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音乐史--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周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周初年建立的礼乐制度奠定了我国几千年来的礼乐文明,它对之后的我国历代统治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于2023-09-14 18:54:00 湖南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又称为周代
复习提示:周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周初年建立的礼乐制度奠定了我国几千年来的礼乐文明,它对之后的我国历代统治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的礼乐制度渐渐“礼崩乐坏”,标志着享用音乐的权利逐渐从统治者手中下放至士及平民阶层,因而带来此时期各国音乐生活的繁荣以及音乐思想的百家争鸣。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宫廷雅乐
礼乐制度
背景:周王朝建立后,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有周公制定,并经后人不断完善而形成的“礼乐制度”
含义: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礼”,即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礼乐制度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如王、诸侯、卿大夫、士),再依其等级地位的不同,严格规定各项具体的礼、乐活动,不得随意僭越。平民百姓没有权利享用礼乐,所谓“礼不下庶人”。这种礼乐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形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具体内容
乐队使用规格:王(天子)的乐队和所用的乐器,可以排列东西南北四面,诸侯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可以排列两面,士只能排列一面
乐舞舞队使用规格:享用乐舞时,天子可以用八个舞行的规模,(即“八佾”),诸侯用六个舞行,大夫用四个舞行,士只能用两个舞行
孔子说鲁国大夫用八佾乐舞舞于庭,简直是忍无可忍的事情。说明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同时也表明,依照礼乐制度,大夫竟然享用天子方可享用的“八佾”乐舞是严重违反规定的
宫廷雅乐
以礼乐制度为基础,西周实际上也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
雅乐
含义: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
特点: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音乐风格中正平和、庄重肃穆,曲调一般较简单、节奏缓慢,演奏以齐奏为主,充分体现了它的“乐教”功能。因而,雅乐素来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并被奉为音乐的正宗
乐官制度与音乐教育
乐官制度=音乐机构
音乐机构——大司乐
大司乐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是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所属乐职人员有1463人,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种职能。有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乐官、乐工。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周朝乐官执掌之事
祭祀天地、神灵、祖先
创作乐舞
“采诗”(采集歌谣)
参与政治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
商代的音乐教育
“瞽宗”:商代的“瞽宗”已有音乐教育的职能
周代的音乐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王和诸侯的嫡子)和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
教育内容:有音乐思想、演唱、舞蹈、器乐演奏等,即《周礼·春官》所载“乐德”、“乐语”“乐舞”。“乐德”即“中、和、祇、庸、孝、友”,主要重于道德伦理,是音乐政治教化功能的体现;“乐语”,即“兴、道、讽、诵、言、语”,主要指诗乐教学,诗歌弦诵,以合礼仪;“乐舞”则以六代乐舞为主,兼习小舞。另外还兼学器乐演奏
教育目的:为巩固周朝统治服务,即“礼乐治国”
西周的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音乐的发展水平,培养了有较高音乐素质的专门人才,在后来“文化下移”的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孔子所办私学中的音乐教育
春秋晚期首创“私学”。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使平民老百姓也能享受文化教育,从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推动作用
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他认为音乐是使一个人达到最高境界必不可少的修养,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此,在他所设的六门课程(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便居于第二位。
孔子通过音乐教育这一途径,对西周音乐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乐舞与歌唱艺术
周代的乐舞
六代乐舞
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最重要的典礼音乐,简称“六舞”或“六乐”,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他们最受统治者重视,由最高乐官大司乐亲自掌教
《云门》(云门大卷)
黄帝时的乐舞。黄帝时以云为图腾,这是他们崇拜天神的乐舞
《咸池》(《大咸》)
尧帝时的乐舞,崇拜天神的乐舞
《韶乐》(《韶》、《大韶》、《萧韶》)
舜帝时的一部宗教性乐舞。编管乐器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有多次变奏,所谓“九成”(“九”,亦泛指多次)
