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怎样写故事
写作的过程中也是会遇到身体的心理的,甚至来自外界的压力。但是如果坚定信念就会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没有不劳而获的幸福生活,更没有懒惰,却能获得财富的人生。本图将分享如何写故事,如果对你有用的记得点赞哦。
编辑于2019-03-24 09:07:36怎样写故事
引言
一个故事的驱动力是无形的,不是天赋,不是语言表达,也不是情节。答案是:随着主人公进入故事当中,他纠结、思量,并权衡最关乎自身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做出艰难的决定,如此推动叙事。 在这个过程中,一切自然流溢而出。
这里的纠结不是普通的内心矛盾,而是主人公几乎无法实现的目标:他要实现心中的愿望,同时还要在恐惧面前不丧失自我。
主人公内心的斗争是小说的火线。在一部小说中,所有的部分,包括兴动、情节甚至“感官细节”都必须和“内心斗争”在同一轨道上。
如果不能让主人公内心产生挣扎,无论多好的情节和文字都会让读者出戏,将故事打入冷宫。
故事关乎人物内心斗争,而非内心之外的事。最重要的是,朱容共如何由内去认识、去克服并且解决情节设置的各种“问题”。
也就是说,早在情节中的“问题”发生数十年之前,人物内心的性格矛盾点就应该出现。
因此,如果你不知道你的主人公想
要什么
心中怀有什么谬念
你也不知道如何构建情节帮助他克服谬念……那你就写不出好故事。
也就是,在开始构建情节之前,你要对主人公的内心矛盾了如指掌。
第一部分:真正的故事应该是什么样的
1故事:大脑的解码器
故事的深层目的
让我们可以走出当下,展望未来,得意规划生活中极其惧怕的事——未知之事、突如其来之事。
故事如何开启大脑?
它是诱饵,从生理上牢牢抓住你,让你束手无策,让你从真实世界消失,进入故事的世界。面对那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感觉,你只有放下一切,专注于其中。
引起这种涌动感觉的是多巴胺。这是一种化学反应,由强烈的好奇心所激发。一个好故事能让读者产生好奇心。你想了解故事,而那种感觉就是大脑给你的奖励。
故事跟经验一样,将“意义”直接注入我们的信仰体系——不是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而是让我们自己去感受。
因为,故事的基础是情绪。
哈佛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情绪不仅仅很重要,事实上,它体现了“重要”一词的全部含义。
因此,传达的意义在于情感、情绪,而不是逻辑。
因此小说要千方百计传达情感,从故事主人公直接传达给读者。
读故事时的大脑活动情况显示,我们并不是故事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大脑会对现实世界发生的事做出反应,而如果这些事来自一个好故事,大脑对它们做出的反应与现实世界的经历反应会完全相同
读者必然会下意识地想象:我能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什么,才能不被置于死地,还能前途无量?
大脑并不冲着优美语言或剧情去读小说,而是更看重深层、有意义的东西——内在信息。它能让我们在这个光辉、残酷又美丽的世界里活下去。
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别人怎么做,但最重要的是要 看出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对此我们往往力有不逮:其他人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究竟相信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念?读者渴望了解这些。
我们不是借助故事来逃避现实,而是依靠它来引导现实。
故事究竟是什么?
故事就是关于 所发生的事 如何影响 某个人 达成艰巨的目标,如何 改变他的内心。
情节是浮在表面的众多事件。只有对主人公产生影响的情节,才能获得意义与情感的厚度——不是笼统的影响,而是能最终导致主人公达成艰巨目标的影响。
艰巨的目标就是故事的难题。所有的故事都围绕主人公如何克服 躲不开的难题 而展开。
这个难题只有一个,但是它得不断升级。
如果它太简单,就构不成难题。
也不能太肤浅,而是得在每一个转折点上都会引起主人公不同 的内心挣扎。
到了故事结尾,主人公看事物的眼光将迥异于当初。
内心变化,才是故事真正的要义所在:主人公遭遇的情节,如何改变他的世界观。
不管哪种类型的故事,其中蕴含的悬疑都包含同一个因素:每个关键人物——无论什么身份,都根据自己内心的计划而动,通过他们自己的主观视角在审视这个事件。
故事无关乎情节,而关乎内心。
读者不是为了看事情一件件发生、堆积而去读小说。读者是希望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去体验这些事件,跟着他们纠结,下一步该怎么办?
