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宋元时期
对高中文科生学习历史有帮助的宋元时期导图
编辑于2020-06-05 20:23:14宋元历史
经济
经济重心的南移
原因
南北对比
①北方连续战乱,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劳动力和市场; ③南北方人民辛勤劳动 ④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⑤统治阶级采取发展生产的措施。 ⑥都城南移,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南移促进南方开发。
影响
对南方、国家财政、文化 重心、人口、民族融合影响
南移影响 ①促进南方城市、交通、贸易发展 ②国家财政更倚重南方 ③文化重心南移 ④人口布局发生变化 ⑤加速民族融合 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 (1)北宋 ①农具:犁铧、踏犁; ②南北农作物交流广泛(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引进占城稻传到江淮地区,棉花推广到长江流域); ③耕作制:稻麦轮作,一年两、三熟 ④棉花等经济作物:反映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⑤土地兼并严重;租佃经营普遍,人身依附放松 南宋: ①经济重心完全南移(表现、原因) ②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3)辽夏金农业的发展—边疆进一步开发 (4)元朝: ①专职:大司农司;《农桑辑要》 ②农牧业恢复、发展 ③品种增多,人口大增
农业、手工业
特点
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
纺织业:领先世界、多个中心、私营发展
冶金业:“原始工业化”?
北宋
(1)北宋 ①农具:犁铧、踏犁 ②南北农作物交流广泛(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引进占城稻传到江淮地区,棉花推广到长江流域) ③耕作制:稻麦轮作,一年两、三熟 ④棉花等经济作物:反映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⑤土地兼并严重;租佃经营普遍,人身依附放松 (2)纺织业: ①宋代:棉、丝纺织技术达很高水平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农产品商业化加强,土地兼并严重
用煤冶铁普遍
南宋
南宋: ①经济重心完全南移(表现、原因) ②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3)辽夏金农业的发展—边疆进一步开发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末期焦炭冶铁出现
元朝
(4)元朝:农业 ①专职:大司农司;《农桑辑要》 ②农牧业恢复、发展 ③品种增多,人口大增 (2)纺织业: 元代:黄道婆新式纺车,传播技术; 棉纺织中心:松江地区
手工业:匠户制度(利弊)
元朝:匠户制度 概念: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 影响: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A.对国家:可十分方便征调各类工匠。 B.对匠户: 利:严格管理,技术提高。代表当时生产技艺最高水平; 弊:无人身自由,创造性受束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纺织业:黄道婆新式纺车传播技术
其它
(4)陶瓷业: 宋: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民))景德镇“瓷都” 元:青花瓷成熟 釉里红 进入彩瓷时代 (5)造船业: 万石船、隔离舱、大型远洋海船装有指南针 发达地区—江南、东南沿海(中心:泉州、广州、明州)
商业革命
表现
商业革命:1)表现: ①商业时、空限制被打破(官府控制放松);坊市制瓦解,街市制形成;“草市”、夜市、早市更普遍;农村中出现集(墟)镇;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瓦子(肆)) ②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商业信用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北宋,四川); 南宋:会子;元:宝钞,纯纸币流通 ④商业城市、市镇涌现:北宋汴京(开封)、南宋临安(杭州)、元朝大都(北京);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出现纯粹经济功能的市镇,四大商业名镇:汉口、佛山、朱仙、景德镇。 ⑤对内贸易、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⑥对外贸易高度繁荣:重心由陆路转移到海上;商品远销到欧亚、北非;港口城市兴盛,泉州是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口。在宁波、广州、泉州等地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海上“陶瓷之路”兴盛 ,商税和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坊市制瓦解,街市制形成
商品化程度提高
贸易繁荣(市舶司)
特点(趋势)
商业化、市场化、货币化、城市化
(2)特点(趋势) ①商业化的深入(财税结构) 南宋淳熙—绍熙年间,来自非农业税的财政收入接近85%,农业税变得微不足道。这是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事情。 ②市场化的深入 宋代江南一带“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国家也放弃行政命令的方式,而采用市场机制获取政府消费品、调拨公用物资,甚至使用经济制裁的威慑来维持与邻国的和平。 ③货币化 宋政府每一年都要铸造巨量的货币来满足民间交易,北宋的最高年铸币量则是570万贯,平常年份都维持100万贯至300万贯之间;税收也从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过渡。 ④城市化(人口、规模、功能) 城市人口的比重达至历代最高峰。北宋的城市人口占20.1%,南宋时达到22.4%。
原因
(3)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基; ②物质基础:农业、手工业高度发展 ③重农抑商有所松动,政府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陆交通便利(水运、海运、陆运,以海运为主) ⑤纸币的出现和流通促进。
国家统一
物质基础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交通便利、纸币出现与流通
总体特征
封建经济发展,南移重心完成
总体特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关中平原地区→江南地区 “苏湖熟天下足”
政治
并立走向统一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960-1127) 南宋与金、西夏、蒙古并立(1127-1271)
宋夏 战而后和 宋辽 澶渊之战 澶渊之盟 1125,金灭辽 1127,金灭北宋(靖康之变),北宋南迁
元朝的统一(1279——1368) 1368年,元朝被明所灭,国家北移,称北元
岳飞抗金 宋金议和 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 1234,蒙古灭金 1271,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6,元朝攻陷临安 1279,南宋灭亡 文天祥抗元
专中制的进一步加强
北宋初年(加强)
(1)目的
(2)表现: ①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
作用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军事:杯酒释兵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守内虚外;更戍法
形式
北宋前期的枢纽组织
北宋的内政
