迎神休:而使老百姓的祈愿和迎接神灵的活动停止。 盖守土者之志也:大概是当地的地方官们所希望的。 元光、元封间:西汉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元封元年(前110年)间。 河决瓠子: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东郡濮阳瓠子口(今濮阳县西南)决口。瓠,hù。 恣:zì,任意。 鳣:shàn,大鲤。 万里沙:正义括地志云:“万里沙在华州郑县东北二十里也。” 封禅:fēng shàn,古代帝王上泰山祭祀天地;此指汉武帝刘彻曾封禅巡祭山川一事。 初遣越巫沉白马:当初(黄河决瓠子时)派遣越地的巫师以沉白马来祈祷河神;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女的叫巫婆,男的叫巫师。《史记·河渠书》:“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 河公未许:河神未答应(停止泛滥的要求)。 薪刍:xīnchú,柴草。 吾君:我们的皇上。 唐尧:中国古代圣明帝王“尧舜”中的“尧”,“尧舜”即“唐尧虞舜”。 帝遣风师下约束:天帝派遣风神下界控制(因决口南流的黄河水)。 北流夜起澶州桥:夜里从澶州桥起往南泛滥的黄河水改向北原河道流。 渌:lù,清澈。 神功不用淇园竹:因神灵的功劳(或神灵功能强大),不再像河决瓠子时使用大量的淇园竹子。 楚人种麦满河淤:楚地(今徐州一带)的人在黄河泛滥过后淤成的滩地上种满了小麦。 仰看浮槎栖古木:抬头看见洪水曾经冲过来的木筏挂在古树上;槎,chá,木筏。
1078年
建黄楼,重阳大会宾客,与参寥游百步洪
作品
《九日黄楼作》
作品原文 九日黄楼作① 去年重阳不可说②,南城夜半千沤③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④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⑤陋,终胜泥中事锹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⑥。 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⑦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齾齾⑧。 诗人猛士杂龙虎,(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 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⑨。 作品注释 ① 此诗作于元丰元年黄楼新成以后。作者追述去年今日的水灾;欣喜今日的佳节。 ② 去年重阳,作者曾预料他的友好来共度佳节,来客既为水所阻,主人亦忙于与水斗争,故云不可说,即无从说起的意思。 ③ 沤,积水。千沤,极言其水势之大。 ④ 黄,菊花。过重阳节要赏菊喝酒,这里以“黄花白酒”代表过重阳节。 ⑤ 红粉,疑指在座侑酒的歌妓。 ⑥ 这里是说高刹为白雾迷漫着,瞧不见。 ⑦ 薄寒中(读zhòng)人,是说人中了寒气。
初夏《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作品原文 浣溪沙1·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2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3。黄童白叟聚睢盱4。 麋鹿逢人虽未惯5,猿猱闻鼓不须呼6。归家说与采桑姑7。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8,三三五五棘篱门9。相挨踏破茜罗裙10。 老幼扶携收麦社11,乌鸢翔舞赛神村12。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檾叶光13,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14。 垂白杖藜抬醉眼15,捋青捣麨软饥肠16。问言豆叶几时黄。 其四 簌簌衣巾落枣花17,村南村北响缫车18。牛衣古柳卖黄瓜19。 酒困路长惟欲睡20,日高人渴漫思茶21。敲门试问野人家22。 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23,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24。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25。使君元是此中人26。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徐门:一作“徐州”。石潭:在徐州城东二十里。此题后,傅本、元本、朱本、龙本、曹本尚多“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十七字。 乌:乌鸦。 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suī)盱(xū):喜悦高兴的样子。 麋(mí)鹿:鹿类的一种。 猿猱(náo):猿类的一种。 归家:一作“归来”。 旋:立即。使君:作者自称。 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茜(qiàn):茜草,此处指代红色。罗裙:丝绸裙子。 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乌鸢(yuān):乌鸦、老鹰。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赛神。 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 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lí):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 捋(luō):脱下物体表面的东西。青:指新麦。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俗称以酒食相慰劳。 簌(sù)簌:纷纷下落的样子。 缫(sāo)车:缫丝的纺车,也作“缲车”。 牛衣:为牛御寒的衣物,如蓑衣等。 欲:想要。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野人:农夫。 平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耦(ǒu)耕:两个人各拿一耜并肩耕作,此处泛指耕作。 蒿(hāo)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薰(xūn):一种香草。 元:通“原”。此:指农村。 白话译文 其一 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其二 村姑们匆匆打扮一下就在门首看路过谢雨的使君,三三五五地挤着棘篱门往外探望。你推我挤的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到打麦子的土地祠祭祀,剩余的祭品引来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黄昏时在路上遇到一个醉倒的老人。 其三 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其四 簌簌枣花飘落在行人的衣巾上,家家户户传出轧轧的缫车声。身穿粗布衣的老汉在古柳下叫卖黄瓜。 酒醉人困路途长远恹恹欲睡,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便随意敲开一户农家讨茶解渴。 其五 柔软的青草和整齐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 春日和暖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带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我虽为使君原是农夫出身。 创作背景 这组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当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秋《百步洪》
作品原文 百步洪二首(并序)⑴ 王定国访余于彭城,一日,棹小舟与颜长道携盼、英、卿三子,游泗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时以事不得往,夜著羽衣,伫立于黄楼上,相视而笑。以为李太白死,世间无此乐三百余年矣。定国既去逾月,复与参寥师放舟洪下,追怀曩游,以为陈迹,岿然而叹。故作二诗,一以遗参寥,一以寄定国,且示颜长道、舒尧文邀同赋云。 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⑵,轻舟南下如投梭⑶。 水师绝叫凫雁起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⑸,骏马下注千丈坡⑹。 断弦离柱箭脱手⑺,飞电过隙珠翻荷⑻。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⑼。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⑽。 我生乘化日夜逝⑾,坐觉一念逾新罗⑿。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⒀。 觉来俯仰失千劫⒁,回视此水殊委蛇⒂。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⒃。 但应此心无所住⒄,造物虽驶如余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⒅。 其二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⒆。 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磨。 不似长安闾里侠,貂裘夜走胭脂坡⒇。 独将诗句拟鲍谢,涉江共采秋江荷。 不知诗中道何语,但觉两颊生微涡。 我时羽服黄楼上,坐见织女初斜河。 归来笛声满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罗。 奈何舍我入尘土,扰扰毛群欺卧驼。 不念空斋老病叟,退食谁与同委蛇。 时来洪上看遗迹,忍见屐齿青苔窠。 诗成不觉双泪下,悲吟相对惟羊何。 欲遣佳人寄锦字,夜寒手冷无人呵。 作品注释编辑 ⑴百步洪:又叫徐州洪,在今徐州市东南二里,为泗水所经,有激流险滩,凡百余步,所以叫百步洪。 ⑵斗落:即陡落。 ⑶投梭:形容舟行之快,如织布之梭,一闪而过。 ⑷水师:船工。绝叫:狂叫。凫雁:野鸭子。 ⑸隼:一种猛禽。 ⑹下注:水向下急流。这两句,一以鹰隼捕兔为比,一以骏马注坡为比,都形容水流之快。表面上看,马不能注坡,但宋代军中正把骑马从坡上急驰而下称作注坡(见《宋史·岳飞传》)。所以《王直方诗话》记载说:“有人云:‘千丈坡岂注马处?’及还朝,其人云:‘惟善走马,方能注坡。’闻者以为注坡。” ⑺断弦离柱:柱是乐器上调弦用的木把,使劲旋转,使弦绷得太紧,就会断掉,在那一瞬间,弦很快地离开柱。 ⑻飞电过隙:飞逝的闪电很快地掠过隙缝。珠翻荷:猛一掀起荷叶,上面的水珠急遽落下。 ⑼这两句的意思是:坐在船上,只听到耳边风声不绝,四面群山一晃而过,令人眼花缭乱。向下看,只见到飞沫四溅,生出无数的漩涡。 ⑽这两句的意思是:涉险时虽有许多快乐,但也就像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一样,不值一提。《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才觉得自己是“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⑾乘化:顺应自然。日夜逝:源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流水。这里用以比喻像流水一样消逝的万事万物。 ⑿一念逾新罗(朝鲜古国名):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有僧问从盛禅师:“如何是觌面事?”禅师说:“新罗国去也。”意谓一念之间已逾新罗国。一念是什么概念呢?《僧祗律》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按照这些数据,换算成现在的计时单位,则一昼夜有六百个罗预,一点二万个弹指,二十四万个瞬间,四百八十万个刹那。也就是说,一念只有零点零一八秒。 ⒀荆棘埋铜驼:典出《晋书·索靖传》:“(靖)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作者认为,人生本如在醉梦之中,而世人纷纷扰扰,争夺不休,全不知世事的变化,比百步洪的流水还要迅疾。 ⒁劫:“劫波”或“劫簸”的简称。在佛教中,大致上一千六百万年为一小劫,三十二亿年为一中劫,一百二十八亿年为一大劫。千劫是指时间之长。 ⒂委蛇:从容的样子。这两句承上而来,说人们在醉梦中,觉醒过来,已像历经千劫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这水依然从容地流着。 ⒃这两句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无数船只从这里经过,撑船的篙插在岸边岩石上,形成了密密麻麻的孔洞,如蜂窝一样。 ⒄无所住:出自《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不让心识活动停留在特定的对象和内容上,不把特定的对象看成是真的,一成不变的。 ⒅譊譊:说个不停。师:参寥。呵:责怪。真正的体悟属于心灵的体验,如果一味喋喋不休,那就落了语言障了,所以要赶紧打住,以免参寥禅师责怪。 ⒆“幼舆”句:晋谢鲲字幼舆,他调戏邻家高氏女,女投梭折其齿。这里用以向王巩、颜复开玩笑,因为他们挟妓同游。 ⒇胭脂坡:意即“红尘”,因借指妓坊,故用此艳名。 创作背景编辑 百步洪在徐州东南二里。悬流湍急,乱石激涛,最为壮观,今已不存。根据诗序可知,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秋,苏轼在徐州知州任上,曾与诗僧参寥一同放舟游于此,写下这两首诗。
十月《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作品原文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⑴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⑵,铿然一叶⑶,黯黯梦云惊断⑷。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⑸。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⑹,为余浩叹。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永遇乐(lè):词牌名。彭城:今江苏徐州。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⑵紞(dǎn)如:击鼓声。 ⑶铿(kēng)然:清越的音响。 ⑷黯黯:昏暗貌。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惊断:惊醒。 ⑸心眼:心愿。 ⑹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白话译文 月光皎洁像给大地铺上轻霜,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天然如此寂寞却是无人见。三更鼓响砰然飘零一叶铿然,黯沉沉梦里倩影突然惊散。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 我是客游天涯的游子,已经感到十分困倦;一心想归隐到山林之中去,但是故园遥遥令人望眼欲穿。燕子楼空佳人今日又在何处?楼中空自关着双飞的紫燕。古往今来如梦何人曾梦中醒,只因为有旧欢新怨缠绵不断。将来有一天,会有人对着徐州的黄楼夜景,为我发出人事变迁的长叹。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记梦词,写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据元本题下注“徐州夜梦觉,此登燕子楼作”认为“燕子楼未必可宿,盼盼何必入梦?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认为傅干《注坡词》所录题注为不可信,而以为王文诰《苏诗总案》所云“戊午十月,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其地作”为可从。王文诰断一事为二事,词中难觅佐证。郑文焯所云更多属猜测之词,不足为据。倒是傅注既题作“公旧注”,当不容随意怀疑的,且与词中情事暗合,应可据此解读此词。 作者在题记中声称自己夜宿江苏彭城燕子楼,梦到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唐代张尚书之爱妾盼盼。盼盼,姓关,唐朝人。据传燕子楼就是张尚书为关盼盼所建的。白居易《燕子楼三首》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盼盼面貌姣好,谈吐不俗。自从张氏死后,盼盼思念故人,于是独居在小楼上十余年不嫁。 苏轼至徐州前已转职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的孤愤,仕途上因频繁迁调而带来的孤寂之感,都时时向他袭来。元丰元年十月的一个夜晚,苏轼宿于燕子楼,一个旖旎缠绵的梦境,让他顿悟人生的真谛。“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他的灵魂从梦境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醒来后十分感慨,写下这首别具意境的佳作。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东坡守徐州,作《燕子楼》乐章,方具稿,人未知之,一日,忽哄传于城中。东坡讶焉,诘其所从来,乃谓发端于逻卒。东坡召而问之。对曰:‘某稍知音律,尝夜宿张建封庙,闻有歌声,细听,乃此词也,记而传之,初不知所谓。’东坡笑而遣之。”
1079—1084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
1079年
乌台诗案,诏贬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作品
二月《湖州谢上表》
背景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 ~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文字狱。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 原文编辑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四月《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作品原文 南歌子 ⑴ 雨暗初疑夜⑵,风回便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⑶,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⑷。 卯酒醒还困⑸,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⑹?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 。 ⑵雨暗:言阴雨时天色昏暗。 ⑶著(zhuó):同“着”。附着,附上。 ⑷细草:尚未长成的草。软沙:细沙。 ⑸卯(mǎo)酒:早晨喝的酒。卯:卯时,相当于早晨五点至七点。 ⑹“蓝桥”句:唐人 传奇《 》云:相传蓝桥有仙窟,为唐裴航遇仙女云英处。此处意谓自己没有像裴航那样的好运。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作品原文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①,城东不斗少年鸡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予投檄到江西③。 作品注释 ①塞上纵归他日马:用《淮南子》“塞翁失马”典故,说明祸福相倚,来日多虑。 ②城东不斗少年鸡:用唐陈鸿《东城父老传》故事,贾昌以善斗鸡而得玄宗之宠,被封为“五百小儿长”,当时盛传一句谣谚: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③末句后作者自注:“子由闻予下狱,乞以官爵赎予罪。贬筠州监酒。”睢阳老从事指苏轼弟苏辙,子由是苏辙的字。
乌台诗案
1080年
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初居定惠院,后迁城南临皋亭,筑南堂
作品
《梅花二首》
作品原文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1081年
躬耕东坡。陈师仲自杭州来书,告以编成《超然》、《黄楼》二集。撰《易传》、《论语说》成
作品
《方山子传》文
作品原文 方山子1传 方山子,光、黄2间隐人3也。少时慕朱家、郭解4为人,闾里5之侠6皆宗之7。稍壮,折节8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9,然终不遇。晚乃遁10于光、黄间,曰岐亭1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12而高,曰:“此岂13古方山冠14之遗象15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16。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17,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18,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19好剑20,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21,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22独出,一发得之23。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24,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25,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26,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27,往往佯狂28垢污29,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30见之欤?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 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 隐人:隐士。 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 闾里:乡里。 侠:侠义之士。 宗之:崇拜他,以他为首。宗,尊奉。 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后汉书·段颎传》:“颎少便习弓马······长乃折节好古学。” “驰骋”句:在当代施展才学抱负。 遁:遁世隐居。 岐亭:宋时黄州的镇名,在今湖北麻城县西南。 屋:帽顶。 岂:其意为“(这)难道不是······”。 方山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 遗象:犹遗制。 “余谪居”三句:苏轼《岐亭五首叙》:“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恤季常也。为留五日,斌诗一篇而去。”谪,降职。 矍(jué)然:惊讶睁眼相视貌。 “环堵”一句: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萦然,不蔽风日”成句,谓室内空无所有。 使酒:喝醉酒后爱发脾气,任性而行。 好剑:好摆弄刀剑一类武器。 余在岐山:宋仁宗嘉祐七年,苏轼任风翔府签判,时陈糙之父陈希亮知凤翔府。苏轼这时始与陈糙相识订交。岐山,指凤翔。凤翔有岐山。 怒马:愤怒地鞭马独自冲出去。 “一发”一句:一箭射中它。 “精悍”一句:精明英武的神情气度。精悍,精明强干。 “然方山子”二句:苏轼《陈公弼传》:陈希亮(公弼)“当荫补子弟,辄先其族人,卒不及其子糙。”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 穷山中:荒僻的山中。“此岂”一句:难道没有独特的造诣修养能够作到这一点吗? 异人:指特立独行的隐沦之士。 佯狂:装疯。 垢污:言行不屑循常蹈故,被人们认为是德行上的垢污。 傥:或者。 白话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带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那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创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风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陈慥之父陈希亮来任府尹。陈希亮素以威严著称,僚属和他见面多不敢仰视,而苏轼年少气盛,常与争议,甚至形于颜色。这年,苏轼和陈慥初遇,二人一见如故,抒怀言志,颇为投合。自凤翔返京后,苏轼妻死父逝,宦海升沉,身经乌台诗案的文字之狱,贬往黄州;陈慥也父死无禄,心志不得伸,以平民之身隐于异乡。元丰三年(1080年),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过往频繁。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四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详《岐亭五首》)。两人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年)写下了这篇散文。
