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个人觉得我的思维导图还有些细吧,我做了几个小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49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含义
1.不承认国民政府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2.分别对待国民政府的外交条约
3.组建成一支全新的外交队伍
意义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步骤
1.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2.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基础
一边倒
特点
按照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敌我
表明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积极作用
得到苏联对华的经济援助和安全保证
有利打破美国等的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
消极影响
加剧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意
苏联的经济体制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并不等于断绝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
1953和平共处无原则
内容
和平共处、平等权利、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调整
社会主义国家为主——>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再坚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逐渐淡化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
革命外交——>和平外交
革命理想主义——>国家现实主义
包容性
实用于社会制度相同和不同的国家
适用于发展和发达国家
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开放性
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丰富
平等性
所有国家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
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国际环境
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5,求同存异方针
背景:万隆会议
内涵
“同”
1.共同经历:遭到殖民主义的侵略
2.共同任务:面临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
3.共同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
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外交
建交方式
与社会主义国家:换文建交(无须谈判)
与资本主义国家:谈判建交
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
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
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第24课开创外变新局面
新中国外交困境(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背景
中美关系紧张
中苏关系恶化
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中断
国内左倾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
外交政策
“两个拳头打人”“一大片”
影响
破坏与广大亚非拉国家建交国的良好关系,加深中国在大多数尚在观望中的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负面印象
中国外交形势重新陷入困境
20实际70年代外交事业重大发展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为什么是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理应取代中华民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被非法剥夺22年
恢复原因
根本原因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客观原因
国际局势变化,美国霸权地位相处衰落,对联合国的控制减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
直接原因
新中国历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界的友好关系
前提
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促进
中美关系缓和
恢复意义
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和突破,标志着中国多变外交开创了新的格局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中美关系正常化
从美国方面看
长期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70年代经济“滞胀”,自身经济实力下降,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在美苏争霸中面临苏联的严峻挑战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从中国方面看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有利于改善国际地位
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过程
1971.4:美乒乓球访华
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1972.2: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重大突破,正常化开始
1978.12: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为建设提供法律基础
1979.1: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对中国: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
对美国:缓和对华关系,有助于改善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对世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
启示
中美关系不是一帆风顺的,应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实现合作共赢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原因
中美关系改善
中日民间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
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后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
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
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两国长期政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和睦相处的历史新篇章
新中国第三次建交高潮
70年代外交政策调整——“一条线”
成就
1965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有49个
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11个(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遍及五大洲
改善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宽了外交活动舞台,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
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世界局势的变化(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国内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目标
建设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外交政策的调整
全方位,无敌国,不结盟(可以结伴,伙伴关系)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中国与非洲国家体戚与关,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互相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