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诊断学---人卫9版,体格检查,常规,症状等
人卫9版诊断学,包含症状,体格检查,常规,辅助检查等
编辑于2020-06-15 16:10:24诊断
常见症状
发热
定义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其他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口温:36.3-37.2℃ 肛温:36.5-37.7℃ 一般:36-37℃
机制
致热源性
①内源性:又称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经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温阈)上升
②外源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而通过激活中心粒、嗜酸粒和单核系统产生内源性致热源而升温。包括细菌病毒等结构成分及毒素、炎性渗出和坏死物、免疫复合物去、类固醇类、细胞因子等
非致热源性
中枢直接受累
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产热过多疾病
甲亢,癫痫持续态
散热过少疾病
皮肤病变,心衰
病因
几乎所有病变均可引起发热,主要分为感染性(主要是病原微生物感染产生致热源)和非感染性的(主要是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性疾病)
临床
分度
(口温为标准)低热:37.3-38℃
中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阶段
体温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寒战畏寒等。皮肤血管收缩,肌肉阵缩,竖毛肌收缩。
高热期:寒战消失,皮肤发红灼热,呼吸深快,出汗。
体温下降期:皮肤潮湿,出汗。
热型
①稽留热:39-40℃以上数天或数周,24h波动在1℃以内。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②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39℃以上波动范围大,24h波动超过2℃。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③间歇热:骤升持续数小时后又骤降为正常,反复交替。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④波动热:逐渐上升到39℃或以上,又缓慢下降为正常。布氏杆菌病。
⑤回归热:骤升到39℃或以上,持续几天又骤降为正常,反复交替。回归热、霍基金淋巴瘤。
⑥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并发症
寒战皮疹,淋巴结和肝脾肿,出血昏迷,关节肿痛,疱疹和结膜充血。
水肿
咳嗽
咯血
呼吸困难
胸痛
腹痛
黄疸
体格检查
头颈部
胸部
肺
心
视
心前区隆起
多为右室肥大
心前区博动
右室肥厚
胸主动脉动脉瘤
心尖博动
心室肥大
纵隔移位
触
心尖搏动
心前区搏动
心尖抬举性搏动
左室肥大征象
心前区抬举性搏动
室间隔缺损
胸骨左缘收缩期抬举性搏动
右室肥大征象
震颤(猫喘)
提示器质性心脏病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收缩期,主狭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收缩期,肺狭
胸骨左缘3-4肋间,收缩期,室间隔缺损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连续性,动脉导管未闭
心尖区,舒张期,二狭
心尖区,收缩期,重度二闭
心包摩擦感
胸骨左缘3,4肋间
叩
确定心界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8-10cm
Ⅱ肋间右界2-3cm,左界2-3cm
Ⅲ肋间右界2-3cm,左界3.5-4.5cm
Ⅳ肋间右界3-4cm,左界5-6cm
Ⅴ肋间左界7-9cm
听
正常心音
s1
四种成分,二三能听到,为二尖瓣关闭的二三成分和三尖瓣关闭的三成分,其他如半月瓣开放等也参与
音调地,强度响,时间长(持续0.1s),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心尖部最响
s2
四种成分,二可听到,为主动脉瓣(先)和肺动脉瓣(后)关闭
音调高,强度弱,时间短(0.08s),不与心搏同步,心底部最响
s3
心室舒张期,心室快速充盈而室壁腱索乳头肌等突然紧张
s4
心室舒张期末,与心房收缩有关
异常心音
S1
音调低,强度响,时限长,心尖区
特征
音调低,强度响,时限长,心尖区
强度
增强
二狭
减弱
二闭
强弱不等
房颤
