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世纪音乐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编辑于2023-09-19 14:15:00 湖南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示:隋代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在音乐文化方面,首创教坊音乐机构,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并存的基础之上。唐代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而唐代发达的音乐文化也在此时期达到最繁盛的程度
西方音乐史,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西方音乐史,浪漫一词原指用罗曼语(Romance)所写的有关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冒险而富于幻想的骑士故事和传奇小说。欧洲史学家用这个词来称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
20世纪音乐
20世纪音乐的总体特征(对比题模版)
旋律上
传统音乐以流畅、起伏自然、有规律进行为基础
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节奏、节拍上
节奏是传统音乐的骨架,而且组织严格
现代音乐则是节奏自由多变,有的用复节奏、无节奏,有的无节拍、无小节线,有的由演奏者自由安排节奏,还有的是“唯节奏”
和声上
传统音乐以和谐为美,以三和弦为基础
现代音乐则打破了这一概念,以音响感觉为依据,不存在传统音乐的和弦结构与功能进行,频繁使用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采用音团和板块型音群,甚至连和弦的概念也不复存在
调式调性上
传统音乐以大小调为中心
现代音乐则常常是无调式调性的音乐,有的自创音阶、音列,有的不在旋律范畴中运动,也就失去了调式调性的意义
配器上
传统音乐将各种乐器优化组合,音色强调平衡
现代音乐则强调个别乐器,常用极端音区、噪音,突出打击乐,寻求新的声音色彩和发声器械
总结:20世纪是音乐多元风格并存的时期,不易全面概括,那些非传统手法的电子音乐、具体音乐等,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等要素,是和传统音乐的彻底决裂,因此对这些音乐不能用传统概念来解释,只有通过音响逐步感受、认识它。20世纪的音乐是对调性音乐的补充和扩充,同时也是对新音乐语言的探索
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
来源: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首先在绘画领域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它是在文学和绘画领域印象主义潮流的影响下产生,因德彪西交响组曲《春天》的问世而作为一种新音乐风格的称谓被保留下来
特征
印象主义音乐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注重表达对客观事物瞬间的印象,音乐大多具有神秘和飘忽朦胧的意境
它不以旋律为主,重视和声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调体系,多采用全音音阶和五声音阶;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减弱和声功能,模糊调性,大量使用变化音,多采用小型体裁
代表人物与作品
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夜曲》《大海》,钢琴曲《意象集》《前奏曲》等
拉威尔的舞剧音乐《达芙妮斯与赫(克)洛埃》《鹅妈妈》,管弦乐《波莱罗》《鹅妈妈组曲》等
德彪西
人物简介:德彪西,法国作曲家、评论家。走出了一条极具个性的音乐创作道路,并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鼻祖
代表作品
钢琴作品:《版画集》《前奏曲》《意象集》《月光》《水中倒影》等
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夜曲三首》《大海》《意向》等
《牧神午后》: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第一部重要的管弦乐前奏曲,也是印象主义音乐里程碑式的作品。(牧神午后》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写作,讲述了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神的的农牧神在午后的梦境,德彪西的音乐描绘出诗歌中虚幻朦胧的气氛,暗示了牧神的渴望之情。音乐建立在全音阶体系上,长笛柔和的独奏、带弱音器的圆号的召唤和竖琴的滑奏,轻柔抑制的力度,模糊的调性和节奏,都赋予音乐梦幻与即兴的特点
《大海》: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交响素描,以具有印象主义特色的管弦乐法,从三个侧面对大海进行了描绘,三乐章标题分别为:海上的黎明至中午,波浪的嬉戏,风与海的对话
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唯一一部歌剧)
创作特征
