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史-1
中国近代史 part one,如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关税要与英国商定;《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永居;中美《望厦条约》建教堂传教;中法《黄埔条约》自由传教。
编辑于2023-09-07 21:35:36 上海中国近代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原因
①必然性: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 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军事:中国: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外交:中国:闭关锁国;英国:为争夺世界市场疯狂扩张
②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③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结果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关税要与英国商定; 《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永居;中美《望厦条约》建教堂传教;中法《黄埔条约》自由传教。
影响
①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③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④思想: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畲《瀛寰志略》);
⑤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上即可理解为何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过程
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对峙);1856年军事全盛(东征西征,北伐——孤军深入失败),天京事变(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沦陷。
纲领
①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评价: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绝对平均主义带有空想性) ②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地位: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失败原因
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②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④未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②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原因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结果
1858年《天津条约》: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③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1860年《北京条约》:①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瑷珲条约》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
①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伤害;②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太平天国);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背景
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官员)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目的
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
代表人物
主要有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内容
(1)为了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2)为了求富,洋务派又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3)洋务派还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工艺人才的学校(京师同文馆); 派遣留学生(留美幼童) (4)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评价
(1)积极作用: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局限性: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未达到自强)
失败原因
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贡献
(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未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边疆危机
西北边疆——左宗棠收复新疆(1864-1878)
起因:新疆地区内乱
过程:阿古柏入侵占领南疆北疆部分地区:;俄罗斯占领伊犁地区;1878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结果:1884新疆建省
西南东南边疆——中法战争(1883-1885)
起因:1883年法国控制越南并把矛头指向中国
过程:镇南关大捷
结果:1885,《越南条款》,台湾建省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原因
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结果
1895年《马关条约》: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1895-1945)、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赔白银2亿两;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办厂: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影响
①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②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③促进了民族觉醒(清政府被迫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1895-1898)
背景
:①政治: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②经济:19C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③思想:维新思想兴起,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过程
序幕:公车上书1895;高潮:百日维新1898;标志:1898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②守旧势力很强大(客观原因);③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④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历史意义
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
口号
“扶清灭洋”(“扶清”具有爱国性质,但容易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放松警惕;“灭洋”表现出盲目的排外倾向,阻碍向西方学习)
评价
①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②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原因
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结果
①南方各省都督与列强洽商“东南互保”协议(①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②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③一定程度上保存清政府的实力和中国近代化的成果)
②1901年《辛丑条约》: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代理人)
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1894-1912年)
背景
①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并没有解决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②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⑤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1894、同盟会1905等); ⑥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等); ⑦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立憲黨人)
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②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核心)(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规定民众的基本权利); ③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不是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清帝退位时间:1912.2.12,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皇帝溥仪正式下诏退位(1644-1912),意义: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宣告结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制度;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意义:(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评价
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积极: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②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④风俗文化: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历法 )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消极:①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未能发动群众,没有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