读者会着迷于此,因为这可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有他们渴望得到的内在信息,从而获得满足感。
所以……主人公内心的矛盾,是真正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唯一因素。
2谬论:我们学到的写作知识都是错误的
谬论一:上乘之作(在于措辞好)
生物学让我们茅塞顿开
对于一个好故事来说,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读者的一部分大脑麻痹,让读者忘记这其实是一个故事,你觉得它是真实的,你与主人公有着相同的神经回路。
当读者沉浸在故事中时,最不能也不想做的就是,弄明白作者是怎么创作出这种“丝毫不令人怀疑”的真实感,让读者欲罢不能。
于是,你只想享受这个故事,只想活在这个故事里。
有时候,最好的作家给的是最坏的建议
如果你在黑暗中写作,以为故事水到渠成,这个想法简直贻害无穷。你忘了,有些作家是有天赋的。自由书写是一种绝大的错误。
谬论二:自由书写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吧,故事会神奇的出现。只是结果是“噢,我以为它会让人爱不释手;没想到,是懒婆娘的裹脚布。”
人有自由发挥的冲动,源于内在的“自救潜意识”,选择一条更简单的路,减少大脑的损耗,把宝贵的精力保存下来应付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危机——这些正好是故事要讲的内容。
要把创造力引向过去,那里才是你故事开始的地方,而不是盲目释放你的创造力。如果没有过去为现在做铺垫,一切都没有来由,一切都无法达成——在读者看来,这故事松散不堪。可能有几页手稿可圈可点,但整体完全是一堆废纸。
如果自由书写、情节设计和故事结构都不起作用,那什么才是有效的呢?
考虑故事对大脑产生的作用,解决的办法来了
先创作内部故事,让内部故事伴随你的主人公内心斗争,破土发芽,茁壮长大,瓜熟蒂落。只有这样,你才能创造出情节。
谬论三:初稿都是不堪入目的
一个实实在在的故事和满篇的东拉西扯有天壤之别。
谬论四:情节设计
他们认为,作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列情节大纲,也就是小说中的外部事件,然后才能下笔写字。
创作之前,为小说创建一个蓝图是对的,但情节设计者的关注点错了
他们关注外在情节,关注外部层面的“是什么”
如果自由书写、情节设计和故事结构都不起作用,那什么才是有效的呢?
考虑故事对大脑产生的作用,解决的办法来了
先创作内部故事,让内部故事伴随你的主人公内心斗争,破土发芽,茁壮长大,瓜熟蒂落。只有这样,你才能创造出情节。
而不关注内在故事,不关注主人公身上已有的、内在的“为什么”
情节设计者往往从表面事件入手,但并不考虑主人公在某一点上的过去
而这个“过去”不仅决定情节立发生什么
如果自由书写、情节设计和故事结构都不起作用,那什么才是有效的呢?
考虑故事对大脑产生的作用,解决的办法来了
先创作内部故事,让内部故事伴随你的主人公内心斗争,破土发芽,茁壮长大,瓜熟蒂落。只有这样,你才能创造出情节。
还决定他如何看待世界
采取什么样的兴动
更重要的是,决定兴动背后的动机
他们刚好弄反了
编造情节,是为了迫使主人公去具体体验某个艰难的内心变化
如果自由书写、情节设计和故事结构都不起作用,那什么才是有效的呢?
考虑故事对大脑产生的作用,解决的办法来了
先创作内部故事,让内部故事伴随你的主人公内心斗争,破土发芽,茁壮长大,瓜熟蒂落。只有这样,你才能创造出情节。
那就像是在说:我打算把一个人一生中最难的、改变命运的事件写出来,而对于这个人,我一无所知。
谬论五:外部故事结构
在尚未确定小说主人公之前,如果先绘制故事蓝图,会把作者困在小说的表面。
无数写作者驾轻就熟地开始列出“故事结构”的框架。但这些写作指南实际上跟故事没有关系,而只是情节。
事实上,这些指南之关注事件发生的顺序,在每个主人公身上都能套用。因此只是徒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性内容。
正确的做法是,现有好故事,之后才有故事结构,而并不是作者从外部创造完毕后再嵌入故事里。
没有前因哪有后果
从根本上看,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如何与一个生命中无法逃避的困难做斗争,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改变。
简单来说:如果不知道主人公在变化之前是什么样子,你就无法写出这种变化。具体来说,如果你要阐述一个问题,就得了解它的起因是什么。
现实告诉我们,当我们被迫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这个问题可能已经积累了很长事件——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你要讲的这个故事,不是从第一页开始的,而是在第一页之前,早就开始了。
每一部小说都应该直接切入正题。“相比从头开始,从事情的中间开始要技高一筹。”
但很多作者错误理解了这句话,讲它理解成“直接切入当下的事件中,事后再予以说明”。作者们殚精竭虑地把“是什么”搬到纸上,而对“为什么”浑然不知。
真相是,你的小说从“故事的中间开始”。从第一页开始,情节开启,故事就进入了下半部分。
下半部分——也就是小说本身,包含了上半部分(小说之前)的大量片段,在主人公千方百计弄清楚事情原委,并纠结于该怎么办的时候,它们以闪回、对话、记忆碎片的形式出现。
难题是,没有上半部分,就没有下半部分(小说),上半部分要交待难题的缘起和主人公的前身,这样作者创作的故事情节才会迫使他与难题斗争,并发生改变。
只有先锁定小说的起始之处,才可以正式起草蓝图,并创作故事和情节,这样的情节才蕴含着水到渠成的美学——因为,未来从过去中得来。
第二部分:创造故事的6W原则
3What If:打破“万一……怎么办”的思维惯性
大脑渴望确定感,我们倾向于去了解确定的事情,并依此做出相应的计划。
第四步:构建你的假设问题
你的假设问题最直接的目的不是告诉陌生人你的书要讲什么内容,也不是为了吸引住读者,而是要告诉你自己,在开始雕琢情节之前,需要做哪些探索。
练习4
写一个包含上下文,冲突,并含有言外之意的具体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能抵达你的主旨的假设问题。
世事难料,但我们希望意外发生时,一切准备已经就绪,这样才不会把自己弄得像个笑话,比如暴风雪天穿着人字拖和短裤。
而故事的诞生,天生就是一种展望未来的方式,帮助读者计划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以免读者淬不及防——这就是我们需要故事的原因。
每一个故事,都始于这样一个问题:嗯……万一……怎么办呢?