《陈公弼传》文
原文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参考译文编辑 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出入章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后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适逢陈公修建县学,曾腆把家财用来资助官府,让子弟都进入县学学习,最终他成为良吏,并且子弟中有考取了进士的。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本身的罪。 淮南发生饥荒,安抚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尽职,王正民因这事被免职。朝廷下诏令让陈公乘坐驿车去取代他。转运使让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征调大米从而免除那里的徭役,共征调了十三万石,称为“折役米”。米价飞涨,老百姓饥荒更加严重了。陈公到任后就废除了“折役米”制度,并且把这事上奏给朝廷,又上言说王正民没有罪过,在任治政有方。朝廷下诏又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 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陈公作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来示众,并流放了一个军校,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赶去做劳役。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严厉但不残酷。
春《南乡子·春情》
作品原文 南乡子⑴·春情 晚景落琼杯⑵,照眼云山翠作堆⑶。认得岷峨春雪浪⑷,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⑸。 春雨暗阳台⑹,乱洒歌楼湿粉腮⑺。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⑻,落照江天一半开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为单调,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双调平韵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又名《好离乡》、《蕉叶怨》等。 ⑵晚景:指夕阳之景。景,日光。琼杯:玉杯。 ⑶照眼:耀眼。翠作堆:形容绿色之盛。 ⑷岷峨(mín é):四川境内岷山山脉北支,峨眉山傍其南。而眉山距峨眉甚近,故作者常以之代指家乡。 ⑸渌醅(pēi):美酒。蒲萄:即葡萄。此处与“渌醅”均喻江水澄澈碧绿。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⑹阳台:地名,传说在四川巫山。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指歌女所处之所,亦即下句之歌台。 ⑺粉腮:歌女的香腮。 ⑻吹回:指风吹雨散。 ⑼落照:落日之光。 白话译文 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阳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乱地洒在歌楼打湿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乌云缝隙中斜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一题为“黄州临皋亭作”。苏轼因为写诗揭露新法的弊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成为失去自由的罪人。到黄州后,他开始住在定惠院,以后又迁到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元丰四年春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在临皋亭上倚栏观江,见落日斜照、春意盎然,又逢短暂的春雨令水天生出奇妙的景致,心神激荡,便将这美好的景色记录了下来,即成此篇。
春《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作品原文 满江红⑴·寄鄂州朱使君寿昌⑵ 江汉西来⑶,高楼下⑷、蒲萄深碧⑸。犹自带,岷峨雪浪⑹,锦江春色⑺。君是南山遗爱守⑻,我为剑外思归客⑼。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⑽,君休读;狂处士⑾,真堪惜。空洲对鹦鹉⑿,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⒀。愿使君、还赋谪仙诗⒁,追黄鹤⒂。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有仄韵、平韵两体。此词仄韵,为正体,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⑵朱使君寿昌:朱寿昌,字康叔,时为鄂州(治今湖北武汉武昌)知州。使君,汉时对州郡长官之称,后世如唐宋时就相当于太守或刺史。 ⑶江汉:长江和汉水。 ⑷高楼:指湖北武昌黄鹤楼。 ⑸蒲萄:喻水色,或代指江河。语出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诗句。 ⑹岷峨:四川境内岷山山脉北支。 ⑺锦江:在四川成都南,一称濯锦江,相传其水濯锦,特别鲜丽,故称。 ⑻南山:即终南山, 在陕西,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判,故称。遗爱: 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左传·昭公二十年》 载孔子闻郑子产卒时“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⑼剑外:四川剑阁以南。唐都长安在剑阁东北,因称剑阁以南为剑外。苏轼家乡四川眉山,故自称剑外来客。 ⑽江表传:书名,晋虞溥著,已佚。其中记述三国时江左东吴时事及人物言行,《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多引之。 ⑾狂处士:指三国名士祢衡。他有才学而行为狂放,曾触犯曹操,曹操多顾忌他才名而未杀。后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处士,指不出仕之士。 ⑿空洲:指鹦鹉洲,在长江中,后与陆地相连,在今湖北汉阳。黄祖长子黄射在洲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当即作《鹦鹉赋》,故以为洲名。唐崔颢《黄鹤楼》诗:“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顾惭祢处士, 虚对鹦鹉洲。”为此词用语所本。 ⒀曹公黄祖:指曹操与刘表属将黄祖。飘忽:时光流逝甚速。此指死。 ⒁谪仙:谪居世间的仙人,形容才行高远。指李白。 ⒂黄鹤:指崔颢的《黄鹤楼》诗。据《唐才子传》载,李白登黄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后作《登金陵凤凰台》,即有意追赶崔诗。 白话译文 长江、汉江从西方奔流直下,在黄鹤楼望去,浩淼的江水如葡萄般碧绿澄澈。江水相通,好像都带着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这便是锦江的春色。你是在陕州留有爱民美誉的通判,我却是思乡未归的浪子。面对这里的景色怎能没有感情,我将会殷切地述说。 您千万不要读《江表传》,祢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只能空对鹦鹉洲,苇花依旧萧瑟。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权势人物就算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希望使君您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诗。 创作背景编辑 这首词当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苏轼谪居黄州时期,或与《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作于同时同地。这是苏轼写给友人朱寿昌的,当时朱寿昌知鄂州(今湖北武昌)。
四月《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作品原文 水龙吟⑴·次韵章质夫杨花词⑵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⑶。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⑷。萦损柔肠⑸,困酣娇眼⑹,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⑺。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⑻。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⑼。春色三分⑽,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⑵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即章楶(jié),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 ⑶从教:任凭。 ⑷无情有思(sì):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⑸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⑹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⑺“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⑻落红:落花。缀:连结。 ⑼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⑽春色:代指杨花。 白话译文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创作背景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原词曰:“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有人认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时苏轼与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元丰四年更为妥当。
十二月《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
原文 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 苏轼 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轹辘使君车,扶头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排翠羽,小槽春酒滴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 注释译文 注释 会黄州太守徐君猷携酒来访,苏轼就此事写下五首《浣溪沙》,称为黄州《浣溪沙五首》,以别于徐州《浣溪沙五首》,此词为其二。 徐君猷:名大受,东海人。东坡来黄州,君猷为守,厚礼之,无迁谪意。君猷秀惠列屋,杯觞流行,多为赋词。满去而殂,坡有祭文、挽词,意甚凄恻。 轹辘:车轮、辘轳转动之声。 扶头:晨饮少量淡酒以醒神志,谓之扶头。酒醉逾夜,晨以淡酒饮之,便于醉者清醒,俗曰投酒。 怎生:怎么。 寒蔬:寒天生长的蔬菜;冬天食用的蔬菜。沈约《休沐寄怀》诗:“爨熟寒蔬剪,宾来春蚁浮。” 翠羽:比喻青葱的树叶。杨炯《折杨柳》诗:“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杜甫《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诗:“芊芊烱翠羽,剡剡生银汉。” 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以尊称州郡长官。此处当指好友徐君猷。 小槽:古时制酒器中的一个部件,酒由此缓缓流出。李贺《将进酒》诗:“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梅须:梅花蕊。 白话译文 醉梦昏沉之中,晨晓还未苏醒,我听到门前轹辘的车马之声传来,原来是好友徐君猷携酒造访,怎么能少了一杯淡酒让我清醒神志后,再与友人大快朵颐,共赴醉乡呢? 荒废的苗圃里种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树木树叶青葱,酒器上的酒滴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尝到细细的清香。 创作背景 苏轼注:“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 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可知这一系列诗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十二月二日,徐君猷携带酒到临皋亭探望苏轼。苏轼即景就事,油然生情,遂作此词。
冬《浣溪沙五首 》
作品原文 浣溪沙五首⑴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公君猷携酒见过⑵,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复作两首。 其一 覆块青青麦未苏⑶,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⑷。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⑸,归时冰颗乱粘须。 其二 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⑹。扶头一盏怎生无⑺。 废圃寒蔬挑翠羽⑻,小槽春酒冻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⑼。 其三 雪里餐毡例姓苏⑽,使君载酒为回车⑾。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曾飞鹗表⑿,报恩应不用蛇珠⒀。醉中还许揽桓须。 其四 半夜银山上积苏⒁,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⒂。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⒃。冻吟谁伴捻髭须⒄。 其五 万顷风潮不记苏⒅,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⒆。樽前诃手镊霜须⒇。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纱溪”“小庭花”等。 ⑵徐公君猷:徐君猷,名大受,东海人,当时任黄州知州。见过:来访。 ⑶覆块:谓麦苗覆盖田垄。块,土块。 ⑷临皋:临皋亭,在黄冈南长江边,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居住在此。烟景:云烟缭绕的景色。 ⑸雪床:指霰粒。 ⑹轣(lì)辘:车轮转动之声。 ⑺扶头:一种酒,因易醉得名。 ⑻圃:菜园。翠羽:形容菜叶的鲜嫩。 ⑼须:花蕊。 ⑽“雪里”句:用苏武典故,不取守节不屈之意,意在比喻黄州生活的贫穷。例姓苏,照例姓苏。 ⑾为回车:为我调转车行的方向,指专程登门。 ⑿飞:传送。鹗表:代指荐表。鹗,大雕。 ⒀“报恩”句:用隋侯之珠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意谓自己不须用世俗的方式感谢徐君猷。 ⒁苏:草。 ⒂渚:小洲。一时:片刻间。 ⒃“湿薪”句: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谓“楚国食贵于玉,薪贵于桂”。后以“米珠薪桂”表示物价昂贵,生活艰难。 ⒄捻髭须:搓胡须,表示苦吟。 ⒅苏:苏醒。 ⒆翠袖:绿色的衣袖,这里代指舞女。柳絮:柳树吐的花,这里代指雪。 ⒇樽:酒杯。镊:捋。霜须:白须。 白话译文 十二月二日,下雨之后又下雪,太守徐君猷带酒来访,酒席上创作了三首《浣溪沙》。第二天酒醒后,雪更大了,又创作了两首。 其一 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临皋亭云烟缭绕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动。回到房屋里的时候胡须都结成冰了。 其二 清早醉梦昏沉之中还未苏醒,听到门前轣辘的车马之声传来,原来是徐守携酒造访。怎能少了一杯淡酒让我与友人共赴醉乡呢? 荒废的苗圃里种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树木叶子青葱,酒器上的酒滴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尝到细细的清香。 其三 身居异地,艰难困苦,雪里餐毡的按道理都是姓苏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驾车载满美酒前来照顾我,大寒天里脸上的醉容转头之间消散了。 酒宴上还听说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荐,如此恩德我无以为报,可惜生活困顿,我作为主人却没有佳肴来招待挚友,在沉醉之中面带愧容。 其四 深夜下起鹅毛大雪,野草丛上覆满白雪,犹如一座座银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涛和沙渚上弥漫的水烟,这时间都没有了。 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诗词,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珍贵,谁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胡须吟咏诗句? 其五 我记不得姑苏万项风潮侵袭田野。只记雪睛江上明亮麦丰收满千车。但我心愿是人饱我的愁自然也无。 舞女甩着绿袖子随风绕着柳絮飞,歌女涂抹绛唇喝酒红得似烂樱珠。酒杯之前我暖着手捋着霜白胡须。 版本校对 《浣溪沙五首》墨迹长卷 苏轼黄州《浣溪沙五首》墨迹2016年重现于世。此墨迹与《浣溪沙五首》传世各版本有所不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的《苏轼全集》词集卷一中的《浣溪沙》与墨迹的不同之处如下: 《苏轼全集》词序“太守徐君猷”,墨迹为“太守徐公君猷”;《苏轼全集》“雪大作,又作二首”,墨迹为“雪大作,复作两首”。 《苏轼全集》词一无注,墨迹“雪床初下瓦跳珠”之后有自注:“京师俚语,谓霰为雪床。” 《苏轼全集》词二“小槽春酒滴真珠”,墨迹为“小槽春酒冻真珠”。《苏轼全集》词二无注,墨迹在“门前轣辘使君车”后自注:“公见访时,方醉睡未起。” 《苏轼全集》词三“荐士已闻飞鹗表”,墨迹为“荐士已曾飞鹗表”。 《苏轼全集》词四“冻吟谁伴拈髭须”,墨迹为“冻吟谁伴捻髭须。” 《苏轼全集》词五“万顷风涛不记苏”,墨迹为“万顷风潮不记苏”。《苏轼全集》词五无注,墨迹在“万顷风潮不记苏”后自注:“轼有田在苏州,今岁风潮荡尽。”《苏轼全集》“樽前呵手镊霜须”,墨迹为“樽前诃手镊霜须”。 另外,墨迹有落款“东坡居士轼”五个字。 以上所指出的文字与当今其他学术著作的相关内容也有差异。其版本差异如下: 词序,当下所有的著作在徐君猷名中皆缺敬辞“公”字;“复作两首”皆作“又作二首”,亦如《苏轼全集》。《东坡词编年笺证》为词序作“校记”指出:“傅本题下增出‘时元丰五年也’六字。……杨守敬《景苏园帖》收此首及后四首《浣溪沙》石刻墨迹词序中‘徐’下有‘公’字,‘又’作‘复’,‘二’作‘两’。”《苏轼词集校注》认为:“作于元丰四年(1081)十二月二日至三日。傅注本词序后有‘时元丰五年也’六字,诸本皆无。清杨守敬《景苏园帖》收此组墨迹,词序中‘徐’下有‘公’字,‘又’作‘复,’‘二’作‘两’。”《苏轼词新释辑评》附录中记述:“曹树铭《东坡词》注:按杨守敬序刻景苏园帖第五,此五首浣溪沙墨迹石刻,末字须俱作须。此首词引徐字下多公字……(香港上海印书馆1974年出版)”中华书局2002年9月第1版的《苏轼词编年校注》中的《浣溪沙五首》之序为:“十一月二日,雨后微雪……”并在“编年”中强调清人王文诰《苏诗总案》作此说。 词一,诸本皆同,唯《苏轼词新释辑评》与《东坡词编年笺证》将词的原文作“雪林初下瓦疏珠”,前者未言其出自那个版本,后者在“校记”中说:“傅本……词文‘疏’作‘跳’,‘断线’作‘断绝’。元本‘疏’作‘跳’。” 词二,《东坡词编年笺证》有“又前韵”三字,并将“醉梦昏昏”作“醉梦醺醺”,将“门前轣辘”作“门前辘辘”。《苏轼词集校注》卷一言其出处:“昏昏”,傅注本作“醺醺”。“轣辘”,毛本作“辘辘”。《苏轼词编年校注》在“校记”中又指出:“傅本、元本、毛本均无题。元本‘醺醺’作‘昏昏’。傅本、元本‘辘辘’作‘轣辘’。墨迹‘挑’作‘排’。傅‘冻’作‘滴’。墨迹‘门前’句下东坡自注云:‘公见访时,方醉睡未起。’”《苏轼词新释辑评》词二内容同《东坡词编年笺证》,唯改“冻真珠”为“滴真珠”。 词三,诸本皆作“荐士已闻飞鹗表”,唯《东坡词编年笺证》在“校记”中说:“墨迹‘闻’作‘会’,此句下并自注云:‘公近荐仆于朝’。”《苏轼词集校注》卷一则云:“‘闻’,墨迹作‘曾’。”《苏轼词新释辑评》言:“《景苏园帖》此词首句下东坡自注:‘公近荐仆仆于朝。’”一是多了一个‘仆’字,二是位置挪移,应为此词下阕首句下。 词四,诸本内容与墨迹相同,唯《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将末句作“冻吟谁伴捻髭须”。“捻”字的出处亦未作说明。 词五,古今注苏词者将苏东坡“万顷风潮不记苏”皆作“万顷风涛不记苏”,且将苏东坡的自注“轼有田在苏州,今岁风潮荡尽”中的“轼”字当作“公”字。《苏轼词编年校注》笺注云:“‘万顷’句:傅注:旧注云: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景苏园帖》第五石刻此词,首句下注‘公田在苏州,今年风潮荡尽。”《苏轼词新释辑评》也说:“傅干注本引旧本此句下注:“‘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景苏园帖》第五石刻此词首句下注:‘公田在苏州,今年风潮荡尽。’”《东坡词编年笺证》“校记”则曰:“墨迹首句下东坡自注云:‘公有田在苏州,今荡尽。’” 以上诸本说法不一,究其原委,皆是未见原作墨迹,仅在南宋人傅干《注坡词》“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的基础上,参以己意或更改或增减文字。 创作背景编辑 根据词前小序及词中内容可知这五首词的创作背景。元丰四年(1081)冬十二月二日,黄州下雨之后又下雪,苏轼因夜来饮酒醉睡未起,太守徐君猷给苏轼送来了酒,苏轼家人到废圃挑选寒菜以待太守。二人畅饮的酒酣之际,苏轼创作了《浣溪沙》三首。第二天酒醒后雪更大了,他又用原韵创作了两首。因徐君猷在此之前举荐苏轼还朝,故苏轼在词中表示谢意。
