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
一本很棒的教我们去改变的书籍,值得一看
编辑于2020-06-04 10:44:35正则表达式:文本处理的万能钥匙!一、基础概念:用模式描述字符串规则,掌握元字符、量词、分组即可入门二、核心语法:从简单匹配到复杂逻辑,精准控制文本三、高级特性:零宽断言等技巧解决棘手问题,注意不同语言引擎差异四、应用场景:格式验证、日志分析、批量替换,覆盖编程语言(Python/Java)、编辑器(VS Code)、数据库(MySQL)等附赠工具:regex101在线调试,regexr可视化学习,助你快速上手!
G1垃圾回收器:高效分代式内存管理的革新者! G1(GarbageFirst)是面向多核大内存的垃圾回收器,通过分区模型(Region)和分代设计实现低延迟。其核心包括内存模型(分区、分代、收集集合CSet)和活动周期:RSet维护、并发标记(初始标记→根扫描→并发标记→重新标记→清除)、混合收集(转移失败触发Full GC)以及年轻代收集(动态调整GC线程)。G1以可预测停顿为目标,平衡吞吐量与响应速度,适合现代Java应用。
"Redis三高架构与新版本黑科技,解锁大厂实战秘籍! 内容亮点: 1. 深度解析Redis高可用(哨兵/Cluster)、高扩展及性能调优核心策略 2 揭秘微博亿级流量下的缓存实践与监控体系化方案 3. 新版本特性全览:多线程IO、Stream类型、ACL安全防护等 4 避坑指南:缓存击穿/雪崩、bigkey、内存碎片等高频问题解决方案 5. 从Redis4到6的演进路径与未来模块化生态展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则表达式:文本处理的万能钥匙!一、基础概念:用模式描述字符串规则,掌握元字符、量词、分组即可入门二、核心语法:从简单匹配到复杂逻辑,精准控制文本三、高级特性:零宽断言等技巧解决棘手问题,注意不同语言引擎差异四、应用场景:格式验证、日志分析、批量替换,覆盖编程语言(Python/Java)、编辑器(VS Code)、数据库(MySQL)等附赠工具:regex101在线调试,regexr可视化学习,助你快速上手!
G1垃圾回收器:高效分代式内存管理的革新者! G1(GarbageFirst)是面向多核大内存的垃圾回收器,通过分区模型(Region)和分代设计实现低延迟。其核心包括内存模型(分区、分代、收集集合CSet)和活动周期:RSet维护、并发标记(初始标记→根扫描→并发标记→重新标记→清除)、混合收集(转移失败触发Full GC)以及年轻代收集(动态调整GC线程)。G1以可预测停顿为目标,平衡吞吐量与响应速度,适合现代Java应用。
"Redis三高架构与新版本黑科技,解锁大厂实战秘籍! 内容亮点: 1. 深度解析Redis高可用(哨兵/Cluster)、高扩展及性能调优核心策略 2 揭秘微博亿级流量下的缓存实践与监控体系化方案 3. 新版本特性全览:多线程IO、Stream类型、ACL安全防护等 4 避坑指南:缓存击穿/雪崩、bigkey、内存碎片等高频问题解决方案 5. 从Redis4到6的演进路径与未来模块化生态展望。
了不起的我
开启行为的改变
改变的本质
改变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
两个自我:大象和骑象人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 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 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大象
第一个特点:力量大。 一旦它被激发了,理智就很难控制它。 第二个特点:它是受情感激发的。 它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等积极情绪所驱动。 所以它既可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强大动力。 第三个特点:它是受经验支配的。 也就是说,它只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很隐蔽),而不认我们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一个来访者,大学刚毕业不久,在一个陌生的大城市工作。 每天晚上下班,她都会搜寻当地有名的小吃店,大吃特吃,直到吃撑了还不能停手。她很苦恼,想要改变,却控制不住自己。 为什么她会这么依赖食物呢? 她跟我说,她所在的公司是一个世界500强的大公司,压力很大,经常要加班到八九点。她一个人租着房子,回家空荡荡的没什么意思。所以寻找美食成了她唯一的娱乐。 每天下班以后,她都会坐上地铁,到某个人来人往的闹市区,找个甜品店坐下。她喜欢一边吃,一边看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闹市的烟火气。 