旋律失去主导地位,强调和声的作用,追求音乐的色彩与朦胧感。他注重的不是和声进行的功能性而是它的色彩效果,采用块状和弦,新的和弦结构: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未脱离大小调体系,但大量采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
他的管弦乐作品弦乐部分细腻,木管突出特性音区的音色,打击乐器丰富,组成模糊的色彩世界
善于使用小型体裁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俗,表达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营造出朦胧、飘忽不定的气氛
拉威尔
人物简介:拉威尔,法国作曲家。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代表作品
舞剧:《达芙妮斯与赫(克)洛埃》《鹅妈妈》
管弦乐:《波莱罗》《鹅妈妈组曲》
钢琴曲:《水的游戏》
创作特征
音乐具有印象主义特征,追求明亮色彩和动力性节奏,旋律具有调式倾向,采用五声音阶、平行和弦和附加音的和弦,配器清晰,作品体裁短小
继承了传统音乐的风格。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优秀成果,代表作《波莱罗》成为管弦乐配器手法的典范
重视吸收民间音乐的养分,如西班牙音乐,印尼、印度音乐的音调与节奏以及吉卜赛人狂放热情的音乐等,拉威尔将自由的乐思与古典的均衡形式,色彩性的音乐处理手法与朴素的民间音乐素材、异国情趣结合起来,形成富有个性的音乐语言
表现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
来源: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奥兴起的艺术流派。印象主义的反义词
特征
音乐具有反传统因素:旋律无连贯性,节拍无规律性,力度极端变化,和弦音响尖锐不谐和,结构不明确,最重要的是运用了十二音音列,因此,在表现主义音乐中找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抒情性、古典主义音乐的逻辑性、印象主义音乐的色彩美感,显得离奇怪诞
表现主义音乐放弃对周围世界的描绘,强调把内心体验表达出来,直接追求内心深处的感觉,主张音乐要表现人们的思想本质和内在灵魂
代表人物
“新维也纳乐派”
维也纳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勋伯格:《月迷彼埃罗》《一个华沙幸存者》
贝尔格:《沃采克》《露露》《抒情组曲》
韦伯恩:《帕萨卡利亚》
勋伯格
人物简介:勋伯格,奥地利作曲家、音乐理论家,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这些多元化的特征分别体现在其创作的三个阶段中
创作分期
第一阶段: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代表作六重奏《净化之夜》
第二阶段:无调性音乐时期。代表作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
第三阶段:十二音音乐时期。代表作《一个华沙幸存者》
艺术成就
对十二音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与贝尔格、韦伯恩同为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三人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从晚期浪漫主义出发,逐渐放弃调性到无调性过渡性的探索,最后找到新的音乐组织手法——十二音体系。从无调性音乐时期开始到十二音音乐时期是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风格时期,重要作品有《月迷彼埃罗》《一个华沙幸存者》
《月光下的彼埃罗》: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作的配乐颂唱作品。选用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吉罗的诗歌为词,以第一-或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丑角彼埃罗在月光下的醉饮和梦魇,描绘了超现实的情景,共21曲。作品为女声和8件乐器而作,用无调性技法写作,女声演唱运用介于歌唱和朗诵之间的“吟诵”方式
《一个华沙幸存者》: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作的康塔塔,为叙事者、男声合唱和管弦乐队而作,通过一个在华沙集中营幸存的犹太人的叙述,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暴行,作品主要用英语讲述,穿插有德语的叫喊声和希伯来语的合唱。作品由作曲家自撰歌词,用十二音技法写作,表达了作曲家对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念
十二音作曲技法是勋伯格对音乐创作的重要贡献,他选用半音阶的十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在十二个音都出现之前,不重复其中任何一音,以原形、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四种形式进行创作;旋律具有跳跃性特点,多用增、减音程,七度、九度音程和各种复音程。对20世纪音乐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音乐理论有《和声学》《作曲基本原理》
贝尔格
人物简介:贝尔格,奥地利作曲家、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作曲家。创作经历了由晚期浪漫主义向无调性音乐,继而向十二音音乐风格的转变
代表作品
歌剧:《沃采克》《露露》(未完成)