《岐亭五首(并叙)》
《岐亭五首》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 昨日云阴重,东风融雪汁。 远林草木暗,近舍烟火湿。 下有隐君子,啸歌方自得。 知我犯寒来,呼酒意颇急。 抚掌动邻里,遶村捉鹅鸭。 房栊锵器声,蔬果照巾幂。 久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 洗盏酌鹅黄,磨刀削熊白。 须臾我径醉,坐睡落巾帻。 醒时夜向兰,唧唧铜瓶泣。 黄州岂云远,但恐朋友缺。 我当安所主,君亦无此客。 朝来静庵中,惟见峰峦集。
《哨遍·为米折腰》
作品原文 哨遍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1,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2,有卜邻之意3。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4,使就声律,以遗毅夫。 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5,扣牛角而为之节6,不亦乐乎?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7。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8。征夫指予归路9,门前笑语喧童稚10。嗟旧菊都荒11,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12。策杖看孤云暮鸿飞13。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14,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15,泛溪窈窕16,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17,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18?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19。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20。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治东坡:指在东坡垦荒耕种。 鄱(pó)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东。董毅夫:人名。 卜邻:选择邻居,即做邻居的意思。 檃(yǐn)括:就某文体原有内容、词句改写为另一体裁之创作手法。 释耒(lěi):放下农具。 节:节拍,打节拍。 口体交相累:因口欲而拖累身体,因身体不受委屈而影响口欲。交相,互相。 晞(xī):干。 征夫:指行人。 “门前”句:言儿童在门前笑语喧哗。 嗟:慨叹。 容膝:仅容下双膝,言居室狭小。扉:门。 策杖:拄杖。 浪语:乱语。 麓:山脚。 窈窕(yǎo tiǎo):美好貌。一说幽深貌。 幽人:隐居的人。这里系作者自指。 皇皇:同“惶惶”。心不安貌。 觞(shāng):酒杯。 遇坎还止:意谓随意而安,顺其自然。坎,坑、穴。 白话译文 陶渊明写《归去来兮辞》,文章有词句而没有配声律。我在东坡置地之后,在坡上面建筑了雪堂。人们都笑话雪堂简陋,只有鄱阳人董毅夫过访觉得很喜欢,并有为邻的打算。于是拿来取《归去来兮辞》,稍微加以檃括,使它符合声律,用以赠送给董毅夫。 让家中僮仆歌唱,当时僮仆跟随我在东坡上,我放下农具与他唱和,敲击牛角为他打节拍,不是很快乐吗? 为了生存而委屈自己,为了追求而离开家庭,身体和内心都已疲惫不堪。回去吧,谁不想我回家呢。我感到从前的生活都不是现在所期盼的。路旁白露尚未干。行人指给我回家的路,门前有嬉笑的孩童。曾经种植的菊田已经荒芜,原先年轻的松树已经悄悄衰老,不得不感叹我如今已和它们一样。只有小窗容我驻足,关紧了院子的大门。拿起拐杖到窗前看风高云淡,暮鸟归巢。云飞天空,本没有心思,暮鸟归巢,也只是本能。 哎呀!回归乡下了。我忘却了自己,也忘却了世界。亲戚之间已经无话可谈,只有音乐和文学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在翠绿的山里崎岖的小路上散步,叮咚的小溪与我为伴,暗谷里同样有着春的希望。看见草木是何等繁盛,感叹说生命也该在这里结束吧。自家的破房能算哪一类呢?为什么要担惊受怕不可终日?收敛自己的心思,不管门外的变化。神仙只会在哪里呢?至少不是对富贵的渴求。只用在水岸在山巅自在地高呼,用壶中的美酒来超脱自己。这不就是神仙一样自在的天命么?像水一样前进,遇到坎就停下。 创作背景编辑 此词作于苏轼贬官黄州时期,其题序交待了创作背景,有个叫董毅夫的人罢官东川,归鄱阳,途经黄州,与苏轼相聚多日,董毅夫离去时,苏轼作此词相赠。苏轼有《与朱康叔》云:“旧好诵陶潜《归去来》,常患其不入音律,近辄微加增损,作《般涉调·哨遍》,虽微改其词,而不改其意,请以《文选》及本传考之,方知字字皆非创入也。”
1082年
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秋、冬两次游赤壁
作品
正月《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作品原文编辑 水龙吟⑴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⑵,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⑶。 小舟横截春江⑷,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⑸,艳歌余响,绕云萦水⑹。念故人老大⑺,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⑻。云梦南州⑼,武昌东岸⑽,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⑾,也参差是⑿。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水龙吟:词牌名。《清真集》入“越调”。双调一百零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闾丘大夫孝终公显:闾丘孝终,字公显,曾知黄州。致仕后归苏州故里。 ⑶致仕:辞官,退休。 ⑷截:渡。 ⑸危柱哀弦:指乐声凄绝。柱,筝瑟之类乐器上的枕木。危,高。谓定音高而厉。 ⑹“艳歌”两句:用秦青“响遏行云”典故。《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⑺老大:年老,岁数大。 ⑻“五湖”三句,相传范蠡相越平吴之后,携西施,乘扁舟泛五湖而去。这里借此想象闾丘孝终致仕后的潇洒生涯。 ⑼云梦南州:指黄州,因其在古云梦泽之南。 ⑽武昌东岸:亦指黄州。 ⑾端来:准来,真来。 ⑿参差:依稀,约略。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白话译文 闾丘孝终字公显,曾知黄州,建栖霞楼,是黄州郡中最好的建筑。元丰五年,我谪居黄州。正月十七日,梦见乘小船渡过长江,在江心回头仰望赤壁上的栖霞楼,听见楼上有歌声和乐曲声,船上的人说:闾丘公显正在宴请客人。醒来感到很奇怪,就写了这首词。闾丘公显这时已经辞官,住在苏州。 我梦见乘着小船横渡长江,躺在船里把赤壁上的栖霞楼欣赏。朋友正举行盛大的宴会,歌舞女已有些朦胧醉意,盈盈笑语在空中回荡。紧拧的弦柱发出凄恻的琴声,绮丽的歌辞唱得余音袅袅,回荡在云端,缭绕在水上。想到这位老友难过七十,仍不见当年的风流倜傥。船渐远,枉自回头再望,只能看见碧波浩渺,雾气茫茫。 推枕起身,心中非常怅惘,只有明月照着千里空江。像范蠡携着西施,乘小船,泛五湖,他已带着懿脚隐居在太湖边上。黄州位于云梦泽南,武昌东岸,他应记得过去在这里游玩的欢畅。料想他也像我一般多情,一定梦见来黄州见我,就像我梦见他在黄州一样。 创作背景编辑 这是一首记梦词,当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正月,是苏轼贬官黄州期间为思念友人闾丘孝终(字公显)而作的。闾丘孝终曾在苏轼之前任黄州知州,期间曾建栖霞楼,为郡中胜景。苏轼谪居黄州时,闾丘孝终已退休,居住在苏州。词中所写之梦,是因为苏轼怀念闾丘孝终和两人在黄州的旧游所致。
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品原文 定风波1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5,何妨吟啸6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8。 料峭9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10却相迎。回首向来11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话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创作背景编辑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三月《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作品原文 浣溪沙⑴ 游蕲水⑵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⑶,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⑷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⑸?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⑹唱黄鸡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⑶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⑷萧萧:形容雨声,一作“潇潇”。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⑸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⑹白发:老年。 ⑺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白话译文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 创作背景编辑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七月《前赤壁赋》
作品原文 赤壁赋 壬戌之秋1,七月既望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3,水波不兴4。举酒属客5,诵明月之诗6,歌窈窕之章7。少焉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9。白露横江10,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1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2,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13,羽化而登仙14。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15。歌曰:“桂棹兮兰桨16,击空明兮溯流光17。渺渺兮予怀18,望美人兮天一方19。”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20。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21,如泣如诉;余音袅袅22,不绝如缕23。舞幽壑之潜蛟24,泣孤舟之嫠妇25。 苏子愀然26,正襟危坐27,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8?”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29,东望武昌30,山川相缪31,郁乎苍苍3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34,舳舻千里35,旌旗蔽空,酾酒临江36,横槊赋诗37,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8,驾一叶之扁舟39,举匏尊(樽)以相属40。寄蜉蝣于天地41,渺沧海之一粟42。哀吾生之须臾43,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4。知不可乎骤得45,托遗响于悲风46。”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47,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48,而卒莫消长也4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0;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1,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适)52。”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53,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53,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徐:缓缓地。 兴:起。 属(zhǔ):倾注,引申为劝酒。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窈窕(yǎotiǎo)之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少焉:一会儿。 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横贯江面。 “纵一苇”二句: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凌,越过。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píng)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冯虚,凭空,凌空。冯,通“凭”,乘。粤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改为“凭”,但原文应为“冯”。虚,太空。御,驾御。 遗世:离开尘世。 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扣舷(xián):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 桂棹(zhào)兰桨: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 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 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和:同声相应,唱和。 怨:哀怨。慕:眷恋。 余音:尾声。袅袅(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嫠(lí)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事。 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缪(liáo):通“缭”,盘绕。 郁:茂盛的样子。 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方其”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舳舻(zhú lú):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shī)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横槊(shuò):横执长矛。槊,长矛。 侣:以……为伴侣,这里为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扁(piān)舟:小舟。 匏(páo)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尊,同“樽”。 寄:寓托。蜉蝣(fú yóu):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多。 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逝者如斯:流逝的像这江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斯,指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消长:增减。 曾(zēng)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无穷无尽的宝藏。 食:享用。《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故曰“共食”。易以“共适”,则意味索然。当时有问轼“食”字之义,轼曰:“如食吧之‘食’,犹共用也。”轼盖不欲以博览上人,故权词以答,古人谦抑如此。明代版本将“共食”妄改为“共适”,以致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误从至今。 肴核:菜肴、果品。 枕藉:相互靠着。 白话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创作背景编辑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八月《念奴娇·中秋》
作品原文 念奴娇1·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2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3,乘鸾来去4,人在清凉国5。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6。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7?便欲乘风,翻然8归去,何用骑鹏9翼。水晶宫10里,一声吹断横笛1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桂魄:指月亮。古代传说,月中有桂树,古人称月为魄,故名“桂魄”。 玉宇琼楼:美玉砌成的楼阁官室,此指月中宫殿。 乘鸾来去:想象月宫里仙人乘鸾自由往来。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清凉国:指月宫。 历历:清晰分明。 “今夕”句:人间的今夕,不知是天上的什么日子。 翻然:飞动的样子。 鹏:传说中的大鸟。 水晶宫:这里指月宫。 吹断横笛:形容笛声高亢嘹亮。吹断:吹彻的意思。 白话译文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中秋之夜,时苏轼谪居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属于戴罪管制。
九月《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作品原文 临江仙1 夜饮东坡醒复醉2,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3。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4?夜阑风静縠纹平5。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⑸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类丝织品。 白话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创作背景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
重阳《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作品原文 南乡子1·重九2涵辉楼3呈徐君猷4 霜降水痕收5,浅碧6鳞鳞7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8,但把清尊9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10。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释翻译编辑 词句注释 南乡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有单调、双调两体。此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重九: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涵辉楼:在黄冈县西南。 徐君猷(yóu):名大受,当时黄州知州。 水痕收:指水位降低。 浅碧:水浅而绿。 鳞鳞:形容水波如鱼鳞一般。 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尊:同“樽”,酒杯。 休休:不要,此处意思是不要再提往事。 白话译文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创作背景 据弘治《黄州府志》记载,徐君猷任黄州知州时“崇儒重道,下士爱民。苏东坡谪居黄州,与弟子由书云‘举目无亲,君猷一见如骨肉”’,可见两个感情之深。 元丰五年(1082年)的重阳节,时词人被贬黄州,徐君猷为黄州知州。徐君猷没有因对方被贬而显出怠慢之意,与苏轼交情深厚。这首《南乡子》即是词人在涵辉楼上写给徐君猷的一首怀人词。
十月《后赤壁赋》