每次吃完,一想到要回到那个空荡荡的家,她就跟自己说:那不如再待一会,反正回去也没意思。结果就吃撑了。 我想请你跟我一起思考: 1. 在这个例子中,引起行为的刺激是什么? 不是美食,而是孤独。这个刺激是从她下班想到“自己回家后一个人空荡荡”开始的。 2. 与刺激相对应的应答行为是什么? 也不是吃,而是包括吃在内的挤地铁、到闹市区,看着人群并感觉到烟火气,这一系列的行为。 食物当然是一种强化,但它带来的最重要的好处,不是美味,而是用寻找食物的过程,用吃所带来的感官刺激,避免了自己在异乡感受到的压力和孤独感。 这么说来,她的大吃特吃,不仅是一种获得食物的正强化,更是一种通过吃来逃避孤独的负强化。而这种强化,让她很难控制自己,做出改变。 说到孤独的时候,我看到她眼里有泪花,我知道我说的是对的。 于是,我就跟她说:“人生已经很艰难了,你也不需要完全否定吃美食,这毕竟也是一个减压方法。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找一个更健康的替代方式,比如跑步健身、参加读书俱乐部、跟朋友看电影等等。” 我建议她每周一三五去试验新方法,二四六用“吃”这个老方法,看看哪个会感觉更好一些。 最后,她找到了一家羽毛球俱乐部。在那边认识了几个朋友,慢慢的,她也能够控制自己的饮食了。 所以,当我们改变失败的时候,责怪自己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的行为并不是独立于环境而存在的。 所谓的“好处”或者“坏处”,其实就是我们与环境交换信息,获得反馈的过程。刺激和强化,就是我们与环境建立联系的方式。
骑象人
心理舒适区: 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
心理舒适区本质:熟悉的应对方式
什么是心理舒适区
举个例子。我们都认同外面的环境要比监狱里舒适。可是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老布就不这么觉得。 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是人的一生了。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差点精神崩溃。因为他已经熟悉了这座监狱,离不开了。 为了让自己继续在监狱里呆着,老布不惜举刀杀人。再一次出狱的时候,他甚至选择了自杀。 监狱这个环境,虽然不舒服,但这是他的心理舒适区。 从老布的例子你可以看到,有时候,你处于一个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因为你熟悉它。
心理舒适区意味着熟悉的环境吗?
我有个朋友,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生活过得不好,希望能有所改变,所以想换个环境,先去国外读个书。他想听听我的意见。 生活遇到瓶颈,换个环境重新开始,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想法,也许你也有过。 我就跟他说:“出国长长见识是挺好的。可是,改变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改变了。” 我见到过一些人,换了个地方,换了份工作,马上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我也见过很多人,去过很多国家,做过很多工作,却一直没什么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过去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如果这些不改变,光改变环境,是没有用的
应对方式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 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1. 解决问题; 2. 自责; 3. 求助; 4. 幻想; 5. 退避; 6. 合理化。 对我们来说,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行为上的应对,也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应对。 比如:遇到危险时,选择战斗还是逃跑;在工作上遇到困难的任务,选择解决问题,还是拖延。 第二层,对内心的情绪应对。 举个例子:妈妈带小孩去动物园看狮子,孩子看见狮子都是会害怕的。 · A小孩哭着说:“我要回家。” · B小孩一言不发,但是腿在瑟瑟发抖。 · C小孩呢,看了一会,问妈妈:“我能不能冲它吐唾沫?” 你看,三个孩子都害怕狮子,但他们应对这种害怕的方式并不一样。这是对情绪的应对方式。
为什么会有心理舒适区
它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的。
心理免疫X光片:如何看清你心中的恐惧?