幼儿园学的知识(包括现在学的)都大错特错
没有上下文的假设就是无根之水
但我们又没人知晓未来,所以往往花很多事件想“万一……怎么办”。是的,我们都喜欢做梦,未来充满了无法预期的挑战,我们希望自己能顺利通关。
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假设
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并不是解放了你,而是将你束缚得不能动弹。我们面临的选择越多,我们越可能什么选择都做不了,不仅如此,选择过多常常引发焦虑。
我们在8岁时就直到,一旦叙事的坑给自己挖得太深,唯一的出路就是:宣布这是一个梦。
主旨是什么?或者说,如何让假设问题去开启一个故事
为外在命题提供一个内在核心:你的主旨是什么?
身为作者,在动笔写第一页时,就要知道主旨是什么。
主旨确立了一样东西:主人公内心矛盾的原因。
主旨是在主人公的内心矛盾中应运而生的
关注外部情节的假设问题将触发内心矛盾,最终形成主旨。
主旨就是对不痛不痒的假设问题进行改造,使之具备力量,开始驱动故事的生命力。
第一步:一个念头刺中了你
你能集中经历去感受要创作一个故事的念头刺中你的那一瞬间了吗?
可能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图像
练习1
可能那一闪念和你长久想表达的一个主旨有关
或许这个假设问题本身一下子就吸引了你
或许它是突然冒出来的,没有答案,但挥之不去。
第二步:为什么你在乎这个想法?
它对我来说,到底哪里重要?“琼·狄迪恩说:我写作完全是为了找到我在想什么,我在看什么,我看到了什么,而它们又意味着什么。找到我的渴望和我的恐惧。”
练习2
作为作者,我们都渴望做一件事:去交流。与他人建立连接,成为人类宏大对话的一部分。
或许还能赚点小钱。
第三步:主旨是什么?
你想要你的读者思考什么?
练习3
你要揭露人性的哪个方面,来帮助我们避免未来重蹈覆辙?
要关注故事要应对的具体难题是什么,这个难题对于主人公的意义在哪里?
(自言自语)主旨应该是一个判断句,“……会怎么样?” 而不是陈述句。
塞缪尔·约翰逊:一个作者所具备的最龄人惊叹的两项能力:一是让新奇的事物看起来熟悉,另一个是让熟悉的事物看起来新奇。
你让我意想不到
找一个习以为常的模式,打破它!这才是应该写进故事里的事,因为掌控这种局面必定超出了我们正常范围内的驾驭能力。
所以,假设问题应该围绕着一个打破模式的突发事件进行……
4Who:你要彻底颠覆“谁”的生活
偏心的重要性
主人公的大脑是读者的入口
我们的生存法则就是对生活中杂乱无章的事做出合力解释,并更实际和主管地去考虑这件事将如何影响我。
随着故事展开,大脑将组织一道滤网:故事讲给主人公造成什么影响,进展中的事件对主人公有什么意义?
当我们沉浸在故事中时,我们不是在被动阅读一个关于他人的故事。从神经中枢层面上说,我们是在积极体验这个故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天性会把主人公的经历变成自己的。
为什么主人公是那个人,而不是其他人
“知识的诅咒”:一旦你知道了某件事,就很难想象出自己不知道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将假设问题中的主人公转换成具体的某个人,并让他“召唤”出一个困境。这种“召唤”,不是简单地设置出一个,而是他过往生活做过的所有事,或好或坏,把他带到了这个困境,是一种因果。
有时候,把我们的命运推进深渊的,往往是无从选择的生长环境,是自己一切所作所为的积累。
在一件事发生之前要确定他到底是谁,因为你的小说将改变他的命运。问题还在于,在你改变他之前,他原本是怎么样的人?
哪个人的转变——内心的变化,体现了主旨?内心矛盾迫使他做出一系列决定,而这些决定驱动了情节发展。
不是说世界让他们面对了什么,而是他们从这些事件中解读出什么意义?
寻找你的主人公
不是情节控制人物,而是人物控制情节
科学家面对互联网消失的故事
一个互联网宅男面对互联网消失的故事
如果你找到了不止一个主人公怎么办?
一定要选出来一个,通过他的视角,观看其他人物。
多个主人公的假象
其实只有一个
故事属于主人公。
首先,你看到了什么?