作品原文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霜露既降,木叶尽脱4。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已而叹曰6:“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8,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9。顾安所得酒乎10?”归而谋诸妇11。妇曰:“我有斗酒12,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3。”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4,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5! 予乃摄衣16而上,履巉岩17,披蒙茸18,踞虎豹19,登虬龙20,攀栖鹘之危巢21,俯冯夷之幽宫22。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23,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24,肃然而恐25,凛乎其不可留也26。反而登舟27,放乎中流28,听其所止而休焉29。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0。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1。翅如车轮,玄裳缟衣32,戛然长鸣33,掠予舟而西也34。须臾客去,予亦就睡35。梦一道士,羽衣蹁跹36,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37:“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38。“呜呼!噫嘻39!我知之矣。畴昔之夜40,飞鸣而过我者41,非子也耶42?”道士顾笑43,予亦惊寤44。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木叶:树叶。 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已而:过了一会儿。 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 淞江之鲈(lú):鲈鱼是松江(现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 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 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 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 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 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履巉(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 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踞(jù):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 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 俯冯(fé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这两句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 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 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悄然:静默的样子。 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留:停留。 反:同“返”。返回。 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玄裳缟(gǎo)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掠:擦过。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 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翩仙,一作“蹁跹”。 揖(yī)予:向我拱手施礼。 俛(fǔ):同“俯”,低头。 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 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 过我:从我这里经过。 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 顾:回头看。 寤(wù):觉,醒。 白话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创作背景 《后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十二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品原文 版本一 卜算子⑴·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⑵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⑶。时见幽人独往来⑷,缥缈孤鸿影⑸。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⑹。拣尽寒枝不肯栖⑺,寂寞沙洲冷⑻。 版本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两仄韵。 ⑵定慧院:一作“定惠院”,一作“定惠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⑶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⑷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⑸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⑹省(xǐng):理解,明白。“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⑺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中宵》:”择木知幽鸟。“ ⑻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白话译文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十二月《洞仙歌·江南腊尽》
作品原文 《洞仙歌·江南腊尽》北宋·苏轼 江南腊⑴尽,早梅花开后,分付⑵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⑶风永丰坊流,仍更是、骨体⑷清英雅秀。 永丰坊⑸那畔,尽日⑹无人,金丝⑺谁见弄晴昼? 断肠⑻是飞絮⑼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⑽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注释译文编辑 作品注释 ⑴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⑵分付:付托;寄意。 宋 毛滂 《惜分飞》词:“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⑶格:格调 ⑷骨体:骨架躯体,身体。 ⑸永乐坊:地名。在唐朝·东都洛阳 ⑹尽日:一整天 ⑺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 ⑻断肠:秋海棠花的别名(清黄宗羲《小园记》:“至於丽春、款冬……断肠、洗手、红姑、虞美,丛生砌下,递换疄间,非盆盎之 所收拾也。) ⑼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 ⑽一成:宋时口语,犹“看看”、“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作品译文 江南年底,早梅花开后,分配新春和垂柳。 细腰肢自己有格调风流,于是又是和身体清英很优秀。 永丰坊那畔,一整天没有人,谁看到金丝弄晴天白天? 秋海棠花还是种子、未飘散的那时,绿叶成阴,没有一个故事、渐渐的消瘦了。 又有谁是东风追逐你而来的呢,就吹散眉间皱纹一点春天。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品原文 版本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⑴ 大江东去⑵,浪淘尽⑶,千古风流人物⑷。故垒西边⑸,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⑻,小乔初嫁了⑼,雄姿英发⑽。羽扇纶巾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⑿。故国神游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⒃。 版本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⒃。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四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五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6] 。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⒂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⒃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白话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道,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蒹葭,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洞仙歌·冰肌玉骨》
作品原文 洞仙歌⑴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⑵,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⑶,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⑷,作一词,朱具能记之⑸。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⑹。 冰肌玉骨⑺,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⑻。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⑼。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⑽。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⑾,玉绳低转⑿。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⒀。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洞仙歌:词牌名。又名“洞仙歌令””羽中仙““洞仙词”“洞中仙”等。双调八十三字,前段六句三仄韵,后段七句三仄韵。 ⑵眉州:今在四川眉山境内。 ⑶孟昶:五代时蜀国君主,在位三十一年,后国亡降宋,深知音律,善填词。 ⑷花蕊夫人:孟昶的妃子,别号花蕊夫人;摩诃池:故址在今成都昭觉寺,建于隋代,到蜀国时曾改成宣华池。 ⑸具:同“俱”,全,都。 ⑹足:补足。 ⑺冰肌:肌肤洁白如冰雪。《庄子·逍遥游》: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⑻水殿:建在摩诃池上的宫殿。 ⑼欹:斜靠。 ⑽河汉:银河。 ⑾金波:指月光;玉绳:星名,位于北斗星附近。 ⑿玉绳:星名。《太平御览·天部五》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玉之为言沟,刻也。瑕而不掩,折而不伤。”宋均注曰:“绳能直物,故名玉绳。沟,谓作器。”玉衡,北斗第五星也。秋夜半,玉绳渐自西北转,冉冉而降,时为夜深或近晓也。 ⒀流年:流逝之岁月;年华。 白话译文 我在七岁的时候,见到眉州一个老女尼,姓朱,忘记了她的名字,年龄九十岁。自称曾经跟从她的师父到蜀主孟昶宫中,有一天天气非常热,蜀主与花蕊夫人晚上在摩诃池上乘凉,写了一首词,朱姓女尼都能记住词的内容。此事已过去四十年,朱姓女尼已经去世很久了,人间已经没有了知道此词之人,我仅记住词的开头两句,空闲诗仔细品味,这不就是洞仙歌令吗?于是补足全篇的说。 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身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干,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 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试问夜已多深?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着手计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 创作背景 苏轼在小序中交代了写此词之缘由,词人在七岁之时曾听过蜀主孟昶的《洞仙歌令》,而四十年后,只能隐约记住首两句,词人便发挥他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他的文思才力,补足剩余部分。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公生丙子,七岁为壬午,又四十年为壬戌也。”他定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时作者正谪居黄州。此词虽于小序约略交代了写作背景,其实自隐杼机,让人睹神龙之形而不能察神龙其身,从而为自己逸兴走笔、暗寓情怀创造了条件。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记载了此词之本事:东坡作长短句《洞仙歌》,所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者,公自叙云:“予幼时见一老人,能言孟蜀主时事云:‘蜀主尝与花蕊夫人夜起纳凉于摩诃池上,作《洞仙歌令》。’老人能歌之。予但记其首两句,乃为足之。”近见李公彦季成诗话,乃云:“杨元素作本事曲,记《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钱唐有老尼能诵后主诗首章两句,后人为足其意,以填此词。”其说不同。予友陈兴祖德昭云:“顷见一诗话,亦题云:‘李季成作。’乃全载孟蜀主一诗:‘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间明月独窥人,攲枕钗横云鬓乱。三更庭院悄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云:‘东坡少年遇美人,喜《洞仙歌》,又邂逅处景色暗相似,故檃括稍协律以赠之也。’予以谓此说乃近之。”据此,乃诗耳,而东坡自叙乃云“是《洞仙歌令》”,盖公以此叙自晦耳。《洞仙歌》腔出近世,五代及国初未之有也。
《鱼蛮子》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张芸叟(字舜民)谪官湖湘时曾作《渔夫》一诗,苏轼遂取其意为鱼蛮子。后张芸叟谪官梆州(今湖南梆州市),绕道来武昌与苏轼相会,苏轼作此诗想和。 诗词正文 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 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 异哉鱼蛮子,本非左衽徒⑴。 连排入江住,竹瓦三尺庐。 于焉长子孙,戚施且侏儒。 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 破釜不著盐,雪鳞芼青蔬。 一饱便甘寝,何异獭与狙⑵。 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 不如鱼蛮子,驾浪浮空虚。 空虚未可知,会当算舟车。 蛮子叩头泣,勿语桑大夫⑶。 注释 ⑴左衽徒:指少数民族。因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是向左掩的,与汉族相反。 ⑵獭:水獭,生活在水边,捕鱼为食。狙:猕猴。 ⑶桑大夫:指桑弘羊,西汉武帝时的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推行盐、铁、酒类由国家专营。此处暗喻执行新政的官吏。
1083年
五月《满庭芳·三十三年》
作品原文 满庭芳⑴ 有王长官者⑵,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⑶,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⑷,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⑸,云溪上、竹坞松窗⑹。江南岸⑺,不因送子⑻,宁肯过吾邦? 摐摐⑼,疏雨过,风林舞破⑽,烟盖云幢⑾。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⑿。居士先生老矣⒀,真梦里、相对残釭⒁。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⒂。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上阕四平韵,下阕五平韵。 ⑵王长官:作者好友,名字与事迹不详。 ⑶陈慥(zào):字季常,亦为作者好友。过:拜访、看望。 ⑷桧:即圆柏。一种常绿乔木,雌雄异株,果实球形,木材桃红色、有香气。寿命达数百年。此处以苍桧喻王先生。 ⑸闻道:听说。司州古县:指黄陂县,曾属南司州。王长官罢官后居于此。 ⑹竹坞:此指丛竹环绕的王长官的家。坞,四面如屏的花木丛聚之处。松窗:松木建造的窗子。 ⑺江南:黄陂在黄州西北,长江横亘其间,故黄州于黄陂可称江南。 ⑻子:指陈慥。 ⑼摐(chuāng)摐:形容雨声。 ⑽风林舞破:即风舞林破。 ⑾烟盖云幢:烟如车盖,云似帷幕。 ⑿一饮空缸:一口气把酒喝干。空缸,使酒杯空。 ⒀居士:作者自称,其号为东坡居士。 ⒁釭(gāng):灯。 ⒂逢(péng)逢:形容鼓声。此指开船的信号。 白话译文 有个叫王长官的人,从黄州辞官已经三十三年了,黄州人称他为王先生。他因送陈慥经过黄州来看望我,于是我写下这首词。 这三十三年以来,今天还有谁存在?算来只有王长官的高洁品格能与长江相提并论。其风骨凛然如苍桧,霜干承受了多少苦难。听说司州古县,云溪上,有一座用竹子建造的房屋,它的窗子由松木建造。如果王先生不是为了送陈慥去长江南岸,怎么会来我所居住的黄冈县? 雨声铿锵有力。疏雨过后,风舞林破,烟云雾霭覆盖着房屋。只愿持杯邀请先生,一口气把酒喝干。东坡居士已经老了,真好像是在梦里与你通宵达旦地开怀畅饮,对着残破的灯。歌声中断了,行人还没有起床,船鼓已经嘭嘭响起,催促行人出发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当时,苏轼的许多朋友或怕株连,或避嫌疑,纷纷疏远了他,使他备感世态炎凉。然而,他的同乡陈慥却蔑视世俗,仍与他过从甚密,五年中竟七次来访。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五月,“弃官黄州三十三年”的王长官因送陈慥到江南,过黄州来访苏轼。苏轼对王长官素闻其名,可谓神交已久,以前却无缘得见,此次到访,苏轼为表达与其倾盖如故之情怀,故有此作。
夏末秋初《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作品原文 鹧鸪天⑴ 林断山明竹隐墙⑵,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⑶,照水红蕖细细香⑷。 村舍外,古城旁⑸,杖藜徐步转斜阳⑹。殷勤昨夜三更雨⑺,又得浮生一日凉⑻。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⑶翻空:飞翔在空中。 ⑷红蕖(qú):荷花。 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⑹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劳驾,有劳。 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白话译文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关于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从词中写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可知它是写于元丰六年夏末秋初之际。
十月《记承天寺夜游》
作品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⑵,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起行⑷。念无与为乐者⑸,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⑹。怀民亦未寝⑺,相与步于中庭⑻。庭下如积水空明⑼,水中藻荇交横⑽,盖竹柏影也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 ⑸念:考虑,想到。 ⑹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⑺寝:睡,卧。 ⑻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⑼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⑽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⑾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⑿但:只是。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十一月《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作品原文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⑵,窗户湿青红⑶。长记平山堂上⑷,欹枕江南烟雨⑸,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⑹,“山色有无中⑺”。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⑻。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⑼。堪笑兰台公子⑽,未解庄生天籁⑾,刚道有雌雄⑿。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⒀。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快哉亭:位于黄州江边,苏轼好友张怀民修建。怀民名梦得,又字偓佺。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⑵新作:新建。 ⑶湿青红:指所涂的青油朱漆未干。 ⑷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 ⑸欹(qī)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⑹醉翁:欧阳修别号。 ⑺“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⑻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⑼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老船夫。 ⑽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 ⑾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天籁:《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⑿刚道:“硬是说”的意思。雌雄:宋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 ⒀“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 白话译文 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元丰六年三月张怀民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他们结识后,因气味相投而成为好友,交往密切。是年十月十二日苏轼将往张怀民暂住的承天寺与之一起赏月,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十一月,张怀民在其新居西南筑亭,以观览长江胜景。苏轼钦佩张怀民的气度,为其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并赠其这首《水调歌头》。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王案:“癸亥六月,张梦得营新居于江上,筑亭,公榜曰快哉亭,作《水调歌头》。”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作品原文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苏轼 版本一 常羡人间琢玉郎(1),天应乞与点酥娘(2)。自作清歌传皓齿(3),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4)。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5)。试问岭南应不好(6),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7)。 版本二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玉郎:是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泛指男子青年。 (2)天应(yīnɡ):上天的感应、显应。 (3)皓齿:雪白的牙齿。 (4)炎海:喻酷热。 (5)岭:这里指岭南,即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梅香:梅花的香气。 (6)试问: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应:应该。 (7)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白话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创作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1084年