特点和评价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分化事权,内外牵制) ③强干弱枝,重内轻外
评价
影响
利:结束分裂,维护统一;加强集权,利于稳定和发展 弊:导致国力衰微
元朝(新发展)
忽必烈改制
少数民族封建化
“国家当行汉法”治国方略
中央制度
中书省一省制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启百司,为最高的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
中央官制
中央接 1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2.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下接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御史台(监察) 4.宣政院(宗教、西藏)
作用
A.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 B. 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 (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
提高行政效率
宰相权利过于集中(相权的重大反弹)
地方制度
目的
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 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
吸取教训
加强对疆域的控制
内容
漠北蒙古族地区:按部落划分行政区域:部落联盟制度传统 漠南:行省制 内容:①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设十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晋、冀、京、鲁 ③宣政院辖区: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澎湖巡检司:台湾(琉球)和澎湖;宣慰司 ②定期觐见述职;省官互迁; ③设达鲁花赤作为监管机构。③意义: A.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B.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①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设十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晋、冀、京、鲁 ③宣政院辖区: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澎湖巡检司:台湾(琉球)和澎湖;宣慰司:③行省职能(与中央关系): (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①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民政呈报中书省,军政呈报枢密院; ②定期觐见述职;省官互迁; ③设达鲁花赤作为监管机构。③意义: A.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B.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行省职能(与中央关系)
受中央节制
(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①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民政呈报中书省,军政呈报枢密院; ②定期觐见述职;省官互迁; ③设达鲁花赤作为监管机构。
意义
A.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B.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省制开端
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融合
宋元科举
形式改革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 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内容改革
内容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元朝中落,基本沿袭宋朝
元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中落时期 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 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王安石变法
时间
宋神宗时期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背景
内忧
“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
农民起义—政治危机
“三冗”
冗官、冗兵、冗费
冗官
冗兵
冗费
根源
外患
民族矛盾
辽、西夏的威胁
庆历新政失败,危机加深
时间
人物、措施
影响
原因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措施
症结
劳力受限、社会生产不足
目的
调动生产因素,积极开源
具体
积贫——理财之法
目的
措施
富国: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均输法
作用
积贫—-强兵之法
措施
强兵: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作用
强兵作用: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提高武器质量。
积贫——取士之法
措施
① 措施:改革科举制度 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考经义策论 。 ②措施:整顿太学 内容:重新编纂教科书《三经新义》,其内容为儒家经典,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③措施:惟才用人 内容:凡有志于 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
作用
目的及实质
目的
实质
影响和评价
命运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其它
③推行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④用人不当,执行不善,反而加重百姓负担 ⑤宋神宗去世,保守派得势
进步性(历史作用)
民族关系
民族政权并立
辽、西夏、北宋并立;金与南宋并立等。
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
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民族矛盾突出
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民族融合是主流
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元朝时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
对外关系
阶段特征
经济
土地兼并,租佃经济
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①封建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加强并在南宋时完成 ②土地兼并更激烈,租佃经营较流行
政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
专中制
向边疆扩展
① 由政权并立走向统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②专中制进一步加强 ③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
文化
高度繁荣,科技领先
儒家发展