在小说开始之前,需要想象出主人公是什么样子。
主人公不知道你正打算把他放入逆境,将他弹射出安全范围,让他进入可掌控之外的世界。
记住,小说并不仅仅讲述他如何应对自己从未涉足过的陌生世界,而是讲诉他生活中一直以来的苦苦追求——只不过他还没意识到这点而已。
重点是,你的主人公并不能以“不痛不痒”的姿态开始。他始于某个特别的点,怀有特别的想法,确信你的小说会逼迫着他出问题。
为了弄清他的想法、目标以及如何颠覆他对生活的期望,作者还需要知道主人公在产生这个目标之前是什么状态,那时候他还完全不知道——作者已经设定好了障碍在等着他。
动笔之前,先想象主人公,这样可以帮作者梳理他是如何来到小说中的。很快你会对主人公有进一步认识,接下来勾勒出的细节会得到拓展。
练习5
5Why:你的主人公究竟“为什么”在意
对主人公来说,为什么从故事第一页开始,就要让哪个不可避免的矛盾越演越烈?
具体发生的事对主人宫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些事要搅乱主人公的什么计划?
他们要让主人公面对什么样的内心恐惧?
他们燃起了主人公什么欲望,让他别无选择,被迫就范?
小说的侧重点不是假设问题对主人公造成的外在改变,而是侧重为什么这些改变对他来说很重要。
要回答这个问题,智能深挖故事埋藏着的核心:主人公的过去。
人们常常忽略的一个事实就是:主人公的一切都来自他的过去。
现在或者说当下,主人公生活中所经历的事,都是由过去的点滴积聚而成。
作者的任务,就是不让主人公如愿以偿。因为这正是我们天生喜欢故事的原因:在应对意想不到的变化时,我们会表现出洞察力,因为意料之外的事发生时,事情也变得越发有趣。
所以,即便你主人公期盼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也最好让事情与他预期的大相径庭,并引发一些问题,让他措手不及。
所以,要先了解主人公最初的计划——在他进入小说之前,他想得到什么?
是什么谬念让他退缩?
为什么他会想得到这样东西?为什么这个该死的谬念一下子阻挡了他呢?
要依据假设问题和主人公透露的信息,寻找他生活中非常细节的瞬间——方法就是问一问“为什么”?
为什么问“为什么”?
人的大脑是寻求意义的机器,我们喜欢透过事物表面去探究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经常问“为什么”应该是进化赋予人类最精确、简练而有效的生存工具。
找不到答案时问“为什么”……但它不能包治百病
在创作主人公时,要注意:时刻问一问,为什么这件事对他很重要
要么主人公的过去里,有些东西能给予启示,可以沿着它深挖下去
要么有些东西能锁定作者正在寻找的内在矛盾
因此从一开始,作者的目标就是:要确保主人公的过去 能够驱动 并且指引他在整部小说里的所作所为。
作者很快会看到,假设问题和人物,会为故事情节、主旨和主人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去挖掘意义,其精确性令人惊叹。
只要你一旦集中火力攻下几个细节之处,他们就会自动衍生下去,因为现在来自过去。
你对主人公的过去挖掘得越深,他的未来,也就是作者的情节,就越清晰。
为什么?因为这种后果会遭遇现报,有时很多年之后才尝到恶果。所以你主人公过去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可能在未来降临到他头上。
挖掘主人公的过去要讲究策略,不能笼统
写一个详尽的人物生平传记是个非常糟糕的主意,堆砌太多的具体信息会导致小说瘫痪
作者还会不由自主地假如很多与故事毫不相干的东西,就因为他们是作者花时间想象出来的……
所以,到头来读者只了解了你的主人公做了些什么,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
结论:主人公要行动皆有因,并且这个“因”处于发展变化直忠,否则哪怕再大的事,写下去也会平淡无奇。而一旦有个令人信服的“因”,哪怕是很普通的事也可以让人手不择卷。
案例分析:胜败全在于问为什么
《雀鸟之舞》:社交恐惧症女主角必须和水管工打交道来修理家里坏掉的水管……
怎样去剥离、定义主人公的内在矛盾并展开?
通过深层探究他内心相互搏斗的矛盾面
主人公想得到的东西(欲望)和他的错误信念(比如恐惧)
它们承载的意义
作者在开始构建情节之前,需要知道主人公想要什么,什么样的错误信念阻挡他实现心愿。这个要点要清晰明了。
导语
站在小说的门槛上,所有的主人公都将陷入两件事之中,他们的主要精力也将耗在上面
深藏的欲望——他们渴望已久的东西
这两个互相博弈的因素合并在一起,就是主人公一切事件都要触碰到的火线,它让主人公在挖空心思寻找对策时产生情绪上的冲击,把他赶到两难境地。正是这样,我们才知道主人公最在乎的是什么;它也是读者在衡量事件意义的标尺。
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信念阻挡他们去实现这个愿望,让他们心生恐惧,不断退缩。
第一步:那么,小说开始前,你的主人公想要什么?
具体是什么东西会让主人公开心呢?
练习6
必须发生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才能让主人公得到自己想要的,因此他会觉得开心?