孔子在齐国观看《韶》乐后,更是“三月不知肉味”,并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又称赞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对《韶》乐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大夏》(《夏籥》)
夏朝时的乐舞,其内容是赞颂大禹治水的功绩的,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籥”(即后世的排箫)。从《大夏》开始,古乐舞从以颂天、颂神为主转向颂人为主,这是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乐舞在内容上发生的重大变化
《大濩》
商代时的乐舞,是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的
《大武》
是西周初年创作的乐舞,其内容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功绩。孔子评价其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小舞
规模较小的乐舞
散乐、夷乐
民间乐舞
四夷之乐
周王朝四周各部族的乐舞
宗教性乐舞
求雨用的舞雩和每年秋季驱除瘟疫时所用的傩舞等
周代的歌唱艺术
《诗经》
《诗经》即是周代采风(或采诗)制度的产物。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即歌辞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前六世纪)约五百年间的歌词305篇。他们都是配乐的歌词,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约在秦朝“焚书坑儒”后,其曲调部分渐渐失传,才成为纯粹的诗歌形式
组成部分
有《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是以音乐为标准来划分的。“风”是各地民间歌曲,“雅”是宫廷演奏歌曲,“颂”即宗庙祭祀歌曲
风:包括十五国风
雅:分为大雅、小雅,主要是在贵族上层社会举行各种典礼和宴会上演唱的歌曲,反映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及贵族们的思想倾向
颂:又分为商颂、周颂、鲁颂,是上层贵族在祭祀天地、祖考等场合所演唱的歌曲
句式特点:以四言一句为主,间有杂言形式,整齐划一而又灵活多变
曲式结构
乱:一种音乐处理手法——“乱”,一般是指乐曲结束时的高潮部分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并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也是我国古代南方音乐文化的代表。现存于《楚辞》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在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创作的,如《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
《九歌》
《九歌》是《楚辞》中最能体现其风格特色的作品,他是楚国南部(现在的湖南)的一套大型的民间祭祀乐歌,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
《楚辞》与《诗经》的比较
句式:《楚辞》扩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形成以六、七言句式为主,参差自由的新句式,且多用“兮”或“些”等语气词,大大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
曲式因素:《楚辞》中的作品不仅运用了“乱”,同时还有“少歌”,“倡”等音乐处理手法。
说唱音乐的远祖——《荀子·成相篇》
荀子的《成相篇》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的唱词。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实行开明的政治。包含同一节奏型的五十六次重复
其伴奏乐器是“相”,又叫“春牍”
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八音
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科学的乐器分类法,它按照制造材料的不同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称为“八音”。“八音”的名称始见于周代,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金类:钟、镈、铙等
石类:磬等
丝类:琴、瑟、筑、筝等
竹类:萧(排箫)、篪等
匏类:笙、簧、竽等
土类:埙、缶等
革类:鼓、建鼓等
木类:柷、敔等
编钟艺术
曾侯乙墓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震惊世界的地下音乐宝库——曾侯乙墓,此墓约葬于战国初年。墓中出土了125件乐器
编磬是于编钟密切配合的旋律乐器,共32枚,分上下两层悬挂。每磬各发一音,这套编磬可与编钟在同一调高上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共同华焕发“金声玉振”的风采
曾侯乙墓编钟
编钟概况:全套编钟共64枚,钟架呈曲尺形,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甬钟,也分三组
编钟音域与音阶:每个钟的隧、鼓部位都可发出两个相距小三度或大三度的音。这套编钟的总音域为A1—c4,达五个八度之广,其音阶结构与现代C大调七声音阶相同,中心音律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这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
编钟铭文:曾侯乙编钟钟体刻有2828字的铭文,记载了春秋战国之际,各国本地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之间的对照情况,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各地音乐的文化交流
曾侯乙编钟是目前所见编制最大的一套编钟,它的发现,充分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的高度发展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大意义
古琴艺术
古琴,又名“琴”、“七弦琴”、“绿绮”等,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弦乐器。2003年11月,古琴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先秦时期古琴的发展
