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京剧编年体
京剧的发展历程,乾隆四十五年--道光初年是孕育融合期,道光二十年-咸丰十年是形成期,咸丰十年-光绪九年是成熟期,20世纪初鼎盛时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抖音社交功能变化
生产相关流程的顺序整理思维导图
新能源汽车思维导图
入职名单及政策表思维导图
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册思维导图总结
动点的轨迹问题解题思路
公元前历史时间轴
教育机构的一种产品说明流程
糖尿病肾病进展
京剧的发展
清初
昆曲、京腔盛行
乾隆中叶
昆曲日渐衰落
京腔一时盛行
乾隆四十五年
秦腔@魏长生
(1744-1802)
扮相俊美,嗓音甜润
唱腔委婉、做工细腻
一曲《滚楼》轰动京城
京腔衰落,纷纷搭班秦腔谋生
乾隆五十年
以“有伤风化”为名,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
徽戏@三庆班
由扬州入京
徽戏@四喜/和春/春台
先后入京
与三庆班并称“四大徽班”
秦腔
不振,搭入徽班
徽秦合流
乾隆末年
汉剧@米应先
入京
以关羽戏著称
程长庚
向米应先学红净戏
道光初年
汉剧@李六(老生)
《醉写吓蛮书》 《扫雷》
汉剧@王洪贵(老生)
《让成都》 《击鼓骂曹》
汉剧@余三胜(老生)
《定军山》 《四郎探母》
汉剧@龙德云(武生)
《辕门射戟》 《黄鹤楼》
徽戏
徽汉合流
孕育融合期
道光二十年-咸丰十年
京剧形成
曲调、板式完善
行当大体完备
一批剧目已形成
演出形式规范化
“老生三杰”
“状元”张二奎
“榜眼”程长庚
嗓音高宽洪亮 “后三杰”皆受其教益
“探花”余三胜
融徽汉二腔于一炉 嗓音醇厚,声线优美
《同光十三绝》
郝兰田(《行路》康氏)
(1832~1872) “通天教主”王瑶卿之外祖父
老旦
唱高亢有力,苍老深沉。念白犹如老妇一般
张胜奎(《一捧雪》莫成)
(生卒年月不详)
“衰派老生”
唱吸取余三胜之法,嗓音虽不冲,但唱腔流利曲折。 精于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
亦能演丑角
梅巧铃(《雁门关》萧太后)
(1842~1882) 余紫云之师,梅兰芳祖父
四喜班班主、“胖巧玲”
路极为宽广,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弟子众多
刘赶三(《探亲》乡下妈妈)
(1817~1894) 常被多处邀请,连赶三处乃为常事,为此被讽为“赶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刘赶三”为艺名。人们常呼其为“赶三儿”
名丑
嗓音清亮响堂,白口清脆爽利,表演冷隽诙谐,所演人物无不幽默风趣
余紫云(《彩楼》王宝钏)
(1855~1910) 余三胜之子 余叔岩之父
文武昆乱不挡
嗓音柔脆、玉润珠圆,其唱工固臻妙境,至不专属青衫之剧
鉴赏古董
程长庚(《群英会》鲁肃)
(1811~1880)
“大老板”
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
“京剧鼻祖”
在中国的传统戏曲的基础上,推动了徽戏向京剧的嬗变。他以匠心独运的唱腔艺术,声容殊众的老生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技艺超群的导演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在中国京剧史上铸起了一座丰碑。
徐小春(《群英会》周瑜
(1832~1912)
“活公瑾”
能戏甚多,昆乱不挡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丽,故不演穷生。
时小福(《采桑》罗敷)
(1846~1900)
“天下第一青衣”
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极富情韵
杨鸣玉(《思志诚》明天亮)
(1815~1894)
“杨三”
清廷签订卖国条约,曾流传“杨三(鸣玉)已死无苏丑,李二(鸿章)先生是汉奸”之说
专演昆丑,功底深厚,文武皆精,每戏均有绝妙
卢胜奎(《空城计》诸葛亮)
(1822~1889)
“卢台子”
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不仅熟读史书,钻研文学,且通透戏场,极善编戏,三庆班所演本戏皆出其手,其中以36本连台轴子戏《三国志》最为著称
“活孔明”
因演孔明颇具政治家气度,时称“活孔明”
朱莲芬(《琴挑》陈妙常)
(1836~1884)
文、武、昆乱,各有所长,尤精昆曲
擅长书画,书法学潘祖荫,偶为祖荫代笔
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
(1847~1917)
谭派创始人
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
“伶界大王”
杨月楼(《探母》杨延辉)
(1844~1890) 其子“国剧宗师”杨月楼
“天官”
体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起扮相仪表堂堂
“杨猴子”
因演《安天会》《水帘洞》《泗州城》的猴王孙悟空,故有“杨猴子”绰号。
形成期
咸丰十年
京剧进入宫廷演出
道光七年
“和声署”易名“升平署”
召选宫外艺人进宫当差或充当教习
光绪五年
“京剧”最初命名
3月2日,《申报》上一篇“图绘伶伦”的第一次将其称为“京剧”
光绪九年
慈禧
五旬寿日,召18人进宫演出并充当教习
“新三鼎甲”
汪桂芬
(1860-1906)
“长庚在世”
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 腔调:朴实无华 “虎啸龙吟”
孙菊仙
(1841-1931)
票友下海
嗓音洪亮、高低自如 念白不拘于“湖广音中州韵”,多京音京字 亲切自然、表演大方、接近生活
谭鑫培
(1847-1917)
承“老生三杰”之长 从各剧种、行当中借鉴,创造出独具风格的谭派 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 将京剧艺术推向了新的成熟境界
名家众多
生行
武生
净行
小生
旦行
丑行
成熟期
20世纪初
“四大名旦”
梅兰芳《太真外传》
端庄典雅
尚小云《摩登伽女》
俏丽刚健
程砚秋《红拂传》
深沉委婉
荀慧生《丹青引》
娇昵柔媚
京剧鼎盛重要标志
“国剧宗师”“武生泰斗”
杨小楼
“四大须生”
余叔岩
高庆奎
言菊朋
马连良
“后四大须生”
谭富英
奚啸伯
杨宝森
冬皇
孟小冬
鼎盛时期
近代
2010年11月16日
京剧申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