重点在于,无论主人公所以为的快乐方式是否证确,作者的目标是让他的愿望具体化,这样你才能看得到它——真实、外在、明确。也就是,他才有可能采取具体兴动去实现这个愿望。
记住,主人公渴望的东西未必合乎逻辑。只要它是具体的就可以。
如果你写科幻,你还要为那个世界建立法则,确立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并明确原因————万事都躲不开人之常情。
第二步:他为什么想得到它?
其中蕴含的什么东西,为什么能迅速抓住读者?
大多数人都小心翼翼隐藏自己的真实境遇,苦苦遵循“别让人看到你流汗流泪的时刻”这种戒条。一方面这是出于礼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很害怕万一人们知道了会怎么想。这个礼节的真正目的是掩盖我们的真实感受
而故事就是要讲流汗、流泪的那一面。
练习7
练习7
我们隐藏在最深处的一面,往往也是自己最渴望从别人那里看到的一面。
不是因为我们是窥探狂
而是,一旦知道了我们不是唯一用那种方式在生活的人,是多么令人欣慰啊!
更让人释怀的是,一直以来我们在生活中不敢示人的那一面,其实是积极的。
所以,让读者知道主人公想得到什么还不够,还要让读者知道它对主人公有什么意义。
第三步:错误信念?但是感觉它很正确!
那么,是什么阻碍他达成愿望?
我们潜意识储藏着从经验中得到的教训,它们时刻待命,随时为我们的需要提供指导,却经常把我们引到歧路上去,还自以为一直在给我们提供帮助
练习8
主人公脑海中有个根深蒂固的错误信念,这么多年来一直折磨着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阻挡他去达成目标。“致命缺陷”——错误信念=“谬念”。
就是说,主人公坚信它是正确的。至于主人公如何克服这个错误信念,就是小说的主要内容。
练习8
到底什么是错误信念?
先不说正确与否,它让人感觉是对的,之所以主人公感觉它是对的,是因为在主人公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它曾经是“对”的。
练习8
在困难时刻,坚定的错误信念往往会自动冒出来,一旦冒出来,就能保护主人公免受伤害。
它们就像小小的顿悟时刻,把读者只想世界似乎改由的模样。主人公也因此来设定兴动方案,以期靠这个信念指引他走出人生低谷。
练习8
案例分析:树枝与石头
在你开始写作之前,一定药知道这个错误信念是什么,虽然你要花事件让你的主人公明白这个信念是错误的,而且需要设置重重障碍,让他无法如愿。
值得注意的是,错误信念并不是说除了主人公,别人都能看得出它是错的。
错误信念也有可能在整个社会看来都是正确无误的,但行至极端时,就变得穷凶极恶。
6Worldview:主人公的世界观
为了确保主人公能跃然纸上,他的大脑必须能够像你我一样运转。唯一的实现途径就在于:作者要赋予主人公以具体、深刻,以及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世界观。
导语
阅读小说是线性的,但写小说不是。必须首先确定世界观和观点的确切含义、具体所指。
当我们讨论世界观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错误认识一:世界观就是一种鸟瞰视角
作者应当仔细挖掘你想要主人公发生的内心变化
世界观并不是他对整个世界方方面面的看法。
作者即将展开的世界观如同一个镜头,主人公通过它能够看见并衡量在小说里所看到的一切。这就是他在小说里特定的主观观点。
错误认识二:观点只是一种技术上进行区分的结果
无论作者用哪种人称去写,他的世界观都是一样的。
错误认识三:你的主人公是一台照相机
主人公的镜头并非不偏不倚,而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他内心想法、信念相互作用,帮他解释眼前所见,进而影响他的兴动。
这样的认识之所以都是主管的,并不是他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而看不见“真实”的世界。而是因为,压根就没有“真实的世界”。
你的私人解码环
故事出于细节,而细节要回到你的主人公那里,“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细节需要多细?
当一个故事情节发生,要搞清楚从内心层面在怎样影响主人公。比如在那一刻他的信念是什么,这个信念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又如何在面临危机时发生了改变。
作者的目的不是去展示他在发生的改变,而是要具体揭示出,从他内心来看,他变化之前是什么样,又要变成什么样。
作者不是简单叙述情节的画面,而要把读者带入主人公的大脑,借主人公的视角进入小说,让读者意识到事情发生时,他在心里想什么
不是笼统意义上的“想”
而是:在弄清楚形势、确定对策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矛盾是什么。
向着小说中心挖掘:原初场景
确定了主人公的错误信念,作者十有八九已经知道它产生的原因:无非是某一个场景、事件或者创伤。
练习9
那么,你期望什么?没错,凡事总有个过去
下一个目标是把命运转折点转变成一个饱满的场景。转折点可能是个大场面,也可能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外部情节的戏剧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主人公内心对此做出的反应。
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关注整个场景中,他的认知如何转变。在进入整个场景时,他怀着一种坚定的信念,而走出整个场景时,已经改成另一种信念了。
作者要展示的是,新的信念如何把旧的打得落花流水。
在开始写一个场景之前,作者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进入场景之前,主人公有什么样的信念?
错误信念是推翻了什么信念之后,才在主人公意识中生根的?
记住,主人公不说从信奉一个“无关痛痒”的信你转而去信奉另一个新的信念。他之前已经怀有某种信念,进入场景之后,将要苦苦坚守这个信念。
为什么他会怀有这种信念?
