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哈佛极简中国史》
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 阿尔伯特·克雷格
编辑于2020-04-25 10:40:58哈佛极简中国史
起源: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中国最早人类:数十万年前北京人(直立人)
现代人类(智人)约5万年前来到中国,会用石片制造工具
农业最早起源公元前56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黄河南部
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
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彩陶 前3300-前2050
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白陶鬶 前4300-前2500
良渚文化玉琮 前3300-前2200
青铜时代早期:商朝
上古王朝:夏 前2205-前1766 商 前1766-前1050 周 前1050-前256
青铜时代典型的政治机构:以城市为中心的邦国,商朝都城为最大
商代文明三个显著特征:文字、青铜器和社会阶层的分化
商代,宗教和宇宙论常常紧密相关。观察星辰运动,已有历法
青铜时代晚期:西周
前1050年,周联合其他诸侯,推翻了商的统治
周沿袭商的生活和统治方式,以城市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的诸侯国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
周政权合法性来源的解释:天命观(上天不满纣王无道,剥夺其统治的天命,赐予了周,后为历朝历代秉持
铁器时代:东周
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攻破,都城陷落,平王即位,迁都洛阳,东周开始
东周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
强大诸侯国成因
人口和耕地增长 前3世纪,人口达到2000万
商业兴起
新型军队出现 骑兵取代战车
政治制度改变,诸侯国君开始称王,世袭贵族衰落,治国谋臣取而代之,出现新兴的“士”阶层,由此出现诸子百家局面和改变中国文化的思想家
秦统一中国
前256年推翻东周通知,前221年统一中国,前210年,始皇帝驾崩,前206年,帝国覆灭
最重要的改革:建立了管辖全国的中央集权政府
修驰道,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思想
西汉
前206年-公元8年,刘邦建立
前60年是为早期阶段,第二阶段始于汉武帝
主要威胁来自游牧民族匈奴
政治
分封和郡县共存到中央集权
官员等级制
丝绸之路
真正的意义是成为交流的纽带
宗教也由此传入东方
衰落与篡权
汉武帝军事扩张花费远超财政收入,继任者减军费,放宽经济管制,轻赋税,财政收入日渐减少。爆发叛乱
王莽建立“新”朝,改制,扩大国家垄断经营,废除私人家奴,房贷款,抄没地主豪强私人田产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刘秀建立
公元2世纪的衰落
地主组建私人军队
赋税和徭役加重,出现“黄巾军”和“五斗米教”
军阀镇压起义后,公元220年废掉了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
帝国瓦解后的时期(220-589年)
三国鼎立
汉代之后特点
大地主贵族占主导地位
北方和南方的发展大相径庭
南方六朝 发展经济,都城南京成为商业中心;吸收南方各少数民族,促进社会和文化融合;北方人大量南迁;佛教传入并逐渐渗入中国文化核心
北方十六国 起初都是草原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后多少实行汉化;卷入战争;佛教盛行
帝国的重建:隋、唐
隋朝 589-618年;唐朝 618-907年
短命的隋朝与秦朝 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都在治国时用力过猛,迅速衰亡,并被一个长久王朝取代
唐朝
政治制度
森严的官僚体系
均田制
大唐帝国四级对外政策: 武力解决;以游牧民族对抗游牧民族;沿边境设防;将潜在敌人转化为附属国
叛乱与衰亡
安史之乱
土地政策改革 放弃使用按人头的均田制,改用以土地为依据的两税法,每年收两次
唐代文化
世界性 与其他文化和民族广泛接触,开发的态度
中世纪佛教 唐朝时历史上佛教的黄金时代
世俗学术和文学的复兴 学习传统回复,学士-官僚的复合体出现
山水画兴盛于唐朝
最繁荣的领域:诗歌,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朝
960-1279年 960年建都开封,为北宋;1127年在南方建立政权,为南宋
农业革命:从农奴到自由农民
宋代农民更自由、更富裕,也享有高度的自治
文人士绅阶层出现
商业革命
促使经济繁荣的因素:人口的流动、新技术的出现、城市的发展、货币的广泛流通和贸易的增长