如何改变
你需要去面对你自己内心真实的爱和怕,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才能获得新的经验,迎来真正的改变
方法:心理免疫X光片:四栏表
心理免疫X光片的第一栏:我们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艾米有很多目标,比如她希望自己变得更开心;希望自己更有创意;希望自己挣更多钱。但这些目标这都不是免疫系统能识别的目标。 开心是情绪的目标,更有创意是能力的目标,挣更多钱干脆是结果性的目标。 我们心理免疫系统的目标,是用行为来标识的。所以这里,艾米应该写下的目标是:她想要更自信地表达自己。 表达,就是一个行为。 X光片的第二栏:你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艾米列了很多。比如: · 她经常沉默,等别人先发言,然后附和着说“对对对”; · 如果心里不同意别人的意见,一般不会直说,而会以沉默应对; · 她说话很小声,以至于大家听不清她说什么,所以经常忽略了她的发言。 这些都是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可是,她的目标明明是更自信地发言,她为什么还要做这么多跟目标相反的行为呢?这听起来有些奇怪,真实的原因是,这些行为给她带来了隐秘的好处。 所以X光片的第三栏,她需要思考的是: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也就是说,不自信地表达自己,有什么好处。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好处是什么,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不这样做,你所担心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我就这样问艾米:“你觉得,假如你不这样附和别人,假如你很自信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你能想到会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她想了想,叹了口气,说:“我担心,如果我说出不同的意见,别人会对我有想法,我会被当做异类排斥。我还担心,如果我说得不对,别人会觉得我很蠢。” 原来,她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避免被别人排斥,避免别人看到她出丑,并因此觉得她很蠢。 这是驱使大象的情绪,现在被翻译成了骑象人能够听懂的语言。 可是这样还不够。 这就有了X光片的第四栏:她的心里有一个重大的假设。 这个假设隐藏在她不想要的行为背后,正是这个假设,让这些行为所谓的“好处”成立了。 这个假设是:如果我发表不同意见,就会引发冲突。 原来这个重大假设是在大象的心里运转的,骑象人通常只看到大象的情绪,但并不会清晰地知道大象在怕什么。 现在,大象的焦虑被翻译成了骑象人能听懂的语言,进入了骑象人的意识中。
不能改变的原因
我们想要让车运行,却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踩着刹车。而能量和动力, 就在这样的空转声中痛苦地消耗着
检验人生假设:如何看清限制自己的规则?
改变第一步:看见内心假设
方法:心理免疫x光片
第二步:行为检验:验证内心假设
你还记得改变的本质是什么吗?就是通过做不一样的事,获得新经验。 这里所说的“不一样的事”,指的是与心理免疫系统要求我们做的不一样的事。 相应的,我们的新经验指的也是,当新行为带来内心假设的松动后,所产生的新的领悟。这个领悟会被整合到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中,最终改变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这时候,改变就发生了。 仍以艾米为例,她的内心假设是:如果在会上提出了不同意见,会遭到别人排斥。 那么,她可以尝试在一个不那么重要的会议上,先试着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她可以先设想,按她的预期,表达这种不同意见会有什么结果,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她表达完以后,再来对照她真实的经验,和原先预期的有什么不同。 新的经验,常常是在预期经验和真实经验之间的对照中产生的。
小步子原理:如何走出第一步
1.奇迹提问
假如奇迹出现了,你真的成功了,会发生什么?(请你注意,不去想可能的改变, 这也是大象保护自己的方式,是防止自己失望。)
推动思维的进化
2.1心智模式: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创造性思维:行动的张力从哪里来?
行动的条件
目标
方法
持续的动力
创造才能制造持续的张力 只有创造的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
错误的循环
WOOP思维:张力如何变成行动力?
心理对照法:先想好处,再想障碍
执行意图:治疗拖延症的有效工具
你可以试着把“如果”设置为那些非常简单明了又醒目的时间地点信息。比如,“ 如果我吃完晚饭,我就会翻开书看几页”, “如果我感觉到睡意了,我就会把kindle放到床边而不是手机”。
WOOP思维:克服障碍的计划
WOOP 思维是什么意思呢? W ——Wish,就是愿望的意思。你可以先想想你在本周、本月或本年需要完成的愿望。 O——Outcome,最好的结果是什么,这两项是增加目标的张力。 O——Obstacle,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P——Plan,计划。 注意,这个计划就是用“如果遇到了什么障碍,我就怎么做”,这样“如果……就……”的句式写的。 我有个朋友在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了两年,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什么价值,每天觉得很累,想回学校重读个心理学的研究生。 可是,虽然他工作清闲,每天回家,还是不太想看书。他来问我,有什么办法提高行动力。 我就问他:“如果你考上了理想院校的研究生,会有什么好处呢?” 他两眼发光,说:“那时候我就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会遇到更好的老师,跟着他学习心理咨询,最后还能找一个自己更喜欢的工作。” 然后,我接着问:“那你考研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障碍呢?” 他的目光就暗淡下来了一些,说:“我是跨专业考研,难度很大。想上的学校竞争又很激烈。所以,有时候会情绪不好、没有信心,觉得好多内容都没法掌握,甚至会跟自己说,反正我也考不上,干脆就别准备了。” 于是,我就问他:“那如果你情绪不好,你会怎么克服呢?” 他想了想说:“如果我感到情绪不好,可以去找朋友聊聊,可以写写日记。” 我又问他:“那万一你觉得自己反正考不上,不用好好学了呢?” 他说,“如果我这么想,那我就跟自己说,无论考不考得上,我都应该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一次。” 我说:“好,那你就把它写下来,做成计划。” 他真的照着WOOP的格式写了。过了一段时间,他来向我道谢,说确实效率提高了不少,情绪也好了很多。
正念思维:如何活得不焦虑?
