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九章动机
普通心理学第九章动机思维导图快收下吧!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在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状态。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1918年最早应用于心理学,被认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动机
有关概念
含义
动机是对人的行为的激发和指引
功能
激活功能
发动行为,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中等强度的动机利于任务完成。
指向功能
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维持和调整功能
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动机与需要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
需要的含义
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生理和心理)的状态
需要的种类
自然需要(生物学需要)和社会需要(人类的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与目标
目标的含义
个体努力要达到的结果,期望的未来状态
目标的类型
明确的目标与模糊的目标
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不同难度的目标
目标的动机机制
目标的动机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个体活动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努力程度、坚持性水平和任务策略的运用。
动机与行为效率
动机与行为
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动机
动机与工作效率
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力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容易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增加,冬季的最佳水平逐渐下降。
动机与价值观
价值观的含义
主体按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分类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维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工具性价值观:以个体的行为方式为工具,获得社会的认可。 工具性价值观是终极性价值观的手段。
动机与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
种类
生理性动机
为了维持生命所必需满足的动机,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
饥饿
是由于体内缺乏事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
饥饿感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低血糖。胰岛素增加会降低血糖
性
外部刺激
想象刺激
性激素
社会性动机
兴趣
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直接兴趣(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和间接兴趣(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
个体兴趣(长期稳定)和情境兴趣(环境中某一事物突然激发)
成就动机
(一个人的游戏)
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一定困难、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超过他人,完满优异。
特征
影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
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
对个体活动有重要作用(成就动机高成功可能性大)
可以测量(投射测验)
权力动机
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个人化权力动机(满足个人利益)和社会化权力动机
交往动机
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学习动机
含义: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驱力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理论
本能理论
麦独孤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驱力理论
伍德沃斯提出了驱力: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内在动力)
赫尔:驱力减少理论,驱力是动机结构,供给机体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来自内部刺激的驱力不需要习得,称为原始驱力;来自外部刺激的驱力通过学习得到,称为获得性驱力。 驱力(D)习惯强度(H)共同决定个体的行为潜能(P)→P=D*H
唤醒理论
人总处于唤醒状态,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
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引起最佳唤醒水平。
原理
第一个: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刺激水平与偏好之间是倒U曲线关系
第二个: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第三个: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于复杂的刺激
诱因理论
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外在环境引发)
赫尔接受诱因,P=D*H*K
动机的认知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
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例 平时努力学习期待考试好成绩)
动机的归因理论
海德
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个体本身的因素)和外部原因(环境因素)
提出“控制点”,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韦纳
两维归因模式
内控 外控 稳定性 能力 任务难度 不稳定性 努力 运气
还发现,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
自我决定理论
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自我决定是人的一种选择能力。
将人类行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对人的需要的认识,满足需要)和非自我决定行为(受外在刺激的控制)
自我功效论
班杜拉: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和效果期待(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行为的推测)
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掌握知识能力)和成绩目标(好名次好成绩)
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积极主动;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焦虑水平高
逆转理论
认为人们的心理需要是对立的,四对元状态:目的-超越目的、顺从-逆反、控制-同情、自我中心-他人取向,进而有不同的动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