管弦乐:《抒情组曲》
艺术成就
对十二音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勋伯格、韦伯恩同为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三人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歌剧《沃采克》《露露》是十二音音乐的经典作品,也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作。其中《沃采克》结合运用古典结构和无调性手法,获得与调性音乐同样的撼人效果,创造了当时大型严肃歌剧上演次数的最高记录,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
他的十二音音乐常常显示出与传统音乐的一些因素相结合的特点,他是十二音音乐作曲家中最受公众赞誉的一位,其作品《抒情组曲》亦是十二音音乐的典范之作
韦伯恩
人物简介:韦伯恩,奥地利作曲家,哲学博士。他的创作经历了从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到无调性、十二音技法的转变,并为整体序列音乐指明了方向
代表作品:《帕萨卡利亚》
艺术成就
对十二音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勋伯格、贝尔格同为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三人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韦伯恩在十二音音乐中除了对高音加以组织外,还对时值、力度、节奏、织体、音色等要素作了相应安排,这类作品为“整体序列”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作品以一种高度浓缩、格言式的音乐语言著称
韦伯恩的创作更具先锋性,他将老师勋伯格的创作原则运用到极致,因此音乐语言也显得更抽象、主观
十二音音乐(名)
来源:十二音音乐是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一种作曲方法,也称十二音体系,十二音技术发展成体系的是勋伯格
含义:作曲家预先设置十二个半音的基本音列,并原型及其三种变形:逆行、倒影、逆行倒影作为基本材料进行创作。十二个半音地位平等,取消传统大小调体系的音级功能差别
每一个音必须在其余11个音都出现之后方可重复,防止调性的出现
避免三和弦进行,以免引起调性感
四度、五度音程,三全音音程尽可能只用一次
在序列中不过多使用相同的音程
代表人物
勋伯格:《月迷彼埃罗》《一个华沙幸存者》
贝尔格:《沃采克》《露露》《抒情组曲》
韦伯恩:《帕萨卡利亚》
新古典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音乐又称“新巴洛克时期音乐”,是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现代音乐派别之一
特征
从美学上看,新古典主义追求的是均衡、稳定、理性的音乐,提出“返回巴赫”的主张
从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看,追求旋律、节奏的均衡对称,要求恢复库普兰、亨德尔等巴洛克时期及早期古典主义创作风格和具体手法;提倡清新规范的曲式结构,反对自由散漫的结构;提倡纯音乐,复兴浪漫主义时期之前的体裁形式(托卡塔等),反对标题音乐;提倡小型化、室内化的乐队编制,反对庞大的乐队编制。但是,由于这个音乐流派常把巴赫等作曲家的音乐形式与20世纪新的音乐语言结合在一起,倾向于采用扩张调性、甚至无调性技法,和声复杂,常夹带20世纪特有的尖锐、新颖、不协和的音响,配器音色多变,因此并没有真正回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功能调性系统中,没有真正地反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本色 人们把这个复古的音乐流派称为“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区别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代表人物
【俄】斯特拉文斯基《浦契涅拉》
【德】欣德米特《画家马蒂斯》
斯特拉文斯基
人物简介: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罗斯作曲家。他在舞剧音乐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其创作经历了俄罗斯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序列主义音乐的转变过程
创作分期
第一阶段,俄罗斯风格时期。以三部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为代表
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浦契涅拉》
第三阶段,序列主义音乐时期。合唱《哀歌》
艺术成就
作为20世纪的音乐领袖,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中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在影响同时代作曲家的同时也使他们不可抗拒地追随其后。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序列音乐写作是他引领的两个重要的音乐潮流;作为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倡导者,他主张对古典时期的美学原则进行反思和重新运用,并作有该音乐风格的标志性作品《浦契涅拉》