如果你在为一些远的事情焦虑,也可以用这两个问题把自己的思维拉回到现在来: 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近的思维方式:与现实接触
现实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有新鲜事发生。唯一不同的是,走近它, 感受它,其实这是一种近的思维方式。 近的思维会不断跟现实接触,让现实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条不断有源头活水的河流
远的思维方式:关注脑中的世界
而远的思维,是只注重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这些规则让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这是一种拒绝改变的思维方式。 僵固型思维不是看重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不是看你付出的努力,而是评价你这个人怎么样,聪明不聪明,这是远的思维; 应该思维只执着于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而不关注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也是远的思维; 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呢?把一件现在发生的坏事,用永久的、普遍的和人格化的方式进行概括、推演,这就是远的思维。
正念思维的三条原则
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
第一条原则: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
所谓的描述性语言,就是不加自己的评价,少用形容词,而尽量用动词来描述正发生的事情。
第二条原则: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经常有人问我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经常是这样的,“老师,我很内向怎么办?”“老师,我容易紧张怎么办?”“老师,我有拖延症该怎么办?” 他们在用很远的语言描述自己的问题,他们的提问方式正反映了他们思维的方式。他们就是在用抽象的、概括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这让他们的问题很难找到答案。而这,也正是他们的问题
第三条原则: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第一个问题:你现在能做什么? 第二个问题:你愿不愿意去做?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问题,把他的注意力引到此时此地。 可是他说:“我现在就在想,这有什么用呢?” 于是我说:“你已经熟悉了远的语言,稍不注意,这种语言就会挤进来。现在,不如让我们来试试另一种语言。你能回答一下,你现在能做什么吗?就算你没有那么大的力气去做。”
控制两分法:如何找到烦恼的根源?
控制两分法的步骤
第一步,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先想想这件事是不是你能够控制的。
第二步,如果不是完全能够控制的,就想想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在哪里,把这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
末21:思维弹性:思维是怎样进化的
发展关系中的自我
关系中的自我: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
关系的互补:系统如何塑造你我?