迁汝州团练副使,自九江至筠州,访苏辙。游庐山、石钟山。过金陵访王安石。年底到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
作品
春《海棠》诗
作品原文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⑴,香雾空蒙月转廊⑵。 只恐夜深花睡去⑶,故烧高烛照红妆⑷。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东风: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一作“渺渺”。泛:摇动。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红妆:用美女比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白话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创作背景 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三月《记游定惠院》文
作品原文 记游定惠院1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2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3置酒4,已五醉5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6及二三子7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8,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9,性10瘦韧11,筋脉12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13,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14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15于尚氏16之第17。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18,如吴越19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20弹雷氏琴21,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22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23瓜李,遂夤缘24小沟,入何氏、韩氏25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26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27,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28,移种雪堂之西29。坐客徐君得之30将适闽中31,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32。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定惠院: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南。苏轼元丰三年 (1080)二月到黄州,最初寓居定惠院。同年五月移居临皋亭。 小山:即柯山。 携(xié)客:与客聚会。 置(zhì)酒:陈设酒宴。 五醉:苏轼此游在元丰七年(1084)三月初三日,在黄州已经五次见此海棠花开,醉饮其下。 参(cān)寥(liáo)禅师:僧人道潜,钱塘人,苏轼通判杭州时与之交游。 二三子:同游者有崔成老、徐得之等人。 市井人:商贾。 枳(zhǐ)木:也称枸橘,果实可入药。 性:质地。 瘦韧(rèn):指不茁壮,但柔软坚实。 筋脉:原指静脉管,这里指树的韧皮纤维皮层。 累累(lěi):连接成串。 稍稍:全都。 憩(qì):休息。 尚氏:疑为尚世之。原为落第秀才,后成小商人,湖北黄冈人。 第:大住宅。 修洁:高洁。修,指空间距离大。洁,整洁。 吴越:指古代吴国、越国。此指江浙一带地方。 崔成老:崔闲,字成老,号玉涧,庐山道士。他是琴曲《醉翁操》的作者沈遵的弟子,精古琴。曾往黄州访苏轼,成为挚交琴友。 雷氏琴:苏轼题跋有《家藏雷琴》一首,言琴上有“雷家记”字样。谓“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独然”。 鬻(yù):卖,这里可作买讲。 瀹(yuè):浸渍。 夤(yín)缘:循沿。 何氏、韩氏:指友人何圣可、韩毅甫。 刘唐年:字君佐,时任黄州主簿。 为甚酥(sū):一种米粉做的油煎饼,甚酥美,苏轼起名“为甚酥”。 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 雪堂之西:指雪堂西面的东坡之地。 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黄州知州徐大受之弟,苏轼友人。 闽(mǐn)中:古郡名,治所在冶县(今福州市),辖境相当于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宁海及其以南的灵江、瓯江、飞云江流域。后以“闽中”通指福建一带。 拊(fǔ)掌:拍掌,意谓开怀大笑。 白话译文 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荣茂盛。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两三个人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主人虽然是个市井之人,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园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花为白色,很圆,好像很多颗大粒的珍珠,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平凡。这种树不讨人喜欢,主人本来想过一阵砍去,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没有被砍掉。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好像吴越之地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到了晚上,徒步来到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泡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走进了姓何与姓韩人家的竹园。那时何氏在竹林之间修筑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荫下。有一个叫刘唐年的主簿,送给我们一种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味道很好。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路上拜访了姓何人家的小园子,跟他要了一丛橘子,移植到了雪堂的西边。客人徐得之马上就要启程到闽中去,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于是恳请我记下今天之事,作为以后的谈资。那个时候,参寥是唯一一个不喝酒的人,于是用枣汤代替了酒。 创作背景 《记游定惠院》是苏轼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应徐大正之请而写的一篇记游小品。定惠院在黄冈县城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于此,后又常往游。据其《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辞无伦次》诗王十朋集注引《志林》,苏轼此次游定惠院为元丰七年(1084)三月初三日。
四月《减字木兰花·江南游女》
作品原文 减字木兰花① 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雨细风微,两足如霜挽纻衣②。 江亭③夜语,喜见京华④新样舞。莲步轻飞,迁客⑤今朝始是归。 注释译文编辑 词语注释 ①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 ②纻(zhù)衣:麻衣。 ③江亭:长江畔上临皋亭。 ④京华:京城开封。 ⑤迁客:指流浪的文人,常与骚人连在一起。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白话译文 流落黄州他乡的歌女,你问我哪一年能回朝廷?今天,细雨微风,你仍挽起麻衣裤,将如霜白的两脚插在水里。 临皋亭里,我俩悄悄夜语,仿佛喜悦地看到了当年京城宫廷那流行式的舞景,和那舞女轻飘如飞的莲花舞步。贬居他乡的文人,今天算是启程返回京城。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遵照圣旨离黄赴汝,仍任团练副使。该词是临行之前苏轼写给妻子王朝云的,表达了二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五月《题西林壁》诗
作品原文 题西林壁⑴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六月《石钟山记》文
作品原文 石钟山1记 《水经》云:“彭蠡2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3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4浪,水石相搏5,声如洪钟6。是说7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8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9始访其遗踪10,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11,北音清越12,桴止响腾13,余韵徐歇14。自以为得之15矣。然是说也,余尤16疑之。石之铿然17有声者,所在皆是18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19七年六月丁丑20,余自齐安21舟行适临汝22,而长子迈将赴23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24,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25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26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27欲搏人28;而山上栖鹘2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3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31也。余方心动32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33如钟鼓不绝。舟人34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35,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36而为此37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38,可坐百人,空中39而多窍40,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41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4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43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44也。古之人不余欺也45!”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46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47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48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49虽知而不能言50。此世所以不传也51。而陋者52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3,自以为得其实5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彭蠡:鄱阳湖的别称。 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 鼓:振动。 搏: 击,拍。 洪钟:大钟。 是说:这个说法。 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 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尤:更加。 铿(kēng)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六月丁丑:这里指农历六月初九。 齐安:在今湖北黄州。 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湖口:今江西湖口。 硿(kōng)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 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森然:形容繁密直立。 搏人:捉人,打人。 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磔(zhé)磔:鸟鸣声。 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噌(chēng)吰(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舟人:船夫。 罅(xià):裂缝。 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为此:形成这种声音。 中流:水流的中心。 空中:中间是空的。 窍:窟窿。 窾(kuǎn)坎镗(tā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汝识(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 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 殆:大概。 终:终究。 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 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陋者:浅陋的人。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 实:指事情的真相。 白话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秋《次荆公韵四绝》诗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秋,苏轼赴汝州上任途中路经金陵,逗留月余。时王安石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与苏轼相见后唱和颇多。两人虽在政见上观点相左,但在文学和私交上却彼此欣赏并想得甚欢。 诗词正文 其一 青李扶疏禽自来①,清真逸少手亲栽②。 深红浅紫従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 其二 斫③竹穿花破绿苔,小诗端为觅桤④栽。 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其三 骑驴渺渺入荒陂⑤,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従公已觉十年迟。 其四 甲第非真有,闲花亦偶栽。 聊为清净供,却对道人开⑥。 注释 ①禽自来:指来禽,俗称花红、沙果。 ②清真逸少手亲栽:将王安石比作王羲之。李白在《王逸少》中说:“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王羲之字遗少,曾任右军参军,又称王右军。 ③斫:砍、削。 ④桤:一种植物名称,木质很软,叶子可做茶叶。 ⑤陂:山坡。 ⑥聊为清净供,却对道人开:作者自注:“公病后,舍宅作寺。”
十二月《满庭芳·三十三年》
作品原文 满庭芳⑴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⑵。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⑶,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⑷。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⑸。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⑹。流年尽⑺,穷途坐守⑻,船尾冻相衔。 巉巉⑼。淮浦外⑽,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⑾。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步绕松衫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 ⑵刘仲达:苏轼在家乡眉山结识的朋友。 ⑶淮水:即淮河。一作“洛水”。 ⑷烟浪云帆:浪如烟波,云如船帆。 ⑸青衫:九品文官的服色,指官职卑微。作者自谓。 ⑹尘凡:如同说凡尘,世俗之事。 ⑺流年:如流水般的光阴、年华。 ⑻穷途:喻路走到了尽头。《世说新语·栖逸》注引《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坐守:喻无所建树,坐视时光流逝。 ⑼巉(chán)巉:形容山势峭拔险峻。 ⑽淮浦:淮河岸。《诗经·大雅·常武》:“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⑾扦(xiān)扦:扦古同“掺”,手纤细的样子。《诗经·魏风·葛屦》:“扦扦女手。”此处指苏轼挽着刘仲达的手。 ⑿归梦:归乡之梦。“梦”原作“步”,据《全宋词·订补续记》改正。松杉:指故乡之树;一说指祖坟,古人常在坟旁植松杉,因以代指故乡。 白话译文 我十七岁时,开始在眉山与刘仲达认识往来。现在我四十九岁,在泗州相逢。淮河已有冰冻,因长久居留郡中,故在月末同游南山,叙旧感叹,为纪念此事,于是写了这首词。 三十三年来,宦海浮沉,漂流在外,江海上浪如烟波,云如船帆。老朋友见到我很惊讶,因我官位卑微,脸色又憔悴。我是因为豪放不羁,志趣与众不同,才落得这个下场,你为什么也穷困潦倒呢?年华如流水逝去,又是一年年末,淮水已经结冰,船只都停在一起,首尾相连。我们处境艰难,无所建树,只能坐看时光流逝。 南山高峭险峻。淮河岸上,峭壁如层楼叠翠,古寺矗立在高高的山岩上。我们二人携歌姬同游,挽着她们的纤纤玉手,一路向前。登上孤峰深处,是为了眺望远在天边的家乡,但放眼望去,萦绕眼中的只有茫茫云海,所以还是别登上顶峰吧。你问我家在何方,我只能在梦里回归故乡,梦魂萦绕在故乡的松树与杉树上。 创作背景编辑 苏轼自从走出家乡眉山上京赴考后,从此宦海浮沉,到老都没能回去四川,因此老家里的亲人、朋友都很难再见到面。刘仲达是苏轼的旧友。毛本引杨元素《本事曲集》云:“子瞻始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后相逢于泗上,久留郡中。游南山话旧而作。”据此以及词序可知,此词是苏轼在泗州(今江苏盱眙)遇到刘仲达时所作的,时在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