斯特拉文斯基为俄罗斯音乐做出了重大贡献。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舞剧作品,表现了俄罗斯古老的民俗特点和宗教精神,以《火鸟》《春之祭》为代表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音乐语言:节奏作为创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突破了强弱规则交替的限制,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状态;旋律常建立在一个音域狭窄的短小片段上,呈锯齿形,没有起伏,服从于音乐的整体需要;和声模糊,不采用三度叠置的结构;配器时,常寻找乐器的特殊音区和演奏法,偏爱管乐,不喜欢弦乐,因为弦乐的情感表达容易引起人们对浪漫主义音乐的联想,与他的创作原则不符
《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1913年创作的舞剧音乐,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作品。它描写了俄国古代未开发民族在春天祭献大地的仪式。第一部分是对大地的崇拜;第二部分是祭献,一名少女在圣神的祭礼中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浦契涅拉》:斯特拉文斯基1920年创作的一部独幕舞剧,他又把这部作品改成了管弦乐组曲。古典体裁结构:1序曲,2小夜曲,3小谐谑曲,4塔兰泰(台)拉,5托卡塔,6两个变奏的加沃特,7小步舞曲 剧中的浦契涅拉是一个热心、机智、聪明的人,因此他得到了许多姑娘的喜爱,却也遭到了其他男青年的嫉妒,然后他在被其他男青年陷害的过程中,假装死去,青年们以为达到目的,然后就开始穿上浦契涅拉的衣服,向自己心爱的姑娘求婚,然后浦契涅拉不但没有报复他们,还帮助他们成亲,最后他也娶到自己心爱的姑娘
欣德米特
人物简介:欣德米特,美籍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中提琴家、音乐理论家和教师。他本人也是德国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创作分期
第一阶段,晚期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音乐时期
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时期,《乐队协奏曲》
第三阶段,以新古典主义时期风格为主。以著名交响曲《画家马蒂斯》和钢琴曲《调性游戏》
艺术成就
作为作曲家:他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以交响曲《画家马蒂斯》为代表作品。他的音乐风格的主要特点是:巴洛克式的曲式、节奏和旋律,十分重视对位、不谐和、干涩的对位因素占重要地位。因此,也常常被称为“作曲家中的作曲家”
作为理论家:他著有《作曲指南》等著作,是20世纪作曲理论最重要的著述之一
作为演奏家:他多才多艺,一生从未间断过演奏实践;他组建的“阿玛尔—欣德米特弦乐四重奏”是当时欧洲最优秀的组合
《画家马蒂斯》:欣德米特于1934年从他创作的同名歌剧音乐中选编的交响曲。原歌剧有七场,根据宗教改革时期德国画家马蒂斯故事中的真实情节加以部分虚构创作而成。它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品。虽然作曲家拿马蒂斯的三幅名画的标题为三个乐章命名,但他认为此作品并不是标题音乐
第一乐章《天使的音乐会》
第二乐章《葬礼》
第三乐章《圣·安东尼的考验》
“六人团”:奥里克、迪雷、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和泰莱菲雷
民族主义音乐
20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时期民族音乐的异同
在音乐内容的表达上
在音乐素材的处理上
在同时期音乐特点的吸取上
巴托克
人物简介:巴托克,匈牙利民俗学家、钢琴家、教育家和作曲家,是继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之后,一位以自己独特新颖的音乐语言,根植于民间音乐创作而赢得世界声誉的20世纪音乐大师
创作分期
第一个时期: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
第二个时期:民间音乐风格形成期。钢琴曲《献给孩子们》《小宇宙》,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
第三个时期:创作上受到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影响,尤其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舞剧《神奇的满大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音乐》
艺术成就
作为民俗学家,巴托克是民族音乐学最早的奠基人之一,一生收集了九千多首民歌。他们通过对这些民歌的整理研究,发现真正的匈牙利民间音乐是农民音乐
作为教育家,在钢琴教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编订了体系化的钢琴教材《小宇宙》和《献给孩子们》,这些练习曲篇幅短小,节奏简练,旋律语汇儿童化,和声色彩新颖,充分考虑到儿童在学习中注意力短暂和思维单纯的特点
作为作曲家,他创建了巴托克音阶、和弦拱形结构、不规则的节奏组合等特有的音乐形式,把西方作曲技术的最高成就与匈牙利民间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音乐语言
威廉斯
人物简介:威廉斯,英国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第二位代表作曲家
