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徐涛-毛概 (超全、汇总版)♪(^∀^●)ノ
徐涛老师讲课视频和习题整理而得,“毛概”的整理分为2部分(这个是汇总版),可以根据需要在账号里保存。老师讲到的每一个点几乎都有整理,分享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共勉!!!:.゚ヽ(。◕‿◕。)ノ゚.:。 ゚
编辑于2020-05-05 09:59:53肖秀荣、徐涛老师的视频和习题整理而得,小结整理分为3部分(这个是第二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在账号里面保存。老师讲到的点几乎都有整理,分享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必定上岸!!!
肖秀荣、徐涛老师的视频和习题整理而得,冲刺干货整理分为3部分(这个是第三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在账号里面保存。老师讲到的点几乎都有整理,分享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必定上岸!!!
肖秀荣、徐涛老师的视频和习题整理而得,小结整理分为3部分(这个是第一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在账号里面保存。老师讲到的点几乎都有整理,分享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必定上岸!!!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肖秀荣、徐涛老师的视频和习题整理而得,小结整理分为3部分(这个是第二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在账号里面保存。老师讲到的点几乎都有整理,分享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必定上岸!!!
肖秀荣、徐涛老师的视频和习题整理而得,冲刺干货整理分为3部分(这个是第三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在账号里面保存。老师讲到的点几乎都有整理,分享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必定上岸!!!
肖秀荣、徐涛老师的视频和习题整理而得,小结整理分为3部分(这个是第一部分),可以根据需要在账号里面保存。老师讲到的点几乎都有整理,分享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必定上岸!!!
考研政治徐涛-毛概 (超全、汇总版)
毛中特学科特点
分值大,单独占30分,还会与史纲结合
识记性强(需背诵的多)
时效性强(20-30%来源于时事政治)
毛中特逻辑框架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革命理论、改造理论和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新时代新思想
新时代的新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布局(最重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外条件和领导核心
导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必要性(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
理论需要
马克思主义已经产生,需要具体指导实践
实践需要
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需要一个理论来指导
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可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必要性(上面两点)
相融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融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1.毛泽东思想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成为全党的共识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的新时代
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部分(不理解回顾史纲)
2.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经历了干辛万苦的奋斗历程,有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
这些经验教训促使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更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毛泽东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形成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重点:初步形成、趋于成熟、正式确立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指出
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独立自主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原则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历史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统一全党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全党的拥护
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毛泽东思想都是正确的,毛泽东的思想有正确的,有错误的
革命理论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国情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认清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根本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改善人民生活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无产阶级得到理论武装后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近代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阶段
中国革命要分两步
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是基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为中华民族找到出路
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需要,以及对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
(1)旧日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毛中特绝大部分知识逻辑:先看哪来的(哪篇文章哪个会议提出的),有什么是什么
来源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总路线的内容
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又一个主要对象。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官僚资本主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
不同时期的不同革命对象
从总体上说,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的主要对象有所不同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
在解放战争时期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2.新民主义革命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革命性和妥协性(摇摆性、软弱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胜利的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
中国无产阶级(共性)
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
富于组织纪律性
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个性)一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
因此,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
二是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强大革命力量的形成
三是它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
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
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
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以上两个知识点不清楚,回顾史纲五四运动板块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左”倾和右倾两种错误思
在党的历史上,“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
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
在反帝反封建的同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
而右倾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
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
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同样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损失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纲领
来源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社会主义时期: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道路
来源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战争和战略问题》
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毛泽东思想成熟确立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必然性、必要性)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首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其次,近代中国农国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第一,中国是众多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
第二,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民主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第五,党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统一战线
1.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统一战线的经验
一是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二是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在革命斗争中要依据革命的需要,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在革命进程中,要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四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要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一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
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二要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人民军队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坚持这一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三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习近平关于党的六大建设
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作风和制度建设
政治建设摆首位
加强党的建设的经验
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
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理论上
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实践上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国际上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
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
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
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和特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
社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的三种基本阶级力量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这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主体地位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身不是无产阶级革命,但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
1949年以前,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反官资的革命
1949-1956 一化三改
改革开放至今,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时期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是由于:
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
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他们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1949年以前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949-1956年,合作化道路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三个步骤)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三个步骤)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和平赎买的必要性)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平赎买的可能性)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井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三个步骤,回顾史纲)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是整个中特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3.党的十三大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化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5.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6.十五大还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毛泽东思想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特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消,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前人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生产力的重要性
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第一次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国情加以把握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3.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重重重点:解题技巧(常见戴帽子)
出发点、落脚点、归宿、根本目的
题干设问,答案往往跟“人”有关
一个人做了什么,一定是为了这个人;一个国家做了什么,一定是为了这个国家的人民;一个国家在外交领域做了什么,一定是为了这个国家
立足点
题干设问,答案往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根本保证
题干设问,答案是“党的领导”
没有党的领导,优先选择某项制度
重要保障:“法治”
战略支撑:“国防军队”
前提:“稳定”
要求(如何坚持)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意义(重要性)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党的十九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仅将“美丽”纳入了基本路线,而且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5.“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6.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的性质
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什么?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选择题)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对外开放的要求
一是在开放的范围上
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家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
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二是在学习的内容上,实行对外开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三是在开放的原则上,对外开放要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改革开放开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四大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特别是南方谈话的精神,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有特征
所有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上,中国市场经济是按以劳分配为主,多种所有制分配方式并存
宏观调控问题上,政府插手调控,一切为了人民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9.“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
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一定要坚持党的宗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
江泽民指出:“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丰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
(2)分配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脸制度,完善失业保脸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素建立衣村养老、医疗保验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三步)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初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4.建设社会主政治文明
依法治国的内涵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意义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
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
把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
十二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十三大: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了系统概括
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的总要求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新思想
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的内涵
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新时代的意义
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第三,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依据