技术与钱币 新发明滋养了宋朝经济,冶铁技术世界领先,印刷,算盘,火枪等
贸易
政治制度:从贵族政治到专制统治
宋代皇帝本人能直接控制更多部门
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善
人口和农业经济增长
国家对盐、酒、茶的垄断经营
国内外贸易中的税收
贵族消亡,皇权得到加强
宋代文化
传统文化的顶峰 陶瓷最辉煌的年代;历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
哲学
创造性上仅次于周代,思想上的活力来自不同观点间的交锋
变法派:王安石 保守派:朱熹,是儒家学说成为更切近个人的哲学
诗歌
绘画
元朝
1279-1368年,蒙古人建立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
蒙古帝国的崛起
蒙古在中国的统治
对外交流与中国文化
对中国艺术最主要的贡献:戏曲
元朝末年
帝制时代后期:明朝、清朝
经济区域三大层级 最北(中国北部和西北部),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南方(东南沿海、华南和西南
人口
1368年明朝建立时约6至9千万,1644明亡时1.25亿;清代前期和中期,人口大幅增长,19世纪几十年后达到4.1亿
中国第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在汉代,第二次在宋代,第三次1500-1800年大扩张
白银流入
地方市场繁荣,主要是城镇发展迅速
跨区域贸易
对外贸易
明朝的统治模式
皇帝、官吏、宦官、士绅
明朝的对外关系
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
永乐之后,确保边疆安全:以夷治夷 朝贡体系
清朝的统治模式
康熙和乾隆
新制度
军事制度
满汉分治
满语
清朝的对外关系
1689年,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与西方接触
传教士、欧洲生意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美国人
明清文化
面对外来影响刀枪不入,中国文化的自我满足反映其传统和社会秩序经得起时间考验,但也构成一个有缺陷的、封闭的观念体系
明代中期到晚期的王阳明,具有革新性的顾炎武
推崇传统的高雅文化:绘画、舒服、诗歌、哲学
近代中国
第一阶段 鸦片战争(1839-1842年)到清朝灭亡(1912年),第二阶段 1912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清朝统治的终结
鸦片战争及其后时期(1839-1860年)
反抗清王朝的叛乱(1850-1873年)
太平天国运动
自强和衰落(1874-1895年)
从王朝通知走向军阀政治(1895-1926年)
百日维新
反对外国势力:义和团
教育改革、军事改革、政治改革
国民党赢得1913年国会选举,袁世凯刺杀其领袖宋教仁
文化和思想激荡:“五四”运动(1914-20世纪20年代)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国民党统一中国与南京时期(1927-1937年)
1924年蒋介石在广州成立黄埔军校,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6年开始北伐
1931年蒋介石对江西苏维埃政权发动战事,1934年共产党长征
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战争与革命(1937-1949年)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8月上海遭袭,12月南京陷落,1938年,广州、武汉沦陷;蒋介石迁往重庆
1940年,汪精卫加入日本傀儡政权
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内战爆发
中国能重构帝国的原因
佛教在中国的胜利不如基督教在欧洲的胜利彻底
中国文化具有更强的同质性,有统一的汉字
汉代之后中国北方各政权建立在汉人以农业为本的经济实力与草原民族骑兵强大军事力量相结合的基础上
中国的人口密度大
更多的耕种者,提供更多的富余农作物
更好的交流和更好的商业基础
同化异族征服者更快
汉代思想与宗教
汉代儒学
《说文解字》问世,统一书写体系
注经 儒生背诵经典,引经据典
扩展周代儒家思想范畴,加入了宇宙自然观方面的内容
史学
中国修史始于汉代
第一位运用实际文献和第一手史料修史的:司马迁 《史记》
第二部伟大的史书 《汉书》
新道家
尊奉老子,研究道家论著为乱世行动指导 “黄巾军”、“五斗米教”
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参与“清谈”,著名的如竹林七贤
佛教
孔子、老子、希伯来先知、佛陀和苏格拉底都是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几百年间诞生
都是在河谷文明的发源地或附近出现
都是在古代世界的危机中出现
具有普世价值观
哲学和宗教革命的次数屈指可数 文化范式一旦建立,就能够持续,抵御其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