主人公的旧信念如何形成的?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作者必须提取他获得这一信念的场景。
在这个场景中,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在写每一个场景时,都要谨记:主人公一定要有个目的。
这不是套路。如果没有目的,小说就落入停滞不前的境地。
主人公希望这个场景达到什么效果?不是笼统的,而是明确的、具体的效果。也就是,作者要确定这个场景的细节。
在这个场景中,主人公所期望的事将会如何实现?
在进入每个场景时,无论读者希望发生什么事,都会在潜意识对即将发生的事有清晰预期,不然读者怎么判断即将发生的事情所具有的意义?
在一个场景中,如果主人公在期望与现实之间苦苦周旋,同时尽量不露声色,那小说真正的矛盾与冲突就被激发了出来。
因此,作者不仅要知道主人公进入场景的愿望,还要确保读者也知道他的愿望。
如何让读者捕捉到这一切?
首先,一进入场景,就要把读者放入主人公的大脑中。他内心满怀希望,但又担心会出岔子,于是来回思量,想方设法地让事情对自己有利。
或者,在这个场景中,如果他觉得肯定会事与愿违(很可能多虑),可能会把一切当成命中注定。通常,读者会在此处产生共鸣,因为目睹他遭遇几次挫折后,读者很确定他的愿望会落空。
练习10
写一个场景
在这个场景中,主人公的期望将要落空,他的世界观也将要被颠覆。……在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给他上了重要的一课。
作者需要设置事件、地点、情景。把读者放入故事的指挥中心,告诉读者,主人公对发生的事和别人说的话做出反应时,他的内心在想什么?他的真实想法与他说出来的话往往并不是一回事。这一点尤为重要。
作者有时会落入陷阱,认为“儿童思维”简单、肤浅,这是错的。不要害怕去深入挖掘,并赋予童年时代的主人公以深邃的洞察力,从而让他去理解生活中的危机。
深入挖掘的技巧:即使作者想以第三人称写小说,每个幕后故事场景都用第一人称写——无论是主人公还是次要人物的背景故事。可以后面正式创作的时候切换成第三人称。
小说里还会有其它人物:他们每个人的计划是什么?越早问“为什么”越好。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他们的主观利益有何好处?……否则,不要让他们做任何事。
练习11
7What Next:完美的因果关系
人们普遍认为,一旦我们接受了一件事是真实的,它就是真的。
导语
一旦我们想得到某样东西,就算生活跟我们说不,也难以让我们的欲望彻底消失。实际上,它反而让我们的欲望更加强烈。
从主人公的愿望何错误信念生根的那一刻起,他们如何在主人公的生活中纠缠不休,最后一跃来到了故事的开头?
先创作三个叙事详尽、矛盾重重、决定他何去何从的时刻。——看看错误信念是如何毁了他生活的。在那个时刻,生活(情节)将会迫使他抛开执拗的错误信念,奔赴自己一直以来的渴望。
解锁你的情节
作者要创造一些关键人物——无论好人还是坏人,在主人公的过去帮助他建立世界观。
在与故事相关联的情况下,创作一些主人公过去的瞬间,有助于建构一个扎实的故事蓝图。在你要写的场景里,这些捕捉到的瞬间,不仅有力地驱动着主人公的过去,还掌控着主人公的现在。
它们在小说中以闪回或碎片的形式出现,但作者有必要现在就把它们确定下来。虽然还没有真正开始展开情节,但这不是预写,而是已经进入了正式的写作。
在此过程中,你关注了事件如何影响主人公的内心。他是怎么想的,怎么理解的,在事件的激发下他会怎么做,这是写故事过程中最难的,但恰恰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因为它最能捕获读者的注意力。
读者大脑渴望和主人公大脑同步,跟着他做出艰难决定,这个决定能立刻拨云见日,并产生我们可以遇见并期待的结果。
同步:思想融合的真相
《星际迷航》的最初编剧构想,瓦肯人的大脑可以和另一个人的大脑同步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当我们专心致志听故事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和说话者同步,即原原本本反映出说话者的大脑。也就是,我们和主人公同处一个波段,他们的经历就是我们的——看小说也是这个原理。
你在创作小说的具体细节时,就是在不断地探寻主人公行动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流于表面。
生活遵循着因果关系的逻辑,故事也是。所以,因果关系必须是作者一切想象的基础。
完美,确凿的因果关系
两个要点
万事皆又因。所有的为什么都有答案。
我们在故事中寻找真正的原因,寻找一个事件,一个行动的真正起因。
故事不是娱乐,故事是我们生活中前行的工具。
如果作者部位读者展示清晰合理的因果关系,不明确其背后的原因,那么他的故事就不能抓住读者,或者根本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
创建小说蓝图,因果定律是最有用的工具。
从内部层面来讲:是什么信念或过去经历让主人公在此情境下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从外部层面来讲,其它人物和外在世界会对主人公的行为做出什么反应?