每个人在一个系统中都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做这个角色要做的事。 关系中,人和人之间的行为和角色就像是一个拼图,是他们把彼此塑造成了现在的样子,来完成系统这个大拼图。
三种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第一种
就是在家里或者团队里,一些人变得特别能干,而另一些人就会变得特别不能干。
第二种
系统通过把某个人变成一个有问题的人,来维持系统的平衡。 我有一个朋友,原来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这个单位不大,就五六个人。 他的老板,是个焦虑的中年女性,很控制,骂起人来毫不留情。而手下这些员工,也都对老板唯唯诺诺。 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觉得自己做好事就行了,所以也没太在意。谁知道去了以后,公司的人好像都在针对他,他做什么事都会被挑剔指责,让他产生了很多的自我怀疑。 后来实在受不了,他就离开了。 离开以后,那个单位又新招了一个人,还是做什么都不对。过了一段时间,那个新招的员工也离职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老板的焦虑,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员工。 可是他们不敢反抗老板,所以每当有一个新员工进来,他们就会把这种焦虑投射到那个新员工身上。这个新员工,就成了系统焦虑的替罪羊。 可是,那个惹事的新员工离职以后,他们这个系统就能很好地运作了吗? 那也不行,有可能,这个系统里原来的某个员工,会开始让大家看不惯,成为焦虑的发泄口;也有可能,这种强烈的焦虑,会最终指向老板,形成员工和老板的对抗。 这时候,系统就会重新分配角色,来达到新的平衡。
第三种
常常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角色的错乱 儿子有多动症,爸爸妈妈都很着急,所以从很远的地方来找心理咨询师看。 在咨询室里,咨询师问爸爸妈妈发生了什么。爸爸就开始指责妈妈,说自己在外面做生意,家里比较忙,让妈妈专职带孩子,谁知道妈妈还没有带好。 而且现在孩子不听他的话,只听妈妈的话。妈妈就在旁边看着儿子不说话。 可是,过了一会,儿子忽然就紧张起来,他对妈妈说:“妈妈不哭,妈妈不哭。”并跑过去抱妈妈了。这时候,咨询师和爸爸才发现妈妈哭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场景,却深刻揭示了这个家庭在角色上的互补性。 爸爸指责妈妈,妈妈会伤心,而妈妈一伤心,儿子就会跑过去安慰妈妈、保护妈妈。 他来保护妈妈的时候,妈妈的情绪又会深重地影响儿子,让儿子的问题加重。儿子问题一加重,爸爸更加上火,更加容易指责妈妈。 所以这样的互动模式,就固定了三个角色:指责者、安慰者和受害者,让三个人都没法动弹。
正确的关系
人是有很多可能性的。而互补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固定这些角色,抹杀了人更多的可能性。这会让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失去改变和成长的机会。 如果你在一段良性的互补关系中,恭喜你。如果你在一段恶性的互补的关系中,那你就需要换一个眼光重新看待这段关系。
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走出人生的瓶颈
转折期:为什么逆境是人生的新机会?
这个阶段的变化,常常孕育着新经验、新思维、新关系的产生,它是转变的综合, 也常常伴随着更强烈的情绪波动,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它不是一种发展的量变,而是一种发展的质变。
结束:如何与旧自我脱离?
结束的脱离有三个含义:环境的脱离、身份的脱离和目标的脱离。 如果在一个环境或者一段关系中,你经常感到疲惫、沮丧甚至绝望,让你不敢想自己的未来,那也许就是你需要转变的信号。 如果你还在原来的环境和关系里,很可能所有的人都会告诉你,脱离环境是一个错得离谱的决定。这很正常,人总是倾向于自我证明的。 可是,如果没有从原来的环境和关系中脱离,我们就很难发现新的路。 一句话:你没法结束,因为你怕疼。而有时候,害怕结束,会让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收拾,而你也会失去一些发展自我的机会。
迷茫:如何孕育新自我?
在迷茫期,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发生,它却是重要的。在这段时期,旧的意义,在被慢慢清理掉,那些新的意义,正慢慢长出来。 “也许在转变的这个阶段,我们就是需要低落和迷茫。转变有它自己的节奏,就像你没法略过冬天去经历春天一样,如果你急着让自己更积极、更充满自信,这反而会打破转变的节奏。 这段时间,也许你可以允许自己难过,允许自己无所事事,你只要耐心等待,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新变化发生。”
重生:如何重建全新的自己?
在结束阶段,我们从原先的环境、身份和目标中脱离; · 在迷茫阶段,我们会跟更深更广的精神领域建立起联系; · 而在重生的阶段,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目标,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一种新的意义感
职业转变:如何应对工作变动和职业转型?
关系转变:如何处理关系中的失去?
我只好说:“我也不知道。在一起需要两个人做决定,可是离开,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决定了。如果对方真的决定了离开,那你做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如果你正结束一段关系,你也可以提醒自己:你所失去的,并不是一段完美的关系,无论你把它想得多美好,它都不是。 所以,该怎么接受结束呢? 去承认损失、去哀悼、去迷茫、去失声痛哭,然后去固执地相信,会有新的未来从生活中长起来,哪怕我们现在还看不到这个未来。
转折期选择:依据经济模型,还是心理模型?
英雄之旅:自我是如何进化的
绘制人生的地图
5.1人生阶段:如何突破自我中心
自我发展:一条不断延伸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