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二轮整理,未完待续,大家自己补全吧。
编辑于2020-06-20 14:35:17中国近代史
近代化的全面展开(1895-1919)
阶段特征
政治
中央政府完全半殖民地化: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相继成为列强傀儡
各阶层纷纷救亡图存
政治制度近代化大大推进
民资阶政治成为推动近代化中间力量
分裂割据
经济
民资义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外国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争做中国债主,路矿权,开工厂设银行
思想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民主与科学思想
政治
瓜分狂潮
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1898英国强租新界
1899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利益均沾
列强之间的关系
1898戊戌变法
近代一次政治现代化运动
背景
国际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政治
甲午战败
瓜分狂潮
救亡图存
经济
民资义初步发展
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个人因素:光绪的支持,康梁的努力
开始:1895公车上书
宣传维新思想
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
百日维新开始:颁布《定国是诏》
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取消
评价
启蒙性: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爱国性
进步性:资产阶级性质,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教训:改良道路不通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抗击侵略爱国性和排外盲目性
1900八国联军侵华
1901《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半封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禁止中国人民反帝
拆除天津到北京炮台,各国派兵把守
1901清末新政,1905预备立宪
借革新之名行集权之实
1905废除科举
1911辛亥革命
背景
经济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1894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中国同盟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10.10武昌起义
影响
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1912中华民国成立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目的:
直接: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
根本: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内容
主权归国民全体所有
国家制度
政权组织形式: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
国民权利,义务
意义
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灭亡,民主共和政体确立
政治民主化里程碑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
标志
原因
主观
经济基础
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
远离民众
组织不严密,政党力量弱
没兵
帝国主义,袁世凯,立宪派,旧官僚的阻挠
经济
十九世纪末初步发展
原因
清政府放开民间设厂限制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影响
民资义短暂春天
原因
一战,欧洲列强放松侵略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政府颁布一系列利于发展工商业政策
实业救国思潮
思想
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维新思想
新三民主义
实业救国
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19-1949)
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
阶段特征
世界背景
帝国主义阶段
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再一次掀起高潮
亚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政治
政治体系被迫近代化
总理衙门
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国家行政近代化
暂时“和好”到“再对抗”
边疆危机
左宗棠收复边疆
在新疆设置行省
中法战争
经济
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
文化
中体西用
教育近代化
传媒近代化
1894甲午中日战争
大大加深
过程
1895《马关条约》
割台湾
赔款
允许外资设厂
开口岸
经济侵略深入腹地
影响
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刺激救亡图存高潮
东亚地位一落千丈
日本崛起
经济侵略方式
对欧美:瓜分狂潮
1899“门户开放政策”
共同宰割中国
1861-1895洋务运动
近代化之门
背景
内忧外患
新思潮
慈禧和列强暂时支持
与顽固派斗争
中心机构:总理衙门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求强
产品分配给军队
代表企业
求富
面向市场
代表企业
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
派遣留学生
近代海军
北洋,南洋,福建
影响
科技,人才
刺激民资义
一定程度抵制侵略
认识
地主阶级不能领导近代化
发展生产力必须变革落后生产关系
学习技术时坚持独立自主
民资义
六七十年代兴起
原因
特点
革命性与妥协性
原因
缺少资金
重农抑商
缺少技术
科举制度
影响
政
经
思
早期维新思想
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
仅仅出现近代化因素
阶段特征
政治
专制集权制度衰落
社会性质:主权国家变为丧失部分主权
半殖半封:保留封建主义,但因丧失部分主权而被迫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近代化
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不断发展eg:太平天国运动
1941三元里抗英
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经济
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经济结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新经济因素萌发
文化
抵抗派提出“师夷以制夷”,萌发向西方学习思想
社会习俗开始呈现东西合璧,土洋并存
外交
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
政治
鸦片战争(1840-1842)
开始沦为
原因
根因: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外扩张性
开辟市场
掠夺原料
主因:贸易逆差
自然经济封闭性
闭关锁国政策
导火线:虎门销烟
实质
封建制度无法抵抗资本主义
农耕文明落后于工业文明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
丧失领土主权
开广夏福宁上
贸易主权
关税协定
关税主权
补签
领事裁判权
司法主权
最惠国待遇
租界
国人观察西方的窗口
影响
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
革命性质
自然经济~,沦为附庸~,客观上为近代经济的产生奠定基础
社会习俗
第二次鸦片战争(1956—1960)
进一步加深
原因
根因:
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需要
直因:
清政府拒绝修约
火烧圆明园
1858《天津条约》
人行
公使进驻
外国人自由入华
华工出国
船行
开口岸
深入到长江中游
1860《北京条约》
承认《天津条约》
开天津
“北京条约有天津”
割九龙司
影响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清政府内部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汉臣崛起
外交近代化
洋务运动
冲击天朝上国观念,推动西学东渐
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
1851金田起义
1853定都南京
1856由盛转衰:天京事变
1864天京陷落
1853《天朝田亩制度》
1859《资政新篇》
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打击清王朝与外国封建势力
经济
经济结构的变化
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标志自然经济解体的开始
洋纱洋布
专业化生产
市场扩大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离
资金向商人手中集中
对近代工业
沦为附庸
买办阶层
买办资金在中国近代企业中所占比重可观
思想
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四洲志》《华事夷言》
魏源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君主专制制度的推翻
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
1950-1952土改
台湾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
1624荷兰人占领
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设省,推行近代化
1895日本占领
1945台湾光复
1949国民党败逃台湾
通商口岸
革命史观
半殖半封的标记
近代化史观
冲击自然经济,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全球史观
卷入资义市场
文明史观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
社会史观
习俗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政治体系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发生在19世纪6、70年代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美国通过了《1787年宪法》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1871年德国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5年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殖民体系
工业革命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1990瓦解