是构建蓝图的基础,理顺蓝图逻辑,确保事件一桩接一桩发生。
设计蓝图环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并解决因果关系
正是“如果这样,就会那样”,小说才变得可信。
如果你的情景只是用“然后”链接,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很无趣,紧跟着每一个小说节奏的应该是“因此”或者“但是”。
故事应该建立在刚发生的事和即将发生的事之间的因果关系上。每一个在写的“中途”,都要考虑好“前因”,还有“后果”
不能轻易动笔,因为还没有空总结的内容。除非作者已经位主人公创造出一系列关键的过去时刻,没有拥有任何过去的细节。
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很多作者在开始写作时,并不考虑主人公是否积累了过去的很多回忆瞬间。
问题不断升级
写三个有深度的场景,帮助你创造、巩固并升级主人公的难题。这些难题则是他在小说一开始就必须面对的。
小说的第一页大概位于这个因果轨道的中间位置。
虽然主人公的过去很重要,但还有一个要点往往被作者忽视:主人公的过去同时也是他的重大阻力。
这些场景将展开一条线性时间轴,每个场景都是主人公生命中的一个时刻。在这些时刻,他的错误信念深刻影响了人生中的重要决定。
每个决定都改变了他在外部世界的人生道路,并且不断升级,成为故事因果轨道的一部分,直接导向小说的第一页。
对主人公来说,没做出一个决定都无异于经历一个百转千回的过程
在每一个场景中,眼看着他离实现愿望只有一步之遥,却总要出点什么岔子,这时,他的错误信念就会跳出来阻碍愿望的实现。
但这个过程反而让他的渴望更加势不可挡,错误信念也更加坚不可摧。
这样一来,新的意义产生,错误新年对他生活造成的影响更深,范围更广。
第一步:找到转折点
从作者的原初场景开始想象,到小说开始,可能会隔好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这几十年中,主人公要做出许多转折性的决定,影响着他的内心欲望与错误理念之间的斗争。
只要关注故事中的已知部分,就会发现,有几个转折点可以立刻转化为写作素材。
在筛选转折点时,记住,主人公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要做出的决定可能延展出无数的分叉,但并不是随意找一个,然后纯粹去展示他在错误信念下的辗转与纠结。
作者要关注外部的转折点如何从根本上,通过激发内心的矛盾斗争,加强主人公的错误信念。
126练习12
作家通常会克制自己不去创作内心想写的那个主人公,因为担心他会“不招人喜欢”。但实际上,“招人喜欢”不是重点,因为纯粹“招人喜欢”的人有点“可疑”。所以,放心大胆地写吧。
第二步:写场景
(130)练习13:从第一个转折点开始写,按时间顺序写三个场景
8When:给你的主人公一个无法拒绝的提议
前言
当生活不再允许主人公拖着不去追求内心渴望的时候,小说就可以开始写了。
也就是说,主人公会迎面遭遇一个难题,怎么躲都躲不过,没有退路,只能出手还击。
(为什么小说远比生活精彩?因为小说就是要不停创造匪夷所思的故事)
现实中,我们回避变化,本能地裹足不前,希望一切问题都烟消云散。但有趣的是,小说恰恰就要写读者在生活中会回避的东西,风险、危机、内心矛盾、变化、并且希望小说主人公历经艰辛,修成正果。
在现实中我们所极力回避的东西,正是在故事中我们所渴望看到的。
通过故事的变化,读者能间接体会到失去,收获到汇报,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想方设法去回避这些变化。
读者会把故事当作一场人生的彩排,指引读者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
所以,对你的主人公而言,问题就是,最糟糕的时刻会发生什么?
无奈之事可能有意外之喜
(恰如其分地描写了我现在的生活状态)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主人公认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嘭”的一下,生活告诉他“其实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这也是无奈之下的积极意义:生活逼着主人公做出一直不敢做出的改变,一直以来因为单且而不敢去尝试的东西。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虽然你充满怜爱地创造了主人公,但你一定要狠下心来,因为你即将创造的情节将在他最脆弱的时候釜底抽薪。让生活再给他狠狠一击。或者,向他提一个他无法拒绝的请求。
很多时候,作者对主人公会动了恻隐之心。但记住,生活是不公平的,我们才需要依靠故事来弄明白,在不公平的事情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并从中吸取力量和智慧来公平地对待自己。——所以,对你的主人公越不公平,也就预示着你对生活的洞察、对读者的指导——更为有力。
这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奥义。
为什么做出变化那么难
不是因为懒惰
而是,拒绝变化不是一种失败,而是一种自我宽慰:人们天生千方百计地与变化作对,人们长期以来的生存机制就是“拒绝变化”。
从人类演化的角度看,拒绝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让人变得墨守陈规,而是让人类变得聪明机警。 注意,大多数情况下。
主动改变,即并非由不可抗拒的外界力量引发的改变,与基本生物层面的改变背道而驰,因为生物层面的目标是:活着。不是在奢华中活着,只是为了能活着看到黎明。即使你饱受煎熬,只要还活着,就是安全的。所以,没事谁会瞎折腾呢?