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科学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的作用没有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看,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八个明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活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
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扌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四个坚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但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概括为“十四个坚持”,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1.坚持党对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维持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将相关问题记清,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十四大方略”,建议背诵,万金油答案,可以回答:如何确保我国20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才能实现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这一思想载入宪法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的帽子跟思想有关,可以选,跟思想无关,则不能选,如
根本保证、重要途径
新时代的总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说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已经证明,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梦的伟大意义
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的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中国梦的实现(怎么做)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政治答题要放在领导人的角度去答,不要以我觉得我认为怎么怎么样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勤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的战略安排
总说(两步走)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然后再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在经济建设方面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发展实现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城市品质明显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跃升至创新型国家前列
在政治建设方面
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达到高度有机统一
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制度更加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有效落实,人权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大为增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基本建成
依法治国得到全面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局面基本形成
在文化建设方面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不断提高
重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社会风尚基本养成,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中华文化走出去达到新水平
在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
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我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人口预期寿命和国民受教育程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公平正义充分彰显,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凊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
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能源、水等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状况明显改观,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立
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碧的国土开发格局形成,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改善
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结
2015年小目标大都是“基本”
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经济发展实现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转变
我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从2035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一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五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小结
“建成”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经济布局
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
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
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堰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难以做到的。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
创新的要求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怎么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协调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怎么去协调
协调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
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
协调发展就是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哪些方面要去协调
坚持协调发展,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绿色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开放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开放发展,就要奉行互利共蠃的开放战略
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
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
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
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
小结
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开放洼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释)
需求侧管理
消费需求
政府刺激消费:减税、调利率
投资需求
政府刺激投资:2008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刺激增长
出口需求
政府刺激出口
以上三个需求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
特点
短期调控
总量调控
所以,要从企业的生产端解决问题,从供给侧思考问题,推动经济
供给侧
长期调控、结构优化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实体经济
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去产能,落后的产能淘汰
去库存,生产出来卖不掉的,想办法消化
去杠杆,“杠杆”就是以小博大,没有那么多钱,做那么多可以干的事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及其主要任务
提出背景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
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要建设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及其主要任务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第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交出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总目标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三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三权”分置制度解释
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改革开放初,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置
又将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
归集体所有,你家承包,他家经营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毫不动摇鼓励、支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三个没有变”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
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非公民营经济的作用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
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
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支持非公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
一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二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四是完善政策执行方式
五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六是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改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改府作用
市场的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看不见的手”
政府的作用
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看得见的手”
举措
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
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
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
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
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政治建设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国体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什么
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
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贵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怎么做
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补充
人大是间接民主
人大是分层次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核心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我国的基层自治组织
农村村民委员会
城市居民委员会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厂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性(重要重要重要)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丰富了民主的内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的来源
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优秀传统政治文化
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
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
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的伟大实践
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意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
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有利于保持党同人长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举措
发展协商民主,必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及社会组织协商
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
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这个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怎么做
第一,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我国处理宗教原则
独立自主自办
政教分离
第四,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港澳问题)
1.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2.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3.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4.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
(1)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
(2)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的事是两岸同胞的家里事,当然也应该家里人商量着办
(3)坚持“九二共识”,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台湾任何政党、团体同我们的交往都不存在障碍
(4)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
(5)秉持和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6)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
文化建设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1.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旗帜鮮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3.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4.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建设好网络空间
5.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管导权,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表达
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一方面,二者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另一方面,二者各有侧重,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做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议上概括的四种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发展文化事业
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国民素质
发展文化产业
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比

社会(民生)建设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第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兜底作用,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第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户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第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
第三,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
第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人是社会的主体,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安定和谐,很大程度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使社区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和管理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
坚持利益至上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怎么做
第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构建一个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第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三,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第四,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第五,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每年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生态建设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做法)
第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
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一,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就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第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第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1.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
2.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3.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目标要求
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2.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3.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4.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5.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南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6.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7.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怎么做?