十二月《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作品原文 浣溪沙⑴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⑵。 细雨斜风作晓寒⑶,淡烟疏柳媚晴滩⑷。入淮清洛渐漫漫⑸。 雪沫乳花浮午盏⑹,蓼茸蒿笋试春盘⑺。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⑵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⑶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官军》:“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⑷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⑸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漫漫:水势浩大。 ⑹“雪沫”句:谓午间喝茶。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午盏,指午茶。 ⑺蓼(liǎo)茸:蓼菜嫩芽。一作“蓼芽”。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白话译文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跟泗州刘倩叔一起游览南山。 冬天早晨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洛涧入淮后水势一片茫茫。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如翡翠般的春蔬,这野餐的味道着实不错。而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创作背景 据词序,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二十四日。当年三月,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贬所过了四年多谪居生活之后,被命迁汝州(治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这种量移虽然不是升迁,但却标志着政治气候的转机。据《宋史·苏轼传》,宋神宗手札移轼汝州,有“人材实难,不忍终弃”之语。这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最困顿的黄州时期终于脱离了,心境比较轻松,一路上颇事游访。畅游庐山,在江西筠州探视了胞弟苏辙,到金陵又兴致仕家居的王安石酬唱累日,且有买田江干、相偕归隐之约。这年岁暮,苏轼来到泗州(今安徽泗县),即上书朝廷,请罢汝州职,回宜兴修养。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当时苏轼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因作此词纪游。
1085—1094 重回朝廷 连放外任
1085—1088 京师
1085年
六月自常州起知登州。十月到任才五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
作品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作之一。此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陈季常,陈慥,苏轼为他作《方山子传》。吴德仁,吴瑛,字德仁,蕲州蕲春人。其父为仁宗朝明吏。德仁四十六岁上书请致仕。诗人写吴德仁为主,写陈季常和自我为辅。叙事挥洒自如,在叙事中插入景物描写,用典精切浑化,通篇兴会淋漓。 原文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⑴。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⑵。 龙丘居士亦可怜⑶,谈空说有夜不眠⑷。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⑸。 谁似濮阳公子贤⑹,饮酒食肉自得仙⑺。 平生寓物不留物⑻,在家学得忘家禅⑼。 门前罢亚十顷田⑽,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⑾。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⑿。 恨君不识颜平原⒀,恨我不识元鲁山⒁。 铜驼陌上会相见⒂,握手一笑三千年⒃。 注释 ⑴“十年”句:十年炼丹而没有成功。家火:家中炉灶之火。凡铅:道家炼丹用的材料。 ⑵“黄金”句:炼丹本可以使人成仙,而自己炼丹不成功,未能使白发转黑,未能超凡入仙。用《史记·封禅书》所载汉方士语:“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 ⑶龙丘居士:一作“龙邱居士”,陈慥的号。 ⑷谈空说有:讲论佛学。 ⑸“忽闻”二句:苏轼善意地嘲笑陈慥学佛未领会其真义。河东:柳姓。杜甫《可叹》中有“河东女儿身姓柳”句。陈慥之妻姓柳。狮子吼:佛教传释迦摩尼初生时“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声”(《景德传灯录》卷一)。另,佛藏中有《佛说长者女庵提遮狮子吼了义经》。苏轼用此两个典故,戏言陈慥与妻子都学佛,却没有妻子领悟得精深,这里并没有讽刺陈慥惧内的意思,后世相沿成说,与苏轼原意无关。 ⑹濮阳公子:指。 ⑺“饮酒”句:吴德仁不似苏轼学道陈慥学佛,却自然达到高境界。 ⑻寓物不留物:欣赏外物,但不贪恋外物和被外物所役。苏轼《宝绘堂记》:“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⑼忘家禅:即在家修炼如出家。 ⑽罢亚:稻穗实多而摇动的样子。 ⑾行缠:裹腿。与布袜均为行路的轻便装束。 ⑿“稽山”二句:当年曾去蕲州,未见到吴德仁。贺老:贺知章,东坡以归居会稽的贺知章自比。李白《重忆一首》:“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兴尽:典出《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⒀颜平原:颜真卿。唐时人,曾为平原太守,为人正直耿介,率军作战勇猛,亦用心仙佛。这里用颜真卿比陈季常。 ⒁元鲁山:元德秀。字紫芝,曾为鲁山令。《新唐书·元德秀传》:“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这里以元德秀比吴德仁。 ⒂“铜驼”句:开玩笑地说世事变化急速,以后与吴德仁定当相遇。铜驼,典出陆机《洛阳记》:“铜驼街在洛阳宫南,金马门外,人物繁盛。俗语云:‘金马门外聚群贤,铜驼街上集少年。’”又见《晋书·索靖传》,索靖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⒃握手:典出《后汉书·蓟子训传》:“后人复于长安东霸城见之(蓟子训),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相谓曰:‘适见铸此,已近五百岁矣!’”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诗
作品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⑴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⑵,正是河豚欲上时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⑷,依依还似北归人⑸。 遥知朔漠多风雪⑹,更待江南半月春⑺。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一说于江阴)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白话译文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创作背景编辑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1086年
司马光主持政事,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秋《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作品原文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⑴ 其一 秋早川原净丽⑵,雨余风日清酣⑶。 从此归耕剑外⑷,何人送我池南⑸。 其二 但有樽中若下⑹,何须墓上征西⑺。 闻道乌衣巷口⑻,而今烟草萋迷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西太一:指西太一宫,是为祀太一神而建的祀所。因神所行方位不同,而建于不同地方以应之。西太一宫在汁京西南八角镇,天圣六年(1028)建。王荆公: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⑵川原净丽:原野明净美丽。 ⑶风日清酣(hān):言秋雨新晴,风和日美。 ⑷剑外:即剑门关以南,指苏轼的故乡西蜀。 ⑸池南:一说指池阳县以南,今陕西泾阳西北方,此处代指归蜀之路。一说指凤凰池,中书省所在之地。当时作者任中书舍人。 ⑹樽(zūn):酒杯。若下:酒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若下村,产酒出名,故以村名代酒名。 ⑺墓上征西:曹操年少时自述志向,希望博取封侯,做征西将军,死后得以在碑上题“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见《三国志·魏武纪》)。这里以墓上征西比喻身后留名。 ⑻乌衣巷:东晋时王、谢两大世族在金陵的宅第所在地,位于今南京市东南。唐刘禹锡《金陵怀古》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王安石罢政后居住在金陵,作者故用乌衣巷为喻。 ⑼萋迷:迷茫的样子,形容草繁盛。 白话译文 其一 秋天早晨的原野明净美丽,雨后秋风清爽,阳光妩媚。今后我辞官离京,返蜀耕田,有谁在池南为我送行。 其二 只要杯中总有美酒,墓上征西将军的字样又何须追求。听说现在的王荆公府宅,如今已烟草凄迷令人生愁。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苏轼在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立秋奉敕致祭西太一宫神坛,看到宫内旧石王安石的题壁诗二首。当时王安石已经在当年的四月去世,新丧未久,苏轼感念平生,遂作次韵诗二首。王诗原作二首云:“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1088年
因言遭新旧两党攻击,又连上札乞郡,仍不许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诗
作品原文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⑴ 其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⑵,疏林欹倒出霜根⑶。 扁舟一棹归何处⑷?家在江南黄叶村。 其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⑸,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⑹,何人解作挂猿枝。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工画山水。 ⑵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 ⑶欹倒:倾倒。 ⑷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⑸创:砍掉。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 ⑹成:一本作“会”。 白话译文 其一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其二 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前后,当时苏轼任翰林学士,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李世南善画,作“秋景平远”图,诗人为其画题了二首七绝。一说题了三首,今存者二首。
新旧两党 政见不合
1089—1090 杭州
1089年
八月《送子由使契丹》
作品原文 送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⑴。 不辞驿骑凌风雪⑵,要使天骄识凤麟⑶。 沙漠回看清禁月⑷,湖山应梦武林春⑸。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⑹。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适:往。 ⑵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凌:冲冒。 ⑶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此处指契丹。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⑷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⑸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 ⑹“单于”二句:《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说明中原人才众多,不止苏氏。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 白话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 契丹本是东北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916年。阿保机建立辽朝,成为与五代、北宋并立的国家,雄峙北方近200年,成为宋朝的北方之患。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其国主生辰,还要派使臣去庆贺。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1090年
《赠刘景文》诗
作品原文 赠刘景文⑴ 荷尽已无擎雨盖⑵, 菊残犹有傲霜枝⑶。 一年好景君须记⑷, 正是橙黄橘绿时⑸。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作品原文 点绛唇①·庚午重九再用前韵② 不用悲秋③,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④。总作空花观⑤。 尚想横汾⑥,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⑦。空有年年雁。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 ②庚午重九:即元祐五年(1090)九月初九。用前韵:指用《己巳重九和苏坚》一词的韵脚。 ③悲愁:悲叹秋天来临。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老去悲秋强自宽羽年此会知谁健。” ④海甸:近海地区。南齐孔德璋(稚珐)《北山移文》:“张英风于海甸,驰妙誉于浙右。”此处指郊外。 ⑤空花:即空华。虚幻之花,比喻妄念。《圆觉经》:“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又“此无名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言说。” ⑥横汾: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此词的后半阕的“横汾”、“兰菊”、“楼船”、“雁”等,均为汉武帝《秋风辞》所有。“横汾”取“济汾河,横中流”之意。 ⑦白雪:此指白色的浪花。别本作“白云”。 白话译文 现在身强力壮,发那悲秋的哀叹干什么。无论在村外的江边,都要像看待“空花”一样。 还在想济汾河横中流的情景,兰菊纷纷各半。楼船远去,白雪纷飞,唯有年年飞来的大雁。 创作背景 元祐五年(1090)重九日作,时在杭州任上。苏轼任杭州太守期间,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其中一个叫苏坚,字伯固,泉州人,当时任临濮县主簿监杭州城商税。苏试治理西湖,他出力很大。两人情谊甚笃,唱和颇多。元祐四年(1089)重九苏坚作有《点绛唇》词,苏轼和有《己巳重九和苏坚》,元祐五年又用元祐四年韵脚和了这首词。
1091—1092 颍州
1091年
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作品
三月《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作品原文 八声甘州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⑵。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⑶,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⑷。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⑸。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⑴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⑵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苏轼《和子由送春》:“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塌两忘机。” ⑶相得:相投合。 ⑷“约他年”三句:以东晋谢安的故事喻归隐之志。《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 ⑸“西州路”三句:据《晋书·谢安传》,太山人羊昙素为谢安所重。谢安过西州门病死之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此处是说自己要实现谢公之志,要参寥子不要像羊昙一样痛哭于西州路。 作品译文 万里长风有情,将海潮卷送来到;却又似无情,把这一江大潮吹回。试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曾有几度夕阳火红?不要情绵绵吊古怀今,一瞬问流年似水,昔人都变成尘与灰。有谁似我东坡老去,白发苍苍已忘却名利机心。 记得西湖两岸,春山春色景色正美;遍山空明铺翡翠。淡云轻烟一湖空漾。细想两相融洽的诗人,像我和你的寥寥无几。我们曾约定将来退隐、从通向大海的长江水道往东去;但愿这一愿望能够实现,不要像谢安那样雅志落空。不要让你像羊昙那样,醉中过西州门,回首往事,为我夙愿未偿泪水沾衣。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元事占四年知杭州,六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三月离杭,此词写作者将离杭州时与友人的深情告别及他了悟人生之深深感慨。
四月《浣溪沙·春情》
古诗原文 浣溪沙⑴·春情 桃李溪边驻画轮⑵。鹧鸪声里倒清尊⑶。夕阳虽好近黄昏⑷。 香在衣裳妆在臂⑸,水连芳草月连云。几时归去不销魂⑹。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⑵驻画轮:指停车。画轮:车之美称。 ⑶倒清尊:指斟酒。 ⑷“夕阳”句:化用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⑸“香在”句:唐·元稹《莺莺传》写张生与莺莺幽会后。“自疑于心,曰:‘岂其梦耶?所可明者。妆在臂。香在衣。” ⑹销魂:梁·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五:“销魂与凝魂,同为出神之义。”此处形容伤感。 白话译文 桃李溪边停着一辆画轮车。鹧鸪发出“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时,就是倒酒于杯中与情人约会之际。晚照虽然美丽,但它已临近黄昏的时候。 体发香味留在衣裳上,信物套在手臂上。我俩好比那明沏的溪水浸着芳香的草儿,皎洁的月儿伴着那雪白的云儿。多少时候离去才不致痛苦悲伤。 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东坡自杭还朝,途经扬州,已近黄昏。目睹了“珠帘十里卷香风”的扬州,风彩翩翩,词兴大发,作此词,借以焕发饱经政治风霜的精神青春。
八月《木兰花令·霜余已失长淮阔》
作品原文 木兰花令⑴ 霜余已失长淮阔⑵,空听潺潺清颍咽⑶。佳人犹唱醉翁词⑷,四十三年如电抹⑸。 草头秋露流珠滑⑹,三五盈盈还二八⑺。与余同是识翁人⑻,惟有西湖波底月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木兰花令:词牌名。又名“木兰花”“玉楼春”,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 ⑵长淮:即淮河。 ⑶清颍:颍水,淮河支流。 ⑷醉翁词:指欧阳修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出守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颍时所作词,如组词《采桑子十首》等。 ⑸四十三年:欧阳修任颍州太守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词,到苏东坡次其韵作此篇时正好四十三年。 ⑹“草头”句:喻世事难久持。 ⑺“三五”句:十五圆月十六缺,喻美好时光短暂。三五,十五。二八,十六。盈盈,月光圆满貌。 ⑻翁:此指欧阳修。 ⑼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白话译文 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十五的月轮多么皎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当时苏轼五十六岁,出守颍州。苏轼恩师欧阳修于皇祐元年(1049)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熙宁四年(1071)又退居于此,翌年即卒于此。此时苏轼守颍州,距恩师去世已经二十年,当他来到颍州西湖时,想起往日恩师所吟西湖之词,遂步其韵作此词。
1092年
十一月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八月《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作品原文 版本之一 青玉案⑴·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⑵ 三年枕上吴中路⑶。遣黄耳⑷、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⑸。莫惊鸥鹭,四桥尽是⑹,老子经行处⑺。 辋川图上看春暮⑻。常记高人右丞句⑼。作个归期天已许⑽。春衫犹是,小蛮针线⑾,曾湿西湖雨。 版本之二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版本之三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双调六十七字,上下阕各六句五仄韵。 ⑵贺方回:即贺铸,字方回,北宋词人。伯固:即苏坚,字伯固,号后湖居士,北宋诗人。吴中:今江苏五县,属苏州,苏坚故乡。 ⑶三年:作者元祐四年(1089)至六年(1091)守杭州,苏坚为属官,首尾三年。枕上:意即梦中。 ⑷黄耳:一作“黄犬”。此句用典。《晋书·陆机传》:晋之陆机,蓄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久无家音,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亟驰。家人见书,又反书陆机。犬即就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 ⑸松江:吴淞江的古称。呼小渡:呼唤小舟摆渡。 ⑹四桥:苏州的四座名桥。《苏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 ⑺老子:老年人的自称。此作者自指。犹老夫。 ⑻辋(wǎng)川图:唐诗人王维有别墅在辋川(今陕西蓝田南),曾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表示林泉隐逸之情志。 ⑼右丞:指王维。王维曾官尚书右丞。 ⑽天已许:天公必会允许。一说指朝廷已准许。 ⑾小蛮:唐诗人白居易家妓名。此喻指词人侍妾朝云。一说比苏坚之姬妾。 白话译文 三年来我做梦都想回吴中,如今让黄犬代我传书随你去。当你走到松江渡口叫渡时,千万莫惊动水中鸳鸯白鹭。苏州四桥全都是我当年经行游览去处。 在《辋川图》上观看暮春景物,我常记得高人王维的诗句。暗定归期老天必定会准许。身上的春衣还是小蛮一针一线缝制,那上面还淋着西湖的雨水。 创作背景 此词当为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八月在扬州时所作。此前三年,即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苏轼在杭州担任太守,苏坚是他的属官,监杭州商税,两人交往颇密。此时因苏轼被召还京,苏坚告别苏轼回吴中故居,苏轼为之送行而作此词。 此词《乐府雅词拾遗》卷上作蒋璨词,《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桐江诗话》以及《阳春白雪》卷五均作姚志道词。唐圭璋《宋词互见考》谓此说法乃流传之误,当为苏轼词。朱本、龙本、曹本俱编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薛本、邹王本谓作于是年八月。