在西周时,古琴已得到广泛使用,在“八音”乐器分类法中,他便是“丝”类乐器的代表。目前所见最早的“类琴实物”是曾侯以墓出土的十弦琴,据文献记载,琴在这一时期常用于合奏、伴奏或独奏,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琴家,如师旷、师文、雍门周、伯牙等。琴曲如《高山》《流水》等
琴家
孔子:孔子曾向卫国乐师师襄学弹琴曲《文王操》,直到文王的音乐形象在琴声中跃然而出才肯另学新曲
琴曲
先秦时的琴曲有《文王操》《获麟操》《高山流水》《清商》《清徴》《清角》等
乐律学
包含“乐学”与“律学”两方面
三种音阶
五声调式音阶:宫、商、角、徴、羽
七声调式音阶
宫、商、角、变徴、徴、羽、变宫——又称古音阶,或雅乐音阶
宫、商、角、和(清角4)、徴、羽、变宫——又称新音阶,或清乐音阶
十二律
在商代就已形成的半音关系,到周代逐渐发展成为十二律,十二律律名最早见载于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在十二律中,有六律六吕。奇数律又称为“律”或“阳律”,偶数律又称为“吕”、“同”或“阴律”
三分损益法
五音三分损益法
关于乐律的理论,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春秋时期的“三分损益法”。它是采用数学运算来求律的方法,以弦长(“小素”)为其计算基础,记载于《管子·地员》篇中
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将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称“三分益一”,即得下方纯四度的徴音;再将徴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称“三分损一”,即得上方纯五度的商音;将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即得其下方纯四度的羽音;将羽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即可得其上方纯五度的角音
用“三分损益法”产生的律制,称作“三分损益律”
十二律与三分损益法
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继续推算,即产生了十二律
因其每隔八个律数生一律,因而又被称为“隔八相生法”
由“三分损益法”所生的十二律,实际上是一种不平均律。就出现了“黄钟不能还原”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十二律不能自如地旋宫转调,也由此揭开了两千年以来各代律学家们进行艰苦求索的序幕。直至明代朱载堉发明“新法密率”,才使得这一问题在理论上得以圆满解决
三分损益律与五度相生律的比较
“三分损益律”比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律”要早一百四十多年,在世界乐律学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儒、道、墨、法家的音乐思想
儒家的音乐思想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人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音乐家
“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评价标准
对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张“尽善尽美”
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
孟子
主张“君与民同乐”
充分肯定了音乐审美活动的社会性
认为音乐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具有语言所难以达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深入人心)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他的音乐思想主要见于《乐论》篇。《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标志着儒家音乐思想的成熟
音乐是人们真情的体现,“故人不能无乐”
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和”,即“中正平和”
音乐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他针锋相对地批评墨子的“非乐”的论点
《乐记》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我国早期的音乐美学基础,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论述了音乐的本质这一命题,带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系统论述了礼与乐的社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详尽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论述了音乐具有审美情感这一论点
道家的音乐思想
老子——《道德经》
他肯定音乐具有审美特征,可以给人耳目上的享受和娱乐
他认为“五音令人耳聋”,音乐于人有害,不能去吟听
矛盾
他提出了著名的“大音希声”的观点,即最美妙盛大的音乐是没有声音的,这是老子哲学思想“道”的充分体现
庄子
十分推崇自然之乐,推崇“天籁”。这与老子所谓“大音希声”具有相似的特点。在《齐物论》中,他论述了“人籁”、“地籁”、“天籁”的区别,认为最美妙的音乐是“天籁”
庄子对于儒家所推崇的为统治服务的礼乐,也持否定态度
墨家的音乐思想
墨子
他所提出的“非乐”主张是维护劳动小生产者利益的。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让人感到审美的愉悦,但它却不能解决人民的“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音乐的唯一好处是让统治者享乐,而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祸患,于治国不利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完全否定了音乐的社会作用,要求音乐具有直接的物质功利效应,主张停止一切音乐,这又流于片面了
法家的音乐思想:他们从功利目的出发
商鞅
他否定音乐在教育、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他要求音乐完全为统治者服务,对其他一切音乐都采取排斥的态度
韩非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反对儒家的礼乐论,宣扬音乐亡国论。另一角度又肯定音乐的某些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