两次心搏接近时增强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同时收缩时增强为“大炮音”
分裂
电活动延迟
右束支传导阻滞
机械活动延迟
肺动脉高压
S2
音调高,强度弱,,时限短,心底部
特征
音调高,强度弱,,时限短,心底部
强度
增强
P2
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
A2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减弱
肺循环体循环阻力减弱或瓣膜严重病变
分裂
生理性
深吸气时
通常分裂
肺动脉高压
二闭,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关闭提前
主动脉瓣关闭提前
固定分裂
房间隔缺损
反常分裂或逆分裂
左束支传导阻滞
主狭或重度高血压
S1,S2性质改变
单音率
性质相似
钟摆律或胎心率
性质相似且频率加快
额外心音
舒张期
奔马律
开瓣音
心包叩击音
肿瘤扑落音
收缩期
收缩早期喷射音/喀喇音
收缩中晚期喷射音/喀喇音
医源性
起搏器
人工瓣膜
杂音
原因
血流加速
瓣膜口狭窄
瓣膜关闭不全
异常血流通道
心脏异常结构
大血管瘤样扩张
性质
舒张期和连续性杂音为器质性
收缩期可以为功能性和器质性
形态
递增型
二狭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递减型
主动脉关闭不全的舒张期叹气样杂音
递增递减型
主狭收缩期杂音
连续型
动脉导管未闭时连续性杂音
一贯型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全收缩期粗糙吹风样杂音
分类
收缩期
Levine分级
分6级,3/6级开始有震颤
器质性与生理性
生理性
见于儿童青年,肺动脉瓣和心尖区,柔和吹风样,短时,无震颤且局限
器质性
不定人群、部位,粗糙高调吹风样,震颤且随血流传导更远
内容
二尖瓣
功能性
运动发热贫血妊娠甲亢等
器质性
风湿性二尖瓣闭锁不全,全收缩期,左腋下传导
主动脉瓣
功能性
升主动脉扩张,高血压和主动脉硬化
器质性
主狭,粗糙响亮的喷射性杂音,颈部传导
肺动脉瓣
功能性
肺动脉高压和肺淤血致肺动脉扩张而相对狭窄
器质性
肺动脉狭窄
三尖瓣
功能性
右室扩大致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见于二狭、肺源性心脏病
器质性
少见,可颈静脉和肝脏搏动
舒张期
分级
轻、中、重度三级
内容
二尖瓣
功能性
Austin Flint杂音,重度主闭致相对二狭。柔和无震颤,左室增大
器质性
风湿性二狭,隆隆样伴震颤,S1亢进,开瓣音和房颤,左房右室增大
主动脉瓣
病理性
主闭,叹气样,胸骨左缘传导
肺动脉
功能性
Graham Steell杂音,肺动脉扩张致相对关闭不全,递减型且局限,常为二狭伴肺动脉高压
三尖瓣
极少见
心包摩擦音
粗糙高调,类似纸张摩擦音,胸骨左缘3,4肋间
血管
循环系统常见病
腹部
反射
实验诊断
血常规
血栓与止血
血管壁检测
初筛
出血时间BT
方法:刺破皮肤,出血自然停止时间
参考值:4.8-9min
意义:临床初筛,易受影响,价值不大。血管壁功能缺陷,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服用抗凝血药物等。
束臂试验(毛细血管脆性实验)
方法:手臂局部标准压力加压,检查一定范围出血点数量
参考值:男少于5个,女和儿童少于10个
意义:粗筛。血管壁功能缺陷,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服用抗凝血药物等
诊断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或vWF
来源:内皮细胞,促凝
方法:ELISA
意义:减小见于血管性血友病,增大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血浆内皮素1&ET-1
来源:内皮细胞,促凝 方法:ELISA 参考值:<5mg/L 意义:增高见于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栓性疾病
来源:内皮细胞,促凝
方法:ELISA
参考值:<5mg/L
意义:增高见于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栓性疾病
6酮前列腺素F1α或6-K-pGF1α
来源:内皮细胞,抗凝
方法:ELISA
参考值:16.6-29.2mg/L
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或TM
来源:内皮细胞,抗凝,反应性蛋白
方法:ELISA
参考值:20-35ug/L
意义:增高反应血管内皮抗凝作用增强
血小板检测
粗筛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收缩实验或CRT
方法:血浆中加入钙和凝血酶,检测析出血清容积
意义:减低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等
诊断