但变化是必然的,且是由不可抗拒的外界力量引起,不然的话,我们肯定会乐此不疲地再往后拖一天。
这也解释了人们明治坏习惯没有好处也还抱住不放——因为这是人的天性。
关键在于,在达成一个愿望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本能地拼命抵抗变化。但是如果想要达成愿望,就必须做出改变。
拿故事来说,我们应当主要考虑采取什么方法去发现和应对变化,而不是抱着“绝不动摇”的原则,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故事。
人们习惯了事与愿违,而忘了顺遂人意是什么样子。这样一来,问题被忽视,看起来很正常,但这并不是好事,因为问题依然存在,会四处捣乱。它在表象之下积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喷薄而出,毁掉人们的生活。
你的主人公也面临这样的情况,到了那个时刻——所有的潜在问题和矛盾最终爆发出来,再也不能置之不理,就是小说开始的时候了。
思考一下从哪里开始,难题是什么?
首先要问:究竟是什么样的外部变化这么势不可挡,会把他抛入千头万绪之中,激发他内心斗争?
不管他是否知道此刻他将面临什么
是谁在蓄谋颠覆他的生活之舟
甚至也许他自己就是那个罪魁祸首——蓄意自我破坏更残忍
(141)练习14:罗列首要难题
找到首要难题
能不断地自动升级
还能与其它难题产生内在统一
检验一下情节难题
小说其实就是用一个难题把所有事情弄复杂,现在作者要从一个外部问题切入,与主人公的情感谬念打通,获得难题的终极力量。
情节测试一:这个难题能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吗?
这个难题能建构起来吗?
这个难题必须从第一页就马力十足,并且有足够耐力撑到故事最后,联通主人公内心谬念,加速前进带动情节。万万不能随便抓一个寻常的外部难题打发了事。
小说第一页未必要石破天惊,这不重要。重点在于,你的难题是否持续发展、不断升级并促进情节激进。
首要难题必须具备长久的阻力。也不能轻而易举就被解决。
重点在于,故事要着重讲述,虽然这场小火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扑灭过程中,主人公不经意间把火闪得更旺,到最后,演化成了烈火熊熊的地狱。
有些作家的情节是孤立难题,一个难题对应主人公内心矛盾一个方面,看起来符合逻辑,但会让读者很快弃剧。
每次主人公解决一个难题后,读者就感觉小说已经结束了,因为没有悬念了,读者找不到读下去的理由。
147 练习15:带着难题列表选出来通过三项测试
每个难题在难度上接近,在意义上相差无几,所以给人的感觉都是重复。
虽然作者煞费苦心设计一些难题,分别用来检测主人公某方面的勇气,但因为太抽象,读者很难将其串联起来。
主人公在解决一个难题获得的经验,无益于解决第二个难题,读者难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要点是什么。
要通读你的列表,划去不达标的难题,因为它太容易解决,或者不够具体,难以对主人公产生挑战
147 练习15:带着难题列表选出来通过三项测试
这个不断升级的难题是否具有真切的、具体的、直接的后果,使你的主人公无路可走,被迫去面对?
如果主人公失败了,就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后果发生。这个后果不能含糊,抽象或者不确定。
在时钟“嘀嗒嘀嗒"的倒计时中,后果的降临是否由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
如果你的主人公可以轻易放弃,即使什么都不做,后果也不会让他肝肠寸断,那么你就没有抓住故事。
情节测试二:这个难题能促使你的主人公发生内心变化吗?小说要讲述的其实正是这个变化
这个难题即将显现的后果能迫使主人公去反抗他的错误信念吗?
外部难题必须迫使主人公内心发生斗争
149 练习16:带着剩下的情节通过测试
无论主人公能否实现目的,紧接着到来的后果都会给他带来巨大伤害。从情感上讲,这个伤害指的是什么?
难题必须残酷无情地打击主人公,迫使他发生改变,或者不错出改变就誓不罢休。
小说有个主要时钟,故事中的其它时钟依据它而设定,由它赋予其它时钟意义。
小说的其它难题都要能够让首要难题分解并延申开来,保持活跃并逐渐复杂化。
看,抬头看,我觉得我看到了小说开头!
终于来到了小说开头,具体来说,什么事能引发连锁反应?什么能激发主人公迈出离开他舒适区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为主人公的内在挣扎创造一个外部刺激
9开篇:小说开头与故事蓝图规划体系
小说蓝图就是外部情节的场景递进,驱动力是主人公内心引发的斗争。
蓝图将由单独的场景组成,但它们出于不断升级的因果轨道上,每个场景都是上一个场景触发,同时也触发下一个场景。
改怎样做才能不破坏小说的叙事链呢?在层层推进的因果轨道里,密切关注事件与事件之间如何勾连。这样就知道哪些事件可以移动,哪些不能。
α点:首先要填进去的内容——它指一个场景在外部因果轨道上所起的作用。它所回答的问题是
为什么这个场景是必要的?
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子主题
10真正的顿悟时刻:你的故事在哪里结束
11构建蓝图:串联起游离的各个部分
12以退为进:如何从过去中收获情节
13故事逻辑:保证每一个“是什么”背后都有一个“为什么”
14故事层次:次要情节、故事线及次要人物
15坚持写下去:故事的螺旋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