代表作品
乐队作品:管弦乐《绿袖子幻想曲》,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伦敦”》《第三交响曲“田园”》
艺术成就
他对复兴20世纪英国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英国民族音乐奠基人之一。他收集整理英国民歌、发掘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民歌,并创建了英国民歌研究会
作品在旋律、节奏上,紧密结合英国古老民歌中五声音阶、六声音阶的旋法以及农村舞曲的节奏特点;在和声上,采用前古典主义时期英国民间多声部平行五度的和声进行;在调式上,用17世纪前的一些教会调式,如混合利底亚调式,形成了自己的音乐语言,使音乐更具有英国的民族性
格什温
人物简介:格什温,美国作曲家、钢琴家。他将充满活力的爵士乐风格与西方音乐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最富有美国特色的作曲家
代表作品:《蓝色狂想曲》
艺术成就
他是20世纪民族音乐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将美国爵士乐音乐素材与古典作曲技法融于一炉,作品《蓝色狂想曲》不仅极富美国风味,而且也成为世界音乐作品中的经典
他的《蓝色狂想曲》以爵士乐为特定,架起了通俗音乐与传统音乐之间的一座桥梁,也为爵士乐走向世界舞台,走进专业音乐领域起了积极作用
科普兰
人物简介:科普兰,俄国犹太移民的美国作曲家,是一位精力充沛,富有创造力的音乐家
创作分期
第一个时期:作品体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法国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
第二个时期:他转向接受欧洲音乐,虽然有些作品还是显示出新古典主义风格,但开始运用美洲和美国的本土音乐元素
第三个时期:他对勋伯格的序列音乐产生了兴趣
艺术成就
他是第一位被国际公认为具有本土风格的美国作曲家,他的作品既具有民族风格又有个人特征,充满了美洲风情和西部牛仔歌曲的浓郁韵味。如《小伙子比利组曲》《牧区竞技组曲》
致力于美国本土音乐的传播,举办美国新音乐音乐会、成立音乐出版社和美国作曲家联盟等,对美国青年作曲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旋律多大跳,节奏吸收了爵士乐及其他民间音乐的节奏特点;和声简朴,调式常建立在自然音阶之上,游离于大小调之间;音乐风格倾向于抒情而富有诗意
20世纪上半叶其他风格的音乐及英、美、俄音乐家
英国音乐家
蒂皮特
人物简介:蒂皮特,是20世纪20年代后活跃在英国乐坛上的重要作曲家
代表作品:四部交响曲《乐队的协奏曲》,《亨德尔主题变奏曲》,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
艺术成就
注重社会性重大体裁,反映自由和胜利的渴望,表现在歌剧、清唱剧和交响曲等体裁中。他的著名作品是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
他的音乐风格多样,既受16世纪英国作曲家的节奏和美国布鲁斯音乐旋律的影响,又受贝多芬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个性,并使他成为英国最优秀的作曲家之一
布里顿
人物简介:本杰明·布里顿,英国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后活跃在英国乐坛上的重要作曲家
代表作品
器乐作品:《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歌剧:《彼得·格莱姆斯》
《战争安魂曲》《安魂交响曲》
艺术成就
在歌剧与声乐套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音乐严格遵循19世纪艺术风格,调性明确,民族风格浓郁,富有生活气息。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便是该风格的杰作
他对传统及当代作曲手法运用自如,作品既专业又通俗,体现了兼收并蓄的风格
既为专业表演艺术家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也为业余爱好者和青少年写了很多优秀作品。为业余爱好者而作的著名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等
俄罗斯作曲家
普罗科菲耶夫
人物简介:普罗科菲耶夫,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斯克里亚宾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创作重点是芭蕾舞剧
代表作品
歌剧:《战争与和平》
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
交响乐:《第五交响曲》
朗诵与乐队音乐童话:《彼得与狼》交响童话
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20世纪最出色的康塔塔之一
艺术成就
从作品上看,他的歌剧《战争与和平》在20世纪为数不多的新剧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柴可夫斯基以来最重要的一部舞剧音乐作品;《彼得与狼》对引导管弦乐原理的初学者入门具有指南作用,是西方音乐史上流传最广的一部音乐童话作品;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20世纪最出色的康塔塔之一;此外,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在20世纪东方西方音乐史中都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从音乐总体特征上看,他的音乐既有古典、创新、抒情和诙谐的特点,又强调民族特色