单克隆抗体血小板抗原固定实验或MAIPA
方法:小鼠单克隆抗体检测血小板
参考值:阴性
意义:检查是否有血小板的自身免疫病
血小板聚集实验或PAgT
方法:血浆中加入血小板聚集诱导剂(ADP、凝血酶、花生四烯酸等),检测血浆浑浊和透光程度
意义: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减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P-选择素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或GMP-140
方法:ELISA
参考值:9.4-20.8ng/ml
意义:反应血小板激活程度和血小板功能
血浆血栓烷B2或TXB2
方法:ELISA
参考值:28.2124.4ng/L
意义: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减小见于环氧酶缺乏和服用环氧酶抑制药物
凝血因子检测
粗筛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或 APTT
方法:受检血浆中加入接触因子、钙和部分磷脂,观察血凝固时间
参考值30-42s,超过10s异常
意义: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筛检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或PT
方法:受检血浆中加入钙和组织因子,观测血凝时间
参考值:11-14s,超过3秒为异常INR正常人2.0-2.5,一般不>3
意义: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筛检
诊断
凝血因子测定
Ⅷ减小见于血友病A,Ⅸ减小见于血友病B,ⅩⅡ减小延长活化时间而不会导致出血
血浆纤维蛋白原或Fg
方法:血浆加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通过比浊原理估量
参考值:2-4g/L
因子ⅩⅢ
方法:受检血浆中加入钙使纤维蛋白原凝块,置于尿素中,若ⅩⅢ缺乏凝块会24小时内溶解
参考值:凝块24小时内不溶解
意义:溶解,表示ⅩⅢ缺乏,延迟出血现象,常伴不育
抗凝系统检测
初筛
凝血酶时间或TT
方法:受检血浆加入凝血酶,纤维蛋白丝出现时间
参考值:16-18s,超过3s异常
意义:增大见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减小无意义
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甲苯胺蓝呈碱性,中和肝素。若时间缩短5s以上表示肝素增多,减小表示其他抗凝存在或缺乏纤维蛋白原。
APTT交叉纠正实验
延长的APTT被一半新鲜血浆纠正表示受检血浆缺乏凝血因子,不能则表示存在抗凝物质。
诊断
抗凝血酶&AT
纤溶活性检测
初筛
D-二聚体
来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X、Y、D等),D聚集与r链交联
方法:ELISA
参考值:0-0.256mg/L,阴性
意义:增高见于继发性纤溶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或FDPs
方法:ELISA
参考值:<5mg/L,阴性
意义:增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
诊断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或3P实验
方法:鱼精蛋白可使纤维蛋白单体和FDP复合物分开,纤维蛋白单体聚集成可见的纤维状物
参考值:阴性
意义:阳性见于继发性纤溶
临床血检
一般检查
红细胞
RBC形态
双凹圆盘状,直径6-9um,厚度边缘2um中央1um
RBC数量
成男4.0-5.5(×10∧12/L)
成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增多
相对增多血浆减少)
绝对增多(高原缺氧新生儿肿瘤等致使EPO增多,促进红细胞生成)
减少
生理性(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和妊娠期妇女、老人)
病理性(各种贫血)
网红细胞0.5-1.5%
血红蛋白
成男120-160gL
成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其他
正常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27-34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g/L
异常
正常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等
MCV80-100,MCH27-34,MCHC320-360
大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