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①高度繁荣, 科技继续领先地位儒家思想发展成理学 ②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宋词、元曲)涌现。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960-1368)
民族对外关系
详情看上级政治分支
各界说法
“宋元近世说”
我们探讨宋朝是否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标准,例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国家的成形,以及国际化,等等。这一组因素,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五百年。” ——美国孟菲斯大学教授孙隆基 日本与欧美的汉学家普遍认为,唐代是中世纪的黄昏,而宋朝则是“现代的拂晓时辰”。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 政治:文官化(理性化)、集权化; 经济:商业革命 思想文化:世俗化
唐宋变革论
首先,唐代租庸调制,意味着人民向政府纳地租,服力役和提供生产成果。唐代中叶开始的两税制到了宋代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同时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繁荣、交子出现并使用。可见唐宋之交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其次,政治权利为贵族政体中的多数人所分割,官吏从独裁时代的配合庶民方式变为容许机会均等;再次,文学艺术的性质亦有明显变化,文学由注重形式的四六体演变为自由表现的散文体,诗、词、曲等亦都由注重形式转为自由发挥。 ——摘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内藤湖南认为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8分) 依据: 由自然实物经济向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或“封闭性的自然经济向开放性的商品经济过渡”);官吏位置由贵族把持变为机会均等;文学艺术由贵族文化变为庶民文化。 依据:
中西“商业革命”
中西“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有力地联结为一个整体。
思想文化
宋明理学
背景
必要性
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1、历史背景 必要性:①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 (“三教合一”不是合为一体或兼并,而是相互吸纳、渗透) ②.国家秩序的混乱 ③儒学先天缺陷
“三教合一”
国家秩序混乱
儒学自身缺陷
可能性
可能性①魏晋以来吸收佛、道精华,更理性化、思辨化 ②宋经济、科技发展、“重文轻武”国策以及科举制完善形成学术发展的良好环境 ③先声:儒学复兴运动(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之风) (韩愈率先提出;北宋士大夫们掀起。)
受佛、道影响,更具思辨化、理性化
经济、科技发展
先声:儒学复兴运动
创立
北宋五子
理学创立:(1)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⑵邵雍:排列六十四卦,揭示宇宙规律。 ⑶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新变化,二程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三教归儒)二程:提出“天理”,核心是“仁
新儒学,核心“仁”
朱熹重建
朱熹重建 1、国家秩序的建设 道统论: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先代圣王的,并且自命继承了孔子思想的正统。先前圣王教导和为政之道。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 儒家干预政治:正君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生活准则的建设内在:存天理,灭人欲(用敬:专心致志)。 朱熹认为人性(理)本善,但由于稟受的气有不足和缺陷(情感中的人欲)。人性的新认识。 外在: 格物致知 。通过学习等途径认识事物的原理规则, 追求一个普适性的终极原理(天理),进而解决社会、自然问题 3、诠释经典《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4、哲学探源 理是世界的本原。整个宇宙有一个终极标准,包含万有的理,又是一切“理”的概括。称为太极。理气浑然一体,先有理后有气。气产生了世间万物,但无法区分事物的种类,理是区分事物的根据。
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即理也
反对格物致知
王守仁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思想核心:致良知(良知即本心)
知行合一,强调顿悟
影响(积极消极)
(1)积极: ①具有和谐意识(人与自然、与家庭、国家和谐有序) ②升华抽象思辨,重视主观意志力,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2)消极: ①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实质),压抑自然欲求。 ②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等,抑制思想的自由发展。 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具有和谐意识
利于塑造中华民族品格
维系专制统治
抑制自由
态度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宋词、元曲
宋词:两宋文学主流
话本(小说)
反映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繁荣原因
(1)物质基础: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2)市民阶层扩大,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3)宋代崇文抑武,文人地位提高; (4)印刷业和教育事业发展。 (5)两宋矛盾尖锐,以词表情。
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扩大
崇文抑武
印刷业、教育业发展
元曲:戏曲的成熟,诗体的解放。
代表人物及作品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兴盛原因2
①城市经济繁荣; ②统治者的享乐需要和城市市民的文化需求; ③元杂剧形式活泼、语言通俗,易为人接受 ④元代一度废科举,儒士怀才不遇,移情词曲。
绘画书法
两宋:宫廷画最为活跃
代表作:北宋张泽瑞《清明上河图》
两宋文人画:苏轼,重诗意
元朝:文人画成就突出
代表
代表人物:赵孟頫、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
特点:重写意
书法
代表人物
北宋四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元朝赵孟頫创“赵体”(楷书)
科技
三大发明
印刷术
北宋毕昇 泥活字印刷术
元王祯 木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北宋运用航海,南宋运用广泛
火药
广泛用于军事
意义地位
世界领先
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对欧洲
元王祯木活字印刷术 转轮排字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促进经、文发展,促进欧洲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
其它
北宋沈括 梦溪笔谈(总结科技)
元朝 郭守敬 《授时历》 比公历早采用三百年
元朝 王祯《农书》 四大农书之一
特点
高度繁荣,世界领先
应用型技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