从音乐旋律风格上看,强调抒情性是他音乐中最显著的特点
肖斯塔科维奇
人物简介:肖斯塔科维奇,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
代表作品
交响乐:《第三交响曲(五一劳动节)》《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第十一交响曲(1905)》
室内乐:15部弦乐四重奏(自贝多芬以后)
钢琴作品:《24首钢琴前奏曲与赋格》《24首钢琴前奏曲》
艺术成就
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其15部交响乐贯穿于整个艺术生涯,也是他对社会政治变迁以及他所受到政治影响的回应,如《第三交响曲(五一劳动节)》《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第十一交响曲(1905)》
他的15部弦乐四重奏和《24首钢琴前奏曲与赋格》是20世纪不可多得的珍品,是古典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相结合。《24首钢琴前奏曲与赋格》则是自巴赫以来钢琴复调音乐的典范
在创作特征上,他的音乐常以音域宽广、旋律高亢、节奏坚定以及严密的逻辑布局和大型的体裁为特征
在音乐风格上,他的音乐凸现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很难归属于20世纪的任何一个流派。音乐中勇敢无畏的个性来自贝多芬,美好崇高的形象来自巴赫,激越澎湃的情感来自柴可夫斯基,怪诞讽刺及悲剧性特征源于马勒,民主主义与穆索尔斯基相关联,而现代技法则受20世纪新音乐的影响
微分音音乐
小于半音的音程被称为微分音,用微分音进行创作的作品就是微分音音乐。它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种音乐
系统地进行微分音音乐创作的是捷克作曲家哈巴,他从1921年开始提倡用1/4音、1/6音作曲,他本人也成为20世纪微分音音乐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是《第三弦乐四重奏》
噪音音乐
噪音音乐是由振动无规律的噪音构成的音乐
噪音音乐也被称为未来主义音乐
虽然这种音乐形式在一战后中断了发展,但它却影响了后来不少作曲家的创作观念,法国作曲家瓦雷兹就是其中的代表
瓦雷兹
人物简介:瓦雷兹,美籍法国作曲家
代表作品:《电离》,电子音乐《沙漠》《电子音诗》等
艺术成就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创新观念上对西方音乐影响最大的音乐家之一。受未来主义(噪音音乐)的影响,把音乐的“乐音”概念扩大到自然界的所有“声音”范畴,突破了传统乐器的演奏范围
他借助新出现的电子设备,创作了《电子音诗》等电子音乐作品,使用噪音和电子手段,把音色、音响提到首位,这种对音响效果的独特尝试对战后的音乐风格具有重要影响,他的作品也成为电子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0世纪50—60年代的音乐
序列音乐
序列音乐也称序列主义音乐,是作曲方法上按照固定顺序对乐音进行安排的一种音乐。第一首真正的序列音乐作品是:梅西昂钢琴曲《时值和力度的模式》
十二音音乐也是序列音乐的一种形式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序列音乐,它不仅在音高上采用序列手法,而且把表现音乐的节奏、力度、音色等方面也都按序列编排,然后这些序列以变化形式在全曲中重复。实际上,这种序列音乐是前一种音乐(十二音音乐)的拓宽形式
为了区别这两种音乐,前者一般被称为“十二音音乐”,后者被称为“序列音乐”、“整体序列音乐”或“全面序列主义”
代表人物:梅西昂《时值和力度的模式》、布列兹《无主的锤子》
梅西昂
人物简介:梅西昂,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
代表作品:《时值和力度的模式》
艺术成就
在序列音乐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将音高、时值、力度、音色作为参数,创作出第一首真正的序列音乐作品,奠定了序列音乐发展的理论基础
他综合了各种音乐素材:鸟语、印度音乐、格里高利圣咏、东方打击乐器、弗朗克的和声、十二音体系,以及不受小节重音规律约束的自由拍子等,以独特的方式,运用这些元素,从而创作出最具个性、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布列兹
人物简介:布列兹,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是整体序列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无主的锤子》,为两架钢琴作的《结构1》《结构2》
艺术成就
他对20世纪的序列音乐做出了重大贡献。创作以韦伯恩后期风格为基础,吸收了梅西昂、德彪西音乐中的节奏和音色,形成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正是他的成就之一
他最著名的作品《无主的锤子》,是一首为女低音和六件乐器而作的整体序列音乐作品,也是序列音乐的经典之作
偶然音乐
偶然音乐,又称为机遇音乐,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兴起的
偶然音乐追求音乐的不固定性,即兴表现音乐内容,获得偶然的音响效果。它允许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作种种随心所欲的想象和发挥,可以有乐音,也可以有噪音,以寻求偶然的音响效果