1093京师
八月,妻王闰之(1048—1093)卒於京师。
正月《上元侍宴》诗
作品原文 上元1侍宴2 淡月3疏星4绕建章5,仙风6吹下御炉7香。 侍臣鹄立8通明殿9,一朵红云10捧玉皇1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上元:指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侍宴:臣子赴皇帝的宴会。 淡月:淡淡的月光。 疏星:稀疏的星星。 建章:汉代的皇宫名,这里借指宋代皇宫。 即建章宫。 仙风:这里喻宫中吹来的风。 御(yù)炉:皇宫中用的香炉。 鹄(hú)立:像天鹅般引颈直立。 通明殿:玉皇大帝宫殿名。借指宋皇宫。 红云:比喻穿红袍的侍臣。 玉皇:天宫中最高的统治者,借指宋帝。 白话译文 月光淡星儿稀围绕着建章宫阙,御炉里的香灰被仙风悄悄吹落。 通明殿臣子们鹄鸟般伸颈肃立,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红色云朵。 创作背景 元祐七年八月,苏轼自扬州以兵部尚书诏还,九月到京,后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守礼部尚书任。此诗是元祐八年(1093)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苏轼侍从皇帝观灯而作的“应制诗”,写了元宵夜皇帝举行宴会而群臣陪饮的所见所感,为宋王朝歌功颂德。
1095—1001 远谪惠、儋
1095—1097 惠州
1095年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作品原文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南村诸杨北村卢,①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②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③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④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⑤ 云山得伴松桧老,⑥霜雪自困楂梨粗。⑦ 先生洗盏酌桂醑,⑧冰盘荐此赪虬珠。⑨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⑩ 我生涉世本为口,⑪一官久已轻莼鲈。⑫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⑬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作者自注:“谓杨梅卢橘也。” ②杨梅、卢橘开花结果都比荔支早,果味又不及荔支美,故称“先驱”。 ③海山仙人:指荔攴,因它产于南海滨。绛罗襦:形容荔支外表如大红罗袄。红纱中单:形容荔支的内皮如同红纱的内衣中单:贴身内衣。白玉肤:形容荔支的瓤肉莹白如玉。 ④这两勺说荔攴自有风韵,无须等待杨贵妃的赏鉴。妃子笑: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支来之句,李肇《唐国史补》说,杨贵妃生于蜀,爱吃荔支。倾城妹:漂亮的少女。 ⑤尤物:指特殊美的女子或特别名责的物。《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的话,这里指荔攴。 ⑥广南一带荔支与松、桧杂植,故云。 ⑦这句说荔支不像北方的山楂、梨子因困于霜雪而果实味粗。 ⑧桂醑(xǔ):新酿的桂酒。 ⑨赪( chēng)虬珠:赤龙珠,指荔支。 ⑩这两句说荔支的美味好似做熟的江鳐玉柱,又像烹好的河豚腹腴。斫(zhuó):用刀切开。江鳐柱:蛤蜊一类的名贵海味。腹腴:鱼腹下的肥肉。作者自注:“予尝谓荔支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鳐柱、河豚鱼近之耳。” ⑪涉世:犹言渡世。 ⑫这句说为了求得一官,早已把乡土之念看轻了。莼鲈:蔬羹,鲈鱼脍。莼(chún):莼莱,叶可做汤。《晋书・张翰传》:张翰见秋风起,想起吴中家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归乡,后以莼鲈之思代指乡味或乡思。 ⑬良图:最好的计划,谋略,更带讽刺意味。 白话译文 南有杨梅北有卢橘,都是白色的花朵青青的叶子,冬天也不落败。 烟雨蒙蒙的春天,它们的果实开始成熟,都比荔枝早,堪称荔枝的先驱。 荔枝的外壳好似海上仙女的大红袄,荔枝的内皮便是仙女红纱的内衣。 根本无须美人杨贵妃赏鉴,荔枝本身自有动人的资质、绝世的姿容。 天公遗留这仙品在凡尘,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使然。 这荔枝与松树一同生长,不像山楂、梨子那样,会因霜雪变得果质粗糙。 主人清洗杯盏,斟满了美酒,用洁白的盘子端来了这红色龙珠般的荔枝。 我听说荔枝的美味好似烹制好的江鳐柱,又像鲜美的河豚腹。 我一生做官不过是为了糊口养家,为求得一官半职,早把乡土之念看轻了。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在惠州初食荔枝后作此诗。
《荔支叹》
作品原文 荔枝叹 十里一置1飞尘灰,五里一堠2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3,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4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5,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6荔枝来交州7,天宝岁贡取之涪8。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9酹10伯游11。 我愿天公怜赤子12,莫生尤物13为疮痏14。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15。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16,前丁后蔡17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18何陋耶? 洛阳相君19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20。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置:驿站。 2.堠(hòu):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3.枕藉: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 4.鹘(hú):鸷鸟名。即隼(sǔn)。 5.破颜:变为笑脸。 6.永元:东汉和帝年号,《后汉书·和帝纪》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驿站),五里一堠(瞭望堡),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时临武长(官)汝南(籍)唐羌,县接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 7.交州:交州,古地名。东汉时期,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西和广东。东汉时治所在番禺(今中国广州)。 8.天宝岁贡取之涪:指唐代天宝年间岁贡涪陵荔枝之事。《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至京师”。岁贡,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涪(fú),水名,在中国四川省中部,注入嘉陵江。 9.举觞:举杯饮酒。 10.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11.伯游: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补临武长。 12.赤子:人民。 13.尤物:珍贵的物品,指荔枝。 14.疮痏(chuāngwěi):祸害。 15.上瑞:最大的吉兆。 16.粟粒芽:武夷茶的上品。 17.前丁后蔡:指宋朝丁清先生任福建漕使,随后蔡囊继任此职,督造贡茶。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争相斗品武夷茶,斗出最上等的茶叶,作为贡茶,献给皇上。 18.致养口体:这里指满足口和腹的欲望。致养,原意是得到养育。 19.洛阳相君:指钱惟演,他曾任西京留守。他的父亲吴越王钱俶叙归降宋朝,宋太宗称之为“以忠孝而保社稷”,所以苏轼说钱惟演是“忠孝家”。 20.姚黄花:是牡丹的名贵品种。洛阳进贡牡丹,是从钱惟演开始的。 白话译文 五里路、十里路设一驿站,运送荔枝的马匹,扬起满天灰尘,急如星火;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飞快的车儿越过了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到长安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上摘采。宫中美人高兴地咧嘴一笑,那扬起的尘土,那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仍令人难以忘怀。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天宝年的荔枝来自涪州,人们到今天还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有谁把酒去祭奠唐伯游?我只希望天公可怜可怜小百姓,不要生这样的尤物,成为人民的祸害。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争新买宠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只知满足皇上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可惜洛阳留守钱惟演是忠孝世家,也为邀宠进贡牡丹花! 创作背景 诗作于绍圣二年(1095年),当时苏轼贬谪广东惠州,惠州盛产荔枝,苏轼写了多首荔枝诗,往往结合朝政身世,抒发自己的感慨。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云:“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鲈。”又如《食荔支》云:“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古风,带有新乐府的性质,借荔枝生发开去,纵横古今,淋漓痛快,一向为选家所称道。
1096年
《食荔支》
作品原文 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①,卢橘杨梅次第新②。 日啖荔支三百颗③,不辞长作岭南人④。 作品注释编辑 ①罗浮山——在广东东江北岸,增城、博罗、河源等县之间,长达百余公里。 ②卢橘——即枇杷。次第——依次。 ③啖——吃。 ④岭南——大庾岭等五岭以南地区。惠州在大庾岭南,故云。 作品简析 此诗为公元1096年(绍圣三年)苏轼谪居惠州时所作。原诗两首,这是第一首。 作者对岭南的荔支(即荔枝),具有特别的爱好。在这首诗里他借以表达一种放达自适的人生思想。 苏轼巧用戏语,夸张风趣,传神地表现了他对荔支的由衷赞美和触处生春的生活情趣。
《悼朝云》
《悼朝云》 作者是苏轼 ,是一首宋朝时期的诗词。王朝云(1062年—1096年)字子霞。宋代浙江钱塘人。大文豪苏轼(苏东坡)的姬妾,1094年随苏东坡谪居惠州,第三年亡故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苏东坡亲撰墓志铭,写下《悼朝云》诗,寄托了对朝云的深情和哀思。 诗词正文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七月,朝云(1062—1096)病故
1098—1101 儋州
1099年
从惠州至儋州,除继续修改《易传》、《论语》外,又作《书传》十二卷
著《志林》,未完稿
1101年
正月,苏轼度南岭,北上抵虔州。五月至真州,作《自题金山画像》诗。暴病,止於常州。六月上表请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二十八日卒
《自题金山画像》
作品原文 自题金山画像(1) 心似已灰(2)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3)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2)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3)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作品译文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创作背景 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作品(未知年代)
词
《醉翁操·琅然》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原文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翻译 麻叶层层叠叠檾叶发出亮光,谁家煮茧的香气飘满了整个村庄?隔着篱笆传来缫丝的女子轻声软语。 拄着藜杖的白发老翁喝的微醺,采下刚成熟的麦子准备炒麦粉吃,问问豆叶什么时候转黄? 赏析 这首词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及村中见闻,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上片写农事活动。首句写地头的作物。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于是村中有煮茧事。煮茧的气味很大,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嗅来才全然是一股清香。未到农舍,村头先嗅茧香,“谁家煮茧”云云,传达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实际上煮茧络丝何止一家。“一村香”之语倍有情味。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即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这里转用来指蚕妇,便觉诗意盎然,味甚隽永。此处虽然只写了煮茧缫丝这样一种农事活动,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雨后农民的喜悦之情。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原文编辑 浣溪沙⑴ 送梅庭老⑵赴上党⑶学官⑷ 门外东风雪洒裾⑸。山头回首望三吴⑹。不应弹铗为无鱼⑺。 上党从来天下脊⑻,先生⑼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⑽。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又有《小庭花》等二十余种异名。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2] ⑵梅庭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详,学官,州学教授。从词里可知他是三吴地区(“三吴”,众说不一,大概指今浙东、苏南一带)人。 ⑶上党:一作“潞州”,位于现在的山西长治,北宋时与辽国接近,地属偏远。 ⑷学官:官职名,负责地方文教,职位不显。 ⑸裾:衣的前襟。 ⑹三吴:古地区名,说法不一,大致指今江苏、浙江的苏州、吴兴、绍兴一带。 ⑺弹铗为无鱼:战国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嫌生活清苦,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指剑把或剑。 ⑻脊:脊梁。上党其地甚高,古有与天为党之说,故云“天下脊”。 ⑼先生:指梅庭老。 ⑽鲁连书:《史记·鲁仲连列传》:齐军攻打聊城一年多不能下,鲁仲连写书信给守城燕将,燕将见书哭泣三日,犹豫不决而自杀。这句话:如今天下太平用不上鲁仲连这类书信。意劝梅庭老安心去作学官,不要想去立什么奇功。 白话译文 门外的东风把春雪吹洒在先生您的衣襟上,当您登上太行山头时一定会回过头来眺望三吴故乡。既然做了学官,就不应计较被派到了那艰苦的地方。上党地势险要,历来被人称作天下之脊,先生志向远大,原来就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恰逢太平之时也是您不被重用的原因。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词,苏轼的友人梅庭老到上党(今山西长治)任学官,苏轼便写了这首词送他。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作品原文 贺新郎⑴ 乳燕飞华屋⑵,悄无人、桐阴转午⑶,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⑷,扇手一时似玉⑸。渐困倚、孤眠清熟⑹。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⑺。又却是、风敲竹⑻。 石榴半吐红巾蹙⑼,待浮花浪蕊都尽⑽,伴君幽独⑾。秾艳一枝细看取⑿,芳心千重似束⒀。又恐被、秋风惊绿⒁。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⒂。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贺新凉““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世作品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 ⑵乳燕:雏燕儿。飞: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谓见真迹作“栖”。 ⑶桐阴:梧桐树阴。 ⑷生绡(xiāo):未漂煮过的生织物,这里指丝绢。团扇:汉班婕妤《团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后常以喻指佳人薄命失宠。 ⑸扇手:白团扇与素手。一时:一并,一齐。 ⑹清熟:谓睡眠安稳沉酣。 ⑺枉:空,白白地。瑶台:玉石砌成的台,神话传说在昆仑山上,此指梦中仙境。曲:形容处所幽深的样子。 ⑻风敲竹: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⑼红巾蹙(cù):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巾皱缩。蹙,皱。 ⑽浮花浪蕊:指轻浮斗艳而早谢的桃、李、杏花等。唐韩愈《杏花》:“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⑾幽独:默然独守。 ⑿秾(nóng)艳:色彩艳丽。 ⒀千重(chóng)似束,形容石榴花瓣重叠,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⒁秋风惊绿:指秋风乍起使榴花凋谢,只剩绿叶。 ⒂两簌(sù)簌:形容花瓣与眼泪同落。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白话译文 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创作背景编辑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前人异说纷纭。南宋杨湜《古今词话》载:”苏子瞻守钱塘,有官妓秀兰,天性黠慧,善于应对。一日,湖中有宴会,群妓毕集,唯秀兰不至,督之良久方来。问其故,对以沐浴倦睡,忽闻叩门甚急,起而问之,乃乐营将催督也。子瞻已恕之,坐中一倅怒其晚至,诘之不已。时榴花盛开,秀兰折一枝藉手告倅,倅愈怒。子瞻因作《贺新凉》,令歌以送酒,倅怒顿止“(《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胡仔认为此言荒野,堪入笑林。 南宋曾季狸《艇斋诗话》说《贺新郎》是苏轼在杭州万顷寺作,因寺中有榴花树,且是日有歌者昼寝,故有”石榴半吐“”孤眠清熟“之语。 南宋陈鹄《耆旧续闻》录陆辰州语,陆辰州说晁以道在看到东坡真迹后转告他说:苏轼有妾名朝云、榴花。朝云客死岭南,惟榴花独存,故苏词下阕专说榴花,并有”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之语。
诗
《春宵》
作品原文 春宵⑴ 春宵一刻值千金⑵,花有清香月有阴⑶。 歌管楼台声细细⑷,秋千院落夜沉沉⑸。 注释译文 词句 ⑴春宵:春夜。亦喻指可贵的欢乐时光。 ⑵一刻:比喻时间短暂。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 ⑶花有清香:意思是花朵散发出清淡的香味。月有阴: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⑷歌管:谓唱歌奏乐。 白话译文 春天的夜晚因短暂而更加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诗词正文 黄昏已作风翻絮,半夜犹惊月在沙。 照汴玉峰明佛刹,隔淮云海暗人家。 来牟有信迎三白,薝卜无香散六花。 欲唤阿咸来守岁,林乌枥马斗喧哗。 分无纤手裁春胜,况有新诗点蜀酥。 醉里冰髭失缨络,梦回布被起廉隅。 君应旅睫寒生晕,我亦饥肠夜自呼。 明日南山春色动,不知谁佩紫微壶。
《三月二十九二首》
原文 三月二十九日二首 其 一 南岭过云开紫翠,北江飞雨送凄凉。酒醒梦回春尽日,闭门隐几坐烧香。 其 二 门外橘花犹的蝶,墙头荔子已斓斑。树暗草深人静处,卷帘欹枕卧看山。 注释 ①隐几:伏在几案上 ②的皪(de lì):光亮、鲜明的样子 ③攲:通“倚”,斜靠着
文
《策断》四篇
《重巽以申命论》
《乌说》
原文 乌于人最黠,伺人音色而异,辄去不留,虽捷矢巧弹,不能得其便也。闽中人狃乌性,以谓物无不可以性取者。则之野,挈罂饭楮钱,阳哭冢间,若祭者然。哭竟,裂钱弃饭而去。乌则争下啄。啄尽,哭者已立他冢,裂钱弃饭如初。乌不疑其绐也,益鸣搏争食,乃至三、四,皆飞从之。稍狎,迫于网,因举获其乌焉。 今夫世之人,自谓智足以周身,而不知祸藏于所伏者,几何不见卖于哭者哉。其或不知周身之术,而以愚触死,则其为智,犹不若乌之始虚于弹。韩非作《说难》,死于秦,天下哀其以智死。楚人不知《说难》而谓之沐猴,天下哀其以愚死。二人者,其为愚智则异,其为取死则同矣。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观时而动,祸可及哉? 译文 乌鸦对人最为狡猾,一旦察觉到人的声音、神色有异常,就飞走不再停留,即使是飞快的箭和灵巧的弹弓,也无法得到施展。闽中地方的人熟悉乌鸦的习性,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凭借其习性而获取的。他们来到郊野,拿着盛着饭的瓦罐和纸钱,假装在坟墓前哭泣,好像是来祭拜的人一样。哭完以后.抛洒纸钱.把饭留在地上就走了。乌鸦就争着飞下来啄食。等它们啄完以后,哭泣的人再站到其他坟墓前,像刚才一样抛洒纸钱,把饭留在地上.乌鸦没有怀疑这是人在欺骗它们,更是起劲叫着争食。就这样三四次以后.乌鸦都飞起来跟着人。乌鸦对人逐渐亲近,接近罗网,人们轻而易举抓获它们。 如今世上的人,自以为智谋足以保全身体,却不知道祸患潜藏在一旁,有几个人能够不上假哭者的当呢?有的人不懂得保全身体的方法,因为愚蠢而触犯死罪,他的智慧还不如乌鸦在刚开始时能够使弹弓虚设。韩非写了《说难》,死在了秦国,天下人哀叹他因为智慧而丧身。项羽不知道《说难》,有人说他是沐猴而冠(因而被杀死),天下人哀叹他因为愚蠢而丧身。 这两个人,虽然一个聪明、一个愚蠢,并不一样,但最终自取死路则是一样的。宁武子在国家有道的时候就显得聪明,在国家无道的的时候就装作愚蠢,观察时机而行动,哪会惹上灾祸呢?
