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马哲部分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总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编辑于2020-06-04 14:51:4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本立场
人民
基本观点
规律
基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社会根源(经济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尤其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及其工人运动的实践
思想渊源
德(哲学)、英(政治经济学)、英法(科社)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探索规律
革命性
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人民性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开放发展性
发展性:与时俱进;开放性:文化融合
补充
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威武主义的基本观点。
列宁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
物质观
哲学基本问题——判断派别观点(3+2)
物质概念
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从浅到深)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关键词:金、木、水、火、土、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关键词:原子、分子、承认物质,不承认物质运动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关键词:承认实践、能动、规律,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抽象共性
物质概念(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
抽象共性
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存在形态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主谓一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物质是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变化(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不明显的变化,特殊的运动(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
相互依赖、渗透、包含: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参照物: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物质与时空
时空具有客观实在性(不是主观范畴)
物质运动和时空相互离不开,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是有限的/时空是无限的❌ 时空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具体的时空是有限的✅
意识观
意识
客观内容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是特有的物质/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有大脑就有意识❌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区别(定义/地位)
在世界本原上,在范畴上:两者的区别才有意义 ①物质先于意识、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②物质——客观范畴;意识——主观范畴
联系(相互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 ①意识对物质的反映:能动✅ 直观❌ ②对物质发展反作用:反作用可以是促进,也可以是阻碍 ③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凭借客观物质世界这个媒介)
实践观
❤️【keywords】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基本领域、生活领域、动力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改造规律、创造规律❌
自然规律与历史规律的比较
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可重复BUT历史规律需要人的参与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客观在前,主观在后)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桥梁/途径
在社会历史领域,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12345)
一个核心
❤️【keywords】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内在动力、中心线索、根本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⑴矛盾同一性斗争性关系原理:同一性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寓于】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
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
⭐️【寓于】共性寓于个性
⑶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不平衡性) 今年与疫情结合
两大特征
普遍联系
客观性
①联系是(运动着)物质的外延,当然是客观的
②本身固有,不是主观臆想的
普遍性
“蝴蝶效应”、循环。普遍联系通过中介实现
多样性
见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条件性
①条件的作用:支持或制约(条件始终能支持事物的发展❌)
②条件可以改变,但不能随意
变化发展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①发展是运动,但运动不一定是发展 ②新事物旧事物不按时间先后,而是看是否复合规律、历史必然性
发展的过程性 ①任何事物都要从其“暂时性”(圈)去理解 ②恩格斯:现存事物都是应该灭亡的→现存事物(圈)的状态都会结束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①量变引起质变
②适度原则
①“度”:范围、区间(压死骆驼的第一千根稻草,度:1-999之间) ②量变指的是: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③两者的关系: 希望发生质变时→选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不希望发生质变时→需要把量变控制在度以内→坚持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否定的理解
②一般为干扰选项
①否定是好词: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②否定是自我内在否定,而不是外在的否定(拔苗助长❌) ③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心脏跳动) ④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⑤否定的形式是螺旋式上升(事物不是线性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四大思维方式
五大基本范畴
本质与现象
现象、本质都是客观的;感觉是主观的
本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本质与现象相互不能离开,现象一定表现本质,本质一定表现为现象
必然与偶然
⭐️【寓于】必然寓于偶然,偶然背后有必然,两者不可分隔
必然与偶然都是客观的,所以都是不能选择的
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必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现实与可能
可能性:一定能变成现实的
现实可能性:现实条件/依据很充分(让一个人登月)
抽象可能性:现实条件/依据不充分(让所有人登月、实现共产主义→现在的条件不够充分)
不可能性: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变成现实(“水中捞月”)
原因与结果
内容与形式
认识论
实践(3334)
实践的本质: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人干活)
实践的3个基本特征
①自觉能动性(强调知道、设计创造)
②直接现实性(强调做到,实践高于认识)
③社会历史性(强调实践会变化)
实践的基本结构(3个)
①实践主体(具有能动性的人)
②实践客体(客体不等于客观)
③实践中介(工具)
实践的基本结构缺一不可
实践的3种形式(类型)
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
②社会政治实践
③科学文化实践
新的实践形式/实践新变化:虚拟实践
实践决定认识(4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认识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创新与进步)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连接纯主观与纯客观的“桥梁”)
①来源具有最终指向性(即归根到底); ②一些选项常见错误词汇:知行合一(马哲中是错的)/直观/滞后
认识
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实际上是不同哲学派别在认识论中的体现)
唯物主义反映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承认实践第一性
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实践决定认识,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
从实践到认识(认识活动的第一次飞跃)——实践基础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认识活动的第二次飞跃)——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检验
非理性因素:可以调动精神力量的因素 ⚠️非理性因素≠感性认识;理性因素≠理性认识
真理(221)
两个性质
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指的是真理的内容客观,属于主观范畴
❤️【keywords】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
两个对子
真理绝对性(绝对真理)
真理相对性(相对真理)
⭐️【寓于】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
一个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唯物史观(123)
一个对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
❤️【Keywords】基础、决定(、第一、首要)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Keywords】政治法律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Keywords】两个根本矛盾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Keywords】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Keywords】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Keywords】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Keywords】在现代,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关系
❤️【Keywords】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Keywords】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3种人的理解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Keywords】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Keywords】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而不是自然属性
❤️【Keywords】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