这种音乐与严格控制的序列音乐相反,偶然音乐的音乐材料、音源是生活中的一切声音,有时还可能是无声
偶然音乐的创始者是美国的凯奇
凯奇
人物简介:约翰·凯奇,美国作曲家、钢琴家。他是个孜孜不倦的试验家和不遵守音乐规律的人,对偶然音乐、电子音乐和无声音乐进行了探索
代表作品:无声音乐《4分33秒》《0’00”》
艺术成就
倡导偶然音乐,创作了《4分33秒》《0’00”》等著名作品。在限定时间、寂静无声的演出过程中,来自观众的任何一种声音都成为音乐的一部分,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演绎音乐。该作品反映了他的艺术理念:生活就是音乐,音乐就是生活
他的音乐改变了演奏者的作用,而在偶然音乐中,演奏家在演出时还要参与创作,担负起作曲家的一部分工作
电子音乐
概念
电子音乐是指用电子手段创作的音乐,与采用共鸣体(乐器)自然发声的声音进行创作的传统音乐相区别
电子音乐并非指那些由电声乐器演奏的音乐,而是特指不仅在演奏上,而且在作曲上也利用电子手段而产生的音乐,是演奏与作曲合为一体的音乐形式
形成与发展
电子音乐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一个新音乐品种,是音乐艺术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录音带音乐与具体音乐时期
电子合成器音乐时期
电子计算机音乐时期
施托克豪森
人物简介:施托克豪森,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是现代音乐的积极宣扬者
代表作品:电子音乐《麦克风1》《麦克风2》
艺术成就
电子音乐作品《麦克风1》和《麦克风2》,使他成为最重要的电子音乐作曲家
作为一个勇于探索与创新的作曲家,他是追求绝对自由和神秘主义音乐的典范。用不同手法和理念创作每一部作品,不确定因素成为他音乐作品的重要特征
新音色音乐
1945年后,音乐创作中出现了一种转向寻找新音色的现象。他们已经在横向和纵向的组合上对作品的音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拓展。这种把静止的、具有粗糙的打击乐效果的“音簇”,及其流动状态中形成的“音块”“音带”“音团”作为基本材料的音乐称为“唯音音乐”、“音响音乐”、“构造音乐”或“音色音乐”。它主要运用音响材料的各种不同结集状态以及声学特征上的变化、对比为主体而进行创作,由传统乐器演奏,通过新的演奏方法开拓新的音响资源
为新音色的产生做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作曲家:彭德雷茨基《广岛受难者的哀歌》、利盖蒂《气氛》(《大气》)
彭德雷茨基
人物简介:彭德雷茨基,波兰作曲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最重要的作曲家
代表作品:管弦乐《广岛受难者的哀歌》
艺术成就
《广岛受难者的哀歌》是音色音乐的典范,通过在传统乐器上使用特殊的演奏方法,如最高极限音、在琴马后的弦上演奏琶音、用弓根或指尖敲击小提琴的面板、在琴马上演奏等,构成一种新型的音乐语言
他是最早使用敲击声、锯木声、打字机声、尖叫声等音响进行实验的先锋派作曲家之一
把音响上的探索和作品的内容表现结合起来,常常赋予作品一定的戏剧性结构
利盖蒂
人物简介:利盖蒂,出生于匈牙利的奥地利作曲家
代表作品:管弦乐《大气》(《气氛》)
艺术成就:管弦乐作品《大气》对音色音乐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该作品发展了音块作曲手法,大量使用不同音量、浓度与音色的半音音响的组合,标志着新音乐在技术和美学上的转折点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音乐
简约音乐
简约音乐是用最简单的材料和手段来构造作品,而彻底抛弃西方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发展过程中所聚集的一切繁复厚重的东西。其特征是在有调性的音乐基础上,作无休止的重复,通常自始至终保持同一节奏型,在有限的几个音上作微小的变化,将音乐的运动和发展原则降到最低限度。如赖利的合奏曲《在C音上》
代表人物:赖利《在C音上》
拼贴音乐
拼贴一词来自视觉艺术领域,其本意是指把不同的材料物,如报纸、布块、牛皮纸等粘贴在一起,形成一件艺术品。这种艺术形式被引入到音乐领域中,即把完全不同的作曲家、流派和风格的音乐粘合在一起,使其作品中引用的材料的时空跨度和对比度等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将格利高里圣咏、巴赫的赋格和当代爵士音乐拼贴在一起,就是拼贴音乐
代表人物:美国音乐家克拉姆《远古童声》
新浪漫主义
新浪漫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的一种流派,通常这种音乐有调性,但此时的调性并不等同于“调性音乐”时期的和声、结构和调性,而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用新颖的音乐语言对50、 60年代盛行的过于理智和抽象音乐的序列音乐进行否定,音乐中开始强调情感的表现,以不同的程度来应用调性,注重浪漫主义风格,这就是新浪漫主义音乐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贝里奥《交响曲》
第三潮流音乐
第三潮流音乐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作曲家舒勒倡导的一种思潮。他主张把西方现代音乐的手法和特点与各国的流行音乐相结合,引用流行音乐的某些音调或音乐语汇来发展现代音乐,最初主要是指西方现代音乐与爵士乐的结合,到20世纪70年代后又有所发展,延伸到与各国流行音乐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