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必修3 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 第一章 ”百家争鸣“知识要点。
高中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百家争鸣
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
(1)简介: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出身于春秋末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年轻时做过下级官吏,后来做地方官政绩显著。五十多岁时他担任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期望推行自己的主张,但受到冷遇。晚年他潜心办学和著述,创办私学,教育思想进步,整离出“六经”。 ( 2 )思想主张:①民本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 3 )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健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偶家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也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孟子(战国时期)
( 1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曾周游列国,主张不被采用,晚年著书立说,被认为是孔子的继承者,被称为“亚圣”。 ( 2 )思想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子主题
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
( 1 )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有《荀子》。 ( 2 )思想主张: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他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观点;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即“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道家
老子(春秋时期)
(1)简介:老子名聃,存秋晚期楚国人,曾做过周明管理藏书的史官,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哲学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3)地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战国时期)
(1)简介:庄子名周,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著有《庄子》。 (2)思想主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法家
韩非子(战国时期)
( 1 )简介:韩国贵族,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一书。 ( 2 )思想主张:君主要树立绝对权威,实行君主专制;以法治国。 ( 3 )影响:顺应了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墨家
墨子(战国时期)
( 1 )简介: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 2 )思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葬。 ( 3 )影响: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人民,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在战国时期是显学,后不被重视。
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 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2)诸子百家的思想共同构造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学说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原因:(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崛起。(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中受用。(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自由争论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学派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各派的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兵家
孙武(春秋时期)
孙武与《孙子兵法》: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所著的《孙子兵法)被尊崇为兵学圣典。
孙膑(战国时期)
孙膑与《孙膑兵法》: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代表人物,其军事思想被编为《孙膑兵法)。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思想的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