第一,坚决打好防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高度重视金融、地方债务、信息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
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采取有力措施
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
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第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
1.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社方向前进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要继续朝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努力,着力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1.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第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第二,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2.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以“带一路”建设为重点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3.如何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坚持主动开放
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
开放发展核心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目标是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坚持双向开放
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坚持全面开放
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坚持公平开放
构建公平竟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
坚持共赢开放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坚持包容开放
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
我们的开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主张要维护世界贸易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根本方向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路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即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关系
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但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
同时,又不能把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等同起来,不是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就越强
必须把国家治理体系和的治理能力结合在一起,把两者当作一个相辅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通过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通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始价值体系问题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1.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3.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4.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5.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四个基于”
我们党作出改革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
是基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2.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觉醒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建立中国共产党
成立中华人共和国
推进改革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4.改革开放带来“三个伟大飞跃”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中华民族正以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征程
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带帽子”小结
根本保证:党的领导
重要保障:依法治国
战略支撑:国防军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怎样坚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一方面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同时充分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深化德法治实践的重点任务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点和抓手)
习近平强调,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第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先是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其次是要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再次是要进一步健全法治保障体系
最后是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第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與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意危脸、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
“全面”是基础,“严"是关键,“治”是要害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党的十九大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这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原因
第一,旗帜鮮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第二,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第三,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第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
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
第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
第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第四,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第五,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新时代的内外条件和领导核心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习近平的强军思想
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时代课题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发端于南昌起义,莫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其基本内容是
军队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
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十九大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做出新的战略安排
到202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
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怎样实现
1.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2.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3.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4.深入推进练兵备战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必要性
1.坚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
2.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发展
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只有把国防建设搞上去了,经济建设才能有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强国防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拉动作用
途径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
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既就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
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因而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
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全要素、宽领域、高效益
1.坚持全国一盘棋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
2.健全体制机制。
在国家层面,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
3.强化战略规划
4.突出重点领域
5.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4.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
5.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内涵)
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就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依据)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意义)
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既让中国更好利用世界的机遇,又让世界更好分享中国的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内涵
新型国际关系,“新”在相互尊重,“新”在公平正义,特别是“新”在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强调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积极树立双贏、多羸、共凛的新理念,摒弃贏者通吃的旧思维
核心
中国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核心是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对世界和平承担的首要责任
开展对话、合作而不是对抗,实现双羸、共赢而不是单羸
做法
1.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要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3.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比较:我国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
4.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背景
从国际上看
一方面,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进程之中
另一方面,世界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抗战此起彼伏,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交锋激荡
从国内来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治理理念和实践受到高度赞赏和广泛认同,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
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核心△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某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阔、文明互鉴超越文明突击,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第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做法)
第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第二,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第三,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我们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第四,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今年热点,时政)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
中国政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
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合作
促进"一带一路”带国际合作的努力方向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
原因
第一,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
第三,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宪法总纲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的根本保障
党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之源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
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
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
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当时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
2.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3.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学习的过程中,整理了许多思维导图,后面会慢慢发布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最后祝大家可以考个考成绩!!!♪(^∀^●)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