家庭出身
家庭成员
(祖父)苏序(973—1047)
(父)苏洵(1009—1066)
(母)程氏(1010-1057)
1.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十八岁时嫁时年十九岁的苏洵。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苏轼一生思想深受母亲影响。 2.司马光撰写《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弟)苏辙
(姐)苏八娘(苏小妹)
长苏轼一岁,成年后嫁表兄,婚后不得志,抑郁而终
(妻子)
王弗
十六岁时与年方十九的苏轼成婚,婚后二人恩爱甜蜜。结婚十一年因病逝世(1065年),得年二十七。
王润之
王弗堂妹,王弗逝去三年后嫁给苏轼。苏轼五十八岁时逝世,得年四十六。
(侍妾)王朝云
原为歌妓。三十八岁时的苏轼赎十二岁的朝云,后收为侍妾。她陪伴苏轼度过仕途不顺的岁月
(子女)
苏迈(长子),王弗生
苏迨(次子),王润之生
苏过(三子),王润之生
苏遁(四子),王朝云生,未满周岁而卒
家教
父亲
文化知识严格
苏轼《夜梦》1097
七月十三日,至儋州十馀日矣,澹然无一事。 学道未至,静极生愁,夜梦如此,不免以书自怡。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我生纷纷婴百缘,气固多习独此偏。 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留书绕缠。 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做人
苏洵《名二子说》1047
作品原文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13)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⑤者②。虽然,去⑦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⑧汝之不外⑨饰⑩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③,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④。虽然⑥,车仆马毙,而患⑪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⑫矣。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13)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⑤者②。虽然,去⑦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⑧汝之不外⑨饰⑩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③,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④。虽然⑥,车仆马毙,而患⑪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⑫矣。 注释译文 译文 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唯独作为扶手的横木,却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即使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儿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即使这样,车毁马亡,也不会责难到车轮印上。这车轮印,是能够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儿啊,我知道你是能让我放心的。 注释 1.轮、辐、盖、轸:轮,车轮。辐,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盖,车上的伞盖。轸,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一说为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 2 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3 辙:车轮碾出的印迹。 4 与焉:在其中。与,参加,参与。 5 为:用处。 6 然:这样。 7 去:除去。 8 惧:担心。 9 外:外表;外在。 10 饰:装饰 11 患:祸患。 12 免:避免。苏辙个性较为平和淡泊,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福祸之外,所以给他取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13 虽然:即使这样 14.仆:倒下。毙:死。 15.外饰:在表面上有所掩饰 16.乎:对;对于。 17.职:专职,专用
母亲
人格教育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地点
出生:四川眉州眉山
祖籍:河北栾城
墓地:河南三门峡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三苏墓)
成就与影响
学生
秦观(1049—1100)
黄庭坚(1045—1105)
张耒(1054—1114)
晁补之(1053—1110)
苏门四学士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诗歌
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
绘画
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作品
《古木怪石图》
《偃松图卷》
《潇湘竹石图》
书法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作品
《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墨迹素笺本, 横 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春中帖》
释文: 轼启。春中□□□□达,久不闻□渴仰增积。比日履兹馀□尊候何似,眷聚各无恙。轼蒙庇如昨。二哥□,春□□□有书问往还,甚安也。子由不住得书,甚健。会合何时,惟祝倍万保啬,不宣。轼再拜。德孺运使金部老弟左右。七月廿六日。
《游虎跑泉诗帖》
游虎跑泉诗帖,世存两本,台北故宫一本,此一本也,皆苏轼书法精品。此本东坡笔误,脱一“水”字,台北本全。两本章法布局皆不同,此本似应居先。苏轼书法“淳古遒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有“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非常人所能忖度。 苏东坡的墨迹流传到明清以后,存世极罕,十九皆在各大博物馆,此本逸出,乃藏家旷世机缘。 款识: 游虎跑泉。轼。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心安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堦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五月初三日。
《人来得书帖》
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 释文: 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爱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惶,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 另纸行书: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痛,苦痛。 《人来得书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等。帖后有董其昌跋:“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新岁、人来)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
《岁新展庆帖》
《归安丘园帖》
《获见帖》
《邂逅帖》
《东武帖》
《次辩才韵诗帖》
《覆盆帖》
《跋吏部陈公诗帖》
《致季常尺牍》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美食
品尝各地饮食
吃鳊鱼
《鳊鱼》诗
吃野鸡
《野雉》诗
吃竹
《竹》诗
吃蛇、蛙、蛤
《古意》一首
吃竹笋
《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
梭子蟹
《丁公默送蝤蛑》
豆粥
《豆粥》
河豚
《戏作鮰鱼一绝》
创制美味佳肴
东坡肉
东坡肉是苏轼在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创制的猪肉佳肴。在宋代,猪肉的消费量虽然很大,但其在肉食中的地位并不高,贵羊贱猪是宋代社会的饮食风尚。但苏轼“性喜嗜猪”,到黄州后,发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经过实践,他创制了小火烧猪肉的方法:“浄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东坡鱼
东坡鱼亦是苏轼在黄州时创制的,其制作方法为:“以鲜鲫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其珍者自知,不尽谈也。”东坡鱼的妙处就在起锅前加入橘皮切的一撮丝线,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东坡羹
东坡羹是一种菜羮,这种羮“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盌,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盌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饭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须生菜气出尽乃覆之。羮每沸涌,遇油辄下。又为盌所压,故终不得上。不尔,羮上薄饭则气不得达,而饭不熟矣。饭熟羮亦烂,可食。若无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熟赤豆与稉米半为糁,余如煮菜法”。这种羮的做法的确别具一格,煮羮蒸饭两不误。饭熟羮亦烂,可谓两全齐美。
二红饭
《仇池笔记》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羮》
重视饮食养生
《养生说》
《记三养》
提倡节制饮食
主张“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认为“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未饥而食,虽八珍犹草木也。使草木如八珍,唯晚食为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七分饱三分寒”的俗语,就是人们对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与苏轼的观点相一致。苏轼还是节制饮食的身体力行者,他为自己规定:“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主张吃易消化的食物
在苏轼眼中,最有利于养生的饭是“软蒸饭”,最有利于养生的肉是“烂煮肉”。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苏轼创制的“东坡肉”才会烹制得如此软烂。流质的粥由于煮的很烂,最易消化吸收,宋人主张以粥养生者不乏其人,苏轼亦是其中之一。“后又见东坡一帖云:夜坐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僧家五更食粥,良有以也。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尤不可说”。苏轼还主张不食过热或过冷的羹汤,要少饮酒等。
崇尚自然之品
把食素吃蔬视为复归自然的重要手段,对各种素食大加赞美。如他在《东坡羹颂并引》中称“东坡羮,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羮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在《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中称颂用“蔓菁、芦菔”煮成的东坡羹“尚含晓露清”;在《菜羹赋》中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在《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中言:“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赞美了青苔、蒸瓠子和豆腐;在《食槐叶冷淘》中描述和赞美了用槐叶汁制作的凉面;在《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称赞了用牛粪火灰煨制的芋头。等等。在苏轼以素食、蔬食为美思想的影响下,黄庭坚、陈师道、洪适、韩驹、朱熹、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宋代著名文人几乎没有不赞美素食的。可以说,宋代文人士大夫饮食生活中重视素食的传统与苏轼的大力倡导不无关系。
《东坡羹颂并引》
《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
《菜羹赋》
《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
《食槐叶冷淘》
饮食典故
皛饭与毳饭
“皛饭”是史学家刘攽(字贡父)招待苏轼之饭,为白盐、白萝卜、白米饭的组合。“毳饭”乃苏轼回报刘攽的“饭”,是三者皆无的意思。据朱弁《曲洧旧闻》卷六载:“东坡尝与刘贡父言:'某与舍弟习制科时,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复信世间有八珍也。’贡父问三白。答曰:'一撮盐、一楪生萝卜、一盌饭,乃三白也。’贡父大笑,久之以简招坡,过其家吃皛饭。坡不省忆尝对贡父三白之说也,谓人云,贡父读书多,必有出处。比至赴食,见案上所设惟盐、芦菔、饭而已,乃始悟贡父以三白相戏笑,投匕箸食之?尽,将上马云:'明日可见过,当具毳饭奉待。’贡父虽恐其为戏,但不知毳饭所设何物。如期而往,谈论过食。时贡父饥甚,索食。坡云:'少待。’如此者再三,坡答如初。贡父曰:'饥不可忍矣。’坡徐曰:'盐也毛,芦菔也毛,饭也毛,非毳而何。’贡父捧腹曰:'固知君必报东门之役。然虑不及此也。’坡乃命进食,抵暮而去。世俗呼无为模,又语讹模为毛,常同音故。坡以此报之宜乎,贡父思虑不到也。”
为甚酥
“为甚酥”是北宋刘监仓家制作的煎米粉饼子。据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载:“东坡在黄州时,尝赴何秀才会,食油果甚酥。因问主人:'此名为何?’主人对以无名。东坡又问:'为甚酥?’坐客皆曰:'是可以为名矣。’又潘长官以东坡不能饮,每为设醴。坡笑曰:'此必错着水也。’他日忽思油果,作小诗求之云:'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惟挂一葫芦。已倾潘子错着水,更觅君家为甚酥。”文中的故事大致正确,只不过“为甚酥”的主人姓刘非姓何。苏轼所赋的这首诗《苏轼全集》不曾收录,但宋人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二十一、清人施元之《施注苏诗》卷四十、查慎行《苏诗补注》卷二十二、《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五十一、吴之振《宋诗钞》卷二十二等文献均收录之,题作《刘监仓家煎米粉作饼子,余云为甚酥。潘邠老家造逡巡酒,余饮之。云莫作醋、错着水来否。后数日,余携家饮郊外,因作小诗戏刘公求之》。由于“为甚酥”是苏轼所命名的,故后人又把此饼称作“东坡饼”。据姚伟钧先生称:“此饼是以上白面粉为主料,配用鸡蛋清及盐、糖等调料,经油氽而成。东坡饼形似花朵,色泽金黄,松酥爽脆,醇厚香甜,质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
也值一死
“也值一死”是苏轼赞美河豚味美之语。苏轼嗜食河豚,其诗文中屡有咏及河豚者,如《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之一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称:“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然而,河豚的肝脏、眼睛、血液、卵巢皆有剧毒,若清除不净,食后可致人死命。苏轼为尝斯味,不惜拼死吃河豚。他认为吃了味美的河豚,哪怕是毒死了,也是值得的。在宋人的著作中多记有此事,如孙奕《示儿编》卷十七《西施乳舌》载:“东坡居常州,颇嗜河豚。而里中士大夫家有妙于烹是鱼者,招东坡享之。妇子倾室闯于屏间,冀一语品题。东坡下箸大嚼,寂如喑者。窥者失望相顾,东坡忽下箸云:'也值一死。’于是合舍大悦。”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东坡知味李公择知义》亦载:“东坡在资善堂中,盛称河豚之美。吕原明问其味如何。答曰:'值那一死。’”
思想及评价
历代评价
黄庭坚(北宋)
①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跋子瞻〈醉翁操〉》)
②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之气贯日月。(《跋东坡墨迹》)
③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酣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题东坡字后》)
苏辙(北宋)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陆游(南宋)
①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老学庵笔记》)
②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王若虚(金代)
①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盖不更此境耳。”陈后山曰:“宋玉不识巫山神女,而能赋之,岂待更而后知?”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当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若乃纤艳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也哉?
②公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滹南诗话》)
元好问(金末元初)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遗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轩乐府引》)
脱脱(元朝)
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王士祯(清初)
①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带经堂诗话》)
②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花草蒙拾》)
刘熙载(清代)
①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
②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
③东坡《定风波》云:“尚余孤瘦雪霜姿。”《荷花媚》云:“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④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艺概·卷四》)
夏敬观(近代)
①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后之学苏者,惟能知第二乘,未有能达上乘者,即稼轩亦然。
②东坡《永遇乐》词云:“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此数语,可作东坡自道圣处。(《吷庵手批东坡词》)
王国维(近代)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人间词话》)
林语堂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苏东坡传·原序》
钱穆
①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②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彩,所以他们对于世务,认为并没有一种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标准。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国史大纲·第六编 两宋之部·第三十三章 新旧党争与南北人才》)
思想
儒
儒教饰其身:儒家做事
释
佛教治其心:超然物外
道
道教养其寿: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