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编辑于2020-06-01 19:45:4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各种政治力量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基本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
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拉制和奴役
半封建
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第一种方案
方案
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结果
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其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
第二种方案
方案
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结果
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
第三种方案
方案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结果
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1949~1952
土地改革
镇压反革命
恢复国民经济
1953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4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1956
一化三改完成
一五计划
过渡时期
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实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意义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
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各时期的主要矛盾
1956年中共八大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情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十九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决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地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根本立场
人民立场
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执政理念
执政理念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
就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
执政为民
就是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原因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牢记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切实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党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关系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原因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期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达到更高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原因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含义
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间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每次重大发展和变革,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理念的更新。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用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就是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脚陪实地、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行事。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含义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指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原因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党员好比党的肌体的细胞,每个细胞都健康,党的整个组织就坚不可摧。因此,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铎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内容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员前个后继、强战斗英勇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广大党员不图名利、辛動劳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共产党员在新征程上更加珍惜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光荣称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学习的模范,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做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模范,做服从组织、严守纪律的模范,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模范,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模范,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
全面的
系统的
整体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
政治领导
就是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方面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思想领导
就是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组织领导
就是党在思想领域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总览全局、协调各方
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科学执政 (基本前提)
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并按照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
民主执政 (本质所在)
就是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民主执政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保证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依法执政 (基本方式)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必须在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说,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
有机统一
目的在于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