>100,>34,320-360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等
<80,<27,320-360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80,<27,<320
白细胞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0.5-2岁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类型
(7d-2a时淋巴细胞多余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50-70%(核左移超5%,核右移超3%)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
骨髓穿刺
注意: 一般多准备几张涂片,6-7张。 一般穿刺髂后上嵴,吸取0.1-0.2ml(过多掺杂外周血影响和稀释)。 打麻药后,穿刺准确时病人有胀痛感。 准确的骨髓涂片中有脂滴、骨髓细胞、较多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其他: 可以用来观察化疗后的疗效。 凝血因子缺乏性出血和妊娠晚期孕妇禁施骨髓穿刺。 骨髓增生程度分五级(极度减低、减低、活跃、明显活跃、极度活跃),正常为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比值为20。
骨髓穿刺
注意
一般多准备几张涂片,6-7张。
一般穿刺髂后上嵴,吸取0.1-0.2ml(过多掺杂外周血影响和稀释)。
打麻药后,穿刺准确时病人有胀痛感。
准确的骨髓涂片中有脂滴、骨髓细胞、较多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可以用来观察化疗后的疗效。
凝血因子缺乏性出血和妊娠晚期孕妇禁施骨髓穿刺。
骨髓增生程度分五级(极度减低、减低、活跃、明显活跃、极度活跃),正常为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比值为20。
血细胞发育规律
细胞体积
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早幼粒较原始粒大。
细胞质
量由少到多,淋巴变化不大
染色由深蓝到浅染,红细胞最后为橙红色
颗粒从无到有幼红和淋巴细胞(除NK细胞外)无颗粒
细胞核
细胞核由大变小、由规则变为不规则,巨核细胞由小变大
染色质有疏松变为粗糙致密成块
核仁由有到无
核膜由无到有。
核质比
核质比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血细胞形态
粒细胞
原始粒:核大核圆居中,核仁2-5个,胞浆无颗粒。
早幼粒:核圆,染色质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出现紫红色非特异性嗜天青颗粒。
中幼粒:核仁消失,出现特异性颗粒(中性粒淡紫红色特异性中性粒颗粒,嗜碱粒紫黑色特异性嗜碱颗粒,嗜酸粒橘黄色特异性嗜酸颗粒)。
晚幼粒:胞核凹陷,不超过核直径一半
杆状、分叶粒细胞
红细胞
原始红:核圆居中,核仁1-5个,细胞边缘瘤状凸起。
早幼红:核仁消失。
中幼红:染色质凝聚成车轮状。
晚幼红:核圆,染色质凝聚为紫黑色的炭核。
淋巴系
淋巴细胞:核圆偏位,胞质天蓝色。
浆细胞:核圆偏位,车轮状核,核周淡染,胞质天蓝色。
单核系
原始单:核圆,核仁1-3,胞质灰蓝色,边缘突起不整齐。
幼稚单:核圆或不规则,核仁消失,嗜天青颗粒。
单核:核不规则,呈肾形、马蹄形、S形。
巨核系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胞浆颗粒状;一侧产板区。
血细胞检查
髓过氧化酶MPO或POX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阳性蓝黑色颗粒,急性淋巴系白血病ALL阴性。急淋单阴性,急粒单阳性。
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或特异性酯酶,ASD-NCE或CE
粒细胞阳性红色沉淀,可区分开急粒单。
α-乙酸萘酚酯酶或非特异性酯酶,αNAE或AE
单核系和粒系阳性黑色沉淀。
氟化钠抑制单核阳性反应。
可区分开急粒单。
糖原染色PAS
纯红白血病强阳性,可与其他良性红细胞疾病(阴性)鉴别。
对淋、粒、单细胞白血病有一定参考性。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阳性反应程度分五级,观察100个中性粒细胞计算阳性率。
慢粒白血病阴性,感染等引起的类白血病阳性,可作为区分指标。
铁染色
细胞内铁:晚幼红细胞核可见1-5个蓝绿色小颗粒。大于5并环绕1/3以上者称环行铁粒幼红细胞。
细胞外铁
尿常规
粪便常规
脑脊液CSF
其他
辅助检查
肾